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優(yōu)質15篇)

字號: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一
    《古詩兩首》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于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復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了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jié)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借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創(chuàng)設了各種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畫面,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為對比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jié)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但整堂課和學校倡導的對話課堂理念還相距甚遠。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diào)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十分明顯??梢愿杏X的到,在課堂上,始終還是我在主導課堂。無論從提問還是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孩子們沒有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和機會,很多孩子的主動性沒有發(fā)揮出來。其次,我的基本功還不扎實。真正上好一堂課真的要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好課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來的,應該樹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厭倦”的治學態(tài)度!這節(jié)課更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師要教什么。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二
    上完這節(jié)課后,心理感覺很輕松,為什么呢?我始終認為,詩是不能翻譯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詩教學法,注重引導學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其思想感情。由于這一課是孩子們上學以來第一次學習古詩,在古詩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備課時,我選取了光盤中的小短片,使孩子從詩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詩中的情景。這一設計的應中對于孩子的確很有效果,不過在畢老師提點下我也覺得如果能把這一環(huán)節(jié)提前至課的開始,讓孩子從實際的情景走進詩中去,效果也許會更好。
    我覺得我這節(jié)課在詩的朗讀和節(jié)拍、重音的教學上比較到位。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了讀古詩時要讀出詩的韻味和感覺。在識字教學上我是讓學生通過在詩中認、在詞中識、單個字記憶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識記規(guī)律和與生字的反復見面,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指導書寫上,我想由于我的過于面面俱到使這節(jié)課的書寫環(huán)節(jié)效率不高,重點不夠突出,這一點是我本節(jié)課的一個遺憾,也是我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畢老師提出的按照字型結構分類指導的方法,使我茅塞頓開,我覺得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很值得我去實踐和應用。
    在指導書寫中,我想我還要規(guī)范自己的語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規(guī)范孩子們的語言。
    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我想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反復實踐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才能使學生在語言發(fā)展、知識積累、能力的培養(yǎng)上更加多元化。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三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理解“出”的意思。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guī)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jié)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jù)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jù)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shù)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jù)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chuàng)設情境加以運用。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四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閑:平常、輕易?!暗乳e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般羲疄I”點明地點?!皩し肌保词菍ひ捗篮玫拇壕?,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耙粫r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
    “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皷|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叭f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fā)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各位老師可以作為參考使用。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五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于引發(fā)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xiàn)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領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tài)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涌動,后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xiàn)在哪里?你能用朗讀表現(xiàn)嗎?(小徑通幽、白云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xiàn)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凄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xiàn)給大家。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nèi)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著啟發(fā)。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nèi)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jù)“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nèi)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昂迷姴粎挵倩刈x”。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F(xiàn)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于二月花”。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六
    學完本課兩首古詩,收獲還是有的。本來古詩對我來說,無論是從分析,理解、體會詩人的傷感情懷,豪情壯志、都不是我所上手的。但通過學習本課的兩首古詩感覺不好差,因為課前我認真看了些資料,通過我的教學,完全能達到教學目標。背誦,默寫、用自己的話闡述古詩內(nèi)容。學了《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生有興趣。為此,我反思了:
    一、借助課文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逐步地“引”。課前為吸引學生的新感覺,新興趣。自描了《夜書所見》的四幅草圖,每句詩一幅圖,在草圖的遠處貼了詩人圖片。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接著讓學生動筆將圖景寫下來。(這個環(huán)節(jié)不錯,大部分學生都進入了寫作的狀態(tài)。)之前為了銜接新課,給圖擬了題目“思念家鄉(xiāng)”,同時也作了一定的定式引導。比如:一位詩人在看什么,由什么觸景生情,想到了什么?)有位女孩兒寫到:一輪明月高高掛起,滔滔江水被月光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樹葉被晚風吹得嘩啦啦直響,飄落的梧桐葉落在詩人的腳下,詩人撿起梧桐葉,眺望著遠方的家鄉(xiāng),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院門前,有兩個孩子正在捉蛐蛐,那孩子手上提著燈籠把家門前的籬笆照得通明,詩人望著遠方長長地嘆了口氣)。(當我讀完孩子的習作接著說:“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詩人葉紹翁的詩。)板書課題《夜書所見》。
    這下孩子們是高興地去讀古詩,還有孩子大聲地說,哪句詩就是自己所寫的話,也就是孩子們已經(jīng)通過看圖寫話對詩的內(nèi)容有所了解了。有了這步基礎,學生理解詩意真不難了,我鼓勵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自讀自悟。
    二、結合生活實際感悟“閱讀與寫法”。本課兩首詩都是借景抒情,怎樣借景抒情是本人在本課的閱讀與寫作中的重點指導環(huán)節(jié)。本課兩首詩又都是借秋天的景物來抒發(fā)自己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比如、《夜書所見》中描寫蕭蕭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由念家鄉(xiāng)之情。《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詩人在重陽節(jié),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長安,倍感孤單,非常相念家鄉(xiāng)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怎樣借景抒情呢?要掌握景物特點,然后想象人置身于這樣的景物之中的感覺,有親身體驗更好。在這環(huán)節(jié),我班的留守孩子較多,我出示話題,提示:1、又是中秋佳節(jié),今夜的月____________!此時,我不禁想起了遠在打工的___________,他(她)也在想念我嗎?那是__________也是這樣的一個夜晚,我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又是__月__日,是我____歲的生日。天氣是這樣的好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的今天是_______給我過的生日。我再次拿出______________(玩具、衣物等),_______說,我是屬_____,所以才給買____________??墒墙裉煳沂莀_______________。(我讓孩子們說說填填,課堂十分活躍生機)。在說的過程中,我點撥了,要把景物特點與人的優(yōu)秀品質等聯(lián)系起來抒發(fā)情感。比如、借春天的美景,可以抒發(fā)熱愛家鄉(xiāng),贊美家系的情感,也可以抒發(fā)對新生事物的喜愛之情等;借秋天的景色,除了可以抒發(fā)思親懷鄉(xiāng)之情,還可以抒發(fā)豐收的喜悅之情,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等;借冬天的景色,可以抒發(fā)對純潔心靈的贊美之情,抒發(fā)對具有頑強意志的人的敬佩之情或對充滿生機的春天的盼望之情等。
    怎樣理解詩歌所體現(xiàn)的思鄉(xiāng)之情?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肚镆顾姟分?,作者通過感受了“瑟瑟的秋風”給人帶來的寒意,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觸景生情,思鄉(xiāng)之感油然而生?!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中,重陽節(jié),家鄉(xiāng)兄弟登高插茱萸,唯獨少了作者一人,以此可以感知作者此時的孤獨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這環(huán)節(jié),我安排了用景物描寫而思念親人的話題。)如、秋風瑟瑟,落葉飄飄,此時我不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今夜的月亮格外的圓,格外的明,月光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急訓小練習,效果不錯的。)
    三、詩歌教學適當點撥“巧用字”。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到學詩,讀詩、寫詩的快樂。如,出示“蕭蕭梧葉送寒聲,江山秋風動客情?!边@兩句詩中“送”和“動”字用得特別傳神,古人特別講究煉字。在寫作時也應該注意煉字,出示小黑板:“試著填寫“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____”(現(xiàn)、鬧)。
    總之,語文教學,無論是詩也好,散文也好,因材施教,適合自己學生的口味就是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用故事引入課題,相對來講,學生有興趣。學生感到有興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充滿創(chuàng)意。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七
    本節(jié)課所學的兩首古詩,通過預習以及學生的知識積累,大部分同學都已經(jīng)會背,因此教學起來相對輕松。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而教師要適時指導、相機點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實施教學。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自讀自悟的環(huán)境和交流討論的機會,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畫一畫等。通過自學、質疑、討論等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調(diào)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又要注意發(fā)揮主導作用,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古詩教學要強調(diào)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從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由讀來解決問題,把讀和想象、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誦讀中感知形象,體味語言,賞詩中景,悟詩中請,揣摩詩歌意境,感受詩詞魅力。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描繪的畫面、境界。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色彩、動靜等描寫,激發(fā)想象,再現(xiàn)畫面,充分感受生機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詩人閑坐草堂欣賞清麗明快的優(yōu)美景色的情形,體驗詩人愉快的心情。
    兩首古詩中都有不少生動傳神的動詞,應該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味,體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時還要注意朗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節(jié)奏和重音,努力體會語感。如第一首詩的后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朗讀時要一口氣讀下來,讀出廬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氣勢。第二首詩的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朗讀時語速要稍緩,要傳達出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八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xiāng)途中,看到柳樹后突發(fā)感想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jié),柳樹吐出的嫩芽,呈現(xiàn)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授課前,我先讓學生畫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樹,并寫上一兩句贊美柳樹的話,好讓學生提前從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妝成般的柳樹,也從形態(tài)方面感知何為萬條綠絲絳。這樣一來,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較容易理解一些。
    導課時,學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當他們雙手舉起自己的作品時,站在講臺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來:“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樹林。”然后,依次點了三個孩子單獨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的描述令我驚嘆,也令在場的老師們驚嘆??磥?,準備工作做得很好。授課時,我采用敘事的方式來貫穿整首詩,從一千年前的某一天開始,引出地點、人物,緣何出現(xiàn)了《詠柳》這首詩。
    整節(jié)課來看,流程進行得很好,從對“詠”的理解,到對柳樹從遠到近的認識,以及作者從觀察到想象體現(xiàn)出的對春的無限熱愛之情,課堂中呈現(xiàn)得都很好。不足之處是,老師表現(xiàn)得多,學生發(fā)揮得少,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一次經(jīng)歷,一次收獲,磨礪中總結經(jīng)驗,在教育這條大道上,和學生攜手共進。
    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并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并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后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tài)描繪,又有鴛鴦慵睡覺的靜態(tài)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yōu)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詩人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言絕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九
    《村居》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在學習《春曉》一詩的過程中,我們體驗了詩人孟浩然對春天的喜愛、珍惜之情,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詩人高鼎眼中的田園鄉(xiāng)村中的春天。
    在課前預習中我已經(jīng)安排范讀,安排學生對生字進行圈畫、注音,這對課堂上對生字的認讀打下了基礎。在上課時,我首先進行范讀,讓學生再次體驗對詩句韻律的把握,而后讓學生自讀。但在安排自讀過程中,學生總是齊讀,方法單一,在今后的教學中這方面要多加訓練,讓學生明白自讀、齊讀、默讀等各種讀法,以便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詩中“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前一句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這部分我直接進行講授。但是整體來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的體會很泛泛,雖然通過想象進行啟發(fā),學生對春天的美麗有所感受,但不夠強烈,說明平時的情感積累不夠,也說明情感升華還不到位。
    在生字講解中,我對會認字和會寫字用不同顏色的粉筆進行了區(qū)分,學生能夠加深印象;在識字過程中我根據(jù)學生的組詞及時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區(qū)分、多音字的積累,這些有助于學生對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學中存在練習不夠的問題,我只是在詩文中讓學生認字,而沒有單獨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在會寫字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多參與,讓學生自己體驗字的書寫,建立寫字的結構觀念。
    在整首詩文的講解中,教師主導地位太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不夠,沒有讓學生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詩文體驗中。而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設置的問題沒有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在今后的課堂上在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習慣養(yǎng)成方面,還需要不斷強化,在課堂上學生的坐姿、舉手、回答問題等課堂表現(xiàn)有所改善,而寫字的正確姿勢需要進一步加強訓練。習慣養(yǎng)成不能單單看這一節(jié)課的表現(xiàn),還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另外需要關注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走神的現(xiàn)象。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十
    中國,詩的國度,在我國億萬人民的血脈里奔流著詩的靈感,詩的激情。從《詩經(jīng)》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直至元曲,名家輩出,璀璨奪目。那些千古傳誦的詩詞名篇,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藝術珍寶和精神財富:歌江山美,吟邊塞情;或纖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涼慷慨,亦纏綿宛轉;有詩仙李白的豁達,更有詩圣杜甫的沉郁……而當今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時代,電視、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化媒體是他們了解社會、接受知識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的今天,各國文化的沖擊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但孩子對于我們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瑰寶——古詩詞卻知之甚少,或僅能吟誦幾首,而對于詩中那優(yōu)美的意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對古詩的喜愛、研究之情卻談不上。長此以往,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瑰寶豈不要煙消云散了?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傳承文明,讓中華古詩文綻放她的魅力,為學生的一生奠基。
    古詩文絕大多數(shù)由文言文向言簡意賅、瑯瑯上口方向轉變,但不能否定,由于時代和學生年齡的局限,有些古詩文對學生來說,仍是詞句晦澀,語法繁雜,哲理深遠,即使記住了每句詩的意思,也是牽強附會,這使得許多學生對古詩詞“望而生畏”,加大了古詩文教學的難度。而我們古詩文教學的課堂現(xiàn)狀并不樂觀,一些教師在講授古詩時,仍然改不了滿堂灌,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的弊病,致使老師講得很累,學生學得很煩,這種現(xiàn)狀學生、家長、社會不滿意,就連語文老師自己也感覺別扭。我認為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可通過這些途徑 “創(chuàng)設情境”,以達到“培養(yǎng)興趣”的目的:a、講(把詩意變成故事講出來);b、寫(改寫、擴寫、續(xù)寫、仿寫古詩詞,自創(chuàng)小詩詞,寫讀后感);c、演(排課本劇把詩意表演出來);d、畫(給詩配畫,給畫填詩);e、唱(自選曲子,吟唱古詩詞)。
    縱觀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要求背誦的古詩文就有一百六十多篇。要讓學生一味背誦,枯燥且容易忘記,我們不妨把它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來抓。首先,在班上成立古詩詞興趣小組,由他們負責每周向學生推薦一首到兩首詩詞,寫在教室前面醒目的地方,組織大家利用課前課后背誦,日積月累,學生在無壓力的情況下會積累大量古詩詞;其次,利用板報、專欄、標語向同學推薦一些經(jīng)典詩句,利用班會時間舉辦賽詩會、古詩接龍、對詩句等活動,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另外,教師可以在課余和學生一起從某方面研究:a、古詩詞的文學常識(創(chuàng)作常識、平仄規(guī)律,絕句、律詩的特點)b、研究某一位詩人(如他的生平、寫作風格、社會背景、趣事等)c、研究某一類作品(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寫景詩等)以此把古詩詞誦讀工程引向深入。
    好多古詩詞都有曲譜,如果我們將“讀”、“唱” 、“舞”融匯在一起,采用多種形式(齊誦、分角色朗誦、唱伴誦、舞伴誦等)進行演繹,不但具有視聽效果,還會將詩詞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挖掘再現(xiàn),使學生銘記不忘,獲益無窮。如《生查子元夕》中歐陽修所抒發(fā)的“物是人非,淚濕春衫”之憂;《虞美人》中李煜作為昔日皇帝,今日階下囚的惆悵斷腸之愁;《釵頭鳳》里堂堂男兒陸游的一腔悔怨,其前妻唐琬的咽淚裝歡;《短歌行》中曹操橫槊賦詩,納賢平天下的雄心壯志;《水調(diào)歌頭》中蘇軾對人之悲歡離合,月之陰晴圓缺的感慨;《滿江紅》中岳飛預洗前恥,收復河山的必勝信念……這一個個動人的場景若被孩子演繹了出來,就等于刻入他們的骨子,永生難忘。
    總之,要做好古詩文啟蒙教育,我認為在課內(nèi),與日常語文教材相結合,適時地滲透古詩詞;在課外,有效地組織活動,組建詩詞興趣班;在校園,創(chuàng)設古典的文化氛圍,讓教師和學生一道“詩情畫意”般地成長。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十一
    教學經(jīng)過:《絕句》我采取了詳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下注釋,說說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請你發(fā)揮想象并結合詩意給這些景物加上形容詞,然后再將這些詞語串聯(lián)起來,通順地表達詩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學生模仿前一首古詩的教學方式自學,可以先找出前兩句都寫了哪些景物等。這樣做大大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讀讀寫寫: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或詞,改寫成短文,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自由寫故事,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時間過于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松后緊的感覺。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讓學生懷著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兩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nèi)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huán)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nèi)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
    4.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diào)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自己的感受。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十二
    在上赤壁賦之前有點忐忑,文言文歷來是最難上的,沒上好的話就會學生上得無趣,老師教得費勁,因此準備功夫一定要做足,備了很長時間的課,由字到詞,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細細琢磨,準備了四個課時,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終于上完了,在計劃內(nèi)完成教學。再回過頭來反思這幾天的教學,收獲多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紹,但是對背景卻沒有作過多的解釋,感覺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強。
    “教師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導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發(fā)者,方法的指導者?!贝騻€比方,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與作用,應不是《焦點訪談》式的獨白,用一個個材料證明主持人一個個觀點,讓你接受;而是《實話實說》式的對話,話題選定以確立目標,問題引動以產(chǎn)生體悟,對話交流來呈現(xiàn)思想,點撥梳理來滲透觀點! 正如葉圣陶所說:教師之教,不在于全部講授,而在于相機誘導。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幫助者、促進者,起主導作用。作為教師,主導作用應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時點撥學習目的,引發(fā)學習動機;學生難以把握自己時,點撥學習心理,讓學生掌握自己;學生學習出現(xiàn)疑難時,點撥學習疑難,幫助跨越障礙;學生學習方法欠佳時,點撥學習方法,交給鉆研鑰匙;學生不能學以致用時,點撥知識運用,體會收獲樂趣。但在課堂上,在某些關鍵句子上我的點撥還不到位,比如就“變”和“不變”的理解上,學生不能理解為何“自其不變者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我的解讀有無力之感,這說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讀上還存在缺憾。
    高一的學生正是培養(yǎng)習慣和打地基的最佳時期,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抓基礎上落實好。再有對文言基礎知識點的落實。對于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對言的處理,只有言的內(nèi)容落實好了,文言文教學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個課時,這樣在第四個課時理解全文時學生才會事半功倍。
    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教師才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葉圣陶)在高效課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更要注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體驗者; 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成為發(fā)現(xiàn)者;教師精心組織,讓學生成為探索者;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成為創(chuàng)造者;教師靈活調(diào)控,讓學生成為反思者。課堂上用加分來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回顧前面學習過的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中的文言現(xiàn)象,踴躍發(fā)言,這一點收效很好,學生不但學會舉一反三,還學會了積累整理相關知識點。
    幾點反思,多多積累,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充足準備,加油!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十三
    1、因為上個星期我重點讓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的規(guī)范,并沒有開始文本教學。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學中,孩子基本上已經(jīng)有意思地讓自己做端正,讓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一些。
    2、“草”一課的學習對于孩子們而言是非常簡單的。很多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詩的內(nèi)容,但對于小草的生命力頑強這一點,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領悟,以至于在最后讓學生表揚一下小草時并不是很順利。而后一首古詩,我把重點放在對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結構性比較強,而且文章結構比較清晰,再加上課堂上我讓孩子讀得比較多,特別是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在課后學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讀上帶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書的幫助上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把整首古詩讀誦。
    3、在學校里孩子的學習行為已經(jīng)比較規(guī)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時間,以及放學回家以后情況就不是很好。因為學生的書寫作業(yè)表現(xiàn)出他們非常地不認真,寫字時比較隨意,他們會邊吃東西,邊說話基至還有玩耍,這樣學生的字寫得比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應該注重引導讓學生認真寫作業(yè)。
    《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里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教學中讓學生重點記憶,進行口頭填空,詩歌接龍等形式讓學生記住這句話,并且要求會讀會寫。同時重點學習這首詩歌中的一對反義詞,枯榮,理解字義。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時,利用書中提供的圖片,讓學生進入到這樣一個春光燦爛的世界中,體會兒童的那種情趣和作者的細心觀察。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情景,體感情”,“知詩人,解詩題”,先了解詩人是怎么樣的一個人,重新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詩歌的題目,理解詩歌說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詩意”抓住關鍵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詞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明白詩歌的含義?!跋肭榫埃w感情”,對于最后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就需要這樣的方法,來讓學生體會意境。古詩瑯瑯上口,學生多數(shù)比較感興趣,我感覺效果很不錯。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十四
    感受一:古詩詞的朗讀可以豐富多彩。
    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在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總喜歡讓學生聽錄音朗讀或是到網(wǎng)上下載一段視頻朗誦,覺得這樣很方便學生模仿。王老師在評課時告訴我,這種方式不好,她說誦讀古詩就是一個語言感受過程,語言感受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每個人對詩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一種朗讀代替了不同學生對詩歌豐富多彩的理解。就像有人說的“欣賞一首詩,便是在創(chuàng)造一首詩。”正如一千個人讀《紅樓夢》就會產(chǎn)生一千個林黛玉一樣。學生加入自己的情感經(jīng)驗把文字這原本抽象的符號用每個人獨特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這是多么有趣的有意義地再創(chuàng)作啊。
    感受二:讓學生明明白白學習古詩詞。
    一直以來對古詩詞的教學,側重的是應試,以為只要學生會背誦會默寫就可以了,殊不知那是死記硬背,因為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不理解,在做理解性默寫題時往往會出錯。在這次活動中,上課老師對詩歌內(nèi)容深度、廣度上的挖掘很值得我學習。比如胡曉光老師的《行路難》一課,讓學生說說最欣賞的一個詞,學生深入到詩句中,從“塞、滿、閑來”等字詞中品讀詩歌,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就具體而微了。再比如王忠老師上《過零丁洋》一課,在上課伊始,告訴學生文天祥參加朝廷考試時,南宋皇帝看到文天祥的字是“宋瑞”,龍顏大悅,以為是天降祥瑞,事實上文天祥一生的理想就是安社稷、濟蒼生,這樣的開場,既介紹了背景又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當學生明了了此時此景,通過具體的字詞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著詩人此刻的心跳,再背誦詩歌,是明明白白的也是愜意的。
    感受三:古詩詞教學時抓住詩眼很重要。
    很多古詩,都有詩眼。通過詩眼,我們能領略整首詩的神韻。那如何指導學生通過抓住字眼來感悟古詩的神韻呢?在教學本篇課文《過零丁洋》時,我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我從詩中找了“嘆”字,讓學生品讀:作者“嘆”的僅僅是自己個人的孤苦伶仃嗎?在品讀中學生感受到作者“嘆”的還有兵敗被俘、國勢衰微、身世坎坷、孤立無援,嘆無以報效國家。蘭宇香老師上《行路難》一文時,抓住一個“難”字,讓學生尋找詩中哪些字詞與“難”字有關,以此張本,學生在興味盎然的品讀中理解了詩歌。正因為抓住了古詩的詩眼,使得古詩教學增加了探究的內(nèi)容,師生對文本的解讀更有深度,教學的趣味性變得更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以往的古詩詞教學經(jīng)常是指導學生解詞釋句、朗讀背誦的枯燥的教學模式,本次活動讓我對古詩詞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要讓自己的古詩詞教學有所突破,當然需要在備課的時候能夠沉下心來,仔細揣摩古詩內(nèi)容,多查閱相關資料,努力做到吃透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上出高質量的古詩教學課。
    古詩畫教學反思幼兒園篇十五
    在一年級教學《春曉》時,我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后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著反復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著,使勁地記著,至于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就做不到了。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我覺得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他們就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古詩短短的幾行字,里面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詩人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學生一定會有許多好奇。課堂上當老師剛讀出《草》時,好多同學就齊聲背出了后面的詩句,這時我就問:“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呢?”同學們馬上活躍起來,提出很多問題:那個人干嗎寫這首詩?他寫的是什么意思?寫這首詩的人是什么時候的人?“離離”是什么意思?草燒沒了怎么會長?等雖然學生很小已經(jīng)會念這首《草》了,可他們那小腦門中仍然裝著無窮無盡的問題。
    在前面教學中,老師作單純地分析講解后,讓學生再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結果很多學生說不好甚至說不出來。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wěn)定。怎樣讓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古詩的意思,并且會說呢?我為學生搭建自由舞臺,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fā)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并且,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古詩一點兒也不枯燥,有了興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參中指出,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nèi)容,培養(yǎng)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xié)調(diào)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野草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