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課教案(實用15篇)

字號: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一
    1.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能夠正確筆算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xù)進位的加法題。
    2.能根據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正確、靈活地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
    3.理解驗算的意義,會正確進行三位數加法的驗算,初步養(yǎng)成檢查與驗算的習慣。
    4.經歷用萬以內的加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xù)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會正確的進行筆算和驗算
    正確筆算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xù)進位加法題;能結合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
    (一)復習舊知
    筆算346+93 657+329
    筆算加法時應注意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1。
    (二)新課導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去過濕地嗎?
    出示圖片,介紹濕地情況。再出示信息: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
    師:根據這兩條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問題。
    學生交流,教師出示相應問題。
    預設1: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
    預設2:該濕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動物多多少種?
    預設3:該濕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動物少多少種?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
    (三)新課展開
    1.探究計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師:這道題,同學們想用什么方法計算?
    板書算式:445+298
    (2)估算結果并交流。
    師:這道題的結果大概是什么?同學們能估算嗎?
    (3)嘗試計算并交流。
    師:這道題到底等于多少?同學們能自己想辦法計算出來嗎?請大家試一試。
    全班交流方法:
    列豎式計算。
    (4)與估算結果相比較。
    2.探究驗算方法。
    (1)自主探索驗算方法。
    師:這道題算的對不對?同學們會驗算嗎?
    (2)交流方法。
    預設1:再重新用原來的豎式計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預設2:可以交換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預設3:利用原來的豎式,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從下往上再加一遍。
    (3)歸納驗算方法。
    師:大家想出這么多的驗算方法,你們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算 ,可要養(yǎng)成及時驗算的好習慣哦。
    3.練一練。
    我是小醫(yī)生,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163+979 395+475
    4小結提煉筆算方法。
    問題1.今天我們做的加法題有什么共同點?
    連續(xù)進位
    問題2.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算出得數的呢?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
    問題3.為了保證計算正確,你有什么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加起,進位的小數字不能漏寫,做完以后要及時驗算。
    (四)練習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進位,再計算并驗算。
    67+93 165+78 409+394
    總結回顧
    回顧本節(jié)課收獲。
    回顧新課導入時,學生提出的問題,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研究一下,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研究。
    作業(yè)布置
    作業(yè):第38頁做一做,4題。
    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二
    1.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掌握尋找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并用符號表示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養(yǎng)成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yōu)化。
    3.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有序地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2.(屏幕顯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兩條裙子、一條褲子)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小紅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會建議小紅穿哪套衣服呢?(學生自由說,請學生說)
    3.你們提到了這么多的穿法,同學們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話,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學生思考)
    同時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4.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找學生來回答他們的搭配過程)
    (1)先選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種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種不同的穿法,有2個3種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種不同的穿法。
    (2)先選下衣,一件下衣分別與兩件上衣搭配,有2種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個2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種不同穿法。
    請同學們回顧剛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數量和下衣的數量與有多少種搭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思考回答)2×3=6(種)。(板書)
    6.同學們真棒,剛才老師還給你們留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搭配的時候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回答)
    剛才我們通過小組討論,觀察得出來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把學具卡片拿出來,現在我們有一張圖,在一幅圖中怎樣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連線)想一想連線時應注意什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學生回答完再課件演示)
    7.同學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數學廣角,剛才你們?yōu)樾〖t搭配衣服,就是運用了我們數學廣角的知識——搭配(板書課題)。
    剛才同學們?yōu)樾〖t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歡,老師代表小紅謝謝你們,選好了衣服,小紅該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幫她一次嗎?(生答)(課件出示)
    同學們請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飲料和點心?(生答)
    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擇一種,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剛剛學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來。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教師強調,按一定的順序搭配)謝謝同學們的熱情幫助,為小紅解決了這么多問題,下面我們來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園里看看吧!(課件出示)
    請看屏幕,公園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鳥園,數學樂園)
    (1)先自己標一標。
    (2)交流匯報。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們表現的太優(yōu)秀了,請把你們的另一個學具拿出來,拉一拉,看看還能組成哪些兩位數?記下來,也可以把數字換掉拉一拉。
    【課堂作業(yè)】
    教材第102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yè)】
    1.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4、6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2×3=6(種)
    按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三
    教學內容:
    教材第30、31題實踐活動“估一估”。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學會在生活里進行估計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估計的意識和初步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樹葉的圖片(見課本),大一些的杯子和1千克水。
    教學過程:
    一、準備鋪墊
    1、出示一摞本子:告訴學生,這么一摞本子有20本。
    3、告訴學生:第2摞的本數是第1摞的2倍,你知道第2摞到底有幾本嗎?
    二、教學新課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估一估”。
    2、估計書的本數。
    (1)談話:老師想請你們估計一下我校圖書室的圖書,你們有什么辦法?
    (2)小組討論交流。
    (3)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指導小結:可以先數出一排書的本數,再估計出一個書架上書的本數。再估出圖書館里的書的本數。
    (4)學生分組到圖書室進行估計。
    (5)匯報估計情況
    3、出示樹葉第一幅圖。讓學生說說可以怎樣估計圖里大約有多少片樹葉。
    (1)學生組織討論。
    (2)交流:可以先數出一個框里的樹葉數,再估計整幅圖大約有多少片樹葉。
    (3)學生獨立數數、估計。
    4、出示樹葉第二幅圖。
    (1)要估計這幅圖里的樹葉的片數,你準備怎么估計?
    (2)小組討論怎樣來估計。
    (3)學生估計樹葉。
    (4)交流估計的方法。
    5、出示樹葉的第三幅圖。
    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怎樣估計有多少片樹葉。各小組討論交流并匯報估計結果。然后全班匯報交流估計的結果和方法。
    6、教學第3題。
    (2)老師出示一桶水,請學生估計一下這一桶水大約有幾千克?是怎樣估計出來的?
    三、教學“試一試”
    按課本上內容依次組織小組討論,學生匯報估計的問題、結果和方法。
    1、估計一下,我們學校大約有多少名學生?
    2、再語文書上任意找一頁,估計一下這一頁大約有多少個字?
    四、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
    2、你還能估計出其他一些物體的個數嗎?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四
    第9頁例5以及練習。
    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能熟練八個方向的聯系。
    多媒體。
    1、請用手勢指出你認識的8個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對了嗎?
    2、老師說方向,你們就用手指向那邊方向:北、西南、東北、西、東北等。
    3、出示中國地圖:請你分別指出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8個地區(qū)。
    1、觀察例5圖:問:這是什么圖呢?(動物園導游圖)
    請認一認圖上畫有哪些動物館?
    2、請在圖中指出8個方向:
    3、解決問題:
    熊貓館位置?從大門出發(fā)可以怎樣走?(在動物園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獅山,再向西北走。)還可以怎樣走?也請你把行走路線描述出來。指名到黑板的掛圖前說說行走路線。同桌互相提問各個館的行走路線,比一比,誰說得準!
    5、小結:如果從不同的路線走,說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認識簡單的路線。
    1、說一說,1路公共汽車的行車路線。
    2、第10頁第2題:
    全班讀題: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據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樂項目用序號標在適當的位置上。講評。
    說說今天的收獲?指導學生對學習進行評價。
    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
    板書:認識簡單的路線
    東、南、西、北
    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五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的規(guī)律。
    2、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
    143=422=25+0=0+28=
    (二)探索新知
    1、教學05=?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
    學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學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學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學生列出0+0+0+0+0與05兩個算式,提問5個0相加得多少?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得數(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個0相加是多少)應等于幾?(等于0)
    (2)推理歸納。
    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發(fā)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
    (3)小結、深化。
    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
    (1)第1題。
    此題是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并進行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時,要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這樣想:因為135=65,所以1305=650。這樣想的學生可能已經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認為只要在65的末尾寫上一個0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135和1305這兩個算式,使學生理解13個十乘5等于65個十,也就是650。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豎式算法,可先請學生板書豎式計算的書寫過程,發(fā)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第3種算法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書并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2)第2題。
    此題是因數中間有一個0的乘法,練習時,讓學生獨立計算后,再讓學生公布各自的算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1的算法。
    (三)鞏固練習
    1、豎式計算。(補充題)
    全班齊練后指名板書,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齊練后交流,交流時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四)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六
    1.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在具體情境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在具體情境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
    同學們,你們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們就要進行一次購物,請同學們看圖!
    1.請學生獨立看圖,先自己說說圖意,在講給同桌講一講;
    2.誰能提出數學問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互相解決提出的問題!
    3.誰愿意把自己的問題說給大家聽?
    4.誰愿意解決她剛才提出的問題?
    5.重點講解一道乘法題:
    例如:買4把椅子需要多少錢?
    12×4=48(元)
    6.引導學生討論算法,匯報算法。
    1.數一數:
    2.買鉛筆
    3.實際應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今天我們學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了解了怎樣用豎式來計算。下課后,請同學們試一試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去解決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七
    1.經歷整理和復習的過程,理清知識脈絡,進行分類歸納,學會有序整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識結構。
    2.進一步鞏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方法,能熟練、準確地進行計算。
    3.進一步體驗“歸一”和“歸總”問題的數量關系,提升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小組交流,整理歸納
    師:同學們,第6單元的學習已經結束了,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呢?現在給大家一點時間,以小組為單位把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整理,請各小組長做好記錄。
    【學情預設】學生互相交流,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整理情況和方法。
    師:現在請各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成果吧!
    教學提示:教師根據小組的匯報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板書各部分主要內容(或出示課件),同時對學生用結構圖、表格等方式進行整理給予肯定。
    師:同學們整理得非常好??匆豢粗R網絡圖,就能把這個單元的知識點給整理好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整理,交流匯報,明確本單元知識脈絡,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和能力。
    1.復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
    師:請同學們完成教材第75頁第1題,比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學情預設】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并要求學生說一說計算時乘的順序。
    師:筆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題目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學情預設】 有學生會說出忘記加上進位數;也有學生會說有0時不知道怎樣對齊。
    2.復習用乘法解決問題。
    師:現在我們再來解決教材第75頁的第2題。大家先獨立完成第(1)題。
    【學情預設】 學生能很快用口算完成。
    師:第(2)題應該怎樣解決呢?
    【學情預設】 列式為136×6,可以用筆算來解決,這樣不容易出錯。
    師:從第(3)題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學情預設】 學生可以提煉出有效信息。
    師: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解決呢?
    【學情預設】 同桌之間進行討論。
    預設1:可以用筆算解決,列式為65×7,算出結果后再與400比較。
    預設2:可以用估算解決,65×7的結果肯定比400大,所以能走到。
    1.完成教材第76頁“練習十六”第3題。
    把握課堂節(jié)奏,以點名口答的形式練習用乘法解決單位轉化的問題。
    2.完成教材第76頁“練習十六”第5題。
    指導學生觀察數據,通過嘗試找出規(guī)律并進行驗證,最后完成表格。
    教學提示: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有時候很難找出數據之間蘊含的規(guī)律,教師要注意引導他們從學過的運算著手去嘗試。
    3.完成教材第76頁“練習十六”第6題。
    先請學生提取信息,再根據數量關系列出算式,并求解作答。注意引導列分步算式的學生如何列綜合算式。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教材素材,對復習內容進行運用。以學生獨立完成和表達為主,加深對筆算和解決問題的理解,提高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完成課時練習。
    根據本課內容與復習目標,依據學生當前的學習經驗和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總結和探索交流的能力。使學生在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尋求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算法和算理,有效地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由于平時過于偏重筆算,而忽視口算和估算,會導致部分學生在這方面有所欠缺,應適當布置一些專項練習。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八
    教材第30、31題實踐活動“估一估”。
    使學生初步學會在生活里進行估計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估計的意識和初步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
    樹葉的圖片(見課本),大一些的杯子和1千克水。
    1、出示一摞本子:告訴學生,這么一摞本子有20本。
    3、告訴學生:第2摞的本數是第1摞的2倍,你知道第2摞到底有幾本嗎?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估一估”。
    2、估計書的本數。
    (1)談話:老師想請你們估計一下我校圖書室的圖書,你們有什么辦法?
    (2)小組討論交流。
    (3)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指導小結:可以先數出一排書的本數,再估計出一個書架上書的本數。再估出圖書館里的書的本數。
    (4)學生分組到圖書室進行估計。
    (5)匯報估計情況
    3、出示樹葉第一幅圖。讓學生說說可以怎樣估計圖里大約有多少片樹葉。
    (1)學生組織討論。
    (2)交流:可以先數出一個框里的樹葉數,再估計整幅圖大約有多少片樹葉。
    (3)學生獨立數數、估計。
    4、出示樹葉第二幅圖。
    (1)要估計這幅圖里的樹葉的片數,你準備怎么估計?
    (2)小組討論怎樣來估計。
    (3)學生估計樹葉。
    (4)交流估計的方法。
    5、出示樹葉的第三幅圖。
    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怎樣估計有多少片樹葉。各小組討論交流并匯報估計結果。然后全班匯報交流估計的結果和方法。
    6、教學第3題。
    (2)老師出示一桶水,請學生估計一下這一桶水大約有幾千克?是怎樣估計出來的?
    按課本上內容依次組織小組討論,學生匯報估計的問題、結果和方法。
    1、估計一下,我們學校大約有多少名學生?
    2、再語文書上任意找一頁,估計一下這一頁大約有多少個字?
    1、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
    2、你還能估計出其他一些物體的個數嗎?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九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活動,認識活動中的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認識鏡面對稱的性質
    3、在活動中,感受鏡面對稱的趣味性,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美
    4、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與到數學交流活動中,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
    能夠初步進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二、學習重難點:
    1、認識鏡面對稱現象及其性質。
    2、能夠辨別生活中的鏡面對稱現象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一面大鏡子。
    2、學生每人準備一面鏡子,最好是長方形鏡面。
    四教學過程:
    導入:前面我們認識了對稱圖形中的軸對稱現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對稱現象,老師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1、觀察活動一:
    (1)出示幻燈片:“橋梁及其倒影”。
    (2)觀察這幅圖,你有什么發(fā)現或感受?
    生:橋與影子連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橋與影子完全一樣。
    生:橋和影子是對稱的。
    (3)剛才大家說的都不錯,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對稱現象,是橋相對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對稱的一種現象。
    2、觀察活動二:
    (1)出示幻燈片:“小朋友及其鏡面”
    (2)再來觀察這幅圖,比比看誰發(fā)現的多。
    生:鏡面里外兩個小朋友動作都一樣。
    生:鏡子里外的東西都是對稱的。
    ......
    (3)小結:在生活中大家都照過鏡子,都有這種體驗,這也是一種對稱現象,是我們和鏡中影象相對于豎直鏡面的一種對稱。
    ......
    認識鏡面對稱的性質
    1、操作活動一:“照影子,上下活動頭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發(fā)現人與鏡像上下移動的同向性,既頭部向上,經像也向上;頭部向下,鏡像也向下。
    2、操作活動二:“照鏡子,前后活動頭部”。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發(fā)現人與鏡像前后移動的同向性,既頭部向前,經像也向前;頭部向后,鏡像也向后。
    3、操作活動三:“照鏡子,左右活動頭部”。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發(fā)現人與鏡面左右移動的逆向性。既頭部向左,鏡面反而向右,鏡面反而向左。
    4、小結:在我們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會發(fā)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fā)生了對換。
    鞏固練習:
    1、游戲形式完成練習十五第四題。
    小組同學互相說說你看到的完整圖象是什么?鏡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關系?
    2、獨立完成第5題,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學了什么知識?
    2、你有什么收獲與感想?
    3、你覺得這節(jié)課表現的怎樣?
    反思: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十
    教學內容:p26頁例題及“試一試”和“練一練”。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景,自主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算法。
    2.學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計算。
    教學難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并能熟練計算。
    教學理念: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體驗學習中通過合作交流帶來的方便和快樂。
    教學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前知識。
    教學過程:
    課前讓學生在匯景新城作實地調查,調查本小區(qū)住戶情況
    1、讓同學們根據調查所得的數學信息編一道數學應用題。
    2、根據所編的題目獨立列式
    3、探討和交流如何解決問題。
    (1)嘗試通過估算結果解決問題。
    a、分組討論不同的計算過程
    b、師:根據以上的結果你能判斷“這棟樓能住150戶嗎?”
    (2)討論算法
    1、試一試
    11×4324×1244×21
    2、練一練:
    第1、2題
    3、第3題,學生獨立思考,理解題意,再進行計算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學會了什么?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十一
    1、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
    2、能夠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1、能夠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
    2、能夠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演示、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課件、圖片、剪刀等。
    現在有的同學可能會有疑問,這蝴蝶和數學課有什么關系呢?老師告訴你們,在數學的圖形王國里有很多蝴蝶的親屬,你們想不想認識他們?那老師就給你們介紹一下。(介紹多媒體出示的對稱圖形)有捕蚊子的小能手蜻蜓,有晶瑩剔透的雪花,色彩艷麗的花朵,這一位我們在語文課上已經認識了,誰能替老師介紹一下?對,他是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不過是兩個。還有對稱的葉子,中國的傳統藝術京劇臉譜和剪紙。哎呀,他們大小不同,樣子也不同,怎么是親戚呢?現在你們觀察一下,它們在形狀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生匯報)這些圖形如果對折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我們來試一試。(師對折)像這樣對折后兩部分完全重合的圖形就叫對稱圖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對稱的世界,學習關于對稱的知識。孩子們,看了這些對稱圖形你覺得對稱圖形看起來怎么樣?(生匯報)
    我們用眼睛發(fā)現了美,下面就讓我們用雙手來創(chuàng)造美。老師想剪一個對稱圖形,怎樣剪才能剪好,剪得兩邊一樣呢?和同桌商量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好辦法,一會兒告訴老師。(生匯報師剪)你們想不想剪?剪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好了,快快動手吧。(生剪把作品貼在黑板上)大家來看,我們剪的這些圖形的中間都有一條折痕,這條線把對稱圖形分成兩部分,如果沿著這條線對折,兩部分就會完全重合,我們給這條線起個名字,叫對稱軸,我們畫對稱軸時要用虛線。(師示范畫)給你剪的對稱圖形畫上對稱軸。
    課間活動《粉刷匠》
    除了這些,對稱還在繪畫、工藝品、建筑等方面廣泛應用,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欣賞美麗的圖片。(多媒體放映圖片師介紹)
    1、孩子們,關于對稱的知識你們學會了嗎?有一些圖形快要考考你們,(多媒體出示)這些圖形就藏在數學書的68頁,先判斷是不是對稱圖形再畫對稱軸。(五角星的對稱軸有5條,明確一些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可能有2條、3條、4條、5條或者更多條)
    2、對稱軸你們會畫了,有幾個老朋友想請你們幫忙??此麄冇惺裁匆?。------我有幾條對稱軸?(正方形、長方形、圓)每個小組都有一組這樣的圖形,每人選一種圖形,動手折一折、畫一畫,找到對稱軸后給同組的人看一看。(生匯報)
    3、今天還來了兩位神秘的客人,他們是誰呢?只要你畫出他的另一半就知道了。(生畫并訂正)
    這節(jié)課你都知道了什么?(生匯報)你們真是聰明又愛動腦的好孩子,老師相信在今后你們一定能夠運用對稱的知識到生活中去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和學生都準備長方形紙條若干張,圓形紙片1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分梨。
    提問:把12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可用幾表示?(板書3)
    2、分繩子。
    提問:把6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長?可用幾表示?(板書2)
    3、分鉛筆。
    提問:把3枝鉛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幾枝?可用幾表示?(板書1)
    二、新課
    1、教學例1。
    (1)教師提問: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幾表示?教師演示:把一個餅(實物圖)平均分成兩塊,把分后的兩塊重合起來,讓學生看到它們的大小完全一樣。告訴學生這樣就把餅平均分成了兩塊。
    平均分的這半個餅可不可以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表示?
    教師講解:過去我們學過的0、1、2、3都是整數。遇到不夠1個的情況,就不能用整數表示,比如這半個餅。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數分數。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我們就說每塊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用分數表示就是(板書)。
    (3)指導學生讀。
    (4)指導學生寫。
    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在橫線下面寫
    2,表示其中的1塊,在橫線上面寫1,寫作。(教師在兩塊半個餅上分別寫上。)
    (5)涂色練習。
    讓學生拿出一張圓形紙片,試折出它的,涂上顏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寫上。
    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條,試折出它的,涂上顏色,并標出。
    (6)指導練習。
    教師拿出畫有下面幾個圖形的掛圖,讓學生判斷圖中哪些陰影部分是原圖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說明理由。
    2、教學例2。
    (1)先出示一個整圓,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問:這個圓被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份是這個圓的幾分之幾?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個圓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導學生寫出。
    (3)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長方形紙折出它的,并標上。
    3、教學例3。
    學生自己拿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對折。
    提問: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一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把這個分數寫出來。(一人板書,全班齊練。)
    數一數這張長方形紙上有幾個。
    4、教學例4。
    先讓學生看教科書上的圖:,再填空:
    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寫作。
    5、教學例5。
    (1)指導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再對著尺子上的刻度,把線段平均分成10份。
    提問: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份是1分米的幾分之幾?
    (2)讓學生在自己畫的圖上標出。
    (3)數一數這條線段一上有幾個。
    6、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指出上面我們學習的……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2)結合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課堂練習
    1、做一做中的第1題。
    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可以讓一些先折出來的同學示范怎么折。分數的折法很多,只要學生能折出最常見的幾種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題。
    這道題是判斷題,學生判斷后要說一說為什么。
    3、做練習二十七的第1~5題。(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第5題)
    四、課外作業(yè)
    用正方形紙片分別折出它的、。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十三
    (一)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并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位置與方向,年、月、日,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難點:位置的確認,計算的算理,時間的計算。
    1、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雖已發(fā)展了有意注意,但還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響而分心。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上課不專心聽講,有其自身的年齡特點。2、學生一般對上課所講的內容不容易感興趣。如果教師講得有趣,學生肯定會全神貫注。3、學生雖然已上了三年級,但有的學生還未養(yǎng)成上課聽講的良好習慣。4、有的學生不適應教師的講課形式或不喜歡任課教師,而“遷怒”于聽課。5、有的差生平時受到教師的關注少一些,而教師的批評正是一種關注,潛意識想得到教師的關注,所以不認真聽講。 總體上,從上學期成績分析看,成績較理想但還需繼續(xù)努力,本學期要因材施教,分別對待。對于自己認為聰明得很,平時懶讀、懶寫、懶做題,成績也不會好到哪兒去的學生,可以引導多自學,自己悟出道理,小組展開討論,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會更有效。對于基礎很差、干勁更差,上課不遵守紀律,作業(yè)叮囑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十多個同學,更要認真對待,發(fā)現他們思想、學習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與家長聯系溝通,與優(yōu)生結對子,力爭使他們成為砌墻的磚頭——后來居上。
    在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學期,要繼續(xù)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1、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和處理教材。教學選取的素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新穎有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圖”,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創(chuàng)設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能充分體驗,把主動權放給學生。重視有效的小組研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驗合作的快樂。3、盡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對口算和計算的興趣,提高學生準確計算的能力。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 4、應用題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理解題意,分析題意的過程,準確的把握數量關系,逐步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數學學具,重視學生操作,讓學生積極的動手、動腦、動口。6、作業(yè)布置力求少而精,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區(qū)別對待。作業(yè)批改要及時,并努力做好批改記錄,以便進行有的放矢的反饋和矯正。 7、對后進生要多給與關心和幫助,多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激發(fā)其上進心。鼓勵學生間的相互幫助,使后進生樂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多讀書,多查閱資料,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多聽課,多評課,汲取先進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十四
    學習小數是認數的一次重要擴展,在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往往采用小數表示。本單元初步教學小數的知識,也為第二學段系統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基礎。全單元編排四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例2:認識小數
    例3:小數的大小比較
    例4: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認、讀、寫一位小數;能結合具體內容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會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寫法。學會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及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課時
    課件和配套光盤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精品資料設計
    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篇十五
    練習二十六的第14—18題。
    通過綜合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一)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4—18題
    1、做第14題。
    2、做第15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注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個別輔導.在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做第16題。
    4、做第17題。
    5、做第18題。
    讓學生自己做,訂正時可以問一問學生:第二問缺少什么條件?缺少的條件在哪里?
    (二)根據學生做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或補充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