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加深對千以內數(shù)的認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
2.掌握千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比較千以內數(shù)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10個十是(),10個百是()
(2)讀數(shù),并說說數(shù)的組成。
1098002893301000
(3)寫數(shù)
999345870106
(4)比較下面各數(shù)的大小,并說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61○5645○47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出示p70圖
小組討論:怎么比較1000以內數(shù)的大小
學生匯報
小結:比較兩個三位數(shù)的大小時,從高位比起,百位上哪個數(shù)大,那個數(shù)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練習:(1)p70“做一做”
第一題,先獨立完成,再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題,同桌互相說說
第三題,先說說你是概括什么來判斷的。
3.數(shù)學游戲
(1)每人請寫出3個比230大,比250小的數(shù)。然后四人小組中找出所寫數(shù)中的最大數(shù)和最小數(shù)。
(2)每人請寫出3個比970大的數(shù),匯報后全班找出最大數(shù)和最小數(shù)。
三、課堂練習:p724、5、6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二
第1單元長度單位
5厘米+20厘米=厘米
14厘米+6厘米=()厘米
37厘米-7厘米=()厘米
48厘米-4厘米=()厘米
答案提示:
5厘米+20厘米=25厘米
14厘米+6厘米=20厘米
37厘米-7厘米=30厘米
48厘米-4厘米=44厘米
第1單元長度單位
找到以下物品,先估計有多長,再拿尺子量一量。
答案提示:
鑰匙6厘米
電池5厘米
筷子20厘米
鉛筆15厘米
解題思路:
答案不唯一,請以學生練習時實際測量的物體為準。
第1單元長度單位
在()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鋼筆長15()長頸鹿高4()
小華身高120()數(shù)學書長26()
答案提示:
鋼筆長15厘米
長頸鹿高4米
小華身高120厘米
數(shù)學書長26厘米
你知道怎樣測量一棵樹的`樹干一圈的長度嗎?請你找一棵樹,測量出樹干一圈的長度。
工具:
方法:
樹干一圈的長度:
答案提示:
工具:長繩、米尺。
方法:兩人合作,用長繩繞大樹一周,再用米尺測量繩子的長度,記錄下量得的長度。
第1單元長度單位
數(shù)一數(shù),下圖中一共有()條線段。
答案提示:
一共有6條線段。
解題思路:
從第一個點出發(fā)的線段有3條。
從第二個點出發(fā)的線段有2條。
從第三個點出發(fā)的線段有1條。
第1單元長度單位
在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一共可以畫()條線段。
答案提示:
一共可以畫6條線段。
解題思路:
從第一個點出發(fā)能畫3條線段。
從第二個點出發(fā)還能畫2條線段。
從第三個點出發(fā)還能畫1條線段。
第1單元長度單位
直尺上從刻度()到刻度()是3厘米。
答案提示:
0、3
1、4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三
1.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借助乘法的意義編制乘法口訣。
3.培養(yǎng)社會人文意識。
初步掌握乘法口訣的歸納方法。
熟記乘法口訣。
掛圖、口訣卡片
一、導入。
小松鼠在松樹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幫他們數(shù)一數(shù)嗎?
二、教學新課。
1.數(shù)松果(出示松鼠數(shù)松果圖)哪位同學能幫小松鼠數(shù)一數(shù)?
根據同學口述:每堆有5個松果,在表格中板書。
堆數(shù)1松果的個數(shù)5那么兩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們能繼續(xù)將這個表格填完嗎?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
匯報,填表。
從這張表格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訣的編寫
你能把松果的個數(shù)用乘法算式計算出來嗎?
板書:1個5是5,1×5=5或5×1=5。
2個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寫,你們會嗎?請你們在本子上接著往下寫,指名板演。
集體訂正。
齊讀所寫的算式。
有誰知道10×4的積是多少?獨立計算,小組交流。
根據這些乘法算式,你還能算哪些乘法題?
大家所說的這些算式都是根據黑板上這9個算式推算出來的.,讓我們再來觀察一下這些算式,它們都含有一個乘數(shù)5,為了方便我們應用,我們將這些算式改編成一句句的口訣,我來說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試著說下去嗎?小組說一說并分組把它寫出來。
強調幾個編寫要注意的問題。
齊讀5的乘法口訣。
給3分鐘記憶口訣。
你是怎樣記口訣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尋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訣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訣有關系的事情還有很多,老師把它們編成兒歌,你們想聽嗎?
一個小組5個人,兩個小組10個人,三個小組15個人,四個小組20個人……
你還能編出其它的兒歌嗎?
三、鞏固練習。
請你用今天所學的口訣,解決問題。
1.5的乘法口訣口算題。
2.填一填:p11第3題。
3.p11第4題。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
讀、背有關5的乘法口訣。
板書設計:
數(shù)松果1×5=5,一五得五,2×5=10,二五一十3×5=15,三五十五,4×5=20,四五二十5×5=25,五五二十五,5×6=30,五六三十5×7=35,五七三十五,5×8=40,五八四十5×9=45,五九四十五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四
本節(jié)課教學王小紅老師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凸顯數(shù)學學習的生活化;注重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時,還注意研究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體現(xiàn)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老師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營造良好氛圍,自主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能明顯的看到老師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和關愛,尤其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的指導和激勵。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朋友,真心地幫助他們,使學生覺得老師的課堂很輕松、自然。學生在這樣和諧的學習氛圍中能獨立學習、合作探究、與人交流。
二、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
密切了數(shù)學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shù)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xù)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fā)展了數(shù)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shù)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根據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應用恰當好處。
教學中,老師通過演示形象生動的課件,讓學生理解求排列數(shù)、組合數(shù)的規(guī)律。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在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臅r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采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于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五
教學目標:
1、感受秋天的美麗、迷人,真誠贊美秋天,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多向互協(xié)的討論交流,設計出組織秋游的方案。
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培養(yǎng)學生說話時態(tài)度自然大方,聲音響亮的習慣,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養(yǎng)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并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感受秋天的美麗、迷人,真誠贊美秋天,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通過多向互協(xié)的討論交流,設計出組織秋游的方案。
教學難點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培養(yǎng)學生說話時態(tài)度自然大方,聲音響亮的習慣,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養(yǎng)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并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
課件、課前收集資料
教學流程
動態(tài)修改
一、談話激趣
學生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3、這節(jié)課,同學們就一起商量商量,我們怎么來組織這次秋游活動,好嗎?
二、交流、分組
1、秋天的景色這么美,我們去哪兒游玩好呢?(學生交流課前搜集有關景點或秋游路線的資料)
2、剛才的交流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好玩的地方,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組成幾家旅行社,為我們的秋游各做一個計劃。
3、成立小小旅行社
旅行社已經成立,請大家施展自己的智慧,先給自已的旅行社起個名字吧!
三、制定計劃
1、組內商定比較詳細的秋游活動計劃。如:
秋游的時間:幾月幾日幾點在某處集合
秋游的地點:某公園、某旅游景點、某山……
秋游前的準備:聯(lián)系各項事宜、旅游所需物品、食品
秋游的活動內容:游覽、做游戲、爬山……
秋游后的成果展示:繪畫、日記、照片、標本……
(師深入小組指導,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語言表達、談話態(tài)度及傾聽程度)
2、全班交流
(1)班長主持全班討論,小組推選代表、陳述本組的想法和理由。
(2)其他同學傾聽,等代表陳述結束后提出自己的建議或評議計劃的合理性。
3、從秋游的地點、線路中、活動安排來看,各“旅行社”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過,秋游出發(fā)前,你們還應該提醒游客們要做好哪些準備呢?可以把討論的事項寫下來。
(1)學生討論注意事項
(2)采用游客提問、導游回答的形式從衣食住行幾方面談秋游準備
4、評出最佳創(chuàng)意、最佳策劃獎,并頒發(fā)證書
四、總結
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地點、內容。
鼓勵意見相同或相近的同學組成小組。
采用靈活的開放式組織教學,讓學生自由組合,在和諧的氣氛中產生交際的欲望,鼓勵學生自由、愉快地參與口語交際。
作業(yè)設計:
跟爸爸媽媽說說秋游的活動計劃
板書設計:
口語交際秋游
時間地點準備活動內容成果展示
教學反思:
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參與了這次口語交際,引導學生充分地說。我在教學訓練中采用了組內商定、全班交流、質疑、補充、互問互答、評價等多種形式,把任務落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強化了學生參與意識。學生良好合作行為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師從點滴抓起,更要求教師以身示范。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表達和語言組織的能力。因此,這節(jié)課我注意讓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多發(fā)言、多傾聽、多質疑,以便全面提高交際能力。這節(jié)課突出口語交際的自主性與實踐性,讓口語交際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學會方法,形成能力。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六
教學內容:課本p85~86頁,及第88~89頁的第3~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時間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時間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系: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時間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數(shù)學教課書,和一只筆,提問:哪個重有些?
2、肯定學生的回答,并讓學生“掂一掂”,然后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二、觀察、操作領悟新知
1、出示主題掛圖,物體的輕重的計量。觀察主題掛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說什么?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xiàn)在來交流以下好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說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克的認識。
(2)出示天平,簡單介紹天平的結構,并說明使用方法。
(3)將一個2分皮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盤內,讓學生觀察。
提問: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2分皮重多少克?板書:克
(4)“1克有多重?”我們來掂一掂好嗎?
3、千克的認識。
(1)出示盤稱。大家認識這稱嗎?
(2)看看盤稱的使用方法?,F(xiàn)在要稱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誰能當售貨員來稱一稱?
(3)現(xiàn)在先掂一掂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估計有幾千克,然后用稱一稱。
(4)剛才大家都說了,一袋鹽中農500克,那兩袋呢?
(5)板書: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較,請同學們猜一猜,誰重?
板書1000克=1千克
齊讀: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測評。
1、完成教材第88頁第3題。
2、完成教材第89頁第4題。
3、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4、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七
一、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小組學習的能力。
2、學會運用平均分。
3、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5、初步認識“平均分”
6、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7、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三、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各種食物若干。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shù)量不相同)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二)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寫下板書:平均分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發(fā)現(xiàn)平均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問題的引申幫助學生認識平均分。
(四)學習平均分
1、教學例2:把10個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匯報分法。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設計意圖):體現(xiàn)分法的多樣化;開放題拓展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五)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2、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3、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設計意圖):從多方面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開放性的活動使學生多角度認識平均分,為以后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打下基礎。
六、教學結束: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請同學們寫出來。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八
《米的認識》:
(學習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1米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以及估算物體長度的意識。
4、通過測量、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形成1米的長度觀念,體驗觀察、比較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5、培養(yǎng)學生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感受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時候都用到了一個字“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自測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shù)學來自于生活。
二、探究體驗。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估計)。
師: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fā):指著拉開的綢帶,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那請小朋友用你們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確的結果。
這樣測量你感覺怎么樣?(很麻煩)
[設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入手,學生肯定興趣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長,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基礎。
2、認識米尺。
出示米尺。
(1)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圖)這就是米尺的縮小圖,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數(shù)字不同,刻度線不同)
(2)請一位學生拿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老師的米尺上從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長?(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思考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3、用米尺量。
(1)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指名量出1米的綢帶。你是怎么量的。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課件演示)
(2)提問:王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后,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
(3)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剛才在自己身上估計的1米
(4)談話:同學們現(xiàn)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問: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邊
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并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
三、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牌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么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么走的步數(shù)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組織交流。
學生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后成一個半徑是米的圓。
[設計意圖]數(shù)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梳理知識,總結升華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九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自己調查生活中的睡眠時間,讓他們經歷收集數(shù)據、數(shù)據,用統(tǒng)計表、條形統(tǒng)計圖的方式呈現(xiàn)數(shù)據、分析數(shù)據的全過程。同時對學生進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經歷收集數(shù)據、數(shù)據,用統(tǒng)計表、條形統(tǒng)計圖的方式呈現(xiàn)數(shù)據、分析數(shù)據的全過程。
2調查過程中遇到的“計算睡眠時間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每人1份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
2每人1份記錄單。
3教師準備“全班同學睡眠時間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學生圍繞合理的飲食、適當?shù)倪\動、充足的睡眠、講究衛(wèi)生與預防疾病等多方面展開交流、討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睡眠時間”的問題。
二正確計算睡眠時間。
1討論:你每天睡眠幾小時?是怎樣算出來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學晚上9時睡覺,早上6時起床,午休1小時為例。
從晚上9時到12時是3時,從晚上12時到早上6時是6時。3+6+1=10(時)
(2)以某某同學晚上8:30開始睡覺,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為例。
從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從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時30分。3時30分+5時30分+30分=9時30分。
……
3計算。
請學生按正確的方法重新計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時間,并寫下來。
三收集數(shù)據,數(shù)據。
1數(shù)學“分段時間記錄法”。
(1)時間段的規(guī)定可以是這樣的:11時以上,含11時;10―11時,含10時,不含11時;9―10時,含9時,不含10時。以此類推。
(2)可以自主選擇句路方法,即在相應時段內記上你喜歡的符號。
2小組活動:在小組內調查,收集本組成員每天睡眠時間的數(shù)據,記錄好。小組長把結果填入本組的“睡眠時間記錄單”。
3全班匯總。
教師出示“全班同學睡眠時間記錄單”,隨著各小組的匯報,依次記錄出相應時間段的人數(shù),然后共同計算匯總出各時間段的總人數(shù)。
四呈現(xiàn)數(shù)據。
1填寫統(tǒng)計表。
每位同學把統(tǒng)計的結果填入統(tǒng)計表中,并提示學生注意把班級和填表時間寫完整,然后集體展示交流。
2繪制統(tǒng)計圖。
(1)出示空白統(tǒng)計圖,看清每格表示幾人。
(2)學生自主選擇涂色或陰影的形式繪圖。
(3)集體展示、交流。
五分析數(shù)據。
1觀察統(tǒng)計表和條件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例如,可能會有以下發(fā)現(xiàn)。
(1)睡眠10―11時的人數(shù)最多。
(2)睡眠8時以下的人數(shù)最少。
(3)大部分同學每天睡眠時間是10時左右,全班共36人,有28人集中在10―11時和9―10時這兩個階段。
2小組展開討論: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是有什么想法大膽提出來小組內交流交流?
六。
板書設計
小調查
收集數(shù)據
數(shù)據
每天睡眠保證10小時
呈現(xiàn)數(shù)據
分析數(shù)據
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十
教材第72~73頁的內容。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chuàng)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并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shù)學的美妙,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
這是一節(jié)“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并創(chuàng)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shù)學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一)、呈現(xiàn)素材,感受數(shù)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二)、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二)、動手操作,理解一個圖形的運動方法
1、小組合作,動手拼擺
小組先討論選擇一個基本圖形和圖形運動的方式,想象圖形運動后拼出的圖案,再在正方形中貼出美麗的圖案。
2、匯報展示,對比分析
討論:(1)、你設計的圖形是怎樣運動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圖案和你操作后實際的圖案一樣嗎?
(3)、同一個基本圖形運動設計出的作品為什么會不一樣?
(三)、自主設計,創(chuàng)造美麗的圖案
1、提出要求,想象設計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圖左上角的方格中設計一個新的圖案,并畫出來,再將它作軸對稱、平移或旋轉運動,創(chuàng)造一個美麗的圖案。
(2)、想象設計好的圖案。
2、動手實踐,嘗試設計
將自己設計的圖案畫在正方形格子紙中。
3、匯報交流,鼓勵創(chuàng)新
(1)、說一說:你設計了一個什么基本圖形,怎樣運動的?
(2)、比一比:設計好的圖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3)、賞一賞:誰設計的圖案最美麗,誰設計的圖案更有新意?
(一)、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二)、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運動設計出的美麗圖案。
四、運用拓展
(一)、合作學習,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1、相互比較,想象一組圖形的運動。
2、小組合作,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在小組內將相同的一組圖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賞。
(二)、聯(lián)系舊知,鞏固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
1、是由( )組 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計算?根據學生會回答教師板書:8÷4=2(組)
(2)、出示學具,學生擺一擺、圈一圈。
2、9幅 ,可以組成( )組 。
(1)、學生說想法,教師板書:9÷4=2(組)……1(幅)
(2)、學生用學具驗證。
(3)、學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別表示圖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組 ,若拼成4組,還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加深對千以內數(shù)的認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
2.掌握千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比較千以內數(shù)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10個十是(),10個百是()
(2)讀數(shù),并說說數(shù)的組成。
1098002893301000
(3)寫數(shù)
999345870106
(4)比較下面各數(shù)的大小,并說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61○5645○47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出示p70圖
小組討論:怎么比較1000以內數(shù)的大小
學生匯報
小結:比較兩個三位數(shù)的大小時,從高位比起,百位上哪個數(shù)大,那個數(shù)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練習:(1)p70“做一做”
第一題,先獨立完成,再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題,同桌互相說說
第三題,先說說你是概括什么來判斷的。
3.數(shù)學游戲
(1)每人請寫出3個比230大,比250小的數(shù)。然后四人小組中找出所寫數(shù)中的最大數(shù)和最小數(shù)。
(2)每人請寫出3個比970大的數(shù),匯報后全班找出最大數(shù)和最小數(shù)。
三、課堂練習:p724、5、6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二
第1單元長度單位
5厘米+20厘米=厘米
14厘米+6厘米=()厘米
37厘米-7厘米=()厘米
48厘米-4厘米=()厘米
答案提示:
5厘米+20厘米=25厘米
14厘米+6厘米=20厘米
37厘米-7厘米=30厘米
48厘米-4厘米=44厘米
第1單元長度單位
找到以下物品,先估計有多長,再拿尺子量一量。
答案提示:
鑰匙6厘米
電池5厘米
筷子20厘米
鉛筆15厘米
解題思路:
答案不唯一,請以學生練習時實際測量的物體為準。
第1單元長度單位
在()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鋼筆長15()長頸鹿高4()
小華身高120()數(shù)學書長26()
答案提示:
鋼筆長15厘米
長頸鹿高4米
小華身高120厘米
數(shù)學書長26厘米
你知道怎樣測量一棵樹的`樹干一圈的長度嗎?請你找一棵樹,測量出樹干一圈的長度。
工具:
方法:
樹干一圈的長度:
答案提示:
工具:長繩、米尺。
方法:兩人合作,用長繩繞大樹一周,再用米尺測量繩子的長度,記錄下量得的長度。
第1單元長度單位
數(shù)一數(shù),下圖中一共有()條線段。
答案提示:
一共有6條線段。
解題思路:
從第一個點出發(fā)的線段有3條。
從第二個點出發(fā)的線段有2條。
從第三個點出發(fā)的線段有1條。
第1單元長度單位
在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一共可以畫()條線段。
答案提示:
一共可以畫6條線段。
解題思路:
從第一個點出發(fā)能畫3條線段。
從第二個點出發(fā)還能畫2條線段。
從第三個點出發(fā)還能畫1條線段。
第1單元長度單位
直尺上從刻度()到刻度()是3厘米。
答案提示:
0、3
1、4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三
1.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借助乘法的意義編制乘法口訣。
3.培養(yǎng)社會人文意識。
初步掌握乘法口訣的歸納方法。
熟記乘法口訣。
掛圖、口訣卡片
一、導入。
小松鼠在松樹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幫他們數(shù)一數(shù)嗎?
二、教學新課。
1.數(shù)松果(出示松鼠數(shù)松果圖)哪位同學能幫小松鼠數(shù)一數(shù)?
根據同學口述:每堆有5個松果,在表格中板書。
堆數(shù)1松果的個數(shù)5那么兩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們能繼續(xù)將這個表格填完嗎?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
匯報,填表。
從這張表格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訣的編寫
你能把松果的個數(shù)用乘法算式計算出來嗎?
板書:1個5是5,1×5=5或5×1=5。
2個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寫,你們會嗎?請你們在本子上接著往下寫,指名板演。
集體訂正。
齊讀所寫的算式。
有誰知道10×4的積是多少?獨立計算,小組交流。
根據這些乘法算式,你還能算哪些乘法題?
大家所說的這些算式都是根據黑板上這9個算式推算出來的.,讓我們再來觀察一下這些算式,它們都含有一個乘數(shù)5,為了方便我們應用,我們將這些算式改編成一句句的口訣,我來說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試著說下去嗎?小組說一說并分組把它寫出來。
強調幾個編寫要注意的問題。
齊讀5的乘法口訣。
給3分鐘記憶口訣。
你是怎樣記口訣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尋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訣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訣有關系的事情還有很多,老師把它們編成兒歌,你們想聽嗎?
一個小組5個人,兩個小組10個人,三個小組15個人,四個小組20個人……
你還能編出其它的兒歌嗎?
三、鞏固練習。
請你用今天所學的口訣,解決問題。
1.5的乘法口訣口算題。
2.填一填:p11第3題。
3.p11第4題。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
讀、背有關5的乘法口訣。
板書設計:
數(shù)松果1×5=5,一五得五,2×5=10,二五一十3×5=15,三五十五,4×5=20,四五二十5×5=25,五五二十五,5×6=30,五六三十5×7=35,五七三十五,5×8=40,五八四十5×9=45,五九四十五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四
本節(jié)課教學王小紅老師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凸顯數(shù)學學習的生活化;注重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時,還注意研究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體現(xiàn)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老師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營造良好氛圍,自主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能明顯的看到老師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和關愛,尤其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的指導和激勵。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朋友,真心地幫助他們,使學生覺得老師的課堂很輕松、自然。學生在這樣和諧的學習氛圍中能獨立學習、合作探究、與人交流。
二、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
密切了數(shù)學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shù)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xù)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fā)展了數(shù)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shù)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根據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應用恰當好處。
教學中,老師通過演示形象生動的課件,讓學生理解求排列數(shù)、組合數(shù)的規(guī)律。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在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臅r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采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于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五
教學目標:
1、感受秋天的美麗、迷人,真誠贊美秋天,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多向互協(xié)的討論交流,設計出組織秋游的方案。
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培養(yǎng)學生說話時態(tài)度自然大方,聲音響亮的習慣,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養(yǎng)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并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感受秋天的美麗、迷人,真誠贊美秋天,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通過多向互協(xié)的討論交流,設計出組織秋游的方案。
教學難點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培養(yǎng)學生說話時態(tài)度自然大方,聲音響亮的習慣,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養(yǎng)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并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
課件、課前收集資料
教學流程
動態(tài)修改
一、談話激趣
學生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3、這節(jié)課,同學們就一起商量商量,我們怎么來組織這次秋游活動,好嗎?
二、交流、分組
1、秋天的景色這么美,我們去哪兒游玩好呢?(學生交流課前搜集有關景點或秋游路線的資料)
2、剛才的交流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好玩的地方,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組成幾家旅行社,為我們的秋游各做一個計劃。
3、成立小小旅行社
旅行社已經成立,請大家施展自己的智慧,先給自已的旅行社起個名字吧!
三、制定計劃
1、組內商定比較詳細的秋游活動計劃。如:
秋游的時間:幾月幾日幾點在某處集合
秋游的地點:某公園、某旅游景點、某山……
秋游前的準備:聯(lián)系各項事宜、旅游所需物品、食品
秋游的活動內容:游覽、做游戲、爬山……
秋游后的成果展示:繪畫、日記、照片、標本……
(師深入小組指導,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語言表達、談話態(tài)度及傾聽程度)
2、全班交流
(1)班長主持全班討論,小組推選代表、陳述本組的想法和理由。
(2)其他同學傾聽,等代表陳述結束后提出自己的建議或評議計劃的合理性。
3、從秋游的地點、線路中、活動安排來看,各“旅行社”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過,秋游出發(fā)前,你們還應該提醒游客們要做好哪些準備呢?可以把討論的事項寫下來。
(1)學生討論注意事項
(2)采用游客提問、導游回答的形式從衣食住行幾方面談秋游準備
4、評出最佳創(chuàng)意、最佳策劃獎,并頒發(fā)證書
四、總結
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地點、內容。
鼓勵意見相同或相近的同學組成小組。
采用靈活的開放式組織教學,讓學生自由組合,在和諧的氣氛中產生交際的欲望,鼓勵學生自由、愉快地參與口語交際。
作業(yè)設計:
跟爸爸媽媽說說秋游的活動計劃
板書設計:
口語交際秋游
時間地點準備活動內容成果展示
教學反思:
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參與了這次口語交際,引導學生充分地說。我在教學訓練中采用了組內商定、全班交流、質疑、補充、互問互答、評價等多種形式,把任務落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強化了學生參與意識。學生良好合作行為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師從點滴抓起,更要求教師以身示范。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表達和語言組織的能力。因此,這節(jié)課我注意讓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多發(fā)言、多傾聽、多質疑,以便全面提高交際能力。這節(jié)課突出口語交際的自主性與實踐性,讓口語交際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學會方法,形成能力。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六
教學內容:課本p85~86頁,及第88~89頁的第3~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時間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時間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系: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時間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數(shù)學教課書,和一只筆,提問:哪個重有些?
2、肯定學生的回答,并讓學生“掂一掂”,然后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二、觀察、操作領悟新知
1、出示主題掛圖,物體的輕重的計量。觀察主題掛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說什么?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xiàn)在來交流以下好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說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克的認識。
(2)出示天平,簡單介紹天平的結構,并說明使用方法。
(3)將一個2分皮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盤內,讓學生觀察。
提問: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2分皮重多少克?板書:克
(4)“1克有多重?”我們來掂一掂好嗎?
3、千克的認識。
(1)出示盤稱。大家認識這稱嗎?
(2)看看盤稱的使用方法?,F(xiàn)在要稱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誰能當售貨員來稱一稱?
(3)現(xiàn)在先掂一掂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估計有幾千克,然后用稱一稱。
(4)剛才大家都說了,一袋鹽中農500克,那兩袋呢?
(5)板書: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較,請同學們猜一猜,誰重?
板書1000克=1千克
齊讀: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測評。
1、完成教材第88頁第3題。
2、完成教材第89頁第4題。
3、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4、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七
一、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小組學習的能力。
2、學會運用平均分。
3、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5、初步認識“平均分”
6、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7、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三、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各種食物若干。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shù)量不相同)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二)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寫下板書:平均分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發(fā)現(xiàn)平均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問題的引申幫助學生認識平均分。
(四)學習平均分
1、教學例2:把10個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匯報分法。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設計意圖):體現(xiàn)分法的多樣化;開放題拓展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五)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2、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3、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設計意圖):從多方面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開放性的活動使學生多角度認識平均分,為以后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打下基礎。
六、教學結束: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請同學們寫出來。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八
《米的認識》:
(學習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1米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以及估算物體長度的意識。
4、通過測量、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形成1米的長度觀念,體驗觀察、比較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5、培養(yǎng)學生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感受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時候都用到了一個字“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自測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shù)學來自于生活。
二、探究體驗。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估計)。
師: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fā):指著拉開的綢帶,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那請小朋友用你們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確的結果。
這樣測量你感覺怎么樣?(很麻煩)
[設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入手,學生肯定興趣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長,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基礎。
2、認識米尺。
出示米尺。
(1)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圖)這就是米尺的縮小圖,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數(shù)字不同,刻度線不同)
(2)請一位學生拿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老師的米尺上從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長?(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思考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3、用米尺量。
(1)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指名量出1米的綢帶。你是怎么量的。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課件演示)
(2)提問:王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后,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
(3)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剛才在自己身上估計的1米
(4)談話:同學們現(xiàn)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問: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邊
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并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
三、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牌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么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么走的步數(shù)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組織交流。
學生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后成一個半徑是米的圓。
[設計意圖]數(shù)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梳理知識,總結升華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九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自己調查生活中的睡眠時間,讓他們經歷收集數(shù)據、數(shù)據,用統(tǒng)計表、條形統(tǒng)計圖的方式呈現(xiàn)數(shù)據、分析數(shù)據的全過程。同時對學生進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經歷收集數(shù)據、數(shù)據,用統(tǒng)計表、條形統(tǒng)計圖的方式呈現(xiàn)數(shù)據、分析數(shù)據的全過程。
2調查過程中遇到的“計算睡眠時間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每人1份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
2每人1份記錄單。
3教師準備“全班同學睡眠時間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學生圍繞合理的飲食、適當?shù)倪\動、充足的睡眠、講究衛(wèi)生與預防疾病等多方面展開交流、討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睡眠時間”的問題。
二正確計算睡眠時間。
1討論:你每天睡眠幾小時?是怎樣算出來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學晚上9時睡覺,早上6時起床,午休1小時為例。
從晚上9時到12時是3時,從晚上12時到早上6時是6時。3+6+1=10(時)
(2)以某某同學晚上8:30開始睡覺,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為例。
從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從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時30分。3時30分+5時30分+30分=9時30分。
……
3計算。
請學生按正確的方法重新計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時間,并寫下來。
三收集數(shù)據,數(shù)據。
1數(shù)學“分段時間記錄法”。
(1)時間段的規(guī)定可以是這樣的:11時以上,含11時;10―11時,含10時,不含11時;9―10時,含9時,不含10時。以此類推。
(2)可以自主選擇句路方法,即在相應時段內記上你喜歡的符號。
2小組活動:在小組內調查,收集本組成員每天睡眠時間的數(shù)據,記錄好。小組長把結果填入本組的“睡眠時間記錄單”。
3全班匯總。
教師出示“全班同學睡眠時間記錄單”,隨著各小組的匯報,依次記錄出相應時間段的人數(shù),然后共同計算匯總出各時間段的總人數(shù)。
四呈現(xiàn)數(shù)據。
1填寫統(tǒng)計表。
每位同學把統(tǒng)計的結果填入統(tǒng)計表中,并提示學生注意把班級和填表時間寫完整,然后集體展示交流。
2繪制統(tǒng)計圖。
(1)出示空白統(tǒng)計圖,看清每格表示幾人。
(2)學生自主選擇涂色或陰影的形式繪圖。
(3)集體展示、交流。
五分析數(shù)據。
1觀察統(tǒng)計表和條件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例如,可能會有以下發(fā)現(xiàn)。
(1)睡眠10―11時的人數(shù)最多。
(2)睡眠8時以下的人數(shù)最少。
(3)大部分同學每天睡眠時間是10時左右,全班共36人,有28人集中在10―11時和9―10時這兩個階段。
2小組展開討論: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是有什么想法大膽提出來小組內交流交流?
六。
板書設計
小調查
收集數(shù)據
數(shù)據
每天睡眠保證10小時
呈現(xiàn)數(shù)據
分析數(shù)據
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設計意圖篇十
教材第72~73頁的內容。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chuàng)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并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shù)學的美妙,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
這是一節(jié)“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并創(chuàng)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shù)學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一)、呈現(xiàn)素材,感受數(shù)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二)、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二)、動手操作,理解一個圖形的運動方法
1、小組合作,動手拼擺
小組先討論選擇一個基本圖形和圖形運動的方式,想象圖形運動后拼出的圖案,再在正方形中貼出美麗的圖案。
2、匯報展示,對比分析
討論:(1)、你設計的圖形是怎樣運動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圖案和你操作后實際的圖案一樣嗎?
(3)、同一個基本圖形運動設計出的作品為什么會不一樣?
(三)、自主設計,創(chuàng)造美麗的圖案
1、提出要求,想象設計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圖左上角的方格中設計一個新的圖案,并畫出來,再將它作軸對稱、平移或旋轉運動,創(chuàng)造一個美麗的圖案。
(2)、想象設計好的圖案。
2、動手實踐,嘗試設計
將自己設計的圖案畫在正方形格子紙中。
3、匯報交流,鼓勵創(chuàng)新
(1)、說一說:你設計了一個什么基本圖形,怎樣運動的?
(2)、比一比:設計好的圖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3)、賞一賞:誰設計的圖案最美麗,誰設計的圖案更有新意?
(一)、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二)、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運動設計出的美麗圖案。
四、運用拓展
(一)、合作學習,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1、相互比較,想象一組圖形的運動。
2、小組合作,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在小組內將相同的一組圖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賞。
(二)、聯(lián)系舊知,鞏固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
1、是由( )組 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計算?根據學生會回答教師板書:8÷4=2(組)
(2)、出示學具,學生擺一擺、圈一圈。
2、9幅 ,可以組成( )組 。
(1)、學生說想法,教師板書:9÷4=2(組)……1(幅)
(2)、學生用學具驗證。
(3)、學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別表示圖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組 ,若拼成4組,還需要再增加( )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