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實用9篇)

字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一
    以前阿秀曾經(jīng)跟我提到過這本書,我貌似也看見她在我電腦里也下過這本書,當時我也沒在意。后來也托她的福,張章同學把這本書交到了我手里!當然當時的使用權不屬于我,后來因為些原因最終使用權還是屬于我了。照這么回憶其實我跟這本書還挺有緣,若不是我在莫大的東臺大潤發(fā)超市巧遇張章同學三次,這本書也不會到我手里啊!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作者采訪精神病人時的故事。通俗的說,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這個,我們不斷質疑的世界。
    其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質疑這個世界,例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活著的真正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質疑!我們正常人也許只是從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偏執(zhí)于他們所執(zhí)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來看,以至于做出些極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里他們病了,俗稱“精神病患者”。
    書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醫(yī)師因為長時間跟精神病患者接觸最終他們也“病”了,也許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本來就存在些因素。因為長時間跟精神病患者接觸他們內(nèi)心里面的平衡點被打亂了,所以“病”了!其實天才與瘋子只是一線之隔,關鍵在于內(nèi)心里那個平衡點!
    書中有兩個愛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說明。摘抄的。
    指間的戒指不再閃亮
    婚紗在衣柜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慢慢蒼老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為你
    我才有勇氣說:
    “永遠,永遠?!?BR>    第一個故事是一位臆想癥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認為他活著。
    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喪偶的中年人,不斷的學習生理等課程,為了復活愛人。
    感觸很深,然后靜默不言。
    書中有一段是講“角度問題”。一個女“患者”說在工作外她會是個孩子,她喜歡這個新鮮的世界,而不是去習慣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須跟別人一樣的態(tài)度!這個女人其實沒有問題,反而是認為她有問題的人才有問題。不是每個人都習慣墨守成規(guī),孩子是最好的列子。不是所有大多數(shù)人認為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錯的事情就是錯的!而那個“大多數(shù)“的界限往往讓我們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漸漸的我們也就習慣了!
    書中結尾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努力從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書籍。作者別出心裁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各種精神病人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敘述他們的經(jīng)歷。
    書中不乏有一些古怪離奇讓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說一個男人堅信女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對她們充滿了畏懼,又比如說一個女人自稱曾經(jīng)被外星人綁架過,還有為了變成天才而接受開顱手術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關注的,還是那些與本書名稱相呼應的案例——與天才們有著一線之隔的瘋子。
    這些人,說是瘋子也不為過。他們有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和堅持,有些特點幾乎可以用荒誕來形容。他們有的像是蠱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邊以為自己是蘑菇的癡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還有的,擁有誰也不相信他們會擁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種人難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著自己的一套強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觀,你甚至無法用現(xiàn)在已知的理論去辯駁他那看似荒誕卻又邏輯嚴密的推理,這也是很多人去治療別人的精神疾病結果自己卻被帶上歪路的原因。很多這樣的案例帶給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認他們的觀點很荒誕很偏離實際,但是不得不否認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他們的,和我們不一樣的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嚴密的邏輯,甚至與現(xiàn)實的世界接軌,你無法去辯駁,去糾正他??催^這本書,你會對他們產(chǎn)生深深的同情與敬仰,就好像是為了不讓這種太過出格的世界觀在這個社會上散播開來,我們把他們單獨的隔離開來,否定他們的觀點,他們的世界,他們的一切,將他們稱呼為——瘋子。
    是的,我們否定了他們,但是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在那里,一個被隔離開來的地方。里面最讓我心痛的是兩個孩子的案例,他們兩個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夾雜著靈異。一個在物理方面有天賦的孩子自稱能夠感覺到四維蟲子,所以不斷的在物理學上探索,想探索這種超越三維的非物質性生物。另一個孩子擁有極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運和厄運的顏色,并且經(jīng)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舉動。其實不是這樣,作者努力跟她溝通之后發(fā)現(xiàn)她的這些舉動看似無理取鬧,其實有著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聽人說起這樣一個詞。聰明的讓周圍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這種人了吧。我不奢望這些人能夠得到解脫,跟我們一樣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擁有極高智慧的人們別再因為不被人們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義為瘋子。
    精神病人和我們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歡樂與悲傷,有著自己的心理活動,請給他們一些尊重,尊重他們的思考,尊重他們的信仰。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三
    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就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這回趁著有實體書,通讀全書。
    讀之前就大概了解本書是講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滿神秘感的地方,感覺不會像醫(yī)院那么神圣,也不像醫(yī)院那么陰森,共同點是人們不會想進去待著,但精神病院會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開一角窺探一下。
    有些瘋子并不是真正的瘋,他們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讀完本書,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為自己不同世俗的舉動,而被誤關進來,里面很多內(nèi)容講述高深莫測的世界觀、科技觀、生命觀等。我記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監(jiān)控地球的間諜人;有從未來穿越回來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過去;有人研究科學技術否定現(xiàn)在,這些人讓人感覺需有很強的邏輯及豐富的知識,怎么能被認為是瘋子。
    有心靈感應的雙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種動物,有人在平靜的屋子感受到大風的侵襲,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沒有那么的高深,但卻也讓人無法捉摸,一些無法去想象的事情,卻真實的感受在他們身上。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四
    人們常說天堂或地獄之類,但或許誰也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樣子,地獄是什么樣子?;蚴窃鯓硬拍苓M入天堂,抑或怎樣避免誤入地獄的危險。
    這樣一個故事。敘述我們的生命終止之后,靈魂去往天堂的旅途。根據(jù)我們每個人心像的不同,折射出不同的旅途之路。旅途之中,依然會危險重重,有黑夜里惡魔的襲擊,潛在的危險隨時可能顯現(xiàn)。幸運的是,有相應的擺渡人——護送你走過荒原之路,護送你順利到達天堂的“家”。
    擺渡人會根據(jù)從人世間走過來的人的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幻化成讓對方相互可接受的形象。也許因為兒童,幻化成體貼、可愛的圣誕老人;也許因為老人,幻化成相對慈祥的面容;他護送無數(shù)的人們,穿過這危險重重的荒原,帶人們奔向天堂的“家”。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好人、壞人之分的。擺渡人可以提前看到從人間過來的人的情況,也許可能會遇到狡猾、自私的人,也許會遇到殘暴的人,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無從選擇,擺渡來到這里的人到達終點是他的職責,哪怕有時候他并不情愿擺渡某個人,他卻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職責。于是,漸漸地趨于麻木,周而復始,護送完一個人,重奔起點,再護送下一個人。直到遇見了迪倫。
    迪倫看似和他擺渡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卻有些特別。面對自己已經(jīng)死去的現(xiàn)實,她沒有沉浸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中,黯然傷神、顧影自憐。相反,她選擇平靜的接受現(xiàn)實。她沒有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把擺渡人當做虛幻的影像,她把他當做“人”看待,同他交流、暢談;不管是好奇也罷或是其它原因也罷,她會問除此旅途之外的與擺渡人相關的人或事,有時候長時間的一個人,也需要偶爾有人適當?shù)鸟雎牐雎犓墓适?,或是聆聽他?nèi)心的聲音。
    就這樣,兩個人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慢慢增進感情。直到那險惡的危險來臨,因未能在天黑之前到達安全屋,他們遭到惡魔的不斷襲擊,在迪倫幾乎就要陷入惡魔之手,命喪于荒原之路的時候,崔斯坦全力保護,哪怕自己受多重的傷,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
    終于,迪倫獲救了。崔斯坦卻陷入與惡魔的爭斗中,一堆堆惡魔不斷襲來,撕扯他的衣服、頭發(fā),抓撓他的臉,或是重擊他、打他,讓他幾乎無力抵抗。在崔斯坦幾乎要命喪荒原之路,無力抵抗的時候,迪倫處于絕望、無助的一聲吶喊:“崔斯坦?!边@份處于絕望的呼喊,這份對同伴的渴求,終于支撐崔斯坦逃過惡魔之手,順利到達安全屋,和迪倫匯合、重逢。
    兩個相依相伴的靈魂,就這樣在艱難旅途中,信任、關愛、理解。
    一種新的感情在漸漸萌生。
    朦朧的愛意。這份朦朧的愛,卻又是那么濃重。支撐著兩個人,走完剩下的旅途,哪怕即將走完這荒原之路,即將離開這危險重重的荒原,即將要到達天堂的“家”。迪倫不愿意,她不想跨越荒原和天堂的屏障,她想和心愛的擺渡人在一起,哪怕這里危險重重,哪怕這荒原里只是討厭的重重疊疊的山脈、崎嶇的山路?;蚴菚r常出現(xiàn)的惡魔,在愛意萌生的那一刻,愛勝過全部,愛給予她全部的能量。只要能和崔斯坦在一起......
    然而,現(xiàn)實終歸是現(xiàn)實。該來的總要來,總要面對荒原的終點,總要跨越這一段路。情感的萌生,情感的融合。面對終點,夾雜著不舍,夾雜著不愿別離的心境,夾雜著那份渴求。“同我一同走吧,崔斯坦,我們一起走?!边@份不舍,這份渴求是那樣的熱烈,面對這樣不斷的懇求,崔斯坦不得不暫時答應迪倫,哪怕他知道這是欺騙。但他卻不得不編造這樣的謊言。只為了讓她安然跨越那最后一步,順利到達天堂。而他還有接下來的路要走......
    隔開兩個世界的帷幕,一邊是迪倫奮力的哭喊,一邊是崔斯坦無法改變現(xiàn)實的絕望、無奈、痛苦......一道看似簡單的屏障,兩個人天各一方......
    重回人間
    未進天堂之前,誰也不知天堂是什么樣子。進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里的確是家。他會給你想要的環(huán)境,你想要回到小時候,天堂里就會有小時候的街景,讓你感覺一切都那么熟悉。溫暖的家,有曾經(jīng)逝去的親人,在這里等著你,同你相擁,再一次感到親人之間暖暖的愛。
    然而,還沉浸在別離情緒中的迪倫,無暇關心這些,無暇對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產(chǎn)生好奇、欣喜。她是如此想念心愛的人,即使已經(jīng)在不同的世界,在天堂,她首先去的不是心愛的家,她向這里的人要了崔斯單所擺渡的人的名單,她抓著沉沉的書冊,吃力地從頭翻到尾,一直看到最后。她會想崔斯坦現(xiàn)在到哪里呢?到達安全屋了嗎?她一直想。一直想......
    終于,當她知道其實可以回去,可以跨越荒原之路和親愛的人相聚的時候。她是開心的。這里的人,有的時候,熬不過漫長的等待,都在想回去,回去見到曾經(jīng)熟悉的家人、心愛的人。然而危機四伏的荒原之路,是否真的能回去,這團團疑問,讓所有人幾乎打消了這個念頭。相比可能再次陷入惡魔的手中,可能命喪荒原之路,或者即使跨越荒原之路,也無法回去的現(xiàn)狀,大多數(shù)人選擇止步于此,在此守候、等待。然而,迪倫,想到可能再次見到心愛的人的可能,開心。她想試試,哪怕前路漫漫,一切未知,哪怕她不得不面對未知的險境,哪怕這次沒有人貼心守護,她得一個人跨越山脈,穿過湖泊。度過一個又一個困境。她想試試......
    重新回到荒原,迪倫是開心的。既然回到荒原,回到共同的環(huán)境,就代表有遇見心愛的擺渡人崔斯坦的可能性。她的腳步更快了,她竭力回想來時的路,她竭力的跨過湖泊,穿越沼澤。她在人流中尋找,尋找心愛的人......
    當你是那樣熱切的渴望,當你度過重重險境,依然渴望;我想那份執(zhí)著,那份堅強,那份渴望,渴求,是會讓人感動的。而這份感動終將會是有希望的,終將會幻化成一種可能,再次和心愛的人相見的可能。終于,奇跡發(fā)生了......
    終于,他們團聚了。驚喜、開心。而這荒原之路,或許也只是暫時,他們在這里遇見、重逢,他們在這里共渡難關,共同經(jīng)歷那些難忘、那些刻骨銘心。他們也終究會邁過這荒原之路,走得更遠。在迪倫的帶領下,他們向人間走去......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五
    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發(fā)現(xiàn)中,思維碰撞出的火花在狹隘的空間和時間中流淌。即使在書中他們是一群瘋子。
    這個世界好像有點問題,卻找不出問題在哪兒。瘋子,是在尋找世界,奇妙而詭異的發(fā)現(xiàn),成就了他們的天才。不同尋常的感受,獨到的眼界,是他們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視為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蛟S瘋子和天才只是一線之隔,那些被關在醫(yī)院里的人,他們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與我們不同,或許是陷入了思維的歧途,打開了思維的后門。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的傾聽,詳盡地體味,順著他們思維的腳印,翻過思維的城墻,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世界是一個奇妙的空間,他們的“瘋言瘋語”卻有像真是的理論。"異能追隨者“,時間盡頭,超級進化論,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想法,卻又是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推導出的。
    雖說思考是一種正常行為。但在我們的生活中談這種有些高深的問題似乎又有些可笑,我們的生活也并涉及這些復雜的糾結,只有學者才會關心撲朔迷離的世界和真理,對我們來說這里就是人間。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六
    本書是由一位精神病醫(yī)生的視角記錄自己所見的各種案例的書。初讀這本書,我對精神病人的印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本書中,精神病人不是人們平時印象中的傻子或大腦發(fā)育不正常的人。他們是一群“怪人”,但他們的怪都有一定的緣由,他們都是從正常人發(fā)展過來的,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有著異乎常人的觀察力、思考力或想象力,他們不但不傻,而且超乎常人。初讀他們的思想時,我非常崩潰,因為他們的思想不僅深刻,還顛覆了我的世界觀,既需要我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還需要我用強大的意志力防止自己被帶入溝中。
    然而,再讀時我開始對其中的一些思想產(chǎn)生認同感。這本書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致力于尋找人類社會的本質,卻在找到答案時崩潰。舉一個例子,《棋子》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這么說:“我堅信所有的歷史,所有的輝煌絕不是聰明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普通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聰明人需要做的只是看清問題所在,順應一個潮流罷了。實際上,那個聰明人即使不存在,也會有其他聰明人取代;但是,那些普通人是絕對無法取代的?!边@也是他瘋的原因,他太聰明,忘記了自己身為一枚棋子所處的位置。在這個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中,人們各司其職,一個人的力量即使再大也無法改變社會發(fā)展的潮流。要學會像水一樣順勢而流,這樣才能活得踏實而幸福。
    這是我找出的應對方法。問題似乎已經(jīng)解決了,但我仍然忍不住想:這個社會就真的不允許有著獨特能力和思想的人成功嗎?如果大家一直呆在社會的無限循環(huán)中一成不變,那人類不就停滯不前了嗎?你可能會說,人類是作為一個共同體進步的。但倘若所有人都遵循著現(xiàn)有的價值觀,現(xiàn)有的社會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生活,那社會就好像是一盤定格的棋局而不會有任何改變。事實上,人類社會確實是在進步的,這就說明要么有外力的作用,要么有人打破了平衡。關于外力的作用,因為認知水平不夠,我可能只能舉出進化的例子:人類的身體和大腦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發(fā)生的微小變化,隨著人類整體智力水平的提高,我們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那么內(nèi)力的作用呢?你可能認為我會舉牛頓、愛因斯坦這樣改寫人類思想認知的人物,但他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每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被抑制了,人類本身的欲望使得自身一有機會便想打破這個平衡,制定新的規(guī)則。例如,周朝后期的諸侯自立門戶,近代的二戰(zhàn)想要瓜分世界,都是有權力的人抓住機會打破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后,就會激發(fā)起更多普通人的欲望。戰(zhàn)亂中,人們渴望和平,于是最終走向統(tǒng)一;手工業(yè)時代,人們不想身體太過勞累,于是產(chǎn)生了機器;衣食保證后,人們想要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于是各種娛樂項目出現(xiàn)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這也許不是壞事,至少說明人類社會可以一直發(fā)展下去。
    那么回到原來的問題:這個社會真的不允許獨特的人成功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個人都是作為獨特的個體存在的,每個人都對社會有著或小或大的影響。獨特的人或許難成功,但絕不是不能成功。成功是艱難的,你要在這個大的社會背景下讓數(shù)量很大的人認可你,就需要滿足他們的欲望。比如,你是個陰沉的人,但你很有能力,給他人帶來了利益,那你會得到他們的認可;但你若是認為陰沉是優(yōu)點,希望別人能良心發(fā)現(xiàn)的突然欣賞這個品質,那就是在癡人說夢了。
    引用作者的一句話“當時老師講我沒聽明白的事兒,被一個精神病人給我講透徹了”。精神病人用他們獨特的思考和視角為我打開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門,揭開了一個個深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秘密。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思考我的生活,它還讓我意識到獨特并不是罪過,它可以是你的優(yōu)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七
    倘若讓我說實話,應該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以后,都覺得自己是個精神病人,不覺得是的也會質疑自己。有點隱喻,有點刺激,天才與瘋子只在一念之間。那些進入精神病院的不單單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學歷和某個領域的專家,更是還有精神科醫(yī)師。如此有質量的精神患者,說著還貌似符合各種哲學邏輯原理的觀點和想法,讓人不自禁地認同和站隊。
    你在追求什么?在滿足了物質條件后的我們,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徹徹底底地征服,說句比較絕對的話,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進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內(nèi)心不要示眾。我想起舊約圣經(jīng)的一個故事,人類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榮,物質異常豐富,這時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別塔通往天上,以傳頌自己的名譽。上帝遷怒于此,于是讓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聽懂語言,不能進行溝通,結果這通天塔也就無法建成??粗遣皇怯悬c相似之處?不管是趨于好奇心,亦或是心靈空虛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個什么樣的位置,還是為了進一步發(fā)現(xiàn)宇宙的更多奧秘,無非都是自我不滿足的驅動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沒有什么天才,沒有什么瘋子,都是一個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轉牛角尖偏執(zhí)于一個答案,有的人放寬心態(tài),更愿意只是活在當下。這個世界,承認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腦力開發(fā)還有巨大的空間。這不就得了,不管有沒有上帝,未解之謎如此之多,人類的智慧如此有限,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謙虛和恭敬呢?一個個被認可的學術觀點和說法,難道就一定是最準確的定義和原理嗎?最早的地心說不也在后來被推翻了嗎?人類是猿猴進化來的不還是大有爭議嗎?不要為自己所知道的一點東西沾沾自喜。瘋子未必真的就是瘋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見的都未必是事實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見,愛是永不止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八
    天才和瘋子的距離有多遠?也許只有一線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許就成了瘋子。
    高銘的這本書正如他所說,有案例的基本還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書亦真亦假,有些觀點你還確信有道理,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著沒聽說過的觀點,就當開眼界了,不能太較真,太較真了或許自己真的變成瘋子了。個人認為這本書包含了唯心論和唯物論,把它當成心理學小說也可以。
    合上書,在我的腦海里久久不能忘記的是如下幾個觀點:"四維蟲子、多宇宙論、感覺的存在、精神的強大、量子物理",這些是我第一次聽說,開了眼界。
    一,撒旦惡魔存在的意義
    "我信奉惡魔,那又怎么樣?自甘墮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為了證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沒有對比,就沒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遠不會被激發(fā)出來,就只能是卑微的、骯臟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選擇神,有人愿意選擇惡魔!如果這個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沒有惡魔了,就像這個世界只有神就沒有神一個道理。我的存在意義就在于此!”也許正是由于這種思維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的殺人犯,才有那么多自甘墮落的人。思想決定命運,思維限制人的發(fā)展。改變思想,才能改變命運。
    二,感覺的存在
    在"蘋果的味道"這則故事里,這個人先是找到了感覺的存在,后來體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后來嘗了蘋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體的統(tǒng)一。那些佛教大師的閉關修煉,不吃不喝也是為了尋找精神的存在嗎?個人比較認同關于"感覺的存在"的觀點:"感覺這個東西,很奇妙,當你被各種感官所帶來的信息淹沒的時候,你體會不到感覺的存在,至少是不明顯。感覺其實就像浮在體表一層薄薄的霧氣。每當接觸一個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時候,感覺會像觸角一樣去探索,然后最直接地反饋給自己信息。"
    三,角度問題
    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的角度不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實的,在他們眼里大自然有生命,樹木會說話,鳥兒會唱歌,河流會跳舞,石頭會變形……是成人正常?還是孩子?很多時候成人的價值觀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些孩子在家長不認同他的觀點后,走了另一個心理極端,就會變成精神病人。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你看到的藍天白云,高山流水,在孩子眼里,或許不存在,因為他看不到,他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視線范圍內(nèi)的事情。蹲下身個孩子交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四,真正的世界
    引用書中的觀點,要"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石頭的眼睛去看石頭,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動物的眼睛去看動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BR>    五,迷信or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不會動搖的,哪怕沒有神都不能影響自己的堅定,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納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來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囂:你是錯的我才是對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這是迷信,不是信仰?!蔽乙恢奔m結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信仰,在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迷信的人整天說自己的信仰是正宗的,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似乎能夠包容,不爭辯,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去強行傳播,拉幫結派,追求的是內(nèi)心的平靜。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篇九
    斷斷續(xù)續(xù)花了七八個小時看完這本書,零零散散的在這里說一下體會。
    這本書號稱是國內(nèi)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豆瓣評分8.1,而且目前在top250榜單排在第19位。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也曾在各大圖書推薦榜上看到這本書,但在正式進入內(nèi)容之時,我還是“洗凈了自己的思維”??赐曛螅悬c失望,感覺作者寫的很朦朧,甚至有點科幻的色彩。就像品一道佳肴,最后的評判標準是它的味道如何,但是不免有色、香、形等方面的附加。就放鹽來說,放多放少都不行。作為一本精神病人紀實的文學作品,固然要考慮到可讀性,但是加入過量的文學加工,看到后面都感覺在看科幻小說一樣——天馬行空。
    我不是一個精神科醫(yī)師,但精神病人總不見得都是哲學家、物理學家或天文學家,筆者在展示精神病人天馬行空的一面的同時,對于這些人所受的痛苦與誤解閉口不提,這樣極容易誤導讀者。作為絕大多數(shù)讀者而言,我們都很難與精神病人有什么接觸,我們只能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書本上讀到有關他們的資料,或者從新聞中看到關于他們犯病犯罪的新聞。筆者一步步的在構建一個他想讓我們看到的精神病人的世界,在我看來,這種重重設疑式的寫作只是一個噱頭。
    書中有一些觀點,我很贊同。譬如,當我們面對未知的領域時,我們總是習慣用已知的知識去解釋,而對于浩瀚的未知領域而言,我們的知識實在是少的可憐。同理,對于我們不了解的精神病人——這樣一個束之高閣的神秘領域,我們很容易陷入作者為我們構建的迷宮。話說回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思考這些哲學、宇宙、人生等這樣一些終極問題花的時間是很少的,我們大部分時間要思考怎么學習好、怎么多賺錢、明天吃什么……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你跟他講這些,他要么談之色變,要么漠不關心。還有,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有社會性和孤獨感。馬克思對于人的定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很渴望被他人認可、接納,當我們被人誤解了,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心結,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思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個跟我們完全一樣的個體。這樣看的話,我們可能會面臨的誤解、孤獨,又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忘記,我們?nèi)祟惪梢栽诟鞣N主客觀條件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可以很有效的讓我們避免陷入死胡同。
    這本書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像我上面談的觀點,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觀點是可以認可的。就算拋開內(nèi)容,作者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也是值得認可的。作為一個非精神科醫(yī)師,下定決心去了解這樣一群“不正?!钡娜?,不管是精神上還是身體方面,都面臨著很多危險,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后果也是很難預料的。其次,作為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都是要要面臨著很多知識上的補缺,像學科專有名詞和相關學科研究等。如果不花時間,不了解這些東西,是根本不可能和病人有一個很好的交流的。
    總而言之,作者至少幫我們打開了通往“精神病人”的一扇門,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我們可以打開更多的門。正如作者所說的,一切并沒有結束,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