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的同學(xué)們,為大家精選了10篇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奧數(shù)題能開拓思維,提升解題能力。從復(fù)雜的應(yīng)用題到巧妙的幾何題,每一道都充滿挑戰(zhàn)。在探索答案的過程中,你將學(xué)會靈活運用所學(xué)知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通過這些題目,激發(fā)你的數(shù)學(xué)潛能,讓你在數(shù)學(xué)的海洋中暢游,感受解題的樂趣和成就感??靵硖魬?zhàn)吧!
1.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一
1、某市舉行小學(xué)數(shù)學(xué)競賽,結(jié)果不低于80分的人數(shù)比80分以下的人數(shù)的4倍還多2人,及格的人數(shù)比不低于80分的人數(shù)多22人,恰是不及格人數(shù)的6倍,求參賽的總?cè)藬?shù)?
解:
設(shè)不低于80分的為A人,則80分以下的人數(shù)是(A-2)/4,及格的就是A+22,不及格的就是A+(A-2)/4-(A+22)=(A-90)/4,而6*(A-90)/4=A+22,則A=314,80分以下的人數(shù)是(A-2)/4,也即是78,參賽的總?cè)藬?shù)314+78=392
2、電影票原價每張若干元,現(xiàn)在每張降低3元出售,觀眾增加一半,收入增加五分之一,一張電影票原價多少元?
解:設(shè)一張電影票價x元
(x-3)×(1+1/2)=(1+1/5)x
(1+1/5)x這一步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么做
(x-3){現(xiàn)在電影票的單價}×(1+1/2){假如原來觀眾總數(shù)為整體1,則現(xiàn)在的觀眾人數(shù)為(1+2/1)}
左邊算式求出了總收入
(1+1/5)x{其實這個算式應(yīng)該是:1x*(1+5/1)把原觀眾人數(shù)看成整體1,則原來應(yīng)收入1x元,而現(xiàn)在增加了原來的五分之一,就應(yīng)該再*(1+5/1),減縮后得到(1+1/5x)}
如此計算后得到總收入,使方程左右相等
2.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二
足球賽門票15元一張,降價后觀眾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每張門票降價多少元?
【答案】
觀眾增加一倍,即原來只有一個人來看,現(xiàn)在是兩個人來看。收入增加1/5,即現(xiàn)在兩個人的總票價比原來一個人時單人票價多1/5,為15×(1+1/5)=18元
平均每人18/2=9元
比原來降低了15-9=6元
降低了6/15=40%
答:解:15-15×[(1+1/5)÷(1+1/2)
=15-15×[6/5÷3/2]
=15-15×[6/5×2/3]
=15-15×4/5
=15-12
=3(元)
答:一張門票降價是3元。
3.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三
一只猴子摘了一堆桃子:
第一天吃了這堆桃子的七分之一;
第二天吃了余下桃子的六分之一;
第三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五分之一;
第四天吃了余下桃子的四分之一;
第五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三分之一;
第六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二分之一;
這時還剩下12個桃子,那么第一天和第二天猴子所吃桃子的總數(shù)是多少個?
【答案】
設(shè)桃子總數(shù)為x
1/7x乘以6/7x乘以5/6x乘以4/x5乘以3/4x乘以2/3x乘以1/2x=12
1/7x=12
x=84
第一天84X1/7=12
第二天72X1/6=12
12+12=24
4.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四
有一籃蘋果,甲取一半少一個,乙取余下的一半多一個,丙又取余下的一半,結(jié)果還剩下一個。如果每個蘋果值1元9角8分,那么這籃蘋果共值多少元?
【答案】
丙又取其余的一半,結(jié)果還剩一個,說明丙取前是1+1=2個
乙取余下的一半多一個,則乙取前是(2+1)*2=6個
甲取其中的一半少一個,則甲取前時(6-1)*2=10個
因此,原來有10個
下面是解題過程:設(shè)這袋蘋果原來X個,則
甲取走蘋果的個數(shù)為X/2-1
乙取走蘋果的個數(shù)為(X-X/2+1)/2+1
丙取走蘋果的個數(shù)(也是剩余的個數(shù))為:總數(shù)-甲取走-乙取走,即
【X-X/2+1-(X-X/2+1)/2-1】/2=1
解方程得X=10
5.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五
1、甲數(shù)比乙數(shù)多1/3,乙數(shù)比甲數(shù)少幾分之幾?
【答案】
乙數(shù)是單位“1”,甲數(shù)是:
1+1/3=4/3
乙數(shù)比甲數(shù)少:
1/3÷4/3=1/4
2、有梨和蘋果若干個,梨的個數(shù)是全體的5/3少17個,蘋果的個數(shù)是全體的7/4少31個,那么梨和蘋果的個數(shù)共多少?
【答案】
解:設(shè)總數(shù)有35X個
那么梨有35X*3/5-17=21X-17個
蘋果有35X*4/7-31=20X-31個
20X-31+21X-17=35X
41X-48=35X
6X=48
X=8
所以梨有21×6-17=109個,蘋果有20×6-31=89個。
6.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六
1、已知一張桌子的價錢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2、3箱蘋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蘋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3、甲乙二人從兩地同時相對而行,經(jīng)過4小時,在距離中點4千米處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時比乙快多少千米?
4、李軍和張強付同樣多的錢買了同一種鉛筆,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李軍又給張強0.6元錢。每支鉛筆多少錢?
5、甲乙兩輛客車上午8時同時從兩個車站出發(fā),相向而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兩車同時到達一條河的兩岸。由于河上的橋正在維修,車輛禁止通行,兩車需交換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發(fā)的車站,到站時已是下午2點。甲車每小時行4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5千米,兩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換乘客的時間略去不計)
答案
【1】
想:
由已知條件可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價錢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價錢。再根據(jù)椅子的價錢,就可求得一張桌子的價錢。
解:
一把椅子的價錢:
288÷(10-1)=32(元)
一張桌子的價錢:
32×10=320(元)
答:
一張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
想:
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蘋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蘋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解:
45+5×3
=45+15
=60(千克)
答:
3箱梨重60千克。
【3】
想:
根據(jù)在距離中點4千米處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經(jīng)過4小時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時快多少千米。
解:
4×2÷4
=8÷4
=2(千米)
答:
甲每小時比乙快2千米。
【4】
想:
根據(jù)兩人付同樣多的錢買同一種鉛筆和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可知每人應(yīng)該得(13+7)÷2支,而李軍要了13支比應(yīng)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給張強0.6元錢,即可求每支鉛筆的價錢。
解:
0.6÷[13-(13+7)÷2]
=0.6÷[13-20÷2]
=0.6÷3
=0.2(元)
答:
每支鉛筆0.2元。
【5】
想:
根據(jù)已知兩車上午8時從兩站出發(fā),下午2點返回原車站,可求出兩車所行駛的時間。根據(jù)兩車的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可求兩車行駛的總路程。
解:
下午2點是14時。
往返用的時間:14-8=6(時)
兩地間路程:(40+45)×6÷2
=85×6÷2
=255(千米)
答:
兩地相距255千米。
7.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七
1.甲乙兩人在河邊釣魚,甲釣了三條,乙釣了兩條,正準(zhǔn)備吃,有一個人請求跟他們一起吃,于是三人將五條魚平分了,為了表示感謝,過路人留下10元,甲、乙怎么分?快快快
2.一種商品,今年的成本比去年增加了10分之1,但仍保持原售價,因此,每份利潤下降了5分之2,那么,今年這種商品的成本占售價的幾分之幾?
3.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出發(fā)時,甲.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減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這樣,當(dāng)甲到達B地時,乙離A地還有10千米,那么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4.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減少25%,要使體積增加1/3,現(xiàn)在的高和原來的高度比是多少?
5.某市場運來香蕉、蘋果、橘子和梨四種水果其中橘子、蘋果共30噸香蕉、橘子和梨共45噸。橘子正好占總數(shù)的13分之2。一共運來水果多少噸?
答案
1.答案:甲收8元,乙收2元。
解:“三人將五條魚平分,客人拿出10元”,可以理解為五條魚總價值為30元,那么每條魚價值6元。
又因為“甲釣了三條”,相當(dāng)于甲吃之前已經(jīng)出資3*6=18元,“乙釣了兩條”,相當(dāng)于乙吃之前已經(jīng)出資2*6=12元。
而甲乙兩人吃了的價值都是10元,所以甲還可以收回18-10=8元
乙還可以收回12-10=2元
剛好就是客人出的錢。
2.答案22/25
畫線段圖思考:
把去年原來成本看成20份,利潤看成5份,則今年的成本提高1/10,就是22份,利潤下降了2/5,今年的利潤只有3份。增加的成本2份剛好是下降利潤的2份。售價都是25份。所以,今年的成本占售價的22/25。
3.解:原來甲.乙的速度比是5:4
現(xiàn)在的甲:5×(1-20%)=4
現(xiàn)在的乙:4×(1+20%)4.8
甲到B后,乙離A還有:5-4.8=0.2
總路程:10÷0.2×(4+5)=450千米
4.答案為64:27
解:根據(jù)“周長減少25%”,可知周長是原來的3/4,那么半徑也是原來的3/4,則面積是原來的9/16。
根據(jù)“體積增加1/3”,可知體積是原來的4/3。
體積÷底面積=高現(xiàn)在的高是4/3÷9/16=64/27,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高是原來的高的64/27
或者現(xiàn)在的高:原來的高=64/27:1=64:27
5.第二題:答案為65噸
橘子+蘋果=30噸
香蕉+橘子+梨=45噸
所以橘子+蘋果+香蕉+橘子+梨=75噸
橘子÷(香蕉+蘋果+橘子+梨)=2/13
說明:橘子是2份,香蕉+蘋果+橘子+梨是13份
橘子+香蕉+蘋果+橘子+梨一共是2+13=15
8.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八
1.狗跑5步的時間馬跑3步,馬跑4步的距離狗跑7步,現(xiàn)在狗已跑出30米,馬開始追它。問:狗再跑多遠,馬可以追上它?
2.甲乙輛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幾小時后再距中點40千米處相遇?已知,甲車行完全程要8小時,乙車行完全程要10小時,求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在一個6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兄兩人同時從同一個起點按順時針方向跑步,兩人每隔12分鐘相遇一次,若兩個人速度不變,還是在原來出發(fā)點同時出發(fā),哥哥改為按逆時針方向跑,則兩人每隔4分鐘相遇一次,兩人跑一圈各要多少分鐘?
4.慢車車長125米,車速每秒行17米,快車車長140米,車速每秒行22米,慢車在前面行駛,快車從后面追上來,那么,快車從追上慢車的車尾到完全超過慢車需要多少時間?
5.在300米長的環(huán)形跑道上,甲乙兩個人同時同向并排起跑,甲平均速度是每秒5米,乙平均速度是每秒4.4米,兩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線前幾米?
答案
1.解:根據(jù)“馬跑4步的距離狗跑7步”,可以設(shè)馬每步長為7x米,則狗每步長為4x米。
根據(jù)“狗跑5步的時間馬跑3步”,可知同一時間馬跑3*7x米=21x米,則狗跑5*4x=20米。
可以得出馬與狗的速度比是21x:20x=21:20
根據(jù)“現(xiàn)在狗已跑出30米”,可以知道狗與馬相差的路程是30米,他們相差的份數(shù)是21-20=1,現(xiàn)在求馬的21份是多少路程,就是30÷(21-20)×21=630米
2.答案720千米。
由“甲車行完全程要8小時,乙車行完全程要10小時”可知,相遇時甲行了10份,乙行了8份(總路程為18份),兩車相差2份。又因為兩車在中點40千米處相遇,說明兩車的路程差是(40+40)千米。所以算式是(40+40)÷(10-8)×(10+8)=720千米。
3.答案為兩人跑一圈各要6分鐘和12分鐘。
解:600÷12=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差
600÷4=1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和
(50+150)÷2=100,表示較快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問題中的較大數(shù)
(150-50)/2=50,表示較慢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問題中的較小數(shù)
600÷100=6分鐘,表示跑的快者用的時間
600/50=12分鐘,表示跑得慢者用的時間
4.答案為53秒
算式是(140+125)÷(22-17)=53秒
可以這樣理解:“快車從追上慢車的車尾到完全超過慢車”就是快車車尾上的點追及慢車車頭的點,因此追及的路程應(yīng)該為兩個車長的和。
5.答案為100米
300÷(5-4.4)=500秒,表示追及時間
5×500=2500米,表示甲追到乙時所行的路程
2500÷300=8圈……100米,表示甲追及總路程為8圈還多100米,就是在原來起跑線的前方100米處相遇。
9.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九
1.一只布袋中裝有大小相同但顏色不同的手套,顏色有黑、紅、藍、黃四種,問最少要摸出幾只手套才能保證有3副同色的?
2.有四種顏色的積木若干,每人可任取1-2件,至少有幾個人去取,才能保證有3人能取得完全一樣?
3.某盒子內(nèi)裝50只球,其中10只是紅色,10只是綠色,10只是黃色,10只是藍色,其余是白球和黑球,為了確保取出的球中至少包含有7只同色的球,問:最少必須從袋中取出多少只球?
4.地上有四堆石子,石子數(shù)分別是1、9、15、31如果每次從其中的三堆同時各取出1個,然后都放入第四堆中,那么,能否經(jīng)過若干次操作,使得這四堆石子的個數(shù)都相同?(如果能請說明具體操作,不能則要說明理由)
答案
1.解:可以把四種不同的顏色看成是4個抽屜,把手套看成是元素,要保證有一副同色的,就是1個抽屜里至少有2只手套,根據(jù)抽屜原理,最少要摸出5只手套。這時拿出1副同色的后4個抽屜中還剩3只手套。再根據(jù)抽屜原理,只要再摸出2只手套,又能保證有一副手套是同色的,以此類推。
把四種顏色看做4個抽屜,要保證有3副同色的,先考慮保證有1副就要摸出5只手套。這時拿出1副同色的后,4個抽屜中還剩下3只手套。根據(jù)抽屜原理,只要再摸出2只手套,又能保證有1副是同色的。以此類推,要保證有3副同色的,共摸出的手套有:5+2+2=9(只)
答:最少要摸出9只手套,才能保證有3副同色的。
2.答案為21
解:每人取1件時有4種不同的取法,每人取2件時,有6種不同的取法.
當(dāng)有11人時,能保證至少有2人取得完全一樣:
當(dāng)有21人時,才能保證到少有3人取得完全一樣.
3.解:需要分情況討論,因為無法確定其中黑球與白球的個數(shù)。
當(dāng)黑球或白球其中沒有大于或等于7個的,那么就是:6*4+10+1=35(個)
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7個的,那么就是:6*5+3+1=34(個)
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8個的,那么就是:6*5+2+1=33
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9個的,那么就是:6*5+1+1=32
4.不可能。
因為總數(shù)為1+9+15+31=56
56/4=1414是一個偶數(shù)
而原來1、9、15、31都是奇數(shù),取出1個和放入3個也都是奇數(shù),奇數(shù)加減若干次奇數(shù)后,結(jié)果一定還是奇數(shù),不可能得到偶數(shù)(14個)。
10.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十
1.甲乙兩個水管單獨開,注滿一池水,分別需要20小時,16小時.丙水管單獨開,排一池水要10小時,若水池沒水,同時打開甲乙兩水管,5小時后,再打開排水管丙,問水池注滿還是要多少小時?
2.修一條水渠,單獨修,甲隊需要20天完成,乙隊需要30天完成。如果兩隊合作,由于彼此施工有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隊的工作效率是原來的五分之四,乙隊工作效率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九。現(xiàn)在計劃16天修完這條水渠,且要求兩隊合作的天數(shù)盡可能少,那么兩隊要合作幾天?
3.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4小時完成,乙、丙合做需5小時完成。現(xiàn)在先請甲、丙合做2小時后,余下的乙還需做6小時完成。乙單獨做完這件工作要多少小時?
4.一項工程,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第三天甲做,第四天乙做,這樣交替輪流做,那么恰好用整數(shù)天完工;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第三天乙做,第四天甲做,這樣交替輪流做,那么完工時間要比前一種多半天。已知乙單獨做這項工程需17天完成,甲單獨做這項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5.師徒倆人加工同樣多的零件。當(dāng)師傅完成了1/2時,徒弟完成了120個。當(dāng)師傅完成了任務(wù)時,徒弟完成了4/5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
答案
1.解:1/20+1/16=9/80表示甲乙的工作效率
9/80×5=45/80表示5小時后進水量
1-45/80=35/80表示還要的進水量
35/80÷(9/80-1/10)=35表示還要35小時注滿
答:5小時后還要35小時就能將水池注滿。
2.解:由題意得,甲的工效為1/20,乙的工效為1/30,甲乙的合作工效為1/20*4/5+1/30*9/10=7/100,可知甲乙合作工效>甲的工效>乙的工效。又因為,要求“兩隊合作的天數(shù)盡可能少”,所以應(yīng)該讓做的快的甲多做,16天內(nèi)實在來不及的才應(yīng)該讓甲乙合作完成。只有這樣才能“兩隊合作的天數(shù)盡可能少”。
設(shè)合作時間為x天,則甲獨做時間為(16-x)天
1/20*(16-x)+7/100*x=1
x=10
答:甲乙最短合作10天
3.解:由題意知,1/4表示甲乙合作1小時的工作量,1/5表示乙丙合作1小時的工作量(1/4+1/5)×2=9/10表示甲做了2小時、乙做了4小時、丙做了2小時的工作量。
根據(jù)“甲、丙合做2小時后,余下的乙還需做6小時完成”可知甲做2小時、乙做6小時、丙做2小時一共的工作量為1。
所以1-9/10=1/10表示乙做6-4=2小時的工作量。
1/10÷2=1/20表示乙的工作效率。
1÷1/20=20小時表示乙單獨完成需要20小時。
答:乙單獨完成需要20小時。
4.解:由題意可知1/甲+1/乙+1/甲+1/乙+……+1/甲=1
1/乙+1/甲+1/乙+1/甲+……+1/乙+1/甲×0.5=1(1/甲表示甲的工作效率、
1/乙表示乙的工作效率,最后結(jié)束必須如上所示,否則第二種做法就不比第一種多0.5天)
1/甲=1/乙+1/甲×0.5(因為前面的工作量都相等)
得到1/甲=1/乙×2
又因為1/乙=1/17
所以1/甲=2/17,甲等于17÷2=8.5天
5.答案為300個
120÷(4/5÷2)=300個
可以這樣想:師傅第一次完成了1/2,第二次也是1/2,兩次一共全部完工,那么徒弟第二次后共完成了4/5,可以推算出第一次完成了4/5的一半是2/5,剛好是120個。
1.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一
1、某市舉行小學(xué)數(shù)學(xué)競賽,結(jié)果不低于80分的人數(shù)比80分以下的人數(shù)的4倍還多2人,及格的人數(shù)比不低于80分的人數(shù)多22人,恰是不及格人數(shù)的6倍,求參賽的總?cè)藬?shù)?
解:
設(shè)不低于80分的為A人,則80分以下的人數(shù)是(A-2)/4,及格的就是A+22,不及格的就是A+(A-2)/4-(A+22)=(A-90)/4,而6*(A-90)/4=A+22,則A=314,80分以下的人數(shù)是(A-2)/4,也即是78,參賽的總?cè)藬?shù)314+78=392
2、電影票原價每張若干元,現(xiàn)在每張降低3元出售,觀眾增加一半,收入增加五分之一,一張電影票原價多少元?
解:設(shè)一張電影票價x元
(x-3)×(1+1/2)=(1+1/5)x
(1+1/5)x這一步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么做
(x-3){現(xiàn)在電影票的單價}×(1+1/2){假如原來觀眾總數(shù)為整體1,則現(xiàn)在的觀眾人數(shù)為(1+2/1)}
左邊算式求出了總收入
(1+1/5)x{其實這個算式應(yīng)該是:1x*(1+5/1)把原觀眾人數(shù)看成整體1,則原來應(yīng)收入1x元,而現(xiàn)在增加了原來的五分之一,就應(yīng)該再*(1+5/1),減縮后得到(1+1/5x)}
如此計算后得到總收入,使方程左右相等
2.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二
足球賽門票15元一張,降價后觀眾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每張門票降價多少元?
【答案】
觀眾增加一倍,即原來只有一個人來看,現(xiàn)在是兩個人來看。收入增加1/5,即現(xiàn)在兩個人的總票價比原來一個人時單人票價多1/5,為15×(1+1/5)=18元
平均每人18/2=9元
比原來降低了15-9=6元
降低了6/15=40%
答:解:15-15×[(1+1/5)÷(1+1/2)
=15-15×[6/5÷3/2]
=15-15×[6/5×2/3]
=15-15×4/5
=15-12
=3(元)
答:一張門票降價是3元。
3.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三
一只猴子摘了一堆桃子:
第一天吃了這堆桃子的七分之一;
第二天吃了余下桃子的六分之一;
第三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五分之一;
第四天吃了余下桃子的四分之一;
第五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三分之一;
第六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二分之一;
這時還剩下12個桃子,那么第一天和第二天猴子所吃桃子的總數(shù)是多少個?
【答案】
設(shè)桃子總數(shù)為x
1/7x乘以6/7x乘以5/6x乘以4/x5乘以3/4x乘以2/3x乘以1/2x=12
1/7x=12
x=84
第一天84X1/7=12
第二天72X1/6=12
12+12=24
4.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四
有一籃蘋果,甲取一半少一個,乙取余下的一半多一個,丙又取余下的一半,結(jié)果還剩下一個。如果每個蘋果值1元9角8分,那么這籃蘋果共值多少元?
【答案】
丙又取其余的一半,結(jié)果還剩一個,說明丙取前是1+1=2個
乙取余下的一半多一個,則乙取前是(2+1)*2=6個
甲取其中的一半少一個,則甲取前時(6-1)*2=10個
因此,原來有10個
下面是解題過程:設(shè)這袋蘋果原來X個,則
甲取走蘋果的個數(shù)為X/2-1
乙取走蘋果的個數(shù)為(X-X/2+1)/2+1
丙取走蘋果的個數(shù)(也是剩余的個數(shù))為:總數(shù)-甲取走-乙取走,即
【X-X/2+1-(X-X/2+1)/2-1】/2=1
解方程得X=10
5.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五
1、甲數(shù)比乙數(shù)多1/3,乙數(shù)比甲數(shù)少幾分之幾?
【答案】
乙數(shù)是單位“1”,甲數(shù)是:
1+1/3=4/3
乙數(shù)比甲數(shù)少:
1/3÷4/3=1/4
2、有梨和蘋果若干個,梨的個數(shù)是全體的5/3少17個,蘋果的個數(shù)是全體的7/4少31個,那么梨和蘋果的個數(shù)共多少?
【答案】
解:設(shè)總數(shù)有35X個
那么梨有35X*3/5-17=21X-17個
蘋果有35X*4/7-31=20X-31個
20X-31+21X-17=35X
41X-48=35X
6X=48
X=8
所以梨有21×6-17=109個,蘋果有20×6-31=89個。
6.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六
1、已知一張桌子的價錢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2、3箱蘋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蘋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3、甲乙二人從兩地同時相對而行,經(jīng)過4小時,在距離中點4千米處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時比乙快多少千米?
4、李軍和張強付同樣多的錢買了同一種鉛筆,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李軍又給張強0.6元錢。每支鉛筆多少錢?
5、甲乙兩輛客車上午8時同時從兩個車站出發(fā),相向而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兩車同時到達一條河的兩岸。由于河上的橋正在維修,車輛禁止通行,兩車需交換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發(fā)的車站,到站時已是下午2點。甲車每小時行4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5千米,兩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換乘客的時間略去不計)
答案
【1】
想:
由已知條件可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價錢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價錢。再根據(jù)椅子的價錢,就可求得一張桌子的價錢。
解:
一把椅子的價錢:
288÷(10-1)=32(元)
一張桌子的價錢:
32×10=320(元)
答:
一張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
想:
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蘋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蘋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解:
45+5×3
=45+15
=60(千克)
答:
3箱梨重60千克。
【3】
想:
根據(jù)在距離中點4千米處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經(jīng)過4小時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時快多少千米。
解:
4×2÷4
=8÷4
=2(千米)
答:
甲每小時比乙快2千米。
【4】
想:
根據(jù)兩人付同樣多的錢買同一種鉛筆和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可知每人應(yīng)該得(13+7)÷2支,而李軍要了13支比應(yīng)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給張強0.6元錢,即可求每支鉛筆的價錢。
解:
0.6÷[13-(13+7)÷2]
=0.6÷[13-20÷2]
=0.6÷3
=0.2(元)
答:
每支鉛筆0.2元。
【5】
想:
根據(jù)已知兩車上午8時從兩站出發(fā),下午2點返回原車站,可求出兩車所行駛的時間。根據(jù)兩車的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可求兩車行駛的總路程。
解:
下午2點是14時。
往返用的時間:14-8=6(時)
兩地間路程:(40+45)×6÷2
=85×6÷2
=255(千米)
答:
兩地相距255千米。
7.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七
1.甲乙兩人在河邊釣魚,甲釣了三條,乙釣了兩條,正準(zhǔn)備吃,有一個人請求跟他們一起吃,于是三人將五條魚平分了,為了表示感謝,過路人留下10元,甲、乙怎么分?快快快
2.一種商品,今年的成本比去年增加了10分之1,但仍保持原售價,因此,每份利潤下降了5分之2,那么,今年這種商品的成本占售價的幾分之幾?
3.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出發(fā)時,甲.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減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這樣,當(dāng)甲到達B地時,乙離A地還有10千米,那么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4.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減少25%,要使體積增加1/3,現(xiàn)在的高和原來的高度比是多少?
5.某市場運來香蕉、蘋果、橘子和梨四種水果其中橘子、蘋果共30噸香蕉、橘子和梨共45噸。橘子正好占總數(shù)的13分之2。一共運來水果多少噸?
答案
1.答案:甲收8元,乙收2元。
解:“三人將五條魚平分,客人拿出10元”,可以理解為五條魚總價值為30元,那么每條魚價值6元。
又因為“甲釣了三條”,相當(dāng)于甲吃之前已經(jīng)出資3*6=18元,“乙釣了兩條”,相當(dāng)于乙吃之前已經(jīng)出資2*6=12元。
而甲乙兩人吃了的價值都是10元,所以甲還可以收回18-10=8元
乙還可以收回12-10=2元
剛好就是客人出的錢。
2.答案22/25
畫線段圖思考:
把去年原來成本看成20份,利潤看成5份,則今年的成本提高1/10,就是22份,利潤下降了2/5,今年的利潤只有3份。增加的成本2份剛好是下降利潤的2份。售價都是25份。所以,今年的成本占售價的22/25。
3.解:原來甲.乙的速度比是5:4
現(xiàn)在的甲:5×(1-20%)=4
現(xiàn)在的乙:4×(1+20%)4.8
甲到B后,乙離A還有:5-4.8=0.2
總路程:10÷0.2×(4+5)=450千米
4.答案為64:27
解:根據(jù)“周長減少25%”,可知周長是原來的3/4,那么半徑也是原來的3/4,則面積是原來的9/16。
根據(jù)“體積增加1/3”,可知體積是原來的4/3。
體積÷底面積=高現(xiàn)在的高是4/3÷9/16=64/27,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高是原來的高的64/27
或者現(xiàn)在的高:原來的高=64/27:1=64:27
5.第二題:答案為65噸
橘子+蘋果=30噸
香蕉+橘子+梨=45噸
所以橘子+蘋果+香蕉+橘子+梨=75噸
橘子÷(香蕉+蘋果+橘子+梨)=2/13
說明:橘子是2份,香蕉+蘋果+橘子+梨是13份
橘子+香蕉+蘋果+橘子+梨一共是2+13=15
8.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八
1.狗跑5步的時間馬跑3步,馬跑4步的距離狗跑7步,現(xiàn)在狗已跑出30米,馬開始追它。問:狗再跑多遠,馬可以追上它?
2.甲乙輛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幾小時后再距中點40千米處相遇?已知,甲車行完全程要8小時,乙車行完全程要10小時,求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在一個6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兄兩人同時從同一個起點按順時針方向跑步,兩人每隔12分鐘相遇一次,若兩個人速度不變,還是在原來出發(fā)點同時出發(fā),哥哥改為按逆時針方向跑,則兩人每隔4分鐘相遇一次,兩人跑一圈各要多少分鐘?
4.慢車車長125米,車速每秒行17米,快車車長140米,車速每秒行22米,慢車在前面行駛,快車從后面追上來,那么,快車從追上慢車的車尾到完全超過慢車需要多少時間?
5.在300米長的環(huán)形跑道上,甲乙兩個人同時同向并排起跑,甲平均速度是每秒5米,乙平均速度是每秒4.4米,兩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線前幾米?
答案
1.解:根據(jù)“馬跑4步的距離狗跑7步”,可以設(shè)馬每步長為7x米,則狗每步長為4x米。
根據(jù)“狗跑5步的時間馬跑3步”,可知同一時間馬跑3*7x米=21x米,則狗跑5*4x=20米。
可以得出馬與狗的速度比是21x:20x=21:20
根據(jù)“現(xiàn)在狗已跑出30米”,可以知道狗與馬相差的路程是30米,他們相差的份數(shù)是21-20=1,現(xiàn)在求馬的21份是多少路程,就是30÷(21-20)×21=630米
2.答案720千米。
由“甲車行完全程要8小時,乙車行完全程要10小時”可知,相遇時甲行了10份,乙行了8份(總路程為18份),兩車相差2份。又因為兩車在中點40千米處相遇,說明兩車的路程差是(40+40)千米。所以算式是(40+40)÷(10-8)×(10+8)=720千米。
3.答案為兩人跑一圈各要6分鐘和12分鐘。
解:600÷12=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差
600÷4=1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和
(50+150)÷2=100,表示較快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問題中的較大數(shù)
(150-50)/2=50,表示較慢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問題中的較小數(shù)
600÷100=6分鐘,表示跑的快者用的時間
600/50=12分鐘,表示跑得慢者用的時間
4.答案為53秒
算式是(140+125)÷(22-17)=53秒
可以這樣理解:“快車從追上慢車的車尾到完全超過慢車”就是快車車尾上的點追及慢車車頭的點,因此追及的路程應(yīng)該為兩個車長的和。
5.答案為100米
300÷(5-4.4)=500秒,表示追及時間
5×500=2500米,表示甲追到乙時所行的路程
2500÷300=8圈……100米,表示甲追及總路程為8圈還多100米,就是在原來起跑線的前方100米處相遇。
9.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九
1.一只布袋中裝有大小相同但顏色不同的手套,顏色有黑、紅、藍、黃四種,問最少要摸出幾只手套才能保證有3副同色的?
2.有四種顏色的積木若干,每人可任取1-2件,至少有幾個人去取,才能保證有3人能取得完全一樣?
3.某盒子內(nèi)裝50只球,其中10只是紅色,10只是綠色,10只是黃色,10只是藍色,其余是白球和黑球,為了確保取出的球中至少包含有7只同色的球,問:最少必須從袋中取出多少只球?
4.地上有四堆石子,石子數(shù)分別是1、9、15、31如果每次從其中的三堆同時各取出1個,然后都放入第四堆中,那么,能否經(jīng)過若干次操作,使得這四堆石子的個數(shù)都相同?(如果能請說明具體操作,不能則要說明理由)
答案
1.解:可以把四種不同的顏色看成是4個抽屜,把手套看成是元素,要保證有一副同色的,就是1個抽屜里至少有2只手套,根據(jù)抽屜原理,最少要摸出5只手套。這時拿出1副同色的后4個抽屜中還剩3只手套。再根據(jù)抽屜原理,只要再摸出2只手套,又能保證有一副手套是同色的,以此類推。
把四種顏色看做4個抽屜,要保證有3副同色的,先考慮保證有1副就要摸出5只手套。這時拿出1副同色的后,4個抽屜中還剩下3只手套。根據(jù)抽屜原理,只要再摸出2只手套,又能保證有1副是同色的。以此類推,要保證有3副同色的,共摸出的手套有:5+2+2=9(只)
答:最少要摸出9只手套,才能保證有3副同色的。
2.答案為21
解:每人取1件時有4種不同的取法,每人取2件時,有6種不同的取法.
當(dāng)有11人時,能保證至少有2人取得完全一樣:
當(dāng)有21人時,才能保證到少有3人取得完全一樣.
3.解:需要分情況討論,因為無法確定其中黑球與白球的個數(shù)。
當(dāng)黑球或白球其中沒有大于或等于7個的,那么就是:6*4+10+1=35(個)
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7個的,那么就是:6*5+3+1=34(個)
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8個的,那么就是:6*5+2+1=33
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9個的,那么就是:6*5+1+1=32
4.不可能。
因為總數(shù)為1+9+15+31=56
56/4=1414是一個偶數(shù)
而原來1、9、15、31都是奇數(shù),取出1個和放入3個也都是奇數(shù),奇數(shù)加減若干次奇數(shù)后,結(jié)果一定還是奇數(shù),不可能得到偶數(shù)(14個)。
10.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奧數(shù)題及答案 篇十
1.甲乙兩個水管單獨開,注滿一池水,分別需要20小時,16小時.丙水管單獨開,排一池水要10小時,若水池沒水,同時打開甲乙兩水管,5小時后,再打開排水管丙,問水池注滿還是要多少小時?
2.修一條水渠,單獨修,甲隊需要20天完成,乙隊需要30天完成。如果兩隊合作,由于彼此施工有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隊的工作效率是原來的五分之四,乙隊工作效率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九。現(xiàn)在計劃16天修完這條水渠,且要求兩隊合作的天數(shù)盡可能少,那么兩隊要合作幾天?
3.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4小時完成,乙、丙合做需5小時完成。現(xiàn)在先請甲、丙合做2小時后,余下的乙還需做6小時完成。乙單獨做完這件工作要多少小時?
4.一項工程,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第三天甲做,第四天乙做,這樣交替輪流做,那么恰好用整數(shù)天完工;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第三天乙做,第四天甲做,這樣交替輪流做,那么完工時間要比前一種多半天。已知乙單獨做這項工程需17天完成,甲單獨做這項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5.師徒倆人加工同樣多的零件。當(dāng)師傅完成了1/2時,徒弟完成了120個。當(dāng)師傅完成了任務(wù)時,徒弟完成了4/5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
答案
1.解:1/20+1/16=9/80表示甲乙的工作效率
9/80×5=45/80表示5小時后進水量
1-45/80=35/80表示還要的進水量
35/80÷(9/80-1/10)=35表示還要35小時注滿
答:5小時后還要35小時就能將水池注滿。
2.解:由題意得,甲的工效為1/20,乙的工效為1/30,甲乙的合作工效為1/20*4/5+1/30*9/10=7/100,可知甲乙合作工效>甲的工效>乙的工效。又因為,要求“兩隊合作的天數(shù)盡可能少”,所以應(yīng)該讓做的快的甲多做,16天內(nèi)實在來不及的才應(yīng)該讓甲乙合作完成。只有這樣才能“兩隊合作的天數(shù)盡可能少”。
設(shè)合作時間為x天,則甲獨做時間為(16-x)天
1/20*(16-x)+7/100*x=1
x=10
答:甲乙最短合作10天
3.解:由題意知,1/4表示甲乙合作1小時的工作量,1/5表示乙丙合作1小時的工作量(1/4+1/5)×2=9/10表示甲做了2小時、乙做了4小時、丙做了2小時的工作量。
根據(jù)“甲、丙合做2小時后,余下的乙還需做6小時完成”可知甲做2小時、乙做6小時、丙做2小時一共的工作量為1。
所以1-9/10=1/10表示乙做6-4=2小時的工作量。
1/10÷2=1/20表示乙的工作效率。
1÷1/20=20小時表示乙單獨完成需要20小時。
答:乙單獨完成需要20小時。
4.解:由題意可知1/甲+1/乙+1/甲+1/乙+……+1/甲=1
1/乙+1/甲+1/乙+1/甲+……+1/乙+1/甲×0.5=1(1/甲表示甲的工作效率、
1/乙表示乙的工作效率,最后結(jié)束必須如上所示,否則第二種做法就不比第一種多0.5天)
1/甲=1/乙+1/甲×0.5(因為前面的工作量都相等)
得到1/甲=1/乙×2
又因為1/乙=1/17
所以1/甲=2/17,甲等于17÷2=8.5天
5.答案為300個
120÷(4/5÷2)=300個
可以這樣想:師傅第一次完成了1/2,第二次也是1/2,兩次一共全部完工,那么徒弟第二次后共完成了4/5,可以推算出第一次完成了4/5的一半是2/5,剛好是1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