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字號:

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是為大家整理的,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
    1.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一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2.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二
    正午太陽高度
    (1)注意區(qū)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系: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2)任意一天,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相等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相等;正午太陽高度數值相同的兩條緯線關于直射點所在緯線對稱。
    (3)注意極晝區(qū)極點的太陽高度的日變化特征:太陽高度無日變化,其數值等于當日太陽直射點緯度。
    (4)判讀光照圖和統(tǒng)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如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tǒng)計圖中的橫坐標名稱和縱坐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3.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三
    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4.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四
    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5.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五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4、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6.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六
    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生物,生物又創(chuàng)造了現在的環(huán)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huán)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huán)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fā)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fā)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7.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七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_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jié)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8.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八
    熱力環(huán)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9.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九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tài)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tài)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qū),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fā)難度較大;動態(tài)水是人們開發(fā)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補給時間補給特點我國分布地區(qū)
    雨水夏秋季節(jié)水量變化大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wěn)定西北地區(qū)
    湖泊水全年有調節(jié)性,水量穩(wěn)定東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穩(wěn)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普遍
    (3)水循環(huán)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huán)(蒸發(fā)(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huán)節(jié),陸地循環(huán),海洋循環(huán)
    10.高一地理科目下學期知識點 篇十
    地球運動規(guī)律
    (1)注意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義等方面比較自轉與公轉的差異,側重理解太陽日與恒星日的差異、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等難點內容。
    (2)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極星的地點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極星的仰角等于當地緯度。
    (3)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雖然從南、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時針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東。
    (4)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