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浩瀚星空中,莊子宛如一顆璀璨而神秘的巨星,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莊子,這位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他的思想深邃如淵海,寬廣似蒼穹。整理了20篇知識點,在這里,我們會觸及莊子那充滿奇幻色彩的哲學(xué)觀點。他的齊物論,打破了萬物之間的界限,讓我們重新審視世間的異同;他的逍遙游,像一陣自由的風(fēng),帶領(lǐng)我們超越世俗的羈絆,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莊子用他那汪洋恣肆的文筆,描繪出一幅幅神奇瑰麗的畫卷,鯤鵬展翅九萬里,莊周夢蝶不知周,這些奇妙的故事背后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我們還將領(lǐng)略莊子在文學(xué)上的非凡成就。其獨特的寓言風(fēng)格,以小見大,生動形象,讓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這些知識點涵蓋了莊子思想的核心、藝術(shù)特色、對后世的深遠影響等多個方面。讓我們借助這20篇內(nèi)容,深入探索莊子的世界,感受這位先哲思想與文學(xué)交織而成的壯麗華章。
1.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一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莊子》一書中?!肚f子》中的文章以獨特的藝術(shù)造詣絕響于先秦諸子作品之中,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BR> 2.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二
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技并存于事。事并存于義。義并存于德。德并存于道。道并存于天、地、人。
兼:并。
注意,如下要點,需要明白。
要點一。這說的是,以德并存于道;又以道并存于三才。
要點二。過程如下。
首先,出世證道之旅。
技兼于事。是說,技藝和事并存,沒有離開事的技藝。這是令我等從技藝回歸到事。
事兼于義。是說,事和有為之德仁義禮等并存,沒有離開有為之德的事。這是令我等從事回歸到有為之德如仁義禮。
義兼于德。是說,有為之德和無為之德并存,沒有離開無為之德的有為之德。這是令我等從有為之德回歸無為之德。
德兼于道。是說,無為之德和道并存,沒有離開道的無為之德。這是令我等從無為之德回歸道。
此即三二一出世證道之旅。
其次,入世生活之旅。
道兼于天。是說,實證到大道,并不執(zhí)著圣境界;而是不舍入世生活,即,還要做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梢?,這是道和天、地、人三才并存。令我等悟道后,不墮斷滅,積極入世生活。
此即一二三入世生活之旅。
3.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三
上治人者,事也。
上,治理三才之人者,此即事。
注意,如下要點,需要明白。
要點一。何謂上?
三才之人,其上是地和天。天地之上是道。
要點二。居上,即居道、居天、居地,都能治理下人(萬物)而成諸事
4.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四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君,源于無為之德而成于天。故而說:遠古之君,天下是無為的,無為能止。
原:本。
玄古:遠古。
天德:無為之德。
已:止。
注意,如下要點,需要明白。
要點一。君,源于德而成于天。此處之君,絕非世俗君王;而是主宰天、地、人之君,即道。
源于德,是說通過無為之德,才能與大道謀面。
成于天,是說通過無為,實證到無。無即天。此即成于天之謂。
要點二。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古喻心。遠古之君,喻清凈吾心,喻道。
這是說,以清凈吾心治理天下,天下是無為的,并且無為能止,不執(zhí)著無為。此即做到了為無為,此即玄德。
5.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五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天地雖大,其化則是均衡的。萬物雖多,其治則是一。人卒雖眾,其主則是君。
化:心物互變稱作化。心變?yōu)槲?,稱作化生。物變?yōu)樾模Q作化去。
注意,如下要點,需要明白。
要點一。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心和天地是互化的。心化作天地,天地也能化作心。恰如陰陽魚。一來一去,長遠而言,其化十分均衡。
要點二。萬物雖多,其治是一。
心所化萬物固然多,但其治則是一。這一,初學(xué)可以解讀為萬物之母——有;上進一步可以解讀為萬物之始——無。徹底悟道,則明白,這一就是清凈吾心。
要點三。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心所化之人眾多,但其主則是君。這君,初學(xué)可以解讀為國君;悟道了,則明白這君指的是心王,實際就是自心
6.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六
北冥有魚
1.作者為什么要將鯤鵬所居之地定為“北冥”?
“北冥”是特別之詞,為莊子創(chuàng)造,含義新穎,其中透露出曠遠神秘的意味,暗示著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見,亦非人智所能測的,這種意味與鯤鵬神秘的形象融為一體。
2.本文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逍遙游”有什么聯(lián)系?
鯤鵬展翅高飛,必須憑借六月的大風(fēng)。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了“逍遙”要有所依憑。
3.作者把鯤鵬的居住地定為“南冥”,目的何在?
把鯤鵬的目的地“南冥”與出發(fā)地“北冥”對舉,表明鯤鵬從渺遠幽深的極北之地遷徙至極南之地,可見其志向極遠。
7.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七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莊子為什么堅持認為魚是快樂的?
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不無啟發(fā)。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斷定魚“樂”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
8.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八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莊子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
莊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采用反問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論“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魚”,足見莊子的機智。
3.莊子是如何擺脫惠子的追問的?
莊子返回爭論的起點,回轉(zhuǎn)話題,偷換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機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發(fā)難。莊子的機智靈活躍然紙上。
9.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九
朝三暮四
“狙公賦,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T唬骸粍t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成語“朝三暮四”出自此處,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反復(fù)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無論是早3晚4,還是早4晚3,合計皆為7。
要得到“7”這個數(shù)字,可以是“3+4”,還可以是“2+5”、“6+1”,但對于一些人來說,可以接受“3+4”,卻無法接受其他方式的相加。
好比文中的猴子,一旦超出自己的認知便難以接受。
莊子通過講故事,論證萬物⻬一的人與那些猴子并無異樣。
10.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
適得而幾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BR> 庸,常意平庸、平常之意,亦通“用”,有功勛、功勞之義。
在小篆中,其字形從用,從庚。
從庸到用,再到通,用是我們的方法,通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不用,不嘗試,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才是適合自己。
用了,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再尋找方法破除阻礙。
道路不通,事情也就不順,通,講究的是適得其法和恰到好處。
找到了通道,那就沿著自己認為“適得”的這條路走下去。
11.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一
道通為一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BR> 莛,草本植物之莖;楹,堂屋前部的柱子;癘,同“癩”,意指丑八怪;⻄施,古時第一美人。
莛與楹,厲與⻄施,截然相反之物,且是粗細、美丑各異。
在莊子眼里,莛與楹的本質(zhì)皆是草木,厲與⻄施都是人,外在地形雖有各異,但內(nèi)在本質(zhì)都是一樣。
我們?nèi)菀妆换ɡ锖诘耐獗砻曰箅p眼,忽略事物本來的面目;我們也容易在欲/望中迷失方向,不記得自己出發(fā)的目的。
抽絲剝繭,披沙揀金,或許我們才能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將事情做成。
12.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二
方生之說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BR> 萬物隨起隨滅,隨滅隨起。正確之時出現(xiàn)錯誤,錯誤之時也有正確。
不去計較是與非,是非因果,何人能言明,就像莫比烏斯環(huán),相互嵌套,世間萬物皆有聯(lián)系,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還是會回到原點,是無限循環(huán)與生生不息。
莊子在此中,也看到了那些有限的、獨立的個體在彼處看到存在的意義,進而認識了自己。
終點也是起點,物極必反、一體兩面才是我們需要關(guān)注的重點。
13.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三
言者有言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BR> 言論出于機心,言語不能作為衡量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
我們的言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否清楚,他人的言語,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我們可否聽出弦外之音,能否成為我們對事或人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
在莊子看來,一些話語雖然說了出來,但意思不夠明確,無法形成定論。
正如初生小⻦的啼叫,自以為已經(jīng)闡明了一切,還是沒有表達清楚。
自己說的話,要三思;他人說的話,要辨別。
14.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四
且無師乎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偏見作為判別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評價他人和外物的標(biāo)準(zhǔn)。
我們時常以此去評價身邊的一切,往往未窺得全貌,卻斷然得出結(jié)論。
我們以為的“常識”,即是評判標(biāo)準(zhǔn),也是對外物的成見。
莊子一度思考世間是否存有不迷茫的人,也許正是這些人,他們夸夸其談,將浮于表面的現(xiàn)象作為真理,而不加思考。
⻓此以往,我們不僅會失去理性地思考,也會失去生活的本真。
15.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五
終身役役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一輩子都在勞碌卻沒有任何成就,身心憔悴卻不知魂歸何處,讓人悲哀不已!
我們有無數(shù)條路可以選擇,選擇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卻也有無數(shù)的人,一生都在迷茫之中毫無建樹,不知因何而活,不知如何而活。
無需害怕迷茫,不僅世人迷茫,莊子也迷茫,但莊子也在迷茫之中用一生尋找天籟,領(lǐng)悟人生。
16.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六
非彼無我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BR> 沒有你,也就沒有我,沒有我,也就失去一切可以執(zhí)取之物。
唐太宗在評價魏征時,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這里闡述的是彼此的關(guān)系。
其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這是人與人、人與物的差異性。
從對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以此作為參照物,形成聯(lián)系。
莊子在此以辯證的眼光揭示人的意識是如何產(chǎn)生的,并通過外物呈現(xiàn)出來。
17.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七
日以心斗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
有人即使是在睡著的時候,頭腦中還盤算著爭名奪利,醒來后又置身于縱橫捭闔,勾心斗⻆的環(huán)境中。
睡無安穩(wěn),醒則算計,煩憂幾何,爭名逐利,正如我們想躺躺不平,想卷又卷不動的現(xiàn)狀。
莊子發(fā)出“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的疑問,解決之法或許是要回歸到最真實的自我,走得慢一點,讓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方能抵得住隨時而來的狂風(fēng)驟雨。
18.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八
眾竅為虛
“泠風(fēng)則小和,飄風(fēng)則大和,厲風(fēng)濟則眾竅為虛。”
風(fēng)是大自然的現(xiàn)象,看不見,摸不著,然樹葉、經(jīng)幡飄動,以此有風(fēng)。
若遇洞穴,百聲齊發(fā),亦是有風(fēng)。
莊子借子綦的口來描述風(fēng),洞穴在輕柔的風(fēng)中是悠揚地和鳴,在強勁的風(fēng)中則是奔放的,如遇更大的風(fēng),洞穴反而無聲。
無論是風(fēng)還是洞穴,都以其特有的方式,昭示萬物的存在與變化。
感受世間每個個體的特點,是莊子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也是對生命的認知與體悟。
19.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九
未聞天籟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綦回答學(xué)生子游說:“你只聽說過人籟而沒有聽說過地籟,就算你聽說過地籟,也肯定沒有聽說過天籟!”
這是“天籟”一詞的出處,我們常用“天籟之音”來形容聲音的悅耳動聽。
地籟是各種空洞發(fā)出的聲音,人籟則是竹簫之類發(fā)出的聲音,而天籟是風(fēng)吹過萬種空洞所發(fā)出的聲音,三者千差萬別。
子游原本只知道地籟和人籟,未聞天籟。經(jīng)子綦一番詮釋,子游又有了新的領(lǐng)悟。
20.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二十
使如槁木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我們常用“形如槁木”來形容一個人的身體瘦得像干枯的木頭,用“心如死灰”來形容意志消沉,態(tài)度冷漠到極點的狀態(tài)。
子游看到老師子綦仰起頭來有氣無力地吐了口氣,就像靈魂出了竅,一副活死人的樣子,以此表達對老師的不滿。
莊子借子游的言語,既體現(xiàn)學(xué)生勇于質(zhì)疑老師,也引出后續(xù)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
1.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一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莊子》一書中?!肚f子》中的文章以獨特的藝術(shù)造詣絕響于先秦諸子作品之中,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BR> 2.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二
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技并存于事。事并存于義。義并存于德。德并存于道。道并存于天、地、人。
兼:并。
注意,如下要點,需要明白。
要點一。這說的是,以德并存于道;又以道并存于三才。
要點二。過程如下。
首先,出世證道之旅。
技兼于事。是說,技藝和事并存,沒有離開事的技藝。這是令我等從技藝回歸到事。
事兼于義。是說,事和有為之德仁義禮等并存,沒有離開有為之德的事。這是令我等從事回歸到有為之德如仁義禮。
義兼于德。是說,有為之德和無為之德并存,沒有離開無為之德的有為之德。這是令我等從有為之德回歸無為之德。
德兼于道。是說,無為之德和道并存,沒有離開道的無為之德。這是令我等從無為之德回歸道。
此即三二一出世證道之旅。
其次,入世生活之旅。
道兼于天。是說,實證到大道,并不執(zhí)著圣境界;而是不舍入世生活,即,還要做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梢?,這是道和天、地、人三才并存。令我等悟道后,不墮斷滅,積極入世生活。
此即一二三入世生活之旅。
3.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三
上治人者,事也。
上,治理三才之人者,此即事。
注意,如下要點,需要明白。
要點一。何謂上?
三才之人,其上是地和天。天地之上是道。
要點二。居上,即居道、居天、居地,都能治理下人(萬物)而成諸事
4.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四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君,源于無為之德而成于天。故而說:遠古之君,天下是無為的,無為能止。
原:本。
玄古:遠古。
天德:無為之德。
已:止。
注意,如下要點,需要明白。
要點一。君,源于德而成于天。此處之君,絕非世俗君王;而是主宰天、地、人之君,即道。
源于德,是說通過無為之德,才能與大道謀面。
成于天,是說通過無為,實證到無。無即天。此即成于天之謂。
要點二。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古喻心。遠古之君,喻清凈吾心,喻道。
這是說,以清凈吾心治理天下,天下是無為的,并且無為能止,不執(zhí)著無為。此即做到了為無為,此即玄德。
5.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五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天地雖大,其化則是均衡的。萬物雖多,其治則是一。人卒雖眾,其主則是君。
化:心物互變稱作化。心變?yōu)槲?,稱作化生。物變?yōu)樾模Q作化去。
注意,如下要點,需要明白。
要點一。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心和天地是互化的。心化作天地,天地也能化作心。恰如陰陽魚。一來一去,長遠而言,其化十分均衡。
要點二。萬物雖多,其治是一。
心所化萬物固然多,但其治則是一。這一,初學(xué)可以解讀為萬物之母——有;上進一步可以解讀為萬物之始——無。徹底悟道,則明白,這一就是清凈吾心。
要點三。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心所化之人眾多,但其主則是君。這君,初學(xué)可以解讀為國君;悟道了,則明白這君指的是心王,實際就是自心
6.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六
北冥有魚
1.作者為什么要將鯤鵬所居之地定為“北冥”?
“北冥”是特別之詞,為莊子創(chuàng)造,含義新穎,其中透露出曠遠神秘的意味,暗示著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見,亦非人智所能測的,這種意味與鯤鵬神秘的形象融為一體。
2.本文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逍遙游”有什么聯(lián)系?
鯤鵬展翅高飛,必須憑借六月的大風(fēng)。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了“逍遙”要有所依憑。
3.作者把鯤鵬的居住地定為“南冥”,目的何在?
把鯤鵬的目的地“南冥”與出發(fā)地“北冥”對舉,表明鯤鵬從渺遠幽深的極北之地遷徙至極南之地,可見其志向極遠。
7.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七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莊子為什么堅持認為魚是快樂的?
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不無啟發(fā)。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斷定魚“樂”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
8.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八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莊子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
莊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采用反問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論“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魚”,足見莊子的機智。
3.莊子是如何擺脫惠子的追問的?
莊子返回爭論的起點,回轉(zhuǎn)話題,偷換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機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發(fā)難。莊子的機智靈活躍然紙上。
9.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九
朝三暮四
“狙公賦,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T唬骸粍t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成語“朝三暮四”出自此處,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反復(fù)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無論是早3晚4,還是早4晚3,合計皆為7。
要得到“7”這個數(shù)字,可以是“3+4”,還可以是“2+5”、“6+1”,但對于一些人來說,可以接受“3+4”,卻無法接受其他方式的相加。
好比文中的猴子,一旦超出自己的認知便難以接受。
莊子通過講故事,論證萬物⻬一的人與那些猴子并無異樣。
10.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
適得而幾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BR> 庸,常意平庸、平常之意,亦通“用”,有功勛、功勞之義。
在小篆中,其字形從用,從庚。
從庸到用,再到通,用是我們的方法,通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不用,不嘗試,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才是適合自己。
用了,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再尋找方法破除阻礙。
道路不通,事情也就不順,通,講究的是適得其法和恰到好處。
找到了通道,那就沿著自己認為“適得”的這條路走下去。
11.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一
道通為一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BR> 莛,草本植物之莖;楹,堂屋前部的柱子;癘,同“癩”,意指丑八怪;⻄施,古時第一美人。
莛與楹,厲與⻄施,截然相反之物,且是粗細、美丑各異。
在莊子眼里,莛與楹的本質(zhì)皆是草木,厲與⻄施都是人,外在地形雖有各異,但內(nèi)在本質(zhì)都是一樣。
我們?nèi)菀妆换ɡ锖诘耐獗砻曰箅p眼,忽略事物本來的面目;我們也容易在欲/望中迷失方向,不記得自己出發(fā)的目的。
抽絲剝繭,披沙揀金,或許我們才能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將事情做成。
12.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二
方生之說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BR> 萬物隨起隨滅,隨滅隨起。正確之時出現(xiàn)錯誤,錯誤之時也有正確。
不去計較是與非,是非因果,何人能言明,就像莫比烏斯環(huán),相互嵌套,世間萬物皆有聯(lián)系,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還是會回到原點,是無限循環(huán)與生生不息。
莊子在此中,也看到了那些有限的、獨立的個體在彼處看到存在的意義,進而認識了自己。
終點也是起點,物極必反、一體兩面才是我們需要關(guān)注的重點。
13.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三
言者有言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BR> 言論出于機心,言語不能作為衡量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
我們的言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否清楚,他人的言語,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我們可否聽出弦外之音,能否成為我們對事或人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
在莊子看來,一些話語雖然說了出來,但意思不夠明確,無法形成定論。
正如初生小⻦的啼叫,自以為已經(jīng)闡明了一切,還是沒有表達清楚。
自己說的話,要三思;他人說的話,要辨別。
14.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四
且無師乎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偏見作為判別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評價他人和外物的標(biāo)準(zhǔn)。
我們時常以此去評價身邊的一切,往往未窺得全貌,卻斷然得出結(jié)論。
我們以為的“常識”,即是評判標(biāo)準(zhǔn),也是對外物的成見。
莊子一度思考世間是否存有不迷茫的人,也許正是這些人,他們夸夸其談,將浮于表面的現(xiàn)象作為真理,而不加思考。
⻓此以往,我們不僅會失去理性地思考,也會失去生活的本真。
15.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五
終身役役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一輩子都在勞碌卻沒有任何成就,身心憔悴卻不知魂歸何處,讓人悲哀不已!
我們有無數(shù)條路可以選擇,選擇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卻也有無數(shù)的人,一生都在迷茫之中毫無建樹,不知因何而活,不知如何而活。
無需害怕迷茫,不僅世人迷茫,莊子也迷茫,但莊子也在迷茫之中用一生尋找天籟,領(lǐng)悟人生。
16.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六
非彼無我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BR> 沒有你,也就沒有我,沒有我,也就失去一切可以執(zhí)取之物。
唐太宗在評價魏征時,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這里闡述的是彼此的關(guān)系。
其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這是人與人、人與物的差異性。
從對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以此作為參照物,形成聯(lián)系。
莊子在此以辯證的眼光揭示人的意識是如何產(chǎn)生的,并通過外物呈現(xiàn)出來。
17.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七
日以心斗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
有人即使是在睡著的時候,頭腦中還盤算著爭名奪利,醒來后又置身于縱橫捭闔,勾心斗⻆的環(huán)境中。
睡無安穩(wěn),醒則算計,煩憂幾何,爭名逐利,正如我們想躺躺不平,想卷又卷不動的現(xiàn)狀。
莊子發(fā)出“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的疑問,解決之法或許是要回歸到最真實的自我,走得慢一點,讓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方能抵得住隨時而來的狂風(fēng)驟雨。
18.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八
眾竅為虛
“泠風(fēng)則小和,飄風(fēng)則大和,厲風(fēng)濟則眾竅為虛。”
風(fēng)是大自然的現(xiàn)象,看不見,摸不著,然樹葉、經(jīng)幡飄動,以此有風(fēng)。
若遇洞穴,百聲齊發(fā),亦是有風(fēng)。
莊子借子綦的口來描述風(fēng),洞穴在輕柔的風(fēng)中是悠揚地和鳴,在強勁的風(fēng)中則是奔放的,如遇更大的風(fēng),洞穴反而無聲。
無論是風(fēng)還是洞穴,都以其特有的方式,昭示萬物的存在與變化。
感受世間每個個體的特點,是莊子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也是對生命的認知與體悟。
19.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十九
未聞天籟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綦回答學(xué)生子游說:“你只聽說過人籟而沒有聽說過地籟,就算你聽說過地籟,也肯定沒有聽說過天籟!”
這是“天籟”一詞的出處,我們常用“天籟之音”來形容聲音的悅耳動聽。
地籟是各種空洞發(fā)出的聲音,人籟則是竹簫之類發(fā)出的聲音,而天籟是風(fēng)吹過萬種空洞所發(fā)出的聲音,三者千差萬別。
子游原本只知道地籟和人籟,未聞天籟。經(jīng)子綦一番詮釋,子游又有了新的領(lǐng)悟。
20.莊子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二十
使如槁木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我們常用“形如槁木”來形容一個人的身體瘦得像干枯的木頭,用“心如死灰”來形容意志消沉,態(tài)度冷漠到極點的狀態(tài)。
子游看到老師子綦仰起頭來有氣無力地吐了口氣,就像靈魂出了竅,一副活死人的樣子,以此表達對老師的不滿。
莊子借子游的言語,既體現(xiàn)學(xué)生勇于質(zhì)疑老師,也引出后續(xù)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