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優(yōu)秀9篇)

字號: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歷史源遠流長,這是人們不可否置的。在這悠久的歷史中,自然會孕育出許多文化的結晶。不論是聞名世界的“四大名著”,還是婦孺皆知的“四書五經”,都代表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論語》。
    也許很多人對《論語》都不甚了解。《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深受人們所推崇。在《論語》中,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唯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令我印象頗深,感觸良多。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疲憊。這句話為孔圣人所言,恰到好處地辯證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只可惜,初次接觸到這句話的我還太過年幼,根本無法理解此句中的“學習”與“思考”。后來,我經歷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讓我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那是初一下學期時,一節(jié)課上,老師為我們解釋了一個新的知識點。當時,我很認真地聽,可無奈實在聽不懂那個知識點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為什么老師說的答案看似那么荒謬,實際上是正確的呢?我心中帶著疑問,但并沒有深入思考。帶著悶悶不樂的情緒,我放學回到了家里,可腦袋里依舊是懶洋洋的,沒有什么靈感,更別談思考這道幾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題了。罷了罷了,既然老師說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對的了,還糾結什么呢!我輕輕地撇了撇嘴,決定不再理會這道題。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卻瞥見了我最近看的書——《論語》,而書上的一句話讓我不由一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忽然,我的腦海中跳出了一個有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想法:從始至終我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課時老師所傳授的內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對應上了句子中的“罔”嗎?也就是說,只有我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不惑嗎?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有了想法我當然要試一試。于是,我拿出紙和筆,在腦海里不停地演算著,將可能有用的條件都列在紙上……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經過大約半個時辰的艱苦奮戰(zhàn),我終是將這道難題攻克了下來。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揚,勾起一個自豪的弧度。同時,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話,明白了“學”與“思”的關系。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就是為了告訴人們“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嗎?我們學習后,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徹了理論才算學會;思考后,也只有學習,從中獲得實踐才說得上明白。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更是學習的升華。春秋時期的孔夫子,想告訴我們的也便是這些吧。學習與思考,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當形影不離。
    中華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積淀,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多多學習其中的優(yōu)良之處,能讓我們在各方面“更上一層樓”。學與思,無疑是這文化賜予我的極大饋贈。從今往后,我們要筑起屬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yǎng)和人的的全面發(fā)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yǎng),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于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在學習方面,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對于我國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義??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啻翁峒皩W習方法問題,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在學習目的上,孔子明確指出要學以致用,為國家和人民做實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導思想是:有教無類,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凈化人們的靈魂,協(xié)調人們的社會行為,為當時的社會服務。
    對于治國之道,孔子的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屬于封建社會的產物,對于當今社會發(fā)展無多大借鑒意義。孔子還指出治國的前提在于君子要嚴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來帶動下級,使之產生上行下效的效果??鬃诱J為處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yōu)秀人才,同時要重視富國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物。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xiàn),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繼承和發(fā)展。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在現(xiàn)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庇诘そo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叭绻阋驗殄e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jié),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辟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lián)想起衛(wèi)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鐘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xiàn)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硐胫髁x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普通人及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是孔丘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論語》中的名言,我們?yōu)楹尾灰运鳛槲覀兊淖毅?,時刻告誡自己應當謙虛,取他人之長處,補自己之短處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做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時要不斷溫習和自習,用這樣的姿態(tài)去感悟得到知識后的快感。遠道而來的朋友來和你一起分享知識的快樂,別人指責你,你卻不會怨 憤,這 便 是 所 謂 的 君 子 。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事實求是。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睂τ趯W習,要懷以你最純凈的心來思考問題,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只有這樣,你才會學到你所要的知識,習慣于把自己蒙在鼓里,這樣的人不會有所成就。這便是對學習的態(tài)度。
    論語讓我明白了怎樣把自己做到最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個人要多次反省自己,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并加以改正,只要做好這一點,你一定會很受人歡迎,尊敬和愛戴。這便是做人所要有的原則。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喜愛知識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弊鰧W問我們應當懷著以讀書、學習為樂趣的心態(tài)來獲取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學什么會什么,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并且獲得成功。這便是學習的途徑。
    孔子及其弟子編寫的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每句話都有更深一層的哲理,都是一條啟迪。我們如果多讀、多品、多看就一定會成為人上人。
    讀罷《論語》我豁然開朗。有如明媚的陽光照進櫥窗,驅散了我內心的陰霾。我們要把這些道理銘記在心,時刻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泵總€人在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不免會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擁有了一雙隱形的撥開迷霧的大手,總能引領我沖出一切迷霧,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種種言行,雖簡短卻總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話語直扣人心,闡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說,《論語》是一本十分乏味無趣的書籍,既無小說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風華韻律,不知從何讀起。我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也是如此,但之后再深入地閱讀,細細品讀每字每句,就慢慢發(fā)現(xiàn)了樂趣。
    在《論語》這本書中,給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xiàn)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會學習到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么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相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溫習?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講一個字——心。
    個人都會有私心,關鍵取決于你是否跟著心走,會不會為了一點私心而去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著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臉上的汗水隨著臉頰一顆一顆地流下,滴在了純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跡,似乎在證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著想著,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上了兩條輔助線,就輕輕松松地把難題給解出來了。之后,我裝出來一副解難題的樣子。看著同學們在低頭苦思的樣子,暗想:待會兒有人問我會不會的時候我就直接說不懂吧,這樣就我一個人會解這題,老師一定會夸我的。想到這里,我不禁暗暗地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那道難題。不能告訴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說了,就不會被夸了。對!就說不會吧。我剛要說出口,可好像有什么東西卡在喉嚨里,怎么也說不出口。一抬頭,就對上了她那充滿真誠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了。她平時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么好東西也會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么自私!“我來教你吧?!边@話一說出口,我的心情也跟著愉悅了,還看到了她眼里的歡喜。之后,又有陸續(xù)幾名同學來詢問,我也都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徹底地明白了什么是快樂。朋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最好的一課。
    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論語》,我喜歡這本書?!墩撜Z》的點滴,每一頁紙,每一個字總能直抒我的內心。“凡事應跟隨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書中上得最好的一課;“隨心”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蹦芨嬖V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為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采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yè)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盡量寬容?,F(xiàn)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盡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fā)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著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xiàn)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zhí)著一份情節(jié),,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fā)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xiàn)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于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結合區(qū)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品讀好書共鑄師魂讀書征文活動,我利用短暫的寒假仔細閱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讀后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屆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頒獎晚會上,當主持人問黃埔區(qū)法官徐文娟為何在信訪調解上成績斐然時,她說是小學班主任楊老師的一句話鼓勵她努力、勇敢、奮進。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從兩方面談談體會:
    一、讓快樂陪伴我們的教師。
    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就強調教師要有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fā)展。還應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和職業(yè)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yǎng)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才能培養(yǎng)出擁有健康心態(tài)的學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tài)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比如這幾年,我任教三個班級數學,課時少,內容多,要求高,班內差生多,教學任務繁重,每天備課備得頭昏眼花;同時又擔任班主任和教研組長,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務需要處理。又由于所帶的班級學生年齡小,許多事都要老師親力親為,手把手教。但是我經常告訴自己:每天認真?zhèn)湔n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學生;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圍繞你,否則會影響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無成。其實學生都怕老師,特別是犯錯誤后,更不敢在老師面前抬起頭來,這時老師如果大發(fā)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談話,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經常聽老師說,我們很盡力,也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后,總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郁悶的。讀了論語心得后,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許有較長時間的面對,絕不要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而是要積極思考,班級里盡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較多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對于那部分學困生,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努力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終有一天他們也會進步的。
    正如那句經典的老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快樂成為教師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愛對待我們的學生!
    于丹說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恒久。學會了寬容,老師就可以走進學生及家長的內心世界,學生及家長也就會感恩于老師的付出;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時,多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勵和贊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地開展。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才會和諧與融洽。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心態(tài)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尊重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差異出發(fā),因勢利導,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予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體諒理解他們的難處與苦衷,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說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身的價值,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每個學生都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關愛學生是師生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學會寬容與包容,要以智慧去解決,以人格去感化;愛由心生,心中有愛,言行才能有愛!所以教師必須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愛心!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圣的精神圣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現(xiàn)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論語》這部書基本上可以稱之為我們中國人的圣經,幾乎所有中國人的道德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都得從這部書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們的一個指路明燈,當然暫且不論此明燈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論語》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走上了神壇的道路,歷朝歷代,都把這本書當做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顯然這種思想是非常利于統(tǒng)治的,最起碼各階級的人群能夠安于現(xiàn)狀,而且還能聽命于朝。因此,從漢朝起,至清朝終,所有的學問研究者,讀書人,都會對這本書做出注釋、解析,力圖通過自己的想法來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也有大量的關于《論語》的研究文章。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光是關于《論語》的這種注解類書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參差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這里面比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可以說把儒家的學說推向了頂峰。那么,這浩如煙海的《論語》書籍,如何讀呢,哪種思想比較正確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呢?答案是《論語譯注》--楊伯峻注。
    楊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學的專家,生于清末民初時期,自小接受正統(tǒng)教育,對先秦文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力??礂钕壬倪@部書,打開來馬上就能了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于研究之認真?!墩撜Z》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注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fā)現(xiàn),在注釋文字中,關于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據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梢?,他對于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現(xiàn)在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因此,讀這本書,可以讓人相對客觀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實思想,而不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這個客觀的思想本身,其實就是孔子所要表達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個具有什么樣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個人。這個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穌、也不是默罕默德、釋迦摩尼,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與你我一樣,只是,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點與我們不同?!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門生逐漸整理起來的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籍。這其中有些言論是站在很高的哲學高度來說明一些治國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論也是孔子日常要表達某種想法的尋常語言。所以,從一些尋常語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愛之處的。比如《論語·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一種容器),這是觚嗎?這是觚嗎?”??鬃佑眠@種簡單的事情表達他對于禮制的看法,著實可愛。看到這一章好像有一個生動的畫面出現(xiàn)在眼前,孔子拿起來一個觚,一邊捋著胡子一邊氣憤地說,這是觚嗎?啊!你們都成了什么樣子!憤世嫉俗的憤青形象躍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這個不得不佩服??鬃痈F其一生的時間要達到“仁”的境界,對待自己、對待學生、對待所有他接觸的人,都是用這個“仁”字來對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傳授的思想,來逐漸改變那個社會,從而使天下變得更為和諧,更有秩序,當然,這個秩序同樣是有階級等級的階級秩序。但是在當時,能夠有這種想法并且付諸于實踐的人已經難能可貴了。
    那么,《論語》是不是就是我們現(xiàn)今社會的治療良方了呢,是不是我們的信仰歸宿已經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論語》大致成書開始于春秋末期,編輯完成于戰(zhàn)國初期,這個時代,中國還處于十分動亂的時代,各國諸侯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社會禮制崩塌,各種思想泛濫,東周其時已經是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甚至發(fā)明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貨幣單位等等,儼然一副分裂景象。而當時的孔子懷揣著一個偉大理想,游走于各國,希望能夠付諸實踐。這種思想便是禮制的思想,希望通過恢復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禮數規(guī)則,來重新構建社會。比如老百姓能夠認真耕作,士大夫能夠治家有方,諸侯能夠治理好國家,這樣整個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個階層不要總想著越級,你是一個士大夫,就不要想著哪天把諸侯王趕下臺,不要在禮制上超越諸侯王,參見諸侯王的時候要保證諸侯王的威嚴,這樣社會各個階層就都穩(wěn)定下來了。所以,他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點,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的就是欲望,所以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鬃拥乃枷胧窍胱屗腥硕己退粯樱龊米约簯械纳鐣巧?,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這恐怕相當于烏托邦了。其實通過后代的發(fā)展也基本能夠看得出來,儒家思想用來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來治理國家基本上是沒有什么作用,還是要嚴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繁榮的根基正是一種“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這么說來,《論語》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嗎?也不是??鬃拥乃枷胫泻芏嗍巧婕暗轿覀冏约盒奚矸矫娴膯栴}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終生學習、謙虛、仁慈等等,這些對于現(xiàn)今社會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的。說儒家類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給大家構建了一個極為高尚的目標,甚至于孔子認為在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而永遠也無法達到,因為有一個終極目標在那里擺著。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終止這個無休止的輪回,可是也許需要幾世的修行才能達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誰還記得。那么你就要接著修行,因為你知道現(xiàn)在不是終點。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說你的仁已經修行的很好了,不,因為孔子都沒有達到,而你,連孔子還沒有達到。那么儒家可以成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會和諧的。我看僅此而已。
    另外,現(xiàn)在社會上也有很多說《論語》不好的言論,我看也沒有什么道理。因為當時的孔子可能不是這么想的。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當時的孔子只是想要表達一種倫理綱常的想法而已,因為當時那個社會已經完全亂套了。所以我還是那個觀點,看一本書,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可以亂理解的。當時,社會戰(zhàn)爭頻仍,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沒有人再遵守以前的舊秩序,孔子認為這是不對的,所以提出這種思想,想要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不過可惜,他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實現(xiàn),因為可能與社會的發(fā)展想違背了。還有“死讀書”的問題,其實孔子是最反對這個觀點的?!皩W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學活用”。還有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后世拿這句話為根本,指揮著萬千讀書人在科舉,其實這個話還有半句。子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緊學習,學習好的,有余力的,要出來做官。你看,這斷章取義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樣,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他忘掉,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著《論語》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國人,《論語》是我們的根。
    六年級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論語》一書,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句話說的好: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梢娬撜Z一書對中國的影響之深,以前只是讀了很少一部分的論語,從未全面的閱讀過,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讓我得以系統(tǒng)的閱讀了論語。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后,收獲頗多,受益匪淺。
    一、生活是一門藝術,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羅蘭說過:境由心生,意思是我們的心態(tài)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對生活的態(tài)度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快樂程度。生活永遠是沒有錯的,有錯的是人的心態(tài),無論生活將機遇賜予誰,都有賜予的理由,我們不能一味的羨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們應該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著淡然的心態(tài),在得失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所謂的好日子并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更應該有一顆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顆平常心,要正確的對待財富、職位,在人生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于丹《論語心得》中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十分愛發(fā)脾氣,于是父親讓他每發(fā)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fā)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
    作為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只有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竭盡全力地干好本職工作;自覺自愿地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廉潔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責,默默工作、默默奉獻,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為自己做出了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會對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
    三、做一個好學的人,與人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句老話,還有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既然是社會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guī)?,每個人不管他身處何位,身居何職,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別人交往時,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要經常傾聽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長,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種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點,因為有時候我們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這時候一句關鍵的話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另外我們要重視學習,要終身學習,知識會讓我們永遠年輕,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業(yè)務工作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xiàn)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作為一個國家工作人員,就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所謂親君子,遠小人,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談到這方面的問題時,也說到領導干部要謹慎交友的問題??梢?,謹慎交友,對我們公務員是多么的重要。很多貪污腐敗的干部,正是因為開始交友不慎,交到了那種不擇手段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結果被牽著鼻子走,最終落入身陷囫圇,教訓是深刻的。讀《于丹論語心得》此段,無疑是給我們敲響警鐘。
    讀《論語》可以給我們很多啟迪,可以加強氣質修養(yǎng)、凈化思想心靈;是一壇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