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美德之光,宛如璀璨星辰,在歷史的蒼穹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輝。在古代社會的悠悠長河里,無數動人心弦的小故事如同一串串珍貴的珍珠,串聯(lián)起了誠信的價值真諦。精選的20篇古代誠信小故事,是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它們有的講述了帝王將相一諾千金的豪邁,其言語似九鼎之重,在風云變幻的政治舞臺上留下誠信佳話;有的展現了文人墨客對信諾的堅守,即便面對艱難困苦,也絕不違背內心的道德準則;還有市井百姓間誠信相交的點滴,那是平凡生活中溫暖人心的力量。這些故事就像古老的鐘聲,穿越時空,敲響在我們的心間,時刻提醒我們誠信的重要,讓我們在古人的智慧與品德中汲取滋養(yǎng),守護這無價的精神瑰寶。
1.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一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職時,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后,自發(fā)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后,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并問他什么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于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2.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二
晉公子重耳因蒙難而流/亡他鄉(xiāng),當時很多諸侯國不接納他,困難的時候介子推只能從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國后,楚國熱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時,楚國國君問他說:“如果你以后做了晉國國君,將如何報答我?”重耳說:“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會有更稀罕的東西送給你,不過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晉國國君,假若我們在戰(zhàn)場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為回報!”
后來,重耳果然作了國君,成了晉文公。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果然與楚國在戰(zhàn)場上相遇,晉文公確實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退避近百里以報楚國招待之恩。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故事原型。
3.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三
張良,漢代人,從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約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張良悠閑地在橋上散步。有位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腳上的草鞋丟到橋下,并且看著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張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橋下取回鞋子,遞給他。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說:“給我穿上。
于是,張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腳讓張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著離開了。張良十分吃驚地望著老人的背影。誰知,那個老人走了幾步又轉過身來,對著張良招招手,示意張良到他跟前兒去。
張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頭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這娃不錯,值得教導。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那里見面?!睆埩夹辛藗€禮說:“是”。
五天后,天剛剛亮,張良來到橋上,那個老人已經坐在橋并沒有等著張良了,老人很生氣地說:“此刻天已經天亮了,年輕人這么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后還能有什么作為。五天以后,雞叫時來見我?!闭f完老人就走了。
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經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聽見三聲雞叫了,你怎樣才來,五天以后再早一點兒來見我?!?BR>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那個老人。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諾言,說什么時候到就什么時候到。”
之后老人又從懷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說:“讀了這本書,就能夠成為皇帝的老師。這話會在十年后應驗。十三年后,你會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闭f完之后,老頭兒就離開了,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
天亮時,張良看老人送的那本書,原先是《太公兵法》,又叫《黃石兵書》。張良十分珍惜這本書,認真學習,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并且他還時刻遵守老者的教誨,嚴格要求自我,立志永遠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這樣才能讓別人信任自我,從而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4.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四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fā)駕崩后,太子姬誦年幼,在叔叔周公旦的扶助下做了國君,史稱周成王。
有一天,姬誦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宮中玩耍。姬誦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了叔虞,并且對他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笔饭賯兟牶?,把這件事件告訴了周公旦。周公旦見到姬誦,問:“你要分封叔虞嗎?”姬誦說:“怎么會呢?那是我跟弟弟說著玩的。”周公卻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
后來,姬誦選擇吉日,正式封叔虞為唐國的諸侯,史稱唐叔虞。后來叔虞在封地上勵精圖治,使唐國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疤熳訜o戲言”這句話也因此流傳開來。
5.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五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里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韋孝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矢兙秃捅硇值軅冊谒桔永锷蠈W。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guī)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yè),就按照家法重打xx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后,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yè)。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里,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后按照規(guī)矩,每人重打xx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后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里都很高興??墒?,小皇甫績心里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guī)矩,被重打xx大板。于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xx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矢円槐菊浀卣f:“這是私塾里的規(guī)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guī)矩甘愿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guī)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北硇謧兌急换矢冞@種信守學堂的規(guī)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xx大板。后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yǎng)成的信守諾言、勇于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保持著,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6.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六
季札掛劍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身上。季札在出使北方國家時路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款待。在交談中,徐國國君表示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季札心中雖默許將寶劍贈與徐國國君,但因事未行。在他完成出使任務回來后,徐國國君已然去世。季札心中默念:“此劍已答應贈與徐君,不可食言?!庇谑撬庀聦殑煸谛炀骨暗臉渖?。隨從們不理解他的做法:“人都死了,還贈劍有什么用?”季札回答說:“我當初在心里已經把劍送給他了,不能因為他的去世而違背我的初衷?!边@個故事告訴我們誠信比財富更重要,是人的內在品質的體現。
7.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七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幼時家里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卻被刻薄的嫂嫂趕出了家門。有一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焙髞眄n信成為的將領,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身邊享福。
8.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八
從前有一個小伙子,名叫尾生,一日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鐘情,并和姑娘相約第二天在長橋相會。第二天尾生如約而至,但姑娘卻沒來,于是尾生便在長橋上徘徊著等待姑娘的出現。已經等了許久,還未見到那個姑娘,奈何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尾生想到和那位姑娘有約,不能失信于人,從始至終都一直在橋上,后他是抱著橋柱被淹死了。
9.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九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
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10.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看望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兩個人都餓了,可路上沒有飯鋪,怎么辦呢?仆人建議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查道說:“那怎么能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么能偷吃呢?”結果兩人只好餓著肚子繼續(xù)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查道和仆人本來已經餓得發(fā)慌,便停了下來。查道叫仆人去樹上采些棗子來吃。
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采過棗子的樹上。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BR> 11.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一
戰(zhàn)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有,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獵練兵。到了次日,下朝后舉行了宴會,魏文侯準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誰知宴會結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
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北姵贾杏幸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蔽何暮畎咽忠粩[,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BR> 12.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二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被罷免了官職以后,家里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
孟信回家后發(fā)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么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孟信不賣病牛的事很快傳開了,連皇帝都聽說了。皇帝認為孟信是個誠實守信的人,立刻派人召他進京,封他做了官。孟信直到年老才榮歸故里。
13.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三
齊桓公即位后,聽取了鮑叔牙的意見,拜請管仲為大夫,主持齊國政務。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國出兵攻魯,魯敗。魯莊公請求將魯國的遂邑獻給齊國以求和,齊桓公答應了。于是,齊、魯兩國在柯地訂立盟約。待到魯國國君將要在盟約上簽字的時候,魯將曹沫突然拔出匕首逼著齊桓公說:“您如果不還給侵占魯國的地盤,我就殺了您?!饼R桓公迫于無奈,只好答應了。曹沫則又退回到作為臣子的位置上。這時,齊桓公很后悔剛才被威脅所作的許諾,想不還給魯地并欲殺了曹沫。管仲馬上獻謀說:“您被劫持答應了曹沫的請求,然后又背信殺了曹沫,僅僅是除掉了一時的心頭之恨。這樣做,您作為一個國君就會失信于各國諸侯,得不到天下人的聲援。您切不可這么做?!饼R桓公頓時大悟,于是就把過去三次打敗曹沫所獲得的魯地均還給了魯國。當各國諸侯得知齊桓公守信還地的事,都覺得齊國是一個守信重義的國家,紛紛依附于齊國。到齊桓公七年,各國諸侯與齊會盟于甄地,齊桓公終于被推舉為霸主,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14.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四
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后,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并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后院,將畫燒毀。事后,對兒子說:“今后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15.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五
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后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崩钌掣形?,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后,痛改前非,又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16.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六
宋濂借書
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里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墒沁€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彼五フf:“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fā)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宋濂說:“娘,今不出發(fā)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碑斔五サ竭_老師家里時,老師稱贊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17.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七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生命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18.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八
立木為信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變法也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19.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九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后,殺豬給你吃?!逼拮訌氖袌龌貋砹耍右截i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痹诱f:“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F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于是曾子把豬給殺了。
20.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二十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实壅僖娏怂?,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fā)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标淌庵x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1.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一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職時,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后,自發(fā)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后,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并問他什么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于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2.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二
晉公子重耳因蒙難而流/亡他鄉(xiāng),當時很多諸侯國不接納他,困難的時候介子推只能從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國后,楚國熱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時,楚國國君問他說:“如果你以后做了晉國國君,將如何報答我?”重耳說:“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會有更稀罕的東西送給你,不過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晉國國君,假若我們在戰(zhàn)場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為回報!”
后來,重耳果然作了國君,成了晉文公。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果然與楚國在戰(zhàn)場上相遇,晉文公確實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退避近百里以報楚國招待之恩。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故事原型。
3.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三
張良,漢代人,從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約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張良悠閑地在橋上散步。有位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腳上的草鞋丟到橋下,并且看著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張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橋下取回鞋子,遞給他。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說:“給我穿上。
于是,張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腳讓張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著離開了。張良十分吃驚地望著老人的背影。誰知,那個老人走了幾步又轉過身來,對著張良招招手,示意張良到他跟前兒去。
張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頭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這娃不錯,值得教導。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那里見面?!睆埩夹辛藗€禮說:“是”。
五天后,天剛剛亮,張良來到橋上,那個老人已經坐在橋并沒有等著張良了,老人很生氣地說:“此刻天已經天亮了,年輕人這么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后還能有什么作為。五天以后,雞叫時來見我?!闭f完老人就走了。
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經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聽見三聲雞叫了,你怎樣才來,五天以后再早一點兒來見我?!?BR>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那個老人。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諾言,說什么時候到就什么時候到。”
之后老人又從懷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說:“讀了這本書,就能夠成為皇帝的老師。這話會在十年后應驗。十三年后,你會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闭f完之后,老頭兒就離開了,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
天亮時,張良看老人送的那本書,原先是《太公兵法》,又叫《黃石兵書》。張良十分珍惜這本書,認真學習,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并且他還時刻遵守老者的教誨,嚴格要求自我,立志永遠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這樣才能讓別人信任自我,從而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4.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四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fā)駕崩后,太子姬誦年幼,在叔叔周公旦的扶助下做了國君,史稱周成王。
有一天,姬誦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宮中玩耍。姬誦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了叔虞,并且對他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笔饭賯兟牶?,把這件事件告訴了周公旦。周公旦見到姬誦,問:“你要分封叔虞嗎?”姬誦說:“怎么會呢?那是我跟弟弟說著玩的。”周公卻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
后來,姬誦選擇吉日,正式封叔虞為唐國的諸侯,史稱唐叔虞。后來叔虞在封地上勵精圖治,使唐國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疤熳訜o戲言”這句話也因此流傳開來。
5.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五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里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韋孝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矢兙秃捅硇值軅冊谒桔永锷蠈W。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guī)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yè),就按照家法重打xx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后,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yè)。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里,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后按照規(guī)矩,每人重打xx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后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里都很高興??墒?,小皇甫績心里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guī)矩,被重打xx大板。于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xx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矢円槐菊浀卣f:“這是私塾里的規(guī)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guī)矩甘愿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guī)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北硇謧兌急换矢冞@種信守學堂的規(guī)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xx大板。后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yǎng)成的信守諾言、勇于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保持著,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6.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六
季札掛劍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身上。季札在出使北方國家時路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款待。在交談中,徐國國君表示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季札心中雖默許將寶劍贈與徐國國君,但因事未行。在他完成出使任務回來后,徐國國君已然去世。季札心中默念:“此劍已答應贈與徐君,不可食言?!庇谑撬庀聦殑煸谛炀骨暗臉渖?。隨從們不理解他的做法:“人都死了,還贈劍有什么用?”季札回答說:“我當初在心里已經把劍送給他了,不能因為他的去世而違背我的初衷?!边@個故事告訴我們誠信比財富更重要,是人的內在品質的體現。
7.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七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幼時家里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卻被刻薄的嫂嫂趕出了家門。有一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焙髞眄n信成為的將領,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身邊享福。
8.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八
從前有一個小伙子,名叫尾生,一日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鐘情,并和姑娘相約第二天在長橋相會。第二天尾生如約而至,但姑娘卻沒來,于是尾生便在長橋上徘徊著等待姑娘的出現。已經等了許久,還未見到那個姑娘,奈何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尾生想到和那位姑娘有約,不能失信于人,從始至終都一直在橋上,后他是抱著橋柱被淹死了。
9.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九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
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10.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看望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兩個人都餓了,可路上沒有飯鋪,怎么辦呢?仆人建議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查道說:“那怎么能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么能偷吃呢?”結果兩人只好餓著肚子繼續(xù)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查道和仆人本來已經餓得發(fā)慌,便停了下來。查道叫仆人去樹上采些棗子來吃。
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采過棗子的樹上。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BR> 11.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一
戰(zhàn)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有,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獵練兵。到了次日,下朝后舉行了宴會,魏文侯準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誰知宴會結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
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北姵贾杏幸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蔽何暮畎咽忠粩[,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BR> 12.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二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被罷免了官職以后,家里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
孟信回家后發(fā)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么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孟信不賣病牛的事很快傳開了,連皇帝都聽說了。皇帝認為孟信是個誠實守信的人,立刻派人召他進京,封他做了官。孟信直到年老才榮歸故里。
13.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三
齊桓公即位后,聽取了鮑叔牙的意見,拜請管仲為大夫,主持齊國政務。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國出兵攻魯,魯敗。魯莊公請求將魯國的遂邑獻給齊國以求和,齊桓公答應了。于是,齊、魯兩國在柯地訂立盟約。待到魯國國君將要在盟約上簽字的時候,魯將曹沫突然拔出匕首逼著齊桓公說:“您如果不還給侵占魯國的地盤,我就殺了您?!饼R桓公迫于無奈,只好答應了。曹沫則又退回到作為臣子的位置上。這時,齊桓公很后悔剛才被威脅所作的許諾,想不還給魯地并欲殺了曹沫。管仲馬上獻謀說:“您被劫持答應了曹沫的請求,然后又背信殺了曹沫,僅僅是除掉了一時的心頭之恨。這樣做,您作為一個國君就會失信于各國諸侯,得不到天下人的聲援。您切不可這么做?!饼R桓公頓時大悟,于是就把過去三次打敗曹沫所獲得的魯地均還給了魯國。當各國諸侯得知齊桓公守信還地的事,都覺得齊國是一個守信重義的國家,紛紛依附于齊國。到齊桓公七年,各國諸侯與齊會盟于甄地,齊桓公終于被推舉為霸主,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14.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四
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后,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并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后院,將畫燒毀。事后,對兒子說:“今后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15.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五
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后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崩钌掣形?,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后,痛改前非,又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16.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六
宋濂借書
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里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墒沁€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彼五フf:“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fā)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宋濂說:“娘,今不出發(fā)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碑斔五サ竭_老師家里時,老師稱贊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17.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七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生命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18.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八
立木為信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變法也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19.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十九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后,殺豬給你吃?!逼拮訌氖袌龌貋砹耍右截i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痹诱f:“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F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于是曾子把豬給殺了。
20.關于誠信的古代小故事 篇二十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实壅僖娏怂?,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fā)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标淌庵x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