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精選13篇)

字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一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意思就是:君主之道,說的是務求政治清明,要讓百姓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同心同德,這樣就可以為君主而死,為君主而生,從而不畏懼危險。這里,孫子提出了“道者,令民與上同意”的思想,并把道(即政治條件)列為籌劃戰(zhàn)爭全局、預測戰(zhàn)爭勝負的首要因素。言外之意,作為君主,必須注意考慮民眾的需求,尊重民眾的愿望,關心民眾的生計,爭取民眾的支持。
    再結合到戰(zhàn)爭上來,這就要求戰(zhàn)爭的籌劃、組織者,要尊重民眾意愿,想方設法使統(tǒng)治者與民眾間的意志統(tǒng)一起來,上下團結一致,同舟共濟,才能奪取勝利。
    孫子“令民與上同意”的謀略,也啟迪了后世兵家?!秴亲印D國》云:“國內不和,不可以出兵;軍隊內部、官兵之間不和,不可以出陣;兵陣內部各部分不和,不可以作戰(zhàn);戰(zhàn)爭中行動不和,不可以決戰(zhàn)決勝?!?BR>    《淮南子·兵略訓》進一步總結道:“地廣人稀,不足以為強;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為存政者,雖小必存;為亡政者,雖大必亡?!?BR>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不僅是軍隊取勝的重要因素,同樣也是現(xiàn)代企業(yè)競爭制勝的謀略。企業(yè)經(jīng)營的成敗,關鍵在領導者能否使員工與企業(yè)同心同德,榮譽與共。
    由此看來,獎勵士卒、榮譽與共,是軍事家,企業(yè)家推行“令民與上同意”的常法。概括的說,是以己推人,由己所欲而知“民”所欲,以滿足“民之所欲”,達到“與上同意”。
    《孫子兵法》全書對道、將問題的表述,可以看出三點:
    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因素來說,“道”是首位的,“將”是次位的;
    從“道”、“將”之間關系來說,道制約將,將服從道,政治路線決定干部路線;
    選擇將帥,政治條件是首要條件。將帥修養(yǎng),首先是政治素質修養(yǎng)。
    “以道為心”,就是提倡領導者要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注重政治品德修養(yǎng)。
    眾義士救存趙氏孤兒。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司寇“屠岸賈”與相國“趙盾”有仇,“屠岸賈”借機殺死除趙朔(趙盾之子)妻子之外的趙家300多口人。原來,趙朔妻子身懷六甲,即將生育,她事先得知消息,逃回了王宮(趙朔之妻為趙國國君景公的姐姐)。屠岸賈擔心孩子報仇,故派重兵圍住王室,再次過程中,還好有公孫忤臼(趙盾門客)、程嬰(趙盾門客)以及韓厥(屠岸賈手下將軍)的幫助,救了趙氏孤兒。
    二十年后,趙氏孤兒長大成人。
    這時景公對屠岸賈早已不滿。程嬰見時機已到,將趙氏冤情稟告景公,在將軍魏絳的支持下,景公將屠岸賈斬殺,為趙盾已加平反昭雪。
    民為水,君為舟,民以載舟,民以覆舟,就是這個道理,在我看來,戰(zhàn)爭中的民即為創(chuàng)業(yè)世界里的管理者和執(zhí)行者,戰(zhàn)爭中的君、將即為創(chuàng)業(yè)世界里的決策者。
    之前看過論語上說得一句話“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意思就是說,管理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愛護百姓,奴役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
    可能就是這樣吧。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二
    大家一定喜歡看書吧!相信大家的枕頭邊上演也一定有書。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我的枕邊書。
    一說起枕邊書,我就能想起床底下被我放了一些“閑書”。不過這些里面我最喜歡的要數(shù)我經(jīng)??吹摹秾O子兵法》了。
    孫子兵法,原著是“兵圣”孫子寫的,里面大部分都是說孫子寫的兵法許多字我都不認識,意思自然也不會理解。我看的這本是現(xiàn)代有改編過的。
    在這里面我認識了許多了不起的人物和一些精彩的故事。比如說里面的曹操非常厲害。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在不利的形式下,把袁紹給打敗了。曹操先派軍隊全力攻擊劉備占領的城池,因為打過了劉備他就有勝利的希望了,打勝了之后,曹操以免待勞之計讓戰(zhàn)士們休息。再以聲東擊西之計讓自己引兵假裝攻打袁紹后方。再攻其不備,攻擊顏良使用是袁軍軍心大亂,最后曹操聽從謀士荀攸的建議,全力以赴燒了,袁紹的糧草讓袁軍,使軍大動搖,袁紹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太驕傲自負了,要不然可就可戰(zhàn)勝曹軍。
    除了曹操,我覺得劉備取漢中這一戰(zhàn)也很精彩。劉備取漢中的計謀是這樣的。劉備先避開地勢要險的陽平關。進攻定軍山,不久就把定金山給攻下來了。之后加強防御,黃忠再設計埋伏圈將夏侯淵打敗了。然后再繼續(xù)南下把許多縣城給占領了。最后用計謀奪取了整個漢中。劉備之所以能取勝,是因為劉備采用了長途遷回,守險不戰(zhàn)的計謀。
    這就是我的枕邊書生《孫子兵法》,它真是是一本“兵學圣典”,我喜歡看這本書。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三
    上一篇主要講的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計篇)的第三部分,詭道/用詐,告訴我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的思想。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計篇”的第四部分,示弱。
    意思就是:本來是能攻或者能守,卻故意把自己偽裝成不能攻或者不能守,沒有力量的樣子,誘騙敵人上鉤。關于“示弱”思想,后世兵家多有論述:
    《淮南子·兵略訓》云:“用兵之首,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薄读w·武韜·發(fā)啟》云:“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對人將動,必有愚色。”意思就是:兇猛的野獸準備捕捉食物,先低著耳朵把身子貼俯在地上不動;聰慧的人準備行動,先表現(xiàn)出一副愚弱的樣子。
    “能而示之不能”之所以有奇效,一是由于示弱能麻痹敵人,造成判斷的失誤;二是可以讓敵人先機而動,使其作戰(zhàn)意圖暴露無遺,從而創(chuàng)造戰(zhàn)機,戰(zhàn)而勝之。但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在運用“能而示之不能”時要把握兩點:一是示弱要適可而止,示弱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戰(zhàn)機的過程,一旦戰(zhàn)機成熟,應即刻收弱逞強;二是示弱要與出奇結合,示弱不是目的,要暗中設下伏兵,示弱在前,出奇在后,方能乘隙破敵。
    “能而示之不能”是克敵制勝的妙法?!秾O子兵法·始計篇》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BR>    意思就是:將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zhàn)一定能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zhàn)必定失敗,我就離去。
    這里“留之”、“去之”的標準在于“將”是否“聽吾計”,而“將”是否能“聽吾計”的關鍵又在于“吾”是否識才,換句話是,“吾”若識才,則“將聽吾計”,并且“用之必勝”;“吾”若不識才,則“將不聽吾計”,結果只能是“用之必敗”。孫子在這里提出的思想,實則為領導者如何識才的問題。古人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蓖瑯?,人才也是有的,關鍵在于領導者是否善于識別人才。領導者只有了解人才的特點,把握好識別人才的原則,掌握識別人才的方法,注意發(fā)現(xiàn)潛在人才,還要警惕口蜜腹劍者,才能成為善于識才的伯樂。
    “示弱”是一種暗示,暗示著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不可狂妄自大;
    “示弱”是一種提醒,提醒著我們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可能他只是在某種程度上的“示弱”。
    所以,到最后呢,無論自己官升幾何,在為人處世以及戰(zhàn)略決策上都不可莽撞,要時刻清楚自己的定位。
    對于創(chuàng)業(yè)領導者而言,識人才是雙向的,不合團隊價值的不要,不積極上進的不要,這可能也是組建一個鐵打的軍隊很難的原因吧。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四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很有意義的軍事書,《孫子兵法》。
    這本書寫的是孫武自身通過實戰(zhàn)總結出的經(jīng)驗,并列舉了一個個生動的戰(zhàn)例,既學習了打仗的智慧,又能看到一個個朝代的興盛到衰弱,有個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這是一舉兩得。
    看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打仗不但要有雄厚的兵力,還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想到用一些計謀,迷惑對方,使對方內部發(fā)生矛盾或做出利于你打仗的事,這樣才能獲取勝利。一些兵力少的國家,照樣能打敗強國,這唯一的解釋是這弱國或多或少用了些計謀,跟他們死拼,是必敗無疑的。另外,一個聰明的將帥該要揭穿對方的計謀,讓對方已經(jīng)釘在板上的勝利成為泡影,雖然現(xiàn)代社會要和諧,不要多疑多慮,但最基本一些很明顯的表情,神態(tài)要看出來。戰(zhàn)爭中,一些經(jīng)常用計謀打敗其他國家首領格外要小心。有時,一個平淡的安身后面可能藏著驚天的陰謀,有時,一句像白開水一樣的話中或許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再仔細讀讀,我有悟出了更深的道理。
    雖然那些對我來說枯燥乏味的古文我沒記住多少。但那句“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還記憶猶新,表面上是希望是反映了戰(zhàn)爭的最高境界。也暗示著他對和平的渴望,戰(zhàn)征年代,很多人為了一塊地而殺紅了眼,戰(zhàn)火紛飛,死傷無數(shù),多少人在戰(zhàn)爭中死于非命。平平安安的難到不好嗎?安安逸逸過自己的生活,要學會滿足,有多少地就多少,為了奪取一塊土地,就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好像戰(zhàn)爭成了國家的出氣筒,大家坐下來經(jīng)經(jīng)協(xié)商有什么不好。要知道,人的生命比任何一塊土地都重要。
    我衷心希望世界早日和平,各名族各國家團結起來,友好交往。不要發(fā)動戰(zhàn)爭了,要知道,在一場戰(zhàn)爭中,沒有勝利者。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五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行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xiāng)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和圖謀的,就不能預定外交方針;不熟悉山林、險阻、水網(wǎng)、沼澤等地形的,就不能行軍;不使用鄉(xiāng)民做向導的,就不能獲得有利的地勢。所以出兵作戰(zhàn)以欺詐取勝,以對自己是否有利來決定行止,要根據(jù)敵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狀況,來變化自己不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所以,軍隊的行動迅速起來像疾風,慢起來像森林那樣,風吹過時枝搖而桿不動,攻擊和侵略時要如同烈火,堅守和駐守時要像山岳一樣不可動搖,難以窺測要像陰云蔽天那樣,行動起來要像迅雷不及掩耳。占領和掠奪敵方的鄉(xiāng)村城鎮(zhèn),要把資財及時分配補充給自己的軍隊;打下來的地盤要及時賞給有功者,要權衡利害關系,然后相機而動。先懂得迂直的計謀就能取勝。這就是爭奪主動制勝條件的原則。
    兩軍交戰(zhàn),只有知敵我之情勢,才能調動軍隊,爭取勝利。因此,為避免腹背受敵,就要先知道諸侯們的動向;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導。
    要以是否對自己有利來決定行止,要把敵人的近直之路化為迂遠曲折,使其利變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遠曲折化為近直,使我之不利變?yōu)橛欣?BR>    在戰(zhàn)爭中要注意隱蔽自己的企圖,避開敵人的阻礙,在敵人覺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繞道而走,出敵不意地達到自己的軍事企圖,以取得勝利。
    公元前623年,晉文公事晉、齊、秦軍救宋,與圍宋的楚軍在決戰(zhàn)時,就是采取了以迂為直的戰(zhàn)法打敗楚軍的。
    戰(zhàn)斗開始時,晉軍為避免與楚軍的中軍主力決戰(zhàn),令軍士把駕車的馬蒙成虎皮,先向楚軍的右軍進攻。楚右軍是由盟軍組成,戰(zhàn)斗力最強,遭打擊后立刻潰退。
    晉軍又故意佯退,誘殲戰(zhàn)斗力較弱的楚左軍。楚左軍又被殲。這時,楚統(tǒng)帥下令撤回楚地,晉文公就這樣利用以迂為直的計謀,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要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迂”與“直”本來是一對矛盾體,但在軍事戰(zhàn)略上,“直”往往最難達到的,雙方的注意力都在于此,成了實際上的“直”,“迂”和“直”往往會發(fā)生轉化。
    知敵我之情勢!
    熟知敵我,才可作出最準確的判斷,才有可能取勝!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六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瑰寶,也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贍,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運用于軍事、政治、經(jīng)濟等各領域中。
    孫子在《作戰(zhàn)篇》中提到“其用戰(zhàn)也勝”,即“速戰(zhàn)速決”的戰(zhàn)略思想。這樣便可以保證軍隊后勤供給與保障系統(tǒng)的力量。陳勝吳廣大起義中就用到了這一思想。若將其引申而言,即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拖沓,否則就會耗費時間,精力,金錢。
    孫子在《謀攻篇》中講軍事謀略。他認為戰(zhàn)爭不是解決敵國間糾紛和爭議的唯一手段,用兵的上策是打破敵人的戰(zhàn)爭謀略與部署。他還提到“全勝”的計謀,提出要通過智謀使敵國軍隊屈服而不靠作戰(zhàn);獲取帝國的城邑不靠強攻;控制敵國不靠持久作戰(zhàn),不使自己疲憊而又可獲取全勝,充分闡釋了謀略的重要性。此外,孫子還提出國君與軍隊之間的關系,主張國君不宜干涉軍隊的具體指揮事務,否則將自亂其軍而致敵勝利。韓信攻燕就運用了這一思想。
    孫子在《軍行篇》中說擅長用兵的人,先要做到不被敵人戰(zhàn)勝,再伺機去戰(zhàn)勝敵人。孫子提出應加強防御,進攻得當,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策略:敵人兵力多,就采取守勢:敵人兵力少,就采取攻勢。這樣既能保全自己,又可取得勝利。
    《孫子兵法》這部“兵學圣典”中闡述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謀略思想,具有普遍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仔細閱讀,走進孫武的博大胸襟與過人謀略,走進煙云四起的歷史沙場,走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成敗。鑒于往事,也照亮我的人生。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七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計篇”的第三部分,詭道/用詐。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意思就是: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因此要求做到: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要向近處卻裝作要向遠處;要向遠處卻要裝作要向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充實,就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卒強銳,就暫時避開他;敵人暴躁易怒,就設法挑逗他;敵人謙卑謹慎,就設法使他驕橫;敵人休整良好,就設法使他疲勞;敵人內部和諧,就設法離間分化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fā)動攻擊,在敵人意想不到時采取行動。這正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精髓,是不可預先傳授說明的。
    孫子認為“兵以詐立”,認為用兵打仗靠詭詐多變取勝,要根據(jù)利益情況決定自己的行動,根據(jù)兵力的分散和集中進行變化。
    孫子的“兵者詭道”“兵以詐立”思想,高度概括了戰(zhàn)爭行為的本質,兵無謀略無以為戰(zhàn),這構成了孫子軍事思想的主體。
    正因為詭道反應了戰(zhàn)爭的指導規(guī)律,后世兵家對孫子“兵不厭詐”推崇備至。《十一家注孫子》中。
    曹操說:“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BR>    李簽說:“軍不厭詐。”
    梅堯臣說:“非譎(jue)不可以行權,非權不可以制敵?!?BR>    張裕說:“用兵雖本于仁義,然其取勝比在詭詐?!?BR>    可見詭詐是殺敵取勝的法寶,在戰(zhàn)場上,不用詐就難以克敵制勝;不施謀略就等于把自己軍隊送進墳墓。
    僅以中國古代戰(zhàn)史為例:
    西漢初年,冒(mo)頓(du)單于示弱誘敵,爾后突然出擊圍困劉邦于平城白登山,是“能而示之不能”
    三國時,呂蒙稱病隱退,麻痹關羽,一旦得逞,即白衣渡江,進占荊州,是“用而示之不用”
    笠澤之戰(zhàn)中,越王勾踐聲東擊西,側翼佯動,中間突破,大敗吳軍,屬于“近而示之遠”
    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正面牽制,迂回進擊,木嬰渡河,平定魏地,是“遠而示之近”
    其他如“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等詭道戰(zhàn)法,也都受到后世將帥推崇。
    詭道之術豐富多樣,靈活多變,但千條詭計,萬般奇謀,也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其中最突出的可概括為兩點:
    一是“示行動敵”,即通過偽裝、欺騙、造成對方錯覺,調動敵人,戰(zhàn)而勝之;
    二是“量敵用兵”,即兵家根據(jù)戰(zhàn)場形勢,實施靈活機動的指揮,因敵變化,隨機處置,能打則打,不能打則不打,始終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
    上述兩點,是孫子“兵者詭道”之術的精髓。
    戰(zhàn)爭是智謀的較量。感性的直觀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特洛伊人沒想到精致的木馬中會暗設機關,被西農(nóng)(希臘人的間諜)花言巧語所蒙蔽;曹軍也以一般的作戰(zhàn)心理對待趙云的空營之策,這是“木馬計”與“空營計”取勝的主要原因。
    《投筆膚談·持衡》云:“善制敵者,愈之使敵信之,欺之使敵疑之,韜其所長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币馑际钦f:善于克敵制勝的人,愚弄敵人,使其信()以為真;欺騙敵人,使其產(chǎn)生懷疑;隱匿我軍長處,使敵人疏忽;暴露我軍的短處,使敵人迷惑。這就道出了兵家的權謀詭道的真諦,在于使敵失誤,步入圈套。
    《十一家注孫子·王哲》說道:
    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變也;
    信者,號令一也;
    仁者,惠撫惻隱,得人心也;
    勇者,徇義不懼,能果毅也;
    嚴者,以威嚴肅眾心也。
    五者相須,闕一不可。
    對今天的領導者而言,
    “智”就是戰(zhàn)略智慧,有先見之明,審時度勢,能運籌帷幄,多謀善斷,指定方針、計劃,“智”的意義在于“勝人以智”,處處棋高一籌,才能在工作中穩(wěn)操勝券。
    “信”就是誠實和信用,領導人的言行要使人深信不疑才有可能做到令行禁止。這就是所謂“服人以信”。
    “仁”即為領導對部屬要有仁慈之心,關心職工的感情,保護職工的利益,才可使組織有較強的凝聚力,這就是所謂的“得人以仁”。
    “勇”就是勇敢果斷,知難而進,不怕失敗,不避風險,處事果斷明快,決策及時敏捷,這樣才能及時抓住機遇,實現(xiàn)“趨時以勇”。
    “嚴”就是要嚴明紀律,賞罰分明,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而且不僅要嚴一律人,更要嚴于律己,處處以身作則自己持身以正,才能做到“馭眾以嚴”。
    讀完這一部分,受益匪淺,不過在我看來,詭道是把雙刃劍。
    這一部分,我不禁初步了解了詭道的大致思路,更加懂得如何避免被他人詭道的方式,俗話說得好,只有充分了解敵人,才有可能充分取勝。
    后半部分,再一次的重申了將帥的智、信、仁、勇、嚴五大特征。特別是對于今天的領導人而言,五者相須,闕一不可。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八
    度假區(qū)中心小學《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jīng)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guī)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jīng)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系等放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初讀《孫子兵法》,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腦袋會思考了,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想寫點感悟,與專業(yè)相關的東西。
    商場如戰(zhàn)場,很貼切的比喻。《孫子兵法》是套源自戰(zhàn)場的理論,那么在商場上,我們對其加以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可以借鑒。
    1、用人之道。當今企業(yè),都提倡以人為本,優(yōu)秀的人力資源是企業(yè)最重要的資源。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zhàn)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這與現(xiàn)代企業(yè)視人力資源為企業(yè)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于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耙曌淙鐞圩印逼髽I(yè)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yǎng)員工對企業(yè)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皩⒙犖嵊嫞弥貏?,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逼髽I(yè)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yè)興旺發(fā)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yè)內部不能同心協(xié)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于內耗之中。
    2、企業(yè)文化。“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戰(zhàn)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zhàn)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zhàn)爭中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zhàn)略和規(guī)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復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huán)境,面對組織內更高的員工要求,組住對戰(zhàn)略已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規(guī)劃是一種預測性活動,簡而言之“算也”。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yè)要制定本年度的戰(zhàn)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guī)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fā)展變化。如果什么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huán)境中,勢必淘汰出局!“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正如將帥看到戰(zhàn)爭中的“勢”一樣,企業(yè)主管應把握商場上的“勢”,及時組織合適的人力,抓住商機,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fā)揮出作用。這里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中所強調的“勢”類似。商場上各種信息瞬息萬變,紙上談兵、墨守成規(guī)、按圖索驥只能被商場的大海所吞噬。敵變我變,關鍵在于誰先,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先發(fā)制人。
    3、激勵機制。“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fā)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借助于物質獎勵。企業(yè)若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zhàn)斗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yè)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一樣的道理。企業(yè)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隨著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企業(yè)在極力員工時,要盡量做到投其所需,避開員工已得到滿足的需求,去滿足員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實現(xiàn)激勵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孫子在治軍上強調文武兼施,賞罰并重。在企業(yè)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賞罰并用,才能提高員工的生產(chǎn)積極性,使人人爭先,個個努力,形成良好的企業(yè)氛圍。
    《孫子兵法》是商戰(zhàn)中的“圣經(jīng)”,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yè)的商戰(zhàn)中從一統(tǒng)“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zhàn)國”發(fā)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yè)家們更具有深淵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孫子兵法》只讀一遍等于沒讀,要多讀多思考,才能發(fā)覺其中無窮的智慧。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九
    一談到兵法,腦子里想到的往往是“三十六計”和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演義里的諸葛亮用兵如神、智計百出,讓人茶余飯后津津樂道,腦海里幻想著一幅羽扇綸巾,穩(wěn)坐中軍帳,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畫面,對諸葛亮的計謀佩服的五體投地。
    讀了華杉著的《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一書,對諸葛亮的計謀有了一番天翻地覆的認知。《孫子兵法》講究的是先勝而后戰(zhàn)之法,所謂先勝而后戰(zhàn)之法講究的是“五事七計”,五事指道、天、地、將、法,七計指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通過對敵我雙方的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的對比,在戰(zhàn)之前就判斷勝負,有了勝算才決定打,反之就等待時機。這種比較方法,用我們現(xiàn)代管理學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swot分析法??梢哉f,《孫子兵法》是一部用兵的計算科學,就算是放在現(xiàn)代,也是對我們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而諸葛亮的用兵之計,講究的是算計,看似智計百出,但往往是奇謀計巧,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最終病死五丈原,敗給司馬懿,可以說,諸葛亮的計不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加以對比分析,是冒險之舉,期間雖有勝利,但這種算計只能算是一種陰謀,如履薄冰,而孫子的“五事七計”是一種計算,是陽謀,堂堂正正。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正因為軍事是維系國家存亡之道的大事,所以必須慎之又慎,常懷敬畏之心,不可輕易言啟。一個企業(yè)同樣如此,對企業(yè)來說,日常的經(jīng)營活動是企業(yè)的“兵者”。我們對自己企業(yè)的經(jīng)營活動以及每個人自己的操作也要抱著關乎企業(yè)存亡之道的敬畏之心,不能冒險為之,注重方式方法,也要對企業(yè)的“五事七計”有比較分析。
    盛總曾經(jīng)提過,決定我們公司當前利潤的節(jié)點,不是現(xiàn)在,不是我們完成銷售的那一刻,而是一兩個月甚至更早的時候,我們決定定貨下訂單的那時就已經(jīng)決定了。有利潤,公司才能得以生存,利潤的多寡就是我們“勝算”的大小。因此,對我們資源部來說,什么時候定貨,定什么品種、定多少數(shù)量、什么價格下單等等,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可以說,這決定著公司的“存亡”。對我們鋼貿企業(yè)來說,定貨與銷貨之間是存在的時間差的,定的貨是要在未來的時間里銷售的,未來又存在著無數(shù)的變化,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加強對未來變化趨勢的掌控,要有了“勝算”以后再出手,反之,就要等待時機。
    《孫子兵法》用“五事七計”來對比敵我雙方的優(yōu)劣來判斷是否有勝算來決定用兵,而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來把握定貨時機。對價格來說,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是供求關系,因此,我們要把供求關系當作是兵法里的“五事七計”。我們知道,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可以用需求曲線來表示,那么我們的著眼點就是要放在引起供給和需求變量的因素上,把這些能引起供求變化的因素一一列舉出來,加以分析和對比,從而來判斷未來到底是供大于求還是供不應求,又或者是供需緊平衡。供給端,我們要了解鋼廠的高爐開工率、產(chǎn)能利用率、添加廢鋼量、產(chǎn)量、鋼廠單噸毛利率、接單情況、產(chǎn)線檢修情況、新高爐新產(chǎn)線的投放情況、競爭對手的定貨庫存情況、鋼廠社會庫存等等之類的情況加以分析,從而判斷未來一段時間的資源供應量。對需求端,我們要了解下游用鋼產(chǎn)業(yè)如汽車、家電、造船、機械、房產(chǎn)、基建、出口等行業(yè)的數(shù)據(jù),以及宏觀經(jīng)濟、貨幣政策及產(chǎn)業(yè)政策的動向,還要結合對以上行業(yè)歷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結合當前的價格水平,判斷未來需求的變化,結合供給與需求的分析來對未來的價格趨勢進行預判,若是預判會有漲價的趨勢,且有可能比定貨價高,則可以進行訂貨和多訂貨的操作,反之則加大出貨力度甚至拋空。這就是我們的計算,也是一種堂堂正正的陽謀。雖然未來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甚至有可能會出現(xiàn)判斷偏差,但至少用這種方法可以減少我們訂貨的盲目性,提高“勝算”的機率,謀定而后動。
    成功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但一定有方式方法可循。在前進的路上,我們絕對不能去冒險算計,而是要腳踏實地的去計算,知己知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不斷地改進提高,強大自我,從而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十
    《孫子兵法》中的“全”的重要程度,就如同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如果讀了《孫子》以后只記得一些關于地形之類的判斷方法,而沒有注意到“全”的重要,那么就算是白讀了。
    “全”是戰(zhàn)略,是大戰(zhàn)略,全字是“人”和“王”的組合,清楚的表明全道才是王道。它是“破”的相對詞,所謂求全就是力求保持自己不被破壞(至少也應把破壞減到最低限度),而同時又能克敵,達到斗爭的目的。
    “全”字在“謀攻”篇里出現(xiàn)七次,為“全”而“謀”,“謀”要以“全”為原則?!肮视帽?,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最后孫子得出令天下人拍手叫好的結論——“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最佳選擇,是最高理想,其結果為“兵不鈍而利可全”。只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才能在打擊敵人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叭辈攀亲钔昝赖奶炱?,衡量著勝利的程度。
    作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孫子提出“全”的思想,即顯現(xiàn)出他寬廣博大的心胸和高瞻遠矚的目光。為什么呢?歷來的將軍們都認為要表現(xiàn)出自己軍隊的力量,就必須“打”,而孫子卻在“全”中提出了盡量不要打,要靠總體的戰(zhàn)略獲勝,要取得全局性的勝利?!鞍賾?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甚么才是孫子理解的“善”呢?“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位為國為民的將軍,怎么能輕易用兵,把國家安全和士兵的生死置之度外呢?“善”,就是“兵不鈍而利可全”,戰(zhàn)只是手段,獲利才是目的,如果自己損失慘重,就談不上獲利了。
    我不禁要問:那么怎么樣才能做到“全”呢?
    一,首先是盡量不戰(zhàn),而又能達到軍事目的,即慎戰(zhàn)原則。慎戰(zhàn),是盡量避免損失的方法,避免成為戰(zhàn)爭的犧牲品,而又能達到“勝可為”的目的。人類歷史上總是戰(zhàn)亂不斷,但是瑞士作為一個小國家,卻幾百年沒有經(jīng)歷戰(zhàn)爭了。就是因為他們時時刻刻準備著防御敵人的襲擊,就使得敵人不敢來襲擊他們。中國古代有很多“聯(lián)姻”的故事,昭君出塞就是一列,其實本質就是通過聯(lián)姻來避免戰(zhàn)爭的出現(xiàn)。下面我舉“圍魏救趙”的例子說明:公元前345年,魏國將軍龐涓率領10萬大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派使者去齊國請求支援。當時大將田忌提出愿意率10萬大軍去與龐涓決一死戰(zhàn)。這時孫臏提出了不戰(zhàn)的方法:魏國國度空虛,只需齊國向其國都進軍即可令龐涓回師。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是不戰(zhàn)達到戰(zhàn)的目的的典型例子。
    二,然而,雖然孫子最提倡不戰(zhàn),但是他也感到這有時候很難做到,所以他用了大量篇幅寫如何戰(zhàn)的問題,為了取得“全勝”,幾乎就寫成了整部《孫子兵法》。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全”其實是整部《孫子》的綱領和核心。下面我就提一提戰(zhàn)前、戰(zhàn)中和戰(zhàn)后:
    1,首當其沖的是:不管講甚么奇妙的戰(zhàn)法,都需要一位合格的將領,“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于是就有了對將領的高度要求。作為“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除了要具備“智、信、仁、勇、嚴”外,還要注意“五危”,即不要只知道死拼,不要貪生怕死,不要急躁易怒,不要愛慕虛榮,不要被感情蒙蔽而不能理智分析。能做到這些的將領才是統(tǒng)帥,而不僅僅是一個小部將。歷史上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司馬懿的本領可以說是達到很高的水平。諸葛亮曾經(jīng)數(shù)次向司馬懿挑戰(zhàn),司馬懿都堅壁不出,等待蜀軍糧盡。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但是司馬懿只是笑笑。不久諸葛亮又派人去求戰(zhàn),他也不談軍事,還問使者說:“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有了合格的將領,君主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全權交給將領處理,而君主不再干涉?!坝萌瞬灰桑扇瞬挥谩?。放手讓將領根據(jù)戰(zhàn)地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2,戰(zhàn)爭前大量調查自己和敵人的情況,做到“知己知彼”。要用好各種間諜,不惜花重金收買對己方有利的人?!安恢獢城檎撸蝗手烈??!碧崆爸\劃好,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作出多種準備,拿出多套方案,以防備突發(fā)事件,即“廟算”——“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戰(zhàn)前的準備是很重要的,我方應該采取哪種方法取勝,敵人可以如何對付我,可能在哪些地形作戰(zhàn),我方的行軍路線、食物和武器裝備如何處置,如果敵人偷襲應如何處理等等,都是需要事先做好研究的。這就是所謂的“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
    3,打仗時不能與敵人硬拼,更不能輕易采取攻城戰(zhàn)術?!吧媳ブ\,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盿,根據(jù)敵我方的軍事實力作出相應的處理策略,“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不能不顧實力的硬拼,“小敵之堅,大敵之擒”。b,可以使用“詭道”和“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方法,使敵人有力用不上,從而可以輕易殲滅敵人。詭道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同時,自己用詭道時,也要想到敵人也可能用詭詐的手法。c,“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奇正變化,通過迷惑敵人、調動敵人,使敵人“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有力用不上,而我卻可以以眾擊寡,達到輕易取勝的目的?!捌嬲?,不可勝窮也”,足以迷惑敵人,使敵人心驚膽戰(zhàn),草木皆兵,失去戰(zhàn)斗力;“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讓敵人疲于奔命,而我方可以以逸待勞,取得勝利。d,注意行軍有形有勢,節(jié)奏有力而明快,做到速戰(zhàn)速決,隨機應變,根據(jù)實際情況處理新出現(xiàn)的問題?!氨勛舅伲炊们芍靡??!薄皵橙碎_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這就是“勢”的作用。關于戰(zhàn)中取得全勝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赤壁之戰(zhàn)了。另外,我舉長勺之戰(zhàn)的例子說明一點理論的實際運用: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同曹劌共坐一輛戰(zhàn)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zhàn)。莊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曹劌說:“不行。”齊國軍隊敲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饼R國的軍隊大敗。莊公準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于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了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國軍隊。戰(zhàn)勝了齊國軍隊后,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恐怕會有伏兵。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币痪湓挘⒅匦睦響?zhàn)術的應用,以便更容易地打擊敵人,而又能使自己的損失達到最小。
    4,最后,我提一下戰(zhàn)后的處理。既然已經(jīng)獲勝,就不應該得意忘形、張牙舞爪。要使勝利長久,才能算是“全勝”。怎么才能使勝利長久呢?《老子》說:“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而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所以要“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哀禮處之。”這大概符合《孫子》的精神吧!
    總之,戰(zhàn)爭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并不是取勝了就可以的。全勝就是盡量不戰(zhàn)而勝,即使要戰(zhàn)也應盡量減小傷亡的同時取得徹底的全局性的勝利。最根本的是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利益。這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努力找出能取勝的最完美的方案——“必以全爭于天下”。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十一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我是一個對于歷史沒有什么太多興趣的人,但是通過這學期參加的這節(jié)選修課,讓我了解到古代歷史的博大精深。最古老的書莫過于《孫子兵法》了。里面講了許多諸如:打仗的必備條件,通過所具備的因素就可知雙方的勝負幾率。還有各種戰(zhàn)斗隊形,戰(zhàn)斗謀略。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本書開頭所說的戰(zhàn)斗的五個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關于這五個方面:第一個,道,就是君主和民眾目標,意志統(tǒng)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的是晝夜、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zhàn)場的寬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的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我認為這五個方面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有將領能夠真正領會,他就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將領。
    孫子曰: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他指出行軍作戰(zhàn)無非是以正兵迎敵,與以奇兵奪勝兩種態(tài)勢。這兩種態(tài)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因機制宜,變化無窮無盡,且又以奇兵制勝為上。他強調出奇制勝的特點和優(yōu)點是抓住時機,行動快速,態(tài)勢險峻,居高臨下,兵之所至,如積水漂石,鷙鳥毀柝。但不論正兵還是奇兵,一個組織嚴密一致的企業(yè),能夠“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才是克敵制勝的關鍵。
    正是用了迂直之計來迷惑國民黨軍隊。但凡事都有兩面性,“迂直之計”固有其有利的一面,然而所冒的風險也十分大。迂直之計要求迅速,準確,合作無間又能獨立動作,這樣才能減少“迂”時的時間損耗,動作靈活,后發(fā)制人。同時還要保證各方力量準備到位,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疏忽可能招致滿盤皆輸。
    讀完《孫子兵法》讓我不得不驚嘆于古人的智慧,他們的作戰(zhàn)技巧,廣泛流傳,使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引以借鑒。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十二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夫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孫子兵法中的廟算,意為廟堂之算。這個廟堂不是燒香拜佛的廟堂,而是上層建筑,領導層面,稱之廟堂。
    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同為一個意思。廟算都算什么?是算怎么用計謀嗎?其實非常無聊,就是算敵我實力,算現(xiàn)在的事情所處的階段。要算五件事,計較七種量化指標。就像測量打分一樣,一樣一樣給出來。
    首先是哪五件事?道、天、地、將、法。
    1道:士兵、人民與統(tǒng)治者的愿意相同。這就是順勢,從技術分析來看,不論你想多是你想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現(xiàn)在的走勢是上漲趨勢還是下跌趨勢,你必須先判斷出來。
    如果連方向都判斷不出來,多空不就是瞎蒙嗎?統(tǒng)治者不知道民意是什么?可以隨便發(fā)動戰(zhàn)爭嗎?如果不順,就需要造勢,綁架民意。但價格的趨勢方向是無法改變的,只能順應。
    2天:陰陽、寒暑、時制也。套在交易中,這就是基本面,現(xiàn)在庫存是多少?耕種面積是多少?需求是多少?產(chǎn)量是多少?從基本面來判斷,現(xiàn)在是供大于求,還是供不應求。從而輔助判斷價格趨勢。即便你是純技術分析,了解一下也沒壞事。
    3地: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這是更加具體的判斷價格所處的位置了,它現(xiàn)在是順勢突破運行中?還是回調(反彈)的尾升?順勢突破,正是“節(jié)如發(fā)機”速度最快之時?;卣{(反彈)的尾升,正是強弩之末矢不穿魯縞之時。地,因地制宜,選擇什么樣的點位,如何判斷,多少倉位。
    4將:智、信、仁、勇、嚴。以上三點能不能看出來,能不能制定方案,這是智。能不能按計劃交易,這是信。倉位不能過重,這是仁。信號來了,敢于建倉,敢于止損,這是勇。一貫深切的按以上所有條件辦事,這是嚴。
    5法:曲制、官道、主用。通常指法度。引申為調度、安排。再說計較的七件事: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從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孫子說,吾以此知勝負矣。
    始計開篇就在講怎么計算自己的基本面、基本盤。并沒有什么怎么用計。他更多的講的是你是否順應的趨勢,你是否知道現(xiàn)在的狀況,你對哪里建倉、哪里止損、哪里止盈、多少倉位,心里有沒有點數(shù)。
    為什么叫,始,計。開始就算算計。我奶奶在世的時候經(jīng)常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我奶奶也知道廟算。但關鍵問題還是我姥姥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人呢,總是一剎精神,一剎糊涂。這會兒你知道了,下一秒就忘了。建倉無非這么幾點。
    1:現(xiàn)在是上漲中還是下跌中。(以上漲為例)。
    2:現(xiàn)在是上漲中的突破位嗎?哪里算突破位,哪里建倉,哪里止損,哪里止盈,多少倉位。
    3:現(xiàn)在是上漲中的回調低點嗎?怎么判斷是不是回調低點,哪里建倉,哪里止損,哪里止盈,多少倉位。
    4:重復以上幾點。這里面需要你用什么高深的技術分析嗎?經(jīng)典技術分析完全可以解決。可是現(xiàn)在的人呢,都以為自己比誰都聰明。這就是不自知,總覺得自己。
    所謂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我們比大多數(shù)人都牛嗎?其實我們自己就是大多數(shù)。平凡的人怎么正面剛,奇技淫巧那是給不要命的人玩的。
    我們能做的,只有仁者無敵,把基本盤算好了。趨勢不好判斷嗎?突破位、回調低點很難找嗎?你不智。每次都重倉,你不仁。
    給你信號了,懷疑這個懷疑那個,你不勇。計劃交易都不按計劃,你不信。這些最基礎的做好了,我們就比大多數(shù)人做的好的多了。
    我們就不再是大多數(shù)了。不要被所謂錦囊妙計給騙了,那是給傻子看的西洋景。真正的東西,就是俊功夫,丑把式。
    孫子兵法讀后感大學生篇十三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在書的海洋里“捕撈”,過了許久才網(wǎng)住一條大魚—《孫子兵法》,包裝紙上寫著還贈《三十六計》,一石二鳥,買定了!
    經(jīng)過兩個星期的細心“解剖”,我如庖丁解牛一樣對這兩本書了如指掌。
    書的作者孫武是春秋時一位大將,別瞧他是一代武夫,可寫起書來也是頂呱呱!翻開書的第一頁,精彩的戰(zhàn)爭策略就會讓你愛不釋手,甩也甩不掉。一個個戰(zhàn)爭謀略,一場場血腥而充滿智慧的戰(zhàn)爭典故:“空城計、美人計、連環(huán)計、圍魏救趙、金蟬脫殼、調虎離山……”精彩的故事層出不窮。那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王侯將相讓你大飽眼福。
    孫子告誡后人“知己知彼者,百戰(zhàn)不殆”要知你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告誡人們勇往直前;又在“三十六計,走為上”告訴人們大丈夫能屈能伸。
    《孫子法兵·三十六計》雖然是一本記敘戰(zhàn)略與典故的兵法,但是孫子想告訴我們:“放下你們的武器吧!人類需要永遠的安寧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