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10篇)

字號:

孝,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根本價值觀念,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以下是整理的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10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一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xù)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yǎng)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后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后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
    因此世人有詩頌曰: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并齊閔子騫。
    2.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二
    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nóng)、司空、太尉。
    3.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三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nèi)(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jīng)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4.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四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jié)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5.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五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公認的“孝親”的典范。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xiàn)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fù)。
    6.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六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7.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痹鴧⒂谑墙右娍腿耍远Y相待。曾參學(xué)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xué)》、《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8.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八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jīng)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9.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九
    親嘗湯藥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也不一般,正是漢文帝劉恒。他是西漢第五位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親為薄姬,也就是薄太后。劉恒的仁孝受萬民敬仰,他所治時期便是西漢最清明繁榮的時期,即“文景之治”。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德行決定他的作為和成就,那么漢文帝劉恒的德行就決定了他定是一個明君。
    薄太后臥病在床時,劉恒幾乎天天都來侍奉母親。作為皇帝,他每天都要很早上朝,下朝后又要批讀奏章,決定朝廷內(nèi)外大事小事,可以說是非常辛勞,但他還是沒有以此為理由不去侍候母親。他常常因為母親病重咳嗽或發(fā)燒急不可耐,也常常因為母親難受而心傷,甚至因此不能好好休息,整夜守著母親,換湯喂藥。
    而他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不放心母親吃的藥,每劑藥都要自己嘗過才讓母親服用。作為兒子,他做到了普通百姓之子都做不到的親嘗湯藥,作為皇帝,他做到了家事國事都能夠處理得當。那么這樣的皇帝,所治理的時代又如何不繁榮昌盛呢?
    10.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十
    子路借糧
    子路,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杰出弟子之一。在他小時候,家里只能吃粗糧、野菜,甚至在一些荒年,還常沒食物吃。每次有了吃的,都是父母省著先讓他吃,而那時,子路雖小,卻都看在了眼里。有一天,也許是太久沒有吃到米飯,年邁的父母便嘆到:“好久沒吃米飯了,都快忘了什么味了,什么時候還可以再吃一次米飯啊。”
    可誰知,這句話竟然被子路聽到了,因此他就想去借糧給父母煮一次米飯吃。于是,他沒給父母說干什么去,只是說出一趟遠門。因為子路雖然幼小,但卻非常懂事,所以父母也沒有過問他干什么去,只是囑咐他路上注意安全,早點回來。
    但他們沒想到,子路竟然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程,去一個家里稍許殷實的親戚家去借糧。因為那時候生產(chǎn)力比較低下,所以親戚家也沒有多少糧,就只給他勻了一小袋。但這一小袋,子路也心滿意足,感謝完親戚之后就立刻踏上了回程。在這一路上,他沒有喝一口水,尤其是借到糧后,為了讓父母盡快的吃到米飯,他更是腳不停歇,只覺得自己走得太慢。
    回家后,他就用那一小袋米給父母煮了米飯,看著父母吃到米飯的滿足感和忍不住流出的淚水,子路一路雖然艱辛,心里卻非常的滿足,因為他終于讓父母吃到了米飯。而這個故事,一直流傳千年。筆者以前聽到的故事可能不是這樣講的,畢竟經(jīng)過了筆者的充實和潤色,但大意卻沒變,也讓我們體會到子路小小年紀卻非常孝順的優(yōu)秀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