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整理的《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太陽的話》這首詩寫于1942年1月14日,是艾青到延安以后寫的一首詩,富有浪漫氣息,是詩人的一首代言詩。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他的一些優(yōu)秀的詩篇不是寫太陽就是寫火把或黎明。詩人在詩中歌頌了太陽的美、太陽的善和太陽的真,讓我們認識了太陽的重要。詩人寫的太陽是一種象征,太陽象征的是能夠給人類帶來幸福生活的民主政府。但這首詩放在綜合性學習這一單元里,學生主要以自學的方式為主,學生只要能熟讀,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知道太陽象征光明、進步、幸福的生活就可以了。在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自學自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反復讀詩,同學之間交流討論,老師只作適當點撥。對于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知道大概就可以了,我把重點放在了對太陽這一詩歌意象的理解與把握上。我引導學生思考:太陽急切地想進到我們的房間來,她是想給我們帶來些什么呢?當你們的心里撒滿了花束、香氣、亮光、溫暖和露水,你們覺得心里充滿了什么情緒呢?通過這樣的層層引導,讓學生理解太陽帶來的是光明,是溫暖,是幸福和快樂。此時,我還特別提醒學生,在詩歌中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并不僅僅只是簡單地描寫,還帶上了詩人豐富的情感,詩人總是想要借事物來抒發(fā)自己的理想和情感,這也是我們以前學到的“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整堂課在教學中一方面避免在學詩和講詩的過程中故意拔高,一方面又重視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的能力的培養(yǎng),基本上實現(xiàn)了即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在朗讀與自學中也對詩歌有了較濃厚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是較好的。
2.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沙灘上的童話》是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富有童趣。這節(jié)課,我感覺上得比較輕松,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這篇課文的語言很符合孩子的特點,就連孩子們跳躍和零散的思維也在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習本課后,我覺得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讀、說結合,讓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讀和說是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讀和說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深地理解課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和課文中的孩子產(chǎn)生共鳴,孩子們喜歡在沙灘上堆城堡,他們能堆出一個個奇異的世界;孩子們喜歡童話,因為那里有一個個奇異的世界,孩子們渴望像文中的孩子那樣游戲。因此,我鼓勵學生說:“你們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救出公主呢?”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也來做編童話的游戲。
2、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因為文中描寫了幾個孩子一起游戲,為了便于學習,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法,營造了與文中的相似情境。而這樣的情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初的小組檢查讀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再到組內分角色說話練習都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這樣的形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而且還讓全班同學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快融入了角色,理解了句意。
3、利用課堂的有限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為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我結合課后的寫話練習,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除了文中的辦法外,你們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救出公主呢?學生的想像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有的同學說“借助哈力波特的魔杖消滅魔王救出公主”,有的同學說用藥物讓魔王昏迷救出公主,還有的同學說讓公主變小,藏在口袋里帶出城堡……同學們的想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真是神奇極了!在童話世界里,我們可以讓自己插上翅膀,讓自己變得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有些為所欲為。
3.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九色鹿》講的是九色鹿救了一個落水人,落水人發(fā)誓永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金錢面前,落水人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后受到了嚴懲。課文情節(jié)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
在教學時,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
一、“民間故事”大背景:本篇課文是民間故事,學生對這一類型的課文很感興趣,以此為基點,首先帶領孩子走進這一文化寶庫。介紹民間古故事。同時重點介紹了《九色鹿》與敦煌石窟的關系。《九色鹿》原出自《佛經(jīng)》。該故事繪畫與敦煌石窟257窟的西壁上,畫面從兩頭開始,中間結束。層次清晰,中心突出,構圖嚴謹,是北魏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這些知識呈現(xiàn)給孩子時,學生是大開眼界,興趣就一下高漲起來。
二、“讀”是語文學習第一位。對于這樣人物個性鮮明的文章,孩子特別的喜歡去讀,同時,讀是吟誦品味,讀是鑒賞領略,讀是情感的共鳴。課文的味道都會在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去走近這些主人公,充分的展示了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才是真的體會,深的投入。在讀中體會不同的語氣,領悟不同人物的個性特點,這樣就可以告訴我,孩子是真的領會到了人物的性情。
三、推敲重點詞句,體會詞句的感情和表達效果。語文的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我在教學時一直所堅持的。從文字中去發(fā)現(xiàn)語文的魅力和奧妙。
4.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二年級下有一篇課文是《只有一個兒子》。講了三個兒子在面對辛苦提水的媽媽面前,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兩個只顧賣弄自己的特長,另一個是分擔媽媽的辛勞。恰恰是后這一位母親,開始便沒有夸耀自己的孩子。另兩位母親,則是對兒子所謂的伶俐、歌聲優(yōu)美而自豪。
課堂上,當然是對后一個兒子的贊揚,孩子也毫不費力地說出“孝順”這個詞語。但細心的老師發(fā)現(xiàn),在后的拓展表演時,4對學生,全都是表演前兩個兒子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的甚至說,你不要我這個兒子,就算了。
課堂下,聽課的老師說,如果我是那媽媽,就是要兒子好好把歌練好(有一對學生也說到:我以后唱歌賺錢孝順你。)而且,孩子小,怎么提得動水。
我贊同孩子們的說法,因為在今天的現(xiàn)實中,有多少家長天天念叨:只要把書讀好。還不惜工本,把孩子送到各地參加各類培訓。老師自己也是家長,同時又是在教育質量壓力的第一線,當然也希望家長通力合作,完成學業(yè)。有這樣的想法不足為怪。(老師后面的想法,體現(xiàn)教師對教材理解不夠,因為書中說到一個母親夸耀自己的兒子力氣大。)
猛然間,覺得思想道德建設,的確要關注。多元價值,競爭社會,讓多少人只能選擇眼前。文道統(tǒng)一,任重道遠!
5.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等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兒歌。
教學中,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課文中講了幾位植物媽媽?(蒲公英、蒼耳、豌豆)它們分別用什么方法讓它們的孩子去旅行呢?同桌合作,學習課文的2-4小節(jié),找出答案。”這時候學生只有通過自讀課文才能了解各位“媽媽”使用的方法,然后與同學討論得出結論,進而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一過程使學生不僅學會自學、自悟,而且在合作中明白了植物的種子有各自的傳播方式。這種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的知識,比老師教的更牢固。這時,我再適時地引導:“這就是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一些方法,你還想知道其他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嗎?課后大家查查資料,找一找?!睂W生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渴望由此也被激發(fā)起來了。(盡管上課時只有幾個同學了解了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但是看到我準備的課件介紹的相關知識時,大家非常的認真很感興趣。)
6.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愛寫詩的小螃蟹》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小短文,通過前后小螃蟹兩次哭的不同原因,讓讀者感受到真誠的欣賞與鼓勵會給別人帶來莫大的快樂。
一、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與感悟。
1、首先,在幫助學生理解小螃蟹為什么會哭得傷心時,讓學生通過劃出風、海浪、海龜表現(xiàn)的句子,并圈出重點的詞語體會小螃蟹難過的原因,從而感受到風、海浪、海龜對小螃蟹的勞動不尊重,傷害了小螃蟹。
2、其次,多種朗讀穿插其中,有自讀、同桌讀、教師引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3、教師要精心引導,幫助學生讀有所悟。比如在理解白頭翁是如何喜歡小螃蟹的詩時,我就引導學生想象白頭翁看見小螃蟹很傷心,它會對小螃蟹說些什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課文語句變成白頭翁的話來反饋。
二、充分發(fā)揮板書的作用。
雖說多媒體課件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我認為教師的板書還是必不可少的。本堂課我就充分發(fā)揮了板書的作用。
1、板書是引導學生識字的有效途徑。本課的生字基本上都出現(xiàn)在了板書中,學生在跟老師的書空的過程中復習鞏固了生字的筆劃筆順,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專心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2、借助板書提示訓練學生連貫說話,概要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板書,學生知道了小螃蟹開始為什么留下傷心的淚,后來又為什么笑得很開心,感受了小螃蟹心情的變化。
3、借助板書適時地進行語言訓練,比如本課我就借助板書訓練學生用把字句和被字句這兩種不同的句式來說說小螃蟹為什么傷心,又為什么高興,將語文知識的學習與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
4、為幫助學生口頭表述對課文的理解作鋪墊。在教學過程中,我共有三次借助板書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第:誰喜歡小螃蟹的詩,誰不喜歡小螃蟹的詩?第二次:他們不喜歡小螃蟹的詩,他們是如何做的?第三次:請學生連起來說說小螃蟹開始為什么流下傷心的淚,后來為什么哭得很開心?
當然,在教學后還是有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主要是對學生還不放心,總覺得他們會將得不到位,不全面。所以在學生圈畫詞句,品讀感受的時候就急于提示,沒有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讀文感受,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發(fā)揮。這些都有待于今后教學中努力改進。
7.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七
《稱象》一課主要寫曹沖想出一個好方法稱出了一頭大象的重量的故事。我在講這節(jié)課之前,深入鉆研教材,在年級組進行了多次研究,并參考了眾多的教學思路,根據(jù)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教學計劃,把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理解曹沖想出的辦法,感受曹沖是個聰明、愛動腦筋的孩子。
曹沖稱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在教學這部分時,結合我們班學生的思維水平,我是這么做的:
首先,幫助學生弄明白曹沖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么稱出大象的重量的,理清文章脈絡。我先提出問題說說曹沖說的稱象的辦法可以分為哪幾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仔細讀課文。然后點撥學生說說曹沖在稱象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著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曹沖稱象一步步的過程。
接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練習說曹沖稱象的過程。剛開始學生不敢說、不會說,在我不斷地鼓勵下,才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但是表達不如人意。于是我出示flash課件,讓學生邊看課件邊練習說,在理解課文內容、重難點的同時,鍛煉了學生復述、口頭表達的能力。在練習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先、接著、然后、后”有序表達曹沖稱象的過程時,出現(xiàn)了困難,耽誤了一點時間,課前我預設做的不充分,對學生情況不了解。
通過這樣反復的語言訓練和演示課件讓學生直觀地去理解,我想,學生對于這個稱象的過程已經(jīng)有了深刻的了解,于是我趁熱打鐵,問:你覺得曹沖稱象的辦法怎么樣?好在哪?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能很快根據(jù)對課文的理解回答出來。接著我問曹沖是個是個什么樣的孩子?他的聰明表現(xiàn)在哪兒?第二個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我引導學生思考曹沖是用什么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學生說出是船和石頭,從而想到曹沖懂得這樣的知識:同一條船,如果每次裝載的物體重量相同,那么船身每次下沉的幅度相同,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每次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說明船上裝載的物體的重量也相同。曹沖能給運用上述知識和現(xiàn)有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運用“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說明船上裝載的物體的重量也相同”的知識。先用一條船“稱出”(找到)與大象重量相同的替代物——若干塊石頭,再一稱一稱地稱這些石頭的重量。這樣,就把不能分開來稱的身高,體重的大象,換成了可以分開來稱的若干塊石頭,從而間接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曹沖是個聰明的孩子,他善于觀察、愛動腦筋。
我覺得這節(jié)課教學重點比較突出,教學設計和多媒體的使用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有幫助,還是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的。
8.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找駱駝》這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guī)律和方法。教學時,我本著化理性分析為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為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啟迪,掌握語言規(guī)律,提高語文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發(fā)展學生語言,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努力把語言發(fā)展與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維和語言互相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
在《找駱駝》這篇課文中,老人說出了商人走失的駱駝的三個特點。但是,在課文中并沒有展開描寫老人的思維過程,課文留白處為學生思維發(fā)展預留了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特點的,再用自己的話說出老人思維的過程,用課前游戲和課中畫圖為學生的思考作鋪墊,引導學生可以從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這一過程,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9.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九
《小指甲變了》是本學期的后一課,課文描寫了慈祥的外婆幫助小女孩們打扮自己,把原本平淡的指甲變得紅潤潤、亮晶晶、香噴噴的。課文的語句很美,當時夜晚的景色美,外婆的動作美,小女孩的指甲也美。
這篇課文也許更能引起女同學的共鳴,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進入文本,在課堂學習中,我緊緊抓住外婆的一系列動作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說一說,演一演。
外婆幫小女孩染指甲可以分成準備和正式兩部分。
準備部分是我扶著學生一起學,外婆給孩子染指甲其實按照一定的先后順序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外婆先……接著……然后……再……后……”讓學生看著書,試著說一說外婆的準備過程。外婆的動作有“采、抖、下、搗、摘”,是本段的中心詞,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上這些關鍵的動詞和表示順序的詞嘗試復述這段話。
有了準備部分的攙扶,學生練說染指甲的過程時就顯得駕輕就熟了。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外婆動作的詞,自己試著做一做這些動作,接著讓小朋友邊讀邊做這個動作,后讓學生運用表示順序的詞說一說這些動作,雖然這個過程的動詞比較多,一開始我還擔心先后順序的詞語不夠用,但是學生開動腦筋,把有些動詞合并在一起。如:先捏、刮,然后放,再取、包,后抽、纏、捻,這樣的話,先后順序的詞語就不會不夠用了。
在外婆染指甲的過程中,小女孩的感覺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句子。因此,在這里我重點指導了學生的朗讀:“……喲,好癢人兒喲,”讀出有趣的感覺;“……喲,好涼?。 弊x出女孩子的興奮。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而且體會了女孩子的心情,感受到“愛美之心,人皆有之?!?BR> 第五節(jié)中,課文用了三個小心翼翼,描寫了女孩子的動作,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的精妙之出,我讓學生展開想像:“如果女孩子們不小心翼翼會有什么后果呢?”剛開始,學生只是泛泛而談,會把指甲弄壞的。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文外婆的舉動,具體說說不小心的后果。學生說:會把那根青線弄斷,會使苧麻葉脫落,還會把花泥弄得到處都是,衣服上,墻上,床單上,被子上……有了這樣一番對話后,回頭讀文,小心翼翼的感覺就十分到位了。
作者無論對外婆動作的描寫,還是對女孩子的描寫,以及時間的描寫,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因此,我引導學生學習的知識較多,也是由于這個原因,課堂的三十五分鐘有些不夠用。
10.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十
《小池》是一首內容比較淺顯的古詩,上課時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著出現(xiàn)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是荷葉,因為書上畫的是荷葉。”“我有意見,不一定書上沒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師剛才說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薄安灰欢]開呀?!薄昂扇~都才露出一點點呢?!薄?BR> 這個問題是我沒有想到的,教參里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說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煉。我忽然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xiàn)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shù)恼Z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1.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太陽的話》這首詩寫于1942年1月14日,是艾青到延安以后寫的一首詩,富有浪漫氣息,是詩人的一首代言詩。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他的一些優(yōu)秀的詩篇不是寫太陽就是寫火把或黎明。詩人在詩中歌頌了太陽的美、太陽的善和太陽的真,讓我們認識了太陽的重要。詩人寫的太陽是一種象征,太陽象征的是能夠給人類帶來幸福生活的民主政府。但這首詩放在綜合性學習這一單元里,學生主要以自學的方式為主,學生只要能熟讀,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知道太陽象征光明、進步、幸福的生活就可以了。在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自學自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反復讀詩,同學之間交流討論,老師只作適當點撥。對于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知道大概就可以了,我把重點放在了對太陽這一詩歌意象的理解與把握上。我引導學生思考:太陽急切地想進到我們的房間來,她是想給我們帶來些什么呢?當你們的心里撒滿了花束、香氣、亮光、溫暖和露水,你們覺得心里充滿了什么情緒呢?通過這樣的層層引導,讓學生理解太陽帶來的是光明,是溫暖,是幸福和快樂。此時,我還特別提醒學生,在詩歌中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并不僅僅只是簡單地描寫,還帶上了詩人豐富的情感,詩人總是想要借事物來抒發(fā)自己的理想和情感,這也是我們以前學到的“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整堂課在教學中一方面避免在學詩和講詩的過程中故意拔高,一方面又重視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的能力的培養(yǎng),基本上實現(xiàn)了即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在朗讀與自學中也對詩歌有了較濃厚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是較好的。
2.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沙灘上的童話》是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富有童趣。這節(jié)課,我感覺上得比較輕松,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這篇課文的語言很符合孩子的特點,就連孩子們跳躍和零散的思維也在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習本課后,我覺得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讀、說結合,讓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讀和說是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讀和說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深地理解課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和課文中的孩子產(chǎn)生共鳴,孩子們喜歡在沙灘上堆城堡,他們能堆出一個個奇異的世界;孩子們喜歡童話,因為那里有一個個奇異的世界,孩子們渴望像文中的孩子那樣游戲。因此,我鼓勵學生說:“你們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救出公主呢?”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也來做編童話的游戲。
2、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因為文中描寫了幾個孩子一起游戲,為了便于學習,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法,營造了與文中的相似情境。而這樣的情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初的小組檢查讀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再到組內分角色說話練習都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這樣的形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而且還讓全班同學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快融入了角色,理解了句意。
3、利用課堂的有限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為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我結合課后的寫話練習,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除了文中的辦法外,你們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救出公主呢?學生的想像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有的同學說“借助哈力波特的魔杖消滅魔王救出公主”,有的同學說用藥物讓魔王昏迷救出公主,還有的同學說讓公主變小,藏在口袋里帶出城堡……同學們的想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真是神奇極了!在童話世界里,我們可以讓自己插上翅膀,讓自己變得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有些為所欲為。
3.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九色鹿》講的是九色鹿救了一個落水人,落水人發(fā)誓永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金錢面前,落水人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后受到了嚴懲。課文情節(jié)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
在教學時,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
一、“民間故事”大背景:本篇課文是民間故事,學生對這一類型的課文很感興趣,以此為基點,首先帶領孩子走進這一文化寶庫。介紹民間古故事。同時重點介紹了《九色鹿》與敦煌石窟的關系。《九色鹿》原出自《佛經(jīng)》。該故事繪畫與敦煌石窟257窟的西壁上,畫面從兩頭開始,中間結束。層次清晰,中心突出,構圖嚴謹,是北魏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這些知識呈現(xiàn)給孩子時,學生是大開眼界,興趣就一下高漲起來。
二、“讀”是語文學習第一位。對于這樣人物個性鮮明的文章,孩子特別的喜歡去讀,同時,讀是吟誦品味,讀是鑒賞領略,讀是情感的共鳴。課文的味道都會在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去走近這些主人公,充分的展示了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才是真的體會,深的投入。在讀中體會不同的語氣,領悟不同人物的個性特點,這樣就可以告訴我,孩子是真的領會到了人物的性情。
三、推敲重點詞句,體會詞句的感情和表達效果。語文的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我在教學時一直所堅持的。從文字中去發(fā)現(xiàn)語文的魅力和奧妙。
4.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二年級下有一篇課文是《只有一個兒子》。講了三個兒子在面對辛苦提水的媽媽面前,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兩個只顧賣弄自己的特長,另一個是分擔媽媽的辛勞。恰恰是后這一位母親,開始便沒有夸耀自己的孩子。另兩位母親,則是對兒子所謂的伶俐、歌聲優(yōu)美而自豪。
課堂上,當然是對后一個兒子的贊揚,孩子也毫不費力地說出“孝順”這個詞語。但細心的老師發(fā)現(xiàn),在后的拓展表演時,4對學生,全都是表演前兩個兒子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的甚至說,你不要我這個兒子,就算了。
課堂下,聽課的老師說,如果我是那媽媽,就是要兒子好好把歌練好(有一對學生也說到:我以后唱歌賺錢孝順你。)而且,孩子小,怎么提得動水。
我贊同孩子們的說法,因為在今天的現(xiàn)實中,有多少家長天天念叨:只要把書讀好。還不惜工本,把孩子送到各地參加各類培訓。老師自己也是家長,同時又是在教育質量壓力的第一線,當然也希望家長通力合作,完成學業(yè)。有這樣的想法不足為怪。(老師后面的想法,體現(xiàn)教師對教材理解不夠,因為書中說到一個母親夸耀自己的兒子力氣大。)
猛然間,覺得思想道德建設,的確要關注。多元價值,競爭社會,讓多少人只能選擇眼前。文道統(tǒng)一,任重道遠!
5.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等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兒歌。
教學中,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課文中講了幾位植物媽媽?(蒲公英、蒼耳、豌豆)它們分別用什么方法讓它們的孩子去旅行呢?同桌合作,學習課文的2-4小節(jié),找出答案。”這時候學生只有通過自讀課文才能了解各位“媽媽”使用的方法,然后與同學討論得出結論,進而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一過程使學生不僅學會自學、自悟,而且在合作中明白了植物的種子有各自的傳播方式。這種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的知識,比老師教的更牢固。這時,我再適時地引導:“這就是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一些方法,你還想知道其他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嗎?課后大家查查資料,找一找?!睂W生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渴望由此也被激發(fā)起來了。(盡管上課時只有幾個同學了解了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但是看到我準備的課件介紹的相關知識時,大家非常的認真很感興趣。)
6.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愛寫詩的小螃蟹》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小短文,通過前后小螃蟹兩次哭的不同原因,讓讀者感受到真誠的欣賞與鼓勵會給別人帶來莫大的快樂。
一、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與感悟。
1、首先,在幫助學生理解小螃蟹為什么會哭得傷心時,讓學生通過劃出風、海浪、海龜表現(xiàn)的句子,并圈出重點的詞語體會小螃蟹難過的原因,從而感受到風、海浪、海龜對小螃蟹的勞動不尊重,傷害了小螃蟹。
2、其次,多種朗讀穿插其中,有自讀、同桌讀、教師引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3、教師要精心引導,幫助學生讀有所悟。比如在理解白頭翁是如何喜歡小螃蟹的詩時,我就引導學生想象白頭翁看見小螃蟹很傷心,它會對小螃蟹說些什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課文語句變成白頭翁的話來反饋。
二、充分發(fā)揮板書的作用。
雖說多媒體課件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我認為教師的板書還是必不可少的。本堂課我就充分發(fā)揮了板書的作用。
1、板書是引導學生識字的有效途徑。本課的生字基本上都出現(xiàn)在了板書中,學生在跟老師的書空的過程中復習鞏固了生字的筆劃筆順,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專心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2、借助板書提示訓練學生連貫說話,概要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板書,學生知道了小螃蟹開始為什么留下傷心的淚,后來又為什么笑得很開心,感受了小螃蟹心情的變化。
3、借助板書適時地進行語言訓練,比如本課我就借助板書訓練學生用把字句和被字句這兩種不同的句式來說說小螃蟹為什么傷心,又為什么高興,將語文知識的學習與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
4、為幫助學生口頭表述對課文的理解作鋪墊。在教學過程中,我共有三次借助板書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第:誰喜歡小螃蟹的詩,誰不喜歡小螃蟹的詩?第二次:他們不喜歡小螃蟹的詩,他們是如何做的?第三次:請學生連起來說說小螃蟹開始為什么流下傷心的淚,后來為什么哭得很開心?
當然,在教學后還是有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主要是對學生還不放心,總覺得他們會將得不到位,不全面。所以在學生圈畫詞句,品讀感受的時候就急于提示,沒有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讀文感受,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發(fā)揮。這些都有待于今后教學中努力改進。
7.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七
《稱象》一課主要寫曹沖想出一個好方法稱出了一頭大象的重量的故事。我在講這節(jié)課之前,深入鉆研教材,在年級組進行了多次研究,并參考了眾多的教學思路,根據(jù)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教學計劃,把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理解曹沖想出的辦法,感受曹沖是個聰明、愛動腦筋的孩子。
曹沖稱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在教學這部分時,結合我們班學生的思維水平,我是這么做的:
首先,幫助學生弄明白曹沖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么稱出大象的重量的,理清文章脈絡。我先提出問題說說曹沖說的稱象的辦法可以分為哪幾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仔細讀課文。然后點撥學生說說曹沖在稱象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著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曹沖稱象一步步的過程。
接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練習說曹沖稱象的過程。剛開始學生不敢說、不會說,在我不斷地鼓勵下,才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但是表達不如人意。于是我出示flash課件,讓學生邊看課件邊練習說,在理解課文內容、重難點的同時,鍛煉了學生復述、口頭表達的能力。在練習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先、接著、然后、后”有序表達曹沖稱象的過程時,出現(xiàn)了困難,耽誤了一點時間,課前我預設做的不充分,對學生情況不了解。
通過這樣反復的語言訓練和演示課件讓學生直觀地去理解,我想,學生對于這個稱象的過程已經(jīng)有了深刻的了解,于是我趁熱打鐵,問:你覺得曹沖稱象的辦法怎么樣?好在哪?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能很快根據(jù)對課文的理解回答出來。接著我問曹沖是個是個什么樣的孩子?他的聰明表現(xiàn)在哪兒?第二個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我引導學生思考曹沖是用什么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學生說出是船和石頭,從而想到曹沖懂得這樣的知識:同一條船,如果每次裝載的物體重量相同,那么船身每次下沉的幅度相同,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每次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說明船上裝載的物體的重量也相同。曹沖能給運用上述知識和現(xiàn)有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運用“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說明船上裝載的物體的重量也相同”的知識。先用一條船“稱出”(找到)與大象重量相同的替代物——若干塊石頭,再一稱一稱地稱這些石頭的重量。這樣,就把不能分開來稱的身高,體重的大象,換成了可以分開來稱的若干塊石頭,從而間接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曹沖是個聰明的孩子,他善于觀察、愛動腦筋。
我覺得這節(jié)課教學重點比較突出,教學設計和多媒體的使用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有幫助,還是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的。
8.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找駱駝》這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guī)律和方法。教學時,我本著化理性分析為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為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啟迪,掌握語言規(guī)律,提高語文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發(fā)展學生語言,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努力把語言發(fā)展與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維和語言互相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
在《找駱駝》這篇課文中,老人說出了商人走失的駱駝的三個特點。但是,在課文中并沒有展開描寫老人的思維過程,課文留白處為學生思維發(fā)展預留了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特點的,再用自己的話說出老人思維的過程,用課前游戲和課中畫圖為學生的思考作鋪墊,引導學生可以從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這一過程,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9.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九
《小指甲變了》是本學期的后一課,課文描寫了慈祥的外婆幫助小女孩們打扮自己,把原本平淡的指甲變得紅潤潤、亮晶晶、香噴噴的。課文的語句很美,當時夜晚的景色美,外婆的動作美,小女孩的指甲也美。
這篇課文也許更能引起女同學的共鳴,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進入文本,在課堂學習中,我緊緊抓住外婆的一系列動作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說一說,演一演。
外婆幫小女孩染指甲可以分成準備和正式兩部分。
準備部分是我扶著學生一起學,外婆給孩子染指甲其實按照一定的先后順序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外婆先……接著……然后……再……后……”讓學生看著書,試著說一說外婆的準備過程。外婆的動作有“采、抖、下、搗、摘”,是本段的中心詞,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上這些關鍵的動詞和表示順序的詞嘗試復述這段話。
有了準備部分的攙扶,學生練說染指甲的過程時就顯得駕輕就熟了。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外婆動作的詞,自己試著做一做這些動作,接著讓小朋友邊讀邊做這個動作,后讓學生運用表示順序的詞說一說這些動作,雖然這個過程的動詞比較多,一開始我還擔心先后順序的詞語不夠用,但是學生開動腦筋,把有些動詞合并在一起。如:先捏、刮,然后放,再取、包,后抽、纏、捻,這樣的話,先后順序的詞語就不會不夠用了。
在外婆染指甲的過程中,小女孩的感覺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句子。因此,在這里我重點指導了學生的朗讀:“……喲,好癢人兒喲,”讀出有趣的感覺;“……喲,好涼?。 弊x出女孩子的興奮。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而且體會了女孩子的心情,感受到“愛美之心,人皆有之?!?BR> 第五節(jié)中,課文用了三個小心翼翼,描寫了女孩子的動作,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的精妙之出,我讓學生展開想像:“如果女孩子們不小心翼翼會有什么后果呢?”剛開始,學生只是泛泛而談,會把指甲弄壞的。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文外婆的舉動,具體說說不小心的后果。學生說:會把那根青線弄斷,會使苧麻葉脫落,還會把花泥弄得到處都是,衣服上,墻上,床單上,被子上……有了這樣一番對話后,回頭讀文,小心翼翼的感覺就十分到位了。
作者無論對外婆動作的描寫,還是對女孩子的描寫,以及時間的描寫,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因此,我引導學生學習的知識較多,也是由于這個原因,課堂的三十五分鐘有些不夠用。
10.滬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十
《小池》是一首內容比較淺顯的古詩,上課時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著出現(xiàn)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是荷葉,因為書上畫的是荷葉。”“我有意見,不一定書上沒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師剛才說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薄安灰欢]開呀?!薄昂扇~都才露出一點點呢?!薄?BR> 這個問題是我沒有想到的,教參里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說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煉。我忽然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xiàn)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shù)恼Z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