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模板8篇)

字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篇一
    1、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嵤轮羞x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細節(jié)抒寫感情的技巧;
    2、體會課文以清新樸素之筆抒發(fā)真摯情感的特色。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
    2、理解細節(jié)描寫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感受親情,豐盈心靈,獲得精神的成長。
    研讀課文,品味細節(jié)描寫所體現(xiàn)的親情。
    1、誦讀法。通過反復朗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合作討論法。通過分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外出求學,時常會想起家的溫暖,家人的關懷,有時還會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匚哆@些小事,其實就是在回味蘊含其中的深厚親情。今天我們就一起賞析一篇通過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來寫人記事、追懷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讀文本,把握情感
    (1)學生齊讀課文,思考:那句話是文章的感情線索?
    朗讀、點評,明確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確寫“喜”的段落
    (3)師生共同賞析第一自然段。
    1、學生品味句子(老師注意引導點撥)
    2、齊讀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項脊軒給作者帶來的喜悅之情、愉悅之感。明確:寫“喜”是為了映帶下文,更好地寫“悲”。
    (4)請同學們?yōu)g覽剩下的文字,思考:圍繞“悲”,作者寫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確:諸父分家,追憶母親,緬懷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實文章的正文,順序能調換嗎?
    明確:(指定三名學生朗讀,提示語:“凡再變矣”、“余泣,嫗亦泣”、“令人長號”)寫分家,只是客觀的記敘中寄予深深地感嘆;追憶母親,情動于中,含蓄而有節(jié)制;緬懷祖母,感情則如洶涌的潮水,由內抑轉為外露,由沉穩(wěn)漸趨強烈。
    2、賞析細節(jié)描寫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諸父分家:
    內外多置小門,往往而是。寫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
    東犬西吠,客逾皰而宴,雞棲于廳。分裂之后混亂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親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憶母親:動作語言描寫,突出母親的慈愛關懷。
    緬懷祖母:語言動作突出對作者的關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間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蓋的樹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傷懷,物是人非,沒有一個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含蓄地抒發(fā)了喪妻的悲慟之情。
    三、總結
    本文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相關的家庭瑣事,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之情,暨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善于選取生活中的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點,這也正體現(xiàn)了本單元的主題——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四、課后作業(yè)
    以“感動”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細節(jié)描寫。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篇二
    課前老師提示,學生齊背:
    問世間情為何物?情是屬于青春的,李白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幻珴蓶|說,情是“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情是屬于愛情的,劉蘭芝說“君當做作磐石,妾當作蒲葦”,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秦觀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情是屬于事業(yè)的,曹操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蘇軾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辛棄疾說“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情是屬于天下的,屈原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魯迅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情是屬于磨難的,李煜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歸有光說,情是屬于日常生活的。
    一間陋室、兩種情感、三世變遷、四個女人
    參考:
    情在何處?
    情在那百年老屋剝蝕的斑斑痕跡里,在那滲漏的塵土與雨水里,在那環(huán)視四周而無可置放幾案的情景里,在那一過中午就昏暗的光線里。――此情為的是反襯修葺之后的喜悅,又暗含家族沒落之傷感也。
    情在那修整一新的磚瓦、窗戶、垣墻里,在那反照的日影里,在那自己親手種植的蘭桂竹木里,在那朱顏已改的欄桿里。--此情乃辭舊迎新之情,又暗含修整房屋之后發(fā)奮苦讀、重振家業(yè)之志也。
    情在那堆滿書架的書籍里,情在那或仰或臥或歌或嘯的自在里,情在那萬籟有聲而靜坐或偶爾還別有風味的小睡里,情在那小鳥啄食而人至不去的蹦蹦跳跳里,情在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的圖畫里。――此情是安靜讀書之樂啊。我們可否仿寫一段話,表現(xiàn)我們的讀書之樂?布置為課后作業(yè)。
    小結:以上圍繞項脊軒的翻新而抒情,其舊之哀是為了襯托新之喜,要注意的是,它暗含了作者重振家業(yè)的理想也。
    情在諸父分家的傷心往事里,情在那到處是門到處是墻的混亂和對立的現(xiàn)實里,情在那客人要穿過廚房去吃飯而雞棲息在廳堂的難堪里。此乃家族衰敗之悲也。
    情在母親站立過的方寸土地上(角落里),情在母親的輕叩柴門的聲音里,情在母親“兒寒乎?欲食乎?”的詢問里。――此乃母親的關切之情也。
    情在大母的“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的疼愛與興奮里,情在大母離去時輕輕關門的動作里,情在大母拿來的那塊象笏里。――此乃大母的疼愛、興奮與期望之情也。
    情在那軒四次遭火而不焚的感嘆里――上天要讓我受一些磨難而終究是會保佑我科舉有成的。此乃自我安慰之情也。
    情在那吾妻來歸之后時至軒中向我問古事的情景中,在妻子一筆一畫學練字的認真里,在妻子學著諸位小妹的口氣轉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的開心里。情啊,在妻死之后破敗而無心修整的小閣子里。此乃與妻生活幸福而短暫之情也。
    以上之情,皆因物是人非,加上自己科舉無成,重振家業(yè)無望,因而無論關愛、興奮、期望,投影在作者心頭的,都是深深的傷感,是為皆悲也。
    這種深深的傷感最后化為一樹亭亭如蓋的枇杷,所有之情均在那枇杷樹上也,哀哉哀哉……
    1、仿照第一段,用較為整齊的名句式寫一段話,表現(xiàn)我們的讀書之樂。
    2、寫一段話,描寫日常生活、家庭瑣事,用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與情感。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篇三
    1、培養(yǎng)學生自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語句背后的情感。
    3、引導學生體會人生閱歷對文字的影響,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長歷程。
    1、發(fā)放學案。熟讀課文并翻譯重點句子,簡答下列問題:
    2、在學案中補充原文中刪除的一段文字“項脊生曰……”,便于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
    —、導入
    此文雖以書齋名稱為題,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懷人。作者懷念了自己的母親、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沒有出現(xiàn)過重要的男性嗎?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對文本的解讀。
    二、橫向比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與女性
    (一)品讀關鍵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點撥:參考課文注釋“項脊軒”得名由來,并聯(lián)系古典小說中關于建筑物名稱的繁復表述,結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讀“舊”字。作者曾說“吳中之歸,皆宗宣公”,“宣公”是歸家最早贏得功名的人物,類比屈原《離騷》中開篇“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見作者對自己的家族充滿自豪感。
    明確:“舊南閣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項脊軒”得名于作者的遠祖歸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這個判斷句看似平緩,實則充滿了自豪感。
    點撥:參考課文注釋“象笏”的含義,聯(lián)系上下文“吾家讀書久不效”“迨諸父異爨”“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內容,將父輩讀書無成與作者靜心讀書進行對比。
    明確: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個重要的男性。祖母將他使用過的象笏傳給作者,語氣中充滿自豪感,同時又是對作者的肯定與期待。所以作者接過象笏時,其內心應充滿著使命感。
    3、研讀下面“項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為何寫蜀地清、諸葛孔明這兩個人物?
    ppt(補充原文):
    項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點撥:此段為作者十九歲時為此文所作的結尾。翻譯“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體會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記》,作者在《陶庵記》中曾說“余少好讀司馬子長書”,可見司馬遷是少年歸有光的偶像。
    明確:十九歲時,作者以此段結尾,是為了說明典故中的兩個人都曾默默無聞,后來揚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終將如此。加之對司馬遷的崇拜,這一段其實是在書寫實現(xiàn)自我的抱負。
    小結:分析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過很多偉大的男性,他們給了作者—榮耀、使命、夢想。他們雖然沒有面對面和作者說過話,但是他們借助房子、笏板和書中的文字,傳遞給了作者家族的榮光、興復家族的使命與實現(xiàn)自我的夢想。
    (二)分組討論,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檢測預習作業(yè)中的三個問題。
    明確:作者8歲喪母,對母親的記憶很少,家中老嫗是他和已故母親之間的一條紐帶,所以才會“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作者通過老嫗講述的平常細節(jié),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
    問題二:“一日,大母過余曰”“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頃之,持一象笏至,曰”,三個“曰”,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模擬情境,請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
    明確:祖母的三句話中,語氣從關心到激動,從激動到期待。
    (請學生在朗讀中揣摩“小妹”說話的神情,推測妻子及作者聽到這句話的心情。)
    明確: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書房為榮,帶給作者被崇拜與仰慕的快樂,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溫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別記錄了這句話。
    小結:母親、祖母、妻子,這些女性給作者—關懷、期待、溫情。她們?yōu)樽髡叩纳⑷肓岁P愛與溫情,使其在寂寞書齋中堅守夢想,也成為其后來書寫散文時的重要情感根源。綜上,我們由文本的研讀過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與女性,分別給了作者在書齋中讀書的力量與支撐,是其堅持讀書的深層原因。
    三、縱向比較:作者在不同年齡階段文字特點的不同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歡作者寫的哪個結尾?請說一說理由。
    ppt:19歲時,《項脊軒志》結尾:“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BR>    三十幾歲時,《項脊軒志》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BR>    明確:19歲時文章結尾直抒胸臆,昂揚向上,充滿抱負理想;三十幾歲時文章結尾以景結情,含蓄悠長,余韻無窮。由此表明每個年齡的不同表達,是因作者人生閱歷發(fā)生了變化,文字的表達方式也相應發(fā)生了變化。
    (二)比較閱讀文章最后一段與第一段
    明確:“蘭桂竹木”在中國文化中象征高潔,表達了少年歸有光的志向與審美情趣;“枇杷樹”蘊含生活氣息,甜蜜而溫暖。枇杷樹的茂盛反襯出作者生命中至親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傷。
    明確:“偃仰嘯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樂的,而“久臥病無聊”的作者,是寂寞悲涼的,可見在不同的年齡,作者心境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明確: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滿贊美欣賞,表達了作者少年時內心的愉悅,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寫,呈現(xiàn)的卻是含蓄凄涼、哀婉感傷?!耙晕矣^萬物,故萬物皆著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實是作者內心情感變化的投射。
    小結:比較最后一段與第一段,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心境都隨年齡和閱歷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體現(xiàn)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細密多言走向內斂安靜,也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心路歷程。
    四、課堂小結
    19歲的歸有光,以“項脊生曰”結尾,三十幾歲的歸有光,以“庭有枇杷樹”結尾,從“說”到“不說”,這不僅僅是文字的變化,也是生命流轉的結果。遠祖和偶像,給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親、祖母和妻子,給了他孤獨寂寞中的溫情。生命是流動的,作者就像是河床,這些人與事從他生命的河流里經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所以,我們在《項脊軒志》中讀到的,并不僅僅是作者一時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學大家的成長歷程。
    五、布置作業(yè)
    微寫作:課后閱讀歸有光散文《先妣事略》,與《項脊軒志》比較,分析兩篇文章的結尾在表達方式、情感上的異同,不少于150字。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篇四
    一間陋室、兩種情感、三世變遷、四個女人
    到文中找情,然后以“情在何處”的格式回答。
    參考:
    情在何處?
    情在那百年老屋剝蝕的斑斑痕跡里,在那滲漏的塵土與雨水里,在那環(huán)視四周而無可置放幾案的情景里,在那一過中午就昏暗的光線里。――此情為的是反襯修葺之后的喜悅,又暗含家族沒落之傷感也。
    情在那修整一新的磚瓦、窗戶、垣墻里,在那反照的日影里,在那自己親手種植的蘭桂竹木里,在那朱顏已改的欄桿里。--此情乃辭舊迎新之情,又暗含修整房屋之后發(fā)奮苦讀、重振家業(yè)之志也。
    情在那堆滿書架的書籍里,情在那或仰或臥或歌或嘯的自在里,情在那萬籟有聲而靜坐或偶爾還別有風味的小睡里,情在那小鳥啄食而人至不去的蹦蹦跳跳里,情在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的圖畫里。――此情是安靜讀書之樂啊。我們可否仿寫一段話,表現(xiàn)我們的讀書之樂?布置為課后作業(yè)。
    小結:以上圍繞項脊軒的翻新而抒情,其舊之哀是為了襯托新之喜,要注意的是,它暗含了作者重振家業(yè)的理想也。
    情在諸父分家的傷心往事里,情在那到處是門到處是墻的混亂和對立的現(xiàn)實里,情在那客人要穿過廚房去吃飯而雞棲息在廳堂的難堪里。此乃家族衰敗之悲也。
    情在母親站立過的方寸土地上(角落里),情在母親的輕叩柴門的聲音里,情在母親“兒寒乎?欲食乎?”的詢問里。――此乃母親的關切之情也。
    情在大母的“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的疼愛與興奮里,情在大母離去時輕輕關門的動作里,情在大母拿來的那塊象笏里。――此乃大母的疼愛、興奮與期望之情也。
    情在那軒四次遭火而不焚的感嘆里――上天要讓我受一些磨難而終究是會保佑我科舉有成的。此乃自我安慰之情也。
    情在那吾妻來歸之后時至軒中向我問古事的情景中,在妻子一筆一畫學練字的認真里,在妻子學著諸位小妹的口氣轉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的開心里。情啊,在妻死之后破敗而無心修整的小閣子里。此乃與妻生活幸福而短暫之情也。
    以上之情,皆因物是人非,加上自己科舉無成,重振家業(yè)無望,因而無論關愛、興奮、期望,投影在作者心頭的,都是深深的傷感,是為皆悲也。
    這種深深的傷感最后化為一樹亭亭如蓋的枇杷,所有之情均在那枇杷樹上也,哀哉哀哉……
    1、仿照第一段,用較為整齊的名句式寫一段話,表現(xiàn)我們的讀書之樂。
    2、寫一段話,描寫日常生活、家庭瑣事,用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與情感。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篇五
    1.培養(yǎng)學生自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語句背后的情感。
    3.引導學生體會人生閱歷對文字的影響,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長歷程。
    1.發(fā)放學案。熟讀課文并翻譯重點句子,簡答下列問題:
    2.在學案中補充原文中刪除的一段文字“項脊生曰……”,便于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
    —、導入
    此文雖以書齋名稱為題,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懷人。作者懷念了自己的母親、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沒有出現(xiàn)過重要的男性嗎?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對文本的解讀。
    二、橫向比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與女性
    (一)品讀關鍵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點撥:參考課文注釋“項脊軒”得名由來,并聯(lián)系古典小說中關于建筑物名稱的繁復表述,結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讀“舊”字。作者曾說“吳中之歸,皆宗宣公”,“宣公”是歸家最早贏得功名的人物,類比屈原《離騷》中開篇“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見作者對自己的家族充滿自豪感。
    明確:“舊南閣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項脊軒”得名于作者的遠祖歸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這個判斷句看似平緩,實則充滿了自豪感。
    點撥:參考課文注釋“象笏”的含義,聯(lián)系上下文“吾家讀書久不效”“迨諸父異爨”“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內容,將父輩讀書無成與作者靜心讀書進行對比。
    明確: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個重要的男性。祖母將他使用過的象笏傳給作者,語氣中充滿自豪感,同時又是對作者的肯定與期待。所以作者接過象笏時,其內心應充滿著使命感。
    3.研讀下面“項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為何寫蜀地清、諸葛孔明這兩個人物?
    ppt(補充原文):
    項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點撥:此段為作者十九歲時為此文所作的結尾。翻譯“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體會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記》,作者在《陶庵記》中曾說“余少好讀司馬子長書”,可見司馬遷是少年歸有光的偶像。
    明確:十九歲時,作者以此段結尾,是為了說明典故中的兩個人都曾默默無聞,后來揚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終將如此。加之對司馬遷的崇拜,這一段其實是在書寫實現(xiàn)自我的抱負。
    小結:分析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過很多偉大的男性,他們給了作者—榮耀、使命、夢想。他們雖然沒有面對面和作者說過話,但是他們借助房子、笏板和書中的文字,傳遞給了作者家族的榮光、興復家族的使命與實現(xiàn)自我的夢想。
    (二)分組討論,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檢測預習作業(yè)中的三個問題。
    明確:作者8歲喪母,對母親的記憶很少,家中老嫗是他和已故母親之間的一條紐帶,所以才會“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作者通過老嫗講述的平常細節(jié),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
    問題二:“一日,大母過余曰”“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頃之,持一象笏至,曰”,三個“曰”,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模擬情境,請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
    明確:祖母的三句話中,語氣從關心到激動,從激動到期待。
    (請學生在朗讀中揣摩“小妹”說話的神情,推測妻子及作者聽到這句話的心情。)
    明確: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書房為榮,帶給作者被崇拜與仰慕的快樂,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溫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別記錄了這句話。
    小結:母親、祖母、妻子,這些女性給作者—關懷、期待、溫情。她們?yōu)樽髡叩纳⑷肓岁P愛與溫情,使其在寂寞書齋中堅守夢想,也成為其后來書寫散文時的重要情感根源。綜上,我們由文本的研讀過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與女性,分別給了作者在書齋中讀書的力量與支撐,是其堅持讀書的深層原因。
    三、縱向比較:作者在不同年齡階段文字特點的不同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歡作者寫的哪個結尾?請說一說理由。
    ppt:19歲時,《項脊軒志》結尾:“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BR>    三十幾歲時,《項脊軒志》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BR>    明確:19歲時文章結尾直抒胸臆,昂揚向上,充滿抱負理想;三十幾歲時文章結尾以景結情,含蓄悠長,余韻無窮。由此表明每個年齡的不同表達,是因作者人生閱歷發(fā)生了變化,文字的表達方式也相應發(fā)生了變化。
    (二)比較閱讀文章最后一段與第一段
    明確:“蘭桂竹木”在中國文化中象征高潔,表達了少年歸有光的志向與審美情趣;“枇杷樹”蘊含生活氣息,甜蜜而溫暖。枇杷樹的茂盛反襯出作者生命中至親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傷。
    明確:“偃仰嘯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樂的,而“久臥病無聊”的作者,是寂寞悲涼的,可見在不同的年齡,作者心境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明確: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滿贊美欣賞,表達了作者少年時內心的愉悅,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寫,呈現(xiàn)的卻是含蓄凄涼、哀婉感傷?!耙晕矣^萬物,故萬物皆著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實是作者內心情感變化的投射。
    小結:比較最后一段與第一段,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心境都隨年齡和閱歷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體現(xiàn)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細密多言走向內斂安靜,也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心路歷程。
    四、課堂小結
    19歲的歸有光,以“項脊生曰”結尾,三十幾歲的歸有光,以“庭有枇杷樹”結尾,從“說”到“不說”,這不僅僅是文字的變化,也是生命流轉的結果。遠祖和偶像,給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親、祖母和妻子,給了他孤獨寂寞中的溫情。生命是流動的,作者就像是河床,這些人與事從他生命的河流里經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所以,我們在《項脊軒志》中讀到的,并不僅僅是作者一時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學大家的成長歷程。
    五、布置作業(yè)
    微寫作:課后閱讀歸有光散文《先妣事略》,與《項脊軒志》比較,分析兩篇文章的結尾在表達方式、情感上的異同,不少于150字。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篇六
    1、了解歸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理解歸有光作品的價值。
    2、學會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jié)和場景來抒發(fā)感情的技巧。
    4、感受作者在此屋中寄居的親人的懷念、壯志難酬的幽憤等復雜情感。
    1、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功業(yè)未就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2、研習重點段落,體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內涵。
    通過細節(jié)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提高學生的文章基本內容理解能力。
    2、討論法:通過廣泛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鑒賞能力。
    3、延伸法:通過延伸練習,提高學生文言鑒賞能力。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導入
    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被譽為連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梁,他就是歸有光。歸有光可謂遍嘗了人世的多磨難大悲苦,他仕途不順、早年喪母、中年喪妻,所幸,人生的悲苦無損其內心的柔軟與細膩,他的文章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黃宗羲稱之為“明文第一”,那么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兒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抒情散文代表作——《項脊軒志》。
    二、解題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一定知道了項脊軒是個書齋的名字,那么你們知道“項脊”是什么意思嗎。
    明確:有多種說法。
    1、“項”脖頸也,“脊”脊梁也。項乃立首之本,脊乃立身之本。歸有光希望成為歸家頂天立地的脊梁,看來歸有光在給書齋取名字的時候似乎已經將理想蘊藏其中。
    2、緣于其遠祖歸道隆,曾居江蘇太倉項脊涇。此中所寓懷宗追遠之意非常明顯。
    3、項脊是指人的項,脊,這兩處地方非常狹小,因此也指書齋狹小。
    志”是“記”的意思,是一種記事抒情的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體感知
    1、自由朗誦,整體把握散文:寫了幾個人哪些事。
    明確:一間老屋,兩種情感,三個女人,四件瑣事。
    2、“項脊軒”是怎樣的一間屋子?
    請說說它的舊貌和新顏,請一位同學朗讀原文相應部分并用幾個短語分別總結。
    學生:舊貌:狹小,老舊,破漏,陰暗
    新顏:明亮,清幽,雅致
    3、你覺得哪些景物寫得很美,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明確:尤其是三五之夜、皓月當空之時,月色如水,銀輝灑落,樹影斑駁,微風吹過,花搖影落,真是怡然自樂。屋內一個讀書人挑燈夜讀,時而嘯歌時而冥坐,沉浸在古人智慧海洋中。感受到了作者對這里喜愛,心境的恬淡寧靜。
    總結:我們可以感受到軒中人的喜悅、悠閑、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靜、淡泊、勤奮之性。景可愛,情可喜,情景交融。
    四、合作探究
    以口頭語說家常事,是歸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種創(chuàng)造,他的文章更貼近日常生活。善于選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場景,表現(xiàn)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分小組研究四件事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這些細節(jié)描寫分別在什么地方,寫出了什么情感,并試著將這種情感讀出來。
    叔父分家:補充,歸家的祖上曾經有五世同堂記錄,家訓要求不許分家,私自分家被視作不孝,逐出家門。這在講究孝友的作者來說,五一十分失望無奈。
    明確:“內外,往往”,從中我讀到了一個大家族分家之后門墻林立的凌亂之景,這些門墻客觀上意味著諸父之間生活的分離,但在情感上,卻意味著彼此間的隔閡與淡漠。
    明確:東犬西吠,雞棲于廳。一個龐大的家族就此沒落,歸有光有志光宗耀祖,然而此刻更多的是面對家族分崩離析的無奈與悲涼。對于長輩之間的事情他不好言語什么,多少的不滿也只能隱藏在雞飛狗跳的場景描寫中。雖然只有寥寥幾筆,然將一個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老嫗憶母:教師引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先妣形象?明確:關愛兒女的慈愛母親形象。
    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明確:對母親的懷念。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這一處細節(jié)描寫說明什么?
    補充:歸有光1母親17生其姐姐,一年后生作者,其后連續(xù)四年生兒,其中一次還是雙胞胎。他母親一生為多子所苦,后為節(jié)育,聽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聲。
    8歲有光母親離世,但年少不懂事的他以為母親只是睡著了。
    師總結:母親一生何其辛苦,命苦,卻沒有享到兒女之福?;腥婚g發(fā)現(xiàn)母親竟然離開我10年了,這十年對母親的記憶少時又少,母親的關愛是他今生永遠的缺憾。而今聽到老嫗之言,對母親的記憶從茫然無著變得漸次清晰。娘以指叩門扉,娘對兒噓寒問暖,可我已十年不曾見得娘親容顏,也再不能得見。語未畢,余泣,嫗亦泣。說明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這哭泣聲,是一個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親的無窮思念與悲戚。
    補充:先妣嘗一至。
    歸有光幼年喪母,對母親的記憶很是模糊,所以只能從他人的只言片語中去拼湊母親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小細節(jié)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寶。
    難怪林紓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幼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
    大母勵志:你讀到了哪些細回憶祖母的細節(jié),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為何會有這種感受。
    明確:有語言——“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有動作——以手闔門/持一象笏至。
    你從中讀到了祖母怎樣的情感?
    明確:第一處語言描寫—“孩兒,許久不見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這里,像個女娃娃一樣?”話語親切、有趣,表面上是責備,實則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年邁的祖母對孫兒的疼愛、關懷?!耙允株H門”,動作輕微,生怕打擾到孫兒。
    明確:從祖母的“自語”透露出祖母內心的激動和喜悅,讀出了她對歸有光苦讀的贊許,更有對他的殷殷期盼。
    補充:祖父夏昶永樂年間進士,宣德年間任太仆寺卿(正三品),但其作者父輩祖父輩均無功名。
    手持象笏至的動作、離去前的再三叮嚀中,
    明確;希望作者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總結:三處語言、兩處動作,細膩平凡,但卻把一位慈愛的祖母對孫兒的疼愛、贊許、期盼和勉勵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同樣是寫悲,我們注意到一個作者的細節(jié)描寫,母子情用的是“泣”,而寫祖孫情用的是“長號不自禁”?請你們說說看。
    補充:8歲喪母,9歲能文,15歲束發(fā)讀書于項脊軒中,16歲參加童子試,20中了秀才,寫本文的時候只有18歲,此時沒有取得任何一次考試的成功。
    明確:祖母對他有很高的期望,而他也自覺擔起這份責任,想要振興門楣,重振家風,但此時讀書久不效,不覺愧對祖母重托,讀書久不效的悲涼憤懣,對祖母的深切懷念與愧疚都化作在這長號中。
    下面請同學來再讀這一部分,讓我們在聽讀中感受祖母的關懷與期待。
    作者接著回憶的是妻子,預習的時候讓同學們寫了一段關于4—5小節(jié)的鑒賞。讀同學的賞析。
    明確:妻子憑幾學書,回娘家述諸小妹語說明夫妻二人和諧恩愛、琴瑟和鳴、伉儷情深。
    為何又要寫枇杷樹?
    最后我還有一個疑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為什么妻子離世他沒有“泣和長號”?他難過嗎?
    明確:室壞不修,久臥病無聊,多在外,不常居。不忍面對,選擇逃避,不是不痛,是痛徹心扉的悲愴,以至于無法言說,哀莫大于心死。
    五、拓展延伸
    課文第4段段尾刪掉了一截: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這段話又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刪剪文字有幾分對世俗的不屑也有幾分對科舉末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是日夜青燈書卷相伴不揚眉吐氣瞬目不止步的奮斗精神。雖有痛楚但也有豪情與志氣。
    六、課堂小結
    結語:的確,作者所選取的都是發(fā)生在軒中的瑣碎細微之小事,但小中見大。讀書軒中之喜猶如飄渺遼遠的云間之月。18歲的歸有光,31歲的歸有光,面對著這項脊軒北向的四窗。從小軒窗向外望,是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提醒著作者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滄桑;是諸父分家后留下的小門墻,提醒著作者家道衰落的無奈、悲涼。從軒窗向內望,那里有先妣曾經駐足的痕跡,那里有祖母手持象笏時那期待、殷殷的眼神,那里有妻子憑幾學書的倩影。妻離、母去、大母逝。歸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相繼離世,悲愴、悲戚、悲痛,作者的一顆悲心,在項脊軒前無處躲藏!
    七、練筆鞏固
    師:同學們品讀了文章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你讀完本文的感受呢?老師先寫了一句,咱們試著來對一句。
    (同學們擬句并小組討論,小組考慮成熟后,派小組代表上黑板板書對句)
    借南閣之屋,憶三世變遷,嘆凄婉衰敗之悲。
    托枇杷之樹,憶琴瑟之好,抒物是人非之悲。
    借門墻之庭,嘆諸父異爨,抒家族崩析之悲。
    托象牙之笏,思祖母厚望,抒功業(yè)未就之悲。
    托亭亭之木,念伉儷深情,抒纏綿悱惻之思。
    借老嫗之言,憶慈母柔情,抒少年失母之悲。
    八、作業(yè)布置
    項脊軒,小小的軒內,承載了歸家太多的往事,或悲傷或甜蜜,或辛酸或溫馨,會想自己的家也一定承載了有你許多難忘的回憶,分享親情,把記憶深處令你難忘的親情細節(jié)寫成一篇周記。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篇七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嵤轮羞x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細節(jié)抒寫感情的技巧;
    2、體會課文以清新樸素之筆抒發(fā)真摯情感的特色。
    能力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
    2、理解細節(jié)描寫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德育目標:
    感受親情,豐盈心靈,獲得精神的成長。
    教學重難點:
    研讀課文,品味細節(jié)描寫所體現(xiàn)的親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朗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合作討論法。通過分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外出求學,時常會想起家的溫暖,家人的關懷,有時還會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這些小事,其實就是在回味蘊含其中的深厚親情。今天我們就一起賞析一篇通過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來寫人記事、追懷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讀文本,把握情感
    (1)學生齊讀課文,思考:那句話是文章的感情線索?
    朗讀、點評,明確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確寫“喜”的段落
    (3)師生共同賞析第一自然段。
    1、學生品味句子(老師注意引導點撥)
    2、齊讀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項脊軒給作者帶來的喜悅之情、愉悅之感。明確:寫“喜”是為了映帶下文,更好地寫“悲”。
    (4)請同學們?yōu)g覽剩下的文字,思考:圍繞“悲”,作者寫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確:諸父分家,追憶母親,緬懷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實文章的正文,順序能調換嗎?
    明確:(指定三名學生朗讀,提示語:“凡再變矣”、“余泣,嫗亦泣”、“令人長號”)寫分家,只是客觀的記敘中寄予深深地感嘆;追憶母親,情動于中,含蓄而有節(jié)制;緬懷祖母,感情則如洶涌的潮水,由內抑轉為外露,由沉穩(wěn)漸趨強烈。
    2、賞析細節(jié)描寫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諸父分家:
    內外多置小門,往往而是。寫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
    東犬西吠,客逾皰而宴,雞棲于廳。分裂之后混亂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親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憶母親:動作語言描寫,突出母親的慈愛關懷。
    緬懷祖母:語言動作突出對作者的關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間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蓋的樹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傷懷,物是人非,沒有一個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含蓄地抒發(fā)了喪妻的悲慟之情。
    三、總結
    本文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相關的家庭瑣事,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之情,暨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善于選取生活中的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點,這也正體現(xiàn)了本單元的主題——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四、課后作業(yè)
    以“感動”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細節(jié)描寫。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篇八
    教學目的: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3、理解“事細而情深”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這種文體。
    教學重點: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調和以“喜”“悲”統(tǒng)攝全篇的組織方法。
    教學難點:探究細節(jié)描寫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特點;了解唐宋派;了解書齋取名為“項脊軒”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明代王錫爵說歸氏散文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
    愉慘惻”的情思。
    二、歸有光簡介
    歸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九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
    師,通經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歲)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后移
    授長興知縣。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一說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
    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說,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軒,
    這里指小屋,即書齋。
    三、整體感知
    (一)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要求學生重點聽準字音及句子節(jié)奏。
    2.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的語氣、語調。
    3.學生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并進行歸納。
    (1)重要詞語: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凡:“凡再變矣”,“軒凡四遭火”
    而”、“若”、“汝”、“爾”、“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稱代詞,課文中用了前三
    個,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茲”/“吾兒,久不見若影”/“他日汝當用之?!?BR>    (2)數詞的用法
    文言文中,數詞常常直接修飾名詞或動,而不需要加量詞;現(xiàn)代漢語中則需要結合量詞,
    構成數量短語。課文例句如下: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頃之,持一象笏至。”
    這兩例中,數詞和名詞之間沒有量詞。“一人”就是一個人,“一象笏”就是一個象笏。
    “先妣嘗一至”/“軒凡四遭火”/“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BR>    這里的前兩個句子中的數詞與動詞之間沒有量詞,“一至”是到過一次,“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兩次變化的意思,這個“再”字是古漢語的特殊詞語,
    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舉而二也”,如“再鞠躬”。
    (3)詞類活用
    a、名詞作狀語--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下)/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上)
    /東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詞用作動詞--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斷句--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嫗,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斷。)
    疑問句--兒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問)/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用
    “何……也?”表示疑問。)
    四、翻譯課文
    《項脊軒志》課時計劃第2課時(總第65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3、理解“事細而情深”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這種文體。
    教學重點: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調和以“喜”“悲”統(tǒng)攝全篇的組織方法。
    教學難點:探究細節(jié)描寫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特點;了解唐宋派;了解書齋取名為“項脊軒”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李課學習的重點詞句,導入新課。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課文第二段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啟下,將上文所寫“喜”之事與下文所寫“悲”之事聯(lián)結成一體。
    2.作者圍繞“喜”和“悲”分別記敘了哪些事情?
    先寫在軒中讀書的樂趣,體現(xiàn)“喜”;再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
    “悲”貫穿;最后補記婚后的一段生活,表達對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解全文的脈絡和感情基調。
    綜觀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為貫穿全文的脈絡,其感情基調是“悲”,也可理解
    為以“喜”襯“悲”。
    三、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1、少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歸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應該得到命運之神的青睞的,可是,18歲(寫作此文的時候)
    的歸有光并沒有中得科舉,直至35歲才中舉,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兩年,即補寫這篇散文后兩年才中舉,我們理解這篇散文中歸有光的內心傷痛,有必要聯(lián)系這整個的經歷。這份傷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幼年早慧卻遭遇科舉不利的現(xiàn)實;(2)幼年沒有感受到母愛,更增加了內心的悲涼;(3)歸有光的家庭給他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一方面,這個家庭是一個官宦之家,且看老嫗的回憶——“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崩献婺傅难孕信e止充分說明其對孫子的深切期望。
    2、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子,且何謂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BR>    這就是歸有光的內心世界,是一種深沉的、難言的、不盡的悲傷,即他“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這是讀文章必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