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大全(簡短20篇)

字號:

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寶庫中,成語猶如一顆顆晶瑩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與歷史的光芒。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正是開啟知識探索之旅的好時刻。為您準備了20篇簡短的成語故事。這些故事雖篇幅精短,卻如同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它們以鮮活的人物和精彩的情節(jié),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古代文化的魅力,在輕松愉悅的閱讀中,豐富詞匯儲備,汲取古人智慧,為心靈的滋養(yǎng)與成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在成語的奇妙世界里,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1.成語故事 篇一
    吳牛喘月
    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過分懼怕,而失去了判斷的能力,也形容天氣酷熱。
    此成語出自《世說新語》。尚書令滿奮怕冷,一個深秋的早晨他進宮議事,談話的房間裝的琉璃窗,透明得像沒窗戶一樣。滿奮感覺冷風吹了進來,不自覺地把頭縮進了衣服里。晉武帝司馬炎笑得不行,滿奮自嘲說我就像吳地的牛,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忍不住地就喘起來。
    《風俗通義》中提到“吳牛望月則喘”。這是為何?吳地是指我國古代江淮一帶,這里的水牛叫吳牛。水牛怕熱,因整天都在忍受太陽的照射,對在天空中圓的、發(fā)亮的物體非常害怕。到了晚上,水??匆娫铝?,誤以為是太陽,就條件反射般地喘起來。這因此引申出“因疑心而害怕和遇事過分懼怕而失去判斷力”?!皡桥4隆焙髞硪仓苯有稳萏鞖饪釤帷O奶焯鞜岬臅r候,不妨說一句吳牛喘月。
    2.成語故事 篇二
    首鼠兩端
    此成語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漢武帝時期,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竇嬰不和,大將韓安國夾在二人中間,在一些事情上持中立態(tài)度。罷朝后,田蚡因韓安國沒有在朝廷上附和他,想找他理論一番,于是招呼他坐自己的車子,生氣地說:“我和你一起對付竇嬰,你為什么這樣首鼠兩端?”
    所以首鼠兩端不是說人做事前后不一致,而是形容人做事像老鼠出洞時探頭探腦左右張望的樣子,猶豫不決,不夠果斷。有朋友對“首鼠”一詞有疑問,“鼠”為什么和腦袋相對,表示兩端呢?其實,“鼠”正是“尾”的意思。學者章太炎先生的解釋是:因為老鼠的尾巴很長,所以古人又稱“尾”為“鼠”。這個詞義是因老鼠的形體特征而引申的。
    3.成語故事 篇三
    莫逆之交
    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簡單地說就是志同道合。
    此成語出自《莊子》里的兩個寓言故事,故事有著類似的情節(jié),都是幾個人在聊天,討論要和什么樣的人做朋友。前四個人認為“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脊,把‘死’當作尾,誰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體的,我們就和他做朋友?!焙笕齻€人則說“誰能夠相交而出于無心,相助而不著形跡,誰能超然于物外,跳躍于無極之中;忘了生死,而沒有窮極。那我們就和他做朋友。”當時聊天在座的各位“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倍加X得說得太好了!完全沒有和自己內心的想法相逆,莫逆,就是不覺得抵觸,于是他們就成為好朋友。
    4.成語故事 篇四
    大筆如椽
    形容作家筆力好,或者作品有深度又有文才,也說鐵筆如椽。
    椽,中國古代建筑構件,是放在檁上架著屋面板和瓦的木條,尺寸比一般的筆大多了。為啥要用“椽”來夸贊寫作才能呢?此成語出自《晉書·王珣傳》。東晉時有一文人叫王珣,一晚,他夢見了一位神仙,神仙送他一支很大的筆,筆桿竟然有房屋上的椽子那么長,那么粗。醒來后王珣對人說:“近會出現(xiàn)一樁需要大手筆的事?!辈痪没实廴ナ?,朝廷里忙著辦理喪事,大臣們請王珣負責起草悼念皇帝的哀冊和其他重要文件。王珣大筆一揮,寫得又快又好。
    5.成語故事 篇五
    伯俞泣杖
    漢韓伯俞受母責打,感念母親力衰而哭泣,后比喻孝順。
    成語出自見《說苑》。韓伯俞,漢代梁州人,生性孝順。母親教育他十分嚴格,會因他做錯小事而用手杖打他。到了后來,母親又因故生氣,舉杖打他,但打在身上一點也不疼。伯俞忽然哭了起來,母親感到十分奇怪,問他:“以前打你時,你總是不言聲,也未曾哭泣?,F(xiàn)在怎么這樣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打得太疼嗎?”伯愈忙說:“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時,雖然感到很疼,但是因為知道您身體康健,我心中慶幸以后母親疼愛我的日子還很長,可以常承歡膝下。今天母親打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疼,足見母親已年邁,所以心里難受,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韓母聽后,手杖掉在地上。
    6.成語故事 篇六
    老馬識途
    管仲、隰(xí)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道:“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庇谑欠砰_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后,終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沒有水喝,隰朋說道:“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峰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庇谑峭诰虻兀K于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xiàn)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7.成語故事 篇七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钡茏觽兿耄骸袄蠋煶O騽e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現(xiàn)在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
    8.成語故事 篇八
    安然無恙
    這個典故源于《國策.齊策》。戰(zhàn)國時,齊王派使臣出訪趙國。趙威后接見了這位使臣,一見面,趙威后便問:"今年你們齊國年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齊國的使臣一聽心里很不高興,就對趙威后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貴國的,現(xiàn)在你先我年成,再問百姓,后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賤后貴,貴賤倒置嗎?"趙威后聽了連連搖頭:"不!如果沒有好年成,老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老百姓,哪里還有什么國君?我不這樣問你,難道讓我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嗎?"
    現(xiàn)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么損害。
    9.成語故事 篇九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度,于是就奮發(fā)讀起書來。他普遍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奮發(fā)讀起書來。他普遍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吸取了豐盛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度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10.成語故事 篇十
    程門立雪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11.成語故事 篇十一
    一言九鼎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BR>    12.成語故事 篇十二
    踏雪尋梅
    孟浩然熱愛梅花,雪天時,他便騎著毛驢冒著風雪去賞花。
    有人問他原由。他便稱:在尋找作詩的靈感。(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踏雪尋梅,也因此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演繹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梅花與傲霜凌雪緊密相連,由此梅花一直是君子修身立德處世待物的參照,表現(xiàn)了文人的傲骨氣節(jié)、大隱隱于林。
    13.成語故事 篇十三
    懸劍空壟
    典故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BR>    古代季札第出使北方,見到徐君結為好友。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口頭雖沒言明。季札心里明白這事,為了便于執(zhí)行公務,就沒有送給徐君。季札公務完畢路過徐地,見徐君已經去世,就到他的墳墓旁把寶劍掛在樹上而離開。
    懸劍空壟的意思是:比喻心許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變。
    14.成語故事 篇十四
    恃才傲物
    南朝時期,齊武帝的侄子蕭子顯從小聰慧過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國國子博士時,把梁武帝寫的《經義》作太學的教材授課。他寫成《后漢書》100卷,《齊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認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賜他謚號“驕”。
    恃才傲物的意思是:恃:依靠、憑借;物:人,公眾。仗著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15.成語故事 篇十五
    映雪囊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孫康映雪苦讀)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里,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16.成語故事 篇十六
    紙上談兵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BR>    后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zhàn)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zhàn)死了。
    17.成語故事 篇十七
    揠苗助長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18.成語故事 篇十八
    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么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罷了?!眳蚊蓡枺骸翱晌也恢缿撊プx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眳蚊陕犃藢O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并堅持不懈。后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19.成語故事 篇十九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锖饩瓦@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大學問家。
    20.成語故事 篇二十
    刻舟求劍
    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BR>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堪逗竽浅肆⒓丛诖峡逃浱柕牡胤较滤?,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xù)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