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20篇

字號:

勤奮,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古人們深諳此道。他們在艱難歲月中,憑借著不懈的努力,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為大家準備了20個古代勤奮小故事,每一個都蘊含著勤奮所帶來的巨大價值,讓我們感受古人勤奮的魅力。
    1.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一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諸暨人。他小的時候,家里很窮,父親讓他去給財主家放牛,賺幾文錢來補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學。他每次牧牛從鄉(xiāng)學門前經(jīng)過,聽到里面瑯瑯的讀書聲,便停下來了,把牛拴在樹上,在門外聚精會神地聽個不止。有,他在鄉(xiāng)學門外聽課,一直聽到天黑,竟把牛給跑掉了。父親聽說丟了財主家的牛,又怕又氣,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過學堂時,依然像以前一樣專心地聽老師講課。
    有一天,王冕的母親對他父親說:“王冕這個孩子既然如此癡呆,索性任他去吧!”父親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從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廟中,白天替廟里做些雜事,賴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個人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借著佛像前面的長明燈光讀書。由于王冕專心一意地刻苦學習,學問長進很快,后來終于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
    2.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二
    在讀書方面,錢惟演確實是一個奇人。在洛陽為官時,錢惟演曾經(jīng)告訴歐陽修等屬官:“平生愛讀書。坐的時候經(jīng)史,臥的時候讀小說,上廁所的時候看小詞,手中一刻也沒有放下書卷呢?!?BR>    錢惟演的話說的很好,讀書不僅僅要勤奮,對待不同門類的書還需要不同的態(tài)度。
    經(jīng)史乃是先賢所言,是經(jīng)過治世的大道,只有端坐才能靜心閱讀,才能體現(xiàn)對先賢的尊敬。小說詩詞則可以隨意一些,躺著讀也可以,上廁所讀也可以。一個人若僅僅為了工作,為了升職加薪而讀書,未免乏味,失去了讀書的樂趣。
    歐陽修很欣賞錢惟演的讀書觀,多年之后,歐陽修也成了文章大家,文壇領袖。當人們問起歐陽修成功的秘訣,歐陽修說:“我一生所寫的文章,大都在'三上’。所謂馬上、枕上、車上啊。”白天要上班,要處理公務,自然沒有時間考慮寫文章寫詩詞,只有利用一點點滴的時間。宋代入朝多騎馬,于是馬上構思。睡覺前回顧下一天所得,也可以構思。上廁所時反正也不能處理公務,寫詩作文,正是充分利用??梢哉f,歐陽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利用一切時間讀書,堪稱北宋勤奮的讀書人。
    3.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三
    歐陽修刻苦練字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于家境貧寒,家里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伙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4.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四
    宋濂冒雪訪師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shù)十里,去請教已經(jīng)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后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并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后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5.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五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么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伙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fā)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
    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后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6.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六
    陸游書巢勤學
    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柜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于創(chuàng)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一位杰出的大文學家。
    7.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七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于成為一代大學者。
    8.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八
    劉勰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里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jīng)過刻苦學習,終于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9.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九
    蘇步青,1901年生,我國數(shù)學家、學者,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他出生于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從小就在地里勞動: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時他想,這輩子肯定沒有讀書的機會了。
    恰好,村里一戶有錢人請了家庭教師,教他的公子讀書。蘇步青有空,就在窗外聽聽,隨手寫寫畫畫。想不到,那位公子沒學好,蘇步青卻因此學到不少知識。他的叔叔見他這么想學習,便拿出錢,說服蘇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學去讀書。
    在小學的第一個學期,蘇步青考了個倒數(shù)第一名,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熱忱地鼓勵他。這使蘇步青大受感動,決心發(fā)憤圖強。真下了決心,情況就不一樣了,從第二學期起一直到大學畢業(yè),他每學期都考第一。
    蘇步青是抓緊時間、勤奮學習的典范。他從小學起,就抓緊時間讀了好多好書。進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師一看,那寫作方法,很像是古代的《左傳》的寫法,便懷疑這是不是蘇步青自己寫的。上課時,老師要考考他,隨便點了《左傳》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說說寫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錯地把那篇文章背給老師聽。這使老師和同學們大吃一驚:原來,他讀《左傳》讀得能夠背出來了!
    10.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很差,別人背一篇文章,讀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點的讀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讀幾十遍才行。為了背文章,司馬光看書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為白天也在看書,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睜不開眼睛,有時竟會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兒睡著了。后來,他拿了一段圓木頭來當枕頭。半夜,他一翻身,圓木頭就滾走了,頭部跌下來就馬上會清醒,又可以起來繼續(xù)看書了。他把圓木頭叫“警枕”。
    11.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一
    韋編三絕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shù)闹亓俊?BR>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BR>    12.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二
    懸梁刺股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字季子,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曾與張儀一起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學成之后,他到各國去游說,希望各國的君主可以采納他的政治主張,但卻始終一無所獲。后,他的錢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鄰居們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憤讀書。從此,他閉門不出,埋頭苦讀,常常讀書到深夜,有時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覺,他就用冷水沖醒自己。但是,到后來冷水也沒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堅持讀書。幾年的苦讀之后,他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于是他再次去游說,后終于成為一位聲望頗高的大縱橫家。
    東漢時期,也有一個像蘇秦一樣勤學苦讀的人,他叫孫敬,字文寶,是當時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決心認真鉆研,經(jīng)常關起門,獨自一人如饑似渴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辦法來刺激自己,但是到后來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影響自己讀書,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一頭則綁住自己的頭發(fā)。當他讀書疲勞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自己馬上清醒,再繼續(xù)讀書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敬后來終于成為一個大學問家。
    13.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三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東??び幸粋€大學者,叫匡衡。他讀了很多書,學識非常淵博。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為他是個天才,而是因為他的執(zhí)著與勤奮。他出身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但是當時的書價都很高,家里根本買不起,那些家中有書的富人們又不肯輕易地把書借給別人。于是,匡衡就在農(nóng)忙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那些有錢人自然是樂意之至。這樣,匡衡便可以讀很多書。
    但是,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锖夂苤保睦锵耄喊滋旆N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點不起油燈,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絲亮光。他站起身,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家的燭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墻壁上挖了一個小洞,在鄰居家掌燈的時候,燭光從小洞中透過來,他就借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書得來不易,燭光也得來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難得的讀書機會,他以驚人的毅力博覽群書,終于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
    14.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四
    囊螢映雪
    車胤,字武子,晉南平(今安鄉(xiāng)、津市一帶)人。車胤自幼好學不倦,可是由于家庭貧困,沒有錢買燈油在晚上讀書。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誦詩文。一個夏夜,他在屋外誦書,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樣的螢火蟲在空中飛舞。他突發(fā)奇想:螢火蟲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燈一樣嗎?這樣我就能夠徹夜苦讀了!想到這兒,他立即找來了白絹扎成一個小口袋,并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車胤就這樣用功苦讀,終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溜掉,非??上?。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從窗縫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15.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五
    聞雞起舞
    祖逖和劉琨是晉代的兩個將領。24歲那年,祖逖擔任司州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也是一個很有志向的青年。他們志同道合,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干一番事業(yè)。
    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很是焦慮。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里供職,晚上回家一起談論國家大事,談如何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蓋一床被子睡下。
    有一天,他們談得很晚,剛入睡,劉琨就鼾聲如雷。剛睡了一會兒,祖逖猛然聽到雞的叫聲,于是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天下要大亂了,我們還能安穩(wěn)地睡覺嗎?”劉琨揉揉眼,想想說:“對!應該居安思危!”于是兩人穿衣起床來到院中,拔劍對舞起來,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息。
    后來,祖逖和劉琨為收復北方竭盡全力,作出貢獻。而他們早年聞雞起舞的故事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美談。
    16.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六
    牛角掛書
    李密,隋末遼東人,少年時候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他生性好動,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fā)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著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國公楊素,楊素見這小伙子如此好學,很是吃驚,便跟上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學習這樣用功???”李密認識楊素,趕緊下牛拜見。楊素又問他讀的什么書,李密說:“《項羽傳》。”交談中,楊素發(fā)現(xiàn)李密真是個人才。楊素回家以后,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才能和氣度,比你們兄弟幾個強得多。”于是,楊玄感便結交了李密,他倆成為好朋友。
    17.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七
    磨杵成針
    李白雖然自幼聰明過人,但并不是個能持之以恒做完一件事的孩子,每次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有,他覺得手中的書枯燥無味并且深奧難懂,于是便跑出去閑逛。在河邊,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手拿一根粗大的鐵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神情專注,他就奇怪地問:“您磨大鐵棒干什么?”
    “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崩掀牌虐涯樕系暮顾亮瞬?,依然認真地磨著鐵棒。李白一聽哈哈笑起來,說:“這么粗的一根鐵棒,你哪年哪月才能把它磨成一根針呢?”老婆婆慈祥地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很困難??晌颐刻觳煌5啬?,總有一天,會把它磨成針。孩子,只要工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聽完這番話,一下子明白過來,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能做成,讀書也一樣。
    18.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八
    墨池的來歷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圣”,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19.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九
    王獻之和十八缸水
    王大令,即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王羲之有七個兒子,一個女兒。七個兒子都擅長書法,其中,小的兒子王獻之為突出。
    王獻之從小跟父親學習書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親那樣勤學苦練,做一個大書法家。他每每見到古人的書法名跡,總要手不釋卷,細心觀看,待到把它的字體特征,筆畫形態(tài)以及結構布局等方面有個通盤的考慮后,再動手下筆,臨寫數(shù)十百遍,直到心領神會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歲時,他的書法已寫得別有意趣。
    但是他學了一段時間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緒,奢望有一條通向書法成功的捷徑。有一天,王獻之走進父親的書房,便問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訴他寫字的秘訣。王羲之聽了,就領著王獻之來到后院,指著十八口大缸對兒子說:“寫字的秘訣就在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這十八缸里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BR>    王獻之聽了父親的教導后,就再也不敢偷懶貪圖捷徑了,而是夜以繼日,腳踏實地地練習。王羲之為了想試試兒子的功力,就從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筆,竟沒有拔動,于是嘆息著說:「這孩子前途無量??!在王羲之的諄諄教誨之下,王獻之真的寫完了十八缸水,進一步改變了當時的古拙書風,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書法兼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他運筆英俊豪邁,饒有氣勢,在書法與其父王羲之齊名,并稱“二王”。
    20.關于勤奮的古代小故事 篇二十
    懷素和尚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之后就有十幾甕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石(那么重)。前來求取墨跡、并請(他)寫匾額的人多得像吵鬧的集市一樣。(他)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洞來,于是(就)用鐵皮包裹住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后來(智永)把筆頭全部都埋了,稱之為“退筆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