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以及自身教學行為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的過程。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一
《惠崇春江曉景》是蘇軾題在宋代畫家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一首題畫詩。
這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寫出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萬物勃勃的生機。全詩語意淺近,詩意深遠,含蘊有味,是適合兒童背誦的好詩。課堂上我注重引導學生由看到讀再想,看畫面——讀古詩——想意境,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然后讓學生找出春天的詞語來贊美春天就水到渠成了,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開、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學習古詩,讓學生在讀中悟,留給學生一想象的空間,會讓我們收到更多的驚喜!
2.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二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lián)翩,贊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麗。
本文的重點與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達到審美的目的。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然后結合課文中的插圖,邊讀句子,邊找出相對應的圖,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感受荷花的姿態(tài)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做多元解讀,讓他們說說還可以換成哪些字?學生思維很活躍,有:長、鉆、沖、露、伸等,再讓學生把這些字放進句子讀一讀,談談體會。有的說說“長”太平常了,讓人感覺不到荷花競相開放、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有的說“沖”字少合適,感覺花兒開得太快了。也有的說“鉆”字一般用在比較結實、堅硬的地方,因此用“冒”字讓人感覺白荷花生機勃勃、喜氣洋洋、亭亭玉立的。樣子。通過交流再讓學生讀文,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讓學生展開想像,對文中的省略號進行補充,讓自己與花共舞,與蟲共語,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生活情趣。
3.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三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xiàn)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通過引導學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中感悟姥姥的話是經(jīng)驗之談,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練不止!姥姥為什么如此熟練,下面的“總剪”二字透露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shù),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么,剪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說話練習還需老師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復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4.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四
《小蝦》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可愛的小生靈”的第一篇主題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我”觀察小蝦吃食、打架等細節(jié)的描寫,突出小蝦有趣和脾氣不好兩個特點,抒發(fā)了“我”對小蝦的喜愛之情。這節(jié)語文課要讓學生學到什么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好好去思考,至少語文課應該上出語文味來。
課文比較淺顯,我注重以生為本,以讀為本。想要讓學生熟悉文本,進而領悟文本精神,對文本的多方式朗讀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讓學生進行朗讀,期望學生在讀中理解詞語的意思,積累詞語,進而體會小蝦的特點,終感悟“我”對小蝦的喜愛之情。譬如,文本“吃飽了的小蝦顯得十分自在,有的獨自游來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緊貼著缸壁上休息”如何讀出語氣變化,朗讀之前我稍稍提醒了他們一下應該讀出語氣的變化,然后讓他們自己先練讀練讀。接著指名讀,根據(jù)他們的朗讀引導他們應該抓住“獨自”、“追逐”、“緊貼著”和“休息”這個詞語來讀出語氣的變化,體會到此時的小蝦“十分自在”。整堂課朗讀方式多樣,有個別讀、齊讀、師范讀、小組賽讀等,試圖做到讀中有悟。
利用文本,培養(yǎng)學生寫作。我認為《小蝦》是一篇比較理想的寫作范文,至少對于三年級來說它是。文本中通過圍繞中心句來寫具體、詳細,還有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小蝦吃食等,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們?nèi)ンw會、感悟。譬如在課堂中,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后,我來了個小練筆,讓學生通過一些表示順序的詞來練練筆,希望讓他們在日后的寫作中能有個方向。
這樣一堂“家常課”也留給我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在師生對話中有時評價缺乏針對性,課堂中有些環(huán)節(jié)顯得比較拖拉,時間安排不合理等等,為自己留下了好些遺憾。
在今后的教學中,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學到什么,真正掌握什么,勢必還得根據(jù)課標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給予他們足夠的正能量。
5.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五
《燕子》一課是本學期語文課教學的開篇課文,同學們經(jīng)歷了近一個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剛回到學習狀態(tài)中,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肯定存在著陌生感,還沒回過神來。為了順利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非常注重新課的導入:
1.讓學生從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從平時觀察到的燕子的特點,了解燕子飛回北方的使命標志春天到來;
2.讓學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個非常美麗動人的故事導入;
4.從圖入手。
先把這些美的物、事賦予學生,讓他們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觸課文、學習課文,這時,同學們的心境就會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從他們朗讀時入情入境的聲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不是單純地在學習文中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在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著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體現(xiàn)不出是在學習本學期的開篇課文,甚至效果比以往還好。
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并不光想到讓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學習,也是讓學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與文中的人、事、物進行的一種心靈上的碰撞,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更好達到學習語文、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的目的。這也是我在把握生與師、生與文本對話的尺碼的體現(xiàn)。
6.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六
《松鼠》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同時,這篇課文也是屬于一篇科學小品文,知識性較強,一不小心,就會把這堂語文課上成生物課。在備課時,我盡可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把重點放在本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上,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讓學生在賞析完富有生動性、趣味性的語言后,能夠?qū)W以致用,在實際寫作中學會運用這樣的生動說明語言。
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在教學過程中,我仍在課文內(nèi)容分析上花費了較多時間,這樣留給語言賞析、寫作片斷練習的時間就有些捉襟見肘了,這樣也就導致了我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學生活動太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有些本來設計了小組交流的環(huán)節(jié)被迫減掉,例如從文中找出讓人覺得松鼠討人喜歡的句子,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下再回答應該會更全面。
語文課堂應是讀、說、寫有機結合的和諧課堂,是學生發(fā)揮其主體作用的天地,本堂課從這兩方面來看是不夠成功的。讀書聲不夠多,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體現(xiàn),還停留在問答式的課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學上,我要努力克服這一弊病,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于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7.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七
《翠鳥》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艷,體態(tài)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xiàn)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
教學本課時,我從興趣入手,先讓學生反復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只鳥為什么叫“翠鳥”?如此不僅讓學生體會翠鳥外形的美麗,喜歡翠鳥,還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迫切希望對這種小動物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放手學生自學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翠鳥動作的敏捷。后,小組討論“翠鳥的捕魚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沒有關系?”進一步理解翠鳥特點,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合作中品嘗到成功的體驗。整節(jié)課輕松愉快,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8.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八
《雪兒》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只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并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后,“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xiàn)了“我”的真誠、善良。本文教學關鍵是使學生融入、體驗。文章的亮點是“我”的所做、所說、所想,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孩子心靈的純潔、無私、美好,全在“我”的行動中。“雪兒”雖是信鴿的名字,更是孩子純潔美好心靈的寫照。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中心,以“我”的情感變化及對白鴿的感情為線索,滲透聽、說、寫各種技能的訓練平臺,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我借鑒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重點詞如“雪白雪白”、“飄飄悠悠”、“喃喃”,重點句如“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yǎng)傷吧!”、“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將課文的閱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說的每一句話,為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著“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里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fā)現(xiàn)別人讀不到的東西。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將所提的問題進行整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聯(lián)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說、樂說。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著重努力的方向。在今后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在品讀課文時我力求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9.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九
《鄉(xiāng)村里的大花園》一文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幅美麗自由的鄉(xiāng)村美景圖:里面有飛舞的白蝴蝶,金蜻蜓,滿身絨毛的蜜蜂,跳躍著的綠螞蚱,剛從地里鉆出的蚯蚓,不敢從黑暗處飛出的蝙蝠,還有拍一拍都會發(fā)響的大樹,叫一下就會回答的土墻,爬上架的倭瓜,開著花的黃瓜,長上天的玉米……花開了,鳥飛了,蟲子叫了,一切都是快樂和自由的。太陽底下,一切事物都是健康的,都是美麗的!
課堂上孩子們對于自己喜歡的段落都可以聲情并茂地背誦下來。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提問:“老師,文中第五自然段中‘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這里面的‘謊花’是什么意思?”還沒等我說話,就有孩子搶先說:“一定是寫錯了,應該是‘黃花’?!边@時有兩個孩子舉手,我叫他們名字,其中一個孩子站起來說:“這不是寫錯,我查字典了‘謊花’的意思就是說,只開花不結果的雄花。”聽他這么一說,其余孩子都紛紛說:“哦,原來是這么回事呀!”
10.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十
《鹿角和鹿腿》也是學生喜歡的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只鹿獅口逃生的內(nèi)容。全文分為三部分,也是很清晰的,在設計時我還是抓住了詞語來落實教學,第一組是“勻稱、珊瑚、精美別致”和第二組“撅嘴、皺眉、沒精打采”分組對比明顯看出小鹿對鹿角的欣賞之情和對鹿腿的抱怨之情。由兩組詞語開啟這一刻的學習。像上一課一樣詞語讀出感情,悟出意思后,再放入句子中去讀,通過多種方式的演讀,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小鹿的心情變化。
在朗讀中,我關注到了多音字的教學,因為本課的多音字較多,所以我在PPT上出示了習題,讓學生看著注釋的內(nèi)容,選詞填空,讓學生在運用和實踐中進一步辨析多音字的不同用法。同時,我還關注到了“咦”、“啊”、“唉”三個語氣詞的朗讀,讓學生們?nèi)Τ鰜?,放到句子中,感受人物心情的變化,請多名學生來讀,比一比誰讀得好,在讀“咦”的時候,學生能注意到語調(diào)商鞅,讀出小耳朵問號的感覺,讀出了了鹿第見到自己倒影時內(nèi)心的驚訝和懷疑。學生能拉長“啊”的讀音,并重點兩個“多么”,表現(xiàn)小鹿對鹿角的欣賞,讀出了那份驕傲、自豪、得意和自我陶醉的感情?!鞍Α弊衷趯W生的嘴里拖得很長,讀出了小鹿對自己腿的極度不滿,那份抱怨和失望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還是挺滿意孩子的朗讀,尤其是我們班的女生,接著我出示語段,引導學生圈畫描寫鹿動作和神態(tài)的詞語,出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進行拓展仿寫,有積累到運用,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
通過學生的講和演,學生大致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明白了故事的啟示。后給出關鍵詞語,讓學生對故事進行復述,提高學生講述故事的能力。
1.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一
《惠崇春江曉景》是蘇軾題在宋代畫家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一首題畫詩。
這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寫出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萬物勃勃的生機。全詩語意淺近,詩意深遠,含蘊有味,是適合兒童背誦的好詩。課堂上我注重引導學生由看到讀再想,看畫面——讀古詩——想意境,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然后讓學生找出春天的詞語來贊美春天就水到渠成了,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開、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學習古詩,讓學生在讀中悟,留給學生一想象的空間,會讓我們收到更多的驚喜!
2.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二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lián)翩,贊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麗。
本文的重點與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達到審美的目的。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然后結合課文中的插圖,邊讀句子,邊找出相對應的圖,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感受荷花的姿態(tài)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做多元解讀,讓他們說說還可以換成哪些字?學生思維很活躍,有:長、鉆、沖、露、伸等,再讓學生把這些字放進句子讀一讀,談談體會。有的說說“長”太平常了,讓人感覺不到荷花競相開放、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有的說“沖”字少合適,感覺花兒開得太快了。也有的說“鉆”字一般用在比較結實、堅硬的地方,因此用“冒”字讓人感覺白荷花生機勃勃、喜氣洋洋、亭亭玉立的。樣子。通過交流再讓學生讀文,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讓學生展開想像,對文中的省略號進行補充,讓自己與花共舞,與蟲共語,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生活情趣。
3.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三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xiàn)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通過引導學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中感悟姥姥的話是經(jīng)驗之談,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練不止!姥姥為什么如此熟練,下面的“總剪”二字透露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shù),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么,剪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說話練習還需老師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復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4.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四
《小蝦》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可愛的小生靈”的第一篇主題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我”觀察小蝦吃食、打架等細節(jié)的描寫,突出小蝦有趣和脾氣不好兩個特點,抒發(fā)了“我”對小蝦的喜愛之情。這節(jié)語文課要讓學生學到什么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好好去思考,至少語文課應該上出語文味來。
課文比較淺顯,我注重以生為本,以讀為本。想要讓學生熟悉文本,進而領悟文本精神,對文本的多方式朗讀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讓學生進行朗讀,期望學生在讀中理解詞語的意思,積累詞語,進而體會小蝦的特點,終感悟“我”對小蝦的喜愛之情。譬如,文本“吃飽了的小蝦顯得十分自在,有的獨自游來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緊貼著缸壁上休息”如何讀出語氣變化,朗讀之前我稍稍提醒了他們一下應該讀出語氣的變化,然后讓他們自己先練讀練讀。接著指名讀,根據(jù)他們的朗讀引導他們應該抓住“獨自”、“追逐”、“緊貼著”和“休息”這個詞語來讀出語氣的變化,體會到此時的小蝦“十分自在”。整堂課朗讀方式多樣,有個別讀、齊讀、師范讀、小組賽讀等,試圖做到讀中有悟。
利用文本,培養(yǎng)學生寫作。我認為《小蝦》是一篇比較理想的寫作范文,至少對于三年級來說它是。文本中通過圍繞中心句來寫具體、詳細,還有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小蝦吃食等,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引導孩子們?nèi)ンw會、感悟。譬如在課堂中,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后,我來了個小練筆,讓學生通過一些表示順序的詞來練練筆,希望讓他們在日后的寫作中能有個方向。
這樣一堂“家常課”也留給我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在師生對話中有時評價缺乏針對性,課堂中有些環(huán)節(jié)顯得比較拖拉,時間安排不合理等等,為自己留下了好些遺憾。
在今后的教學中,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學到什么,真正掌握什么,勢必還得根據(jù)課標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給予他們足夠的正能量。
5.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五
《燕子》一課是本學期語文課教學的開篇課文,同學們經(jīng)歷了近一個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剛回到學習狀態(tài)中,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肯定存在著陌生感,還沒回過神來。為了順利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非常注重新課的導入:
1.讓學生從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從平時觀察到的燕子的特點,了解燕子飛回北方的使命標志春天到來;
2.讓學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個非常美麗動人的故事導入;
4.從圖入手。
先把這些美的物、事賦予學生,讓他們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觸課文、學習課文,這時,同學們的心境就會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從他們朗讀時入情入境的聲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不是單純地在學習文中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在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著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體現(xiàn)不出是在學習本學期的開篇課文,甚至效果比以往還好。
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并不光想到讓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學習,也是讓學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與文中的人、事、物進行的一種心靈上的碰撞,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更好達到學習語文、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的目的。這也是我在把握生與師、生與文本對話的尺碼的體現(xiàn)。
6.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六
《松鼠》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同時,這篇課文也是屬于一篇科學小品文,知識性較強,一不小心,就會把這堂語文課上成生物課。在備課時,我盡可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把重點放在本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上,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讓學生在賞析完富有生動性、趣味性的語言后,能夠?qū)W以致用,在實際寫作中學會運用這樣的生動說明語言。
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在教學過程中,我仍在課文內(nèi)容分析上花費了較多時間,這樣留給語言賞析、寫作片斷練習的時間就有些捉襟見肘了,這樣也就導致了我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學生活動太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有些本來設計了小組交流的環(huán)節(jié)被迫減掉,例如從文中找出讓人覺得松鼠討人喜歡的句子,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下再回答應該會更全面。
語文課堂應是讀、說、寫有機結合的和諧課堂,是學生發(fā)揮其主體作用的天地,本堂課從這兩方面來看是不夠成功的。讀書聲不夠多,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體現(xiàn),還停留在問答式的課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學上,我要努力克服這一弊病,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于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7.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七
《翠鳥》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艷,體態(tài)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xiàn)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
教學本課時,我從興趣入手,先讓學生反復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只鳥為什么叫“翠鳥”?如此不僅讓學生體會翠鳥外形的美麗,喜歡翠鳥,還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迫切希望對這種小動物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放手學生自學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翠鳥動作的敏捷。后,小組討論“翠鳥的捕魚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沒有關系?”進一步理解翠鳥特點,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合作中品嘗到成功的體驗。整節(jié)課輕松愉快,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8.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八
《雪兒》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只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并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后,“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xiàn)了“我”的真誠、善良。本文教學關鍵是使學生融入、體驗。文章的亮點是“我”的所做、所說、所想,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孩子心靈的純潔、無私、美好,全在“我”的行動中。“雪兒”雖是信鴿的名字,更是孩子純潔美好心靈的寫照。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中心,以“我”的情感變化及對白鴿的感情為線索,滲透聽、說、寫各種技能的訓練平臺,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我借鑒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重點詞如“雪白雪白”、“飄飄悠悠”、“喃喃”,重點句如“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yǎng)傷吧!”、“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將課文的閱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說的每一句話,為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著“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里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fā)現(xiàn)別人讀不到的東西。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將所提的問題進行整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聯(lián)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說、樂說。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著重努力的方向。在今后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在品讀課文時我力求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9.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九
《鄉(xiāng)村里的大花園》一文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幅美麗自由的鄉(xiāng)村美景圖:里面有飛舞的白蝴蝶,金蜻蜓,滿身絨毛的蜜蜂,跳躍著的綠螞蚱,剛從地里鉆出的蚯蚓,不敢從黑暗處飛出的蝙蝠,還有拍一拍都會發(fā)響的大樹,叫一下就會回答的土墻,爬上架的倭瓜,開著花的黃瓜,長上天的玉米……花開了,鳥飛了,蟲子叫了,一切都是快樂和自由的。太陽底下,一切事物都是健康的,都是美麗的!
課堂上孩子們對于自己喜歡的段落都可以聲情并茂地背誦下來。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提問:“老師,文中第五自然段中‘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這里面的‘謊花’是什么意思?”還沒等我說話,就有孩子搶先說:“一定是寫錯了,應該是‘黃花’?!边@時有兩個孩子舉手,我叫他們名字,其中一個孩子站起來說:“這不是寫錯,我查字典了‘謊花’的意思就是說,只開花不結果的雄花。”聽他這么一說,其余孩子都紛紛說:“哦,原來是這么回事呀!”
10.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十
《鹿角和鹿腿》也是學生喜歡的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只鹿獅口逃生的內(nèi)容。全文分為三部分,也是很清晰的,在設計時我還是抓住了詞語來落實教學,第一組是“勻稱、珊瑚、精美別致”和第二組“撅嘴、皺眉、沒精打采”分組對比明顯看出小鹿對鹿角的欣賞之情和對鹿腿的抱怨之情。由兩組詞語開啟這一刻的學習。像上一課一樣詞語讀出感情,悟出意思后,再放入句子中去讀,通過多種方式的演讀,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小鹿的心情變化。
在朗讀中,我關注到了多音字的教學,因為本課的多音字較多,所以我在PPT上出示了習題,讓學生看著注釋的內(nèi)容,選詞填空,讓學生在運用和實踐中進一步辨析多音字的不同用法。同時,我還關注到了“咦”、“啊”、“唉”三個語氣詞的朗讀,讓學生們?nèi)Τ鰜?,放到句子中,感受人物心情的變化,請多名學生來讀,比一比誰讀得好,在讀“咦”的時候,學生能注意到語調(diào)商鞅,讀出小耳朵問號的感覺,讀出了了鹿第見到自己倒影時內(nèi)心的驚訝和懷疑。學生能拉長“啊”的讀音,并重點兩個“多么”,表現(xiàn)小鹿對鹿角的欣賞,讀出了那份驕傲、自豪、得意和自我陶醉的感情?!鞍Α弊衷趯W生的嘴里拖得很長,讀出了小鹿對自己腿的極度不滿,那份抱怨和失望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還是挺滿意孩子的朗讀,尤其是我們班的女生,接著我出示語段,引導學生圈畫描寫鹿動作和神態(tài)的詞語,出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進行拓展仿寫,有積累到運用,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
通過學生的講和演,學生大致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明白了故事的啟示。后給出關鍵詞語,讓學生對故事進行復述,提高學生講述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