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10篇)

字號:

《三字經(jīng)》為古代啟蒙教育的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點而家喻戶曉。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10篇),歡迎大家閱讀。
    1.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一
    錐刺股
    ——《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發(fā)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后來又離鄉(xiāng)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為自己已經(jīng)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后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臟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xù)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愿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愿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骸捌拮硬焕碚煞?,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fā)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第二天醒來,都后悔不已,但又沒有什么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么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后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傷害自己啊!”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經(jīng)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jīng)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于事業(yè)有成,很有心得,開創(chuàng)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2.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二
    頭懸梁
    ——《孫敬懸發(fā)》
    “頭懸梁”的是晉朝人孫敬。
    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后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后入學。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lián),用來寫經(jīng),這是歷“輯柳”的典故?!短接[》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困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發(fā)綁起來吊在房梁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發(fā)就驚醒了,繼續(xù)讀下去。
    3.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三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后來終于得到重用,當上了會稽太守。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fā)奮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4.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四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趙普讀論語
    趙普是宋朝人,他輔助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后來又輔助宋太宗。他已經(jīng)做官到中書令了,即是宋代的宰相。但他還是手不釋卷的閱讀《論語》,學到了很多治國安邦的道理,輔助了兩朝國君。他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也成為了以儒學治國的名言。很多國學經(jīng)典,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不斷學習的。
    5.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五
    融四歲,能讓梨。
    ——《孔融讓梨》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是個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故事。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6.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六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圣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yōu),先后登科及第。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薄度纸?jīng)》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7.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七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兩個關于勤學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里面,靠著微弱的燈光讀書。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這兩個人都是歷有名的好學之人。
    8.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八
    香九齡,能溫席
    ——《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很懂事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鉆井被窩里,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BR>    9.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九
    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斷機》
    有一回,孟子偷懶不學習,孟母就當著他的面劃斷了正在織的一匹布,說:“學到一半就停下,和這塊織了一半就斷開的布有什么區(qū)別,還有什么用!”孟子聽后,再也不偷懶了。
    10.三字經(jīng)典故故事 篇十
    昔孟母,擇鄰處。
    ——《孟母三遷》
    《三字經(jīng)》中說:“昔孟母,擇鄰處?!闭f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伙伴玩辦理喪事的游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于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