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10篇

字號:

閱讀不僅是傳統(tǒng)經驗的積累,更是當代文化的塑造。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了解當代社會的各種風潮、文化和價值觀。以下是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10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一
    讀完《浮生六記》,我被作者沈復的生活態(tài)度深深吸引。這本書像一扇窗,讓我窺見了清代文人的生活點滴,感受到了他們對自然和藝術的熱愛。
    書中,沈復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與妻子陳蕓的日常生活,無論是游園、賞花,還是品茶、論詩,都流露出一種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學。他們的故事讓我懂得,幸福往往隱藏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盡管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坎坷,但沈復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他教會了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以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珍惜眼前的每一份美好。
    《浮生六記》不僅是一本文學作品,更是一本生活教科書。它讓我明白,生活不必追求奢華,簡單而真實的日子才是寶貴的。
    2.《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二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書中以真摯的情感和細膩的筆觸,記錄了他與妻子陳蕓平凡而又充滿詩意的生活。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書中讓我感動的是沈復與陳蕓之間深厚的愛情。他們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彼此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卻讓他們的日子充滿了溫馨和甜蜜。這種真摯的情感,讓我懂得了愛情的力量,它能夠超越物質的貧乏,讓人在艱難的生活中找到溫暖和希望。
    沈復的生活態(tài)度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他在面對生活的困頓時,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用一顆平和的心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他教會了我,幸福并不是外在物質的堆砌,而是內心的滿足和對當下的珍惜。
    《浮生六記》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生活哲學的寶典。它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如何變遷,都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3.《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三
    《浮生六記》是清代沈復所著的散文集,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展現(xiàn)了他與妻子陳蕓之間平凡而又深情的生活。讀完這本書,我被他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也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書中,沈復用平實而真摯的語言,記錄了與陳蕓的點點滴滴,無論是游歷山水、品味詩書,還是面對生活的艱辛,他們都能相互扶持,共同度過。這種深厚的情感,讓我感受到了愛情的力量,它能夠讓人在逆境中找到前行的勇氣。
    沈復的生活態(tài)度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他在面對生活的困頓時,總能保持一顆樂觀的心,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光去觀察世界。他教會了我,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存在。
    此外,沈復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也讓我深受感染。他的文字中充滿了對山水的贊美和對文化的思考,讓我懂得了生活不僅僅是日常的瑣碎,更有著詩意和遠方。
    《浮生六記》是一部充滿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讓我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也激發(fā)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本書讓我明白,無論生活如何變遷,都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
    4.《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四
    很小的時候看著那些國產的古裝劇讓我覺得,中國古代的男人要么是在家里面朝黃土背朝天背負著沉重的徭役,為了一家老小艱難生活的鄉(xiāng)間農夫,要么是一心想考取功名舞文弄墨手無縛雞之力的羸弱書生,要么是出生在貴族大家玩世不恭的紈绔子弟。
    《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雖是才子,卻非達官,亦非名士,生前卻并不為人知,逝后也無人問津。雖生于書香門第,不事科舉,反隨父或設館或幕僚,先是小康之家,優(yōu)游自在。后來父子失和,顛沛流離。潦倒無奈之際,還赴嶺南販過酒。喪妻逝父之后,度日更得煩勞友朋接濟,暮年運轉時來,這才做了石琢堂的幕僚,總算有了幾許出頭日。
    林語堂說:“《浮生六記》里的陳蕓,是中國文學及中國歷一個可愛的女人?!鄙驈团c妻子陳蕓的愛情讓人動容,翻開《閨房記趣》,會發(fā)現(xiàn)陳蕓的清麗靈巧:“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边@樣的女子怎叫人不愛呢?二十三年的恩愛,過著“君畫我繡,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平淡生活,還記得那么一個細節(jié),他們已是多年的老夫老妻的時候,在自家走廊里相遇之時,卻也忍不住要悄悄執(zhí)手一握,低語相問,平淡相守的日子,深沉似海的情深意濃,則也是讓人蕩氣回腸,“若有此情,布衣飯菜,盡可終生。”我為這樣細小又浩大如陽光般的溫暖感動著。為這份感情,不管是他們的那個時代,還是當下,那都是不多見的吧。那樣的低到塵埃的感情,溫寧而清澈的詩意人生。
    陳蕓不得公爹喜愛竟被逐出家門,而沈復居然追隨她離開了家庭的庇蔭,終一世顛沛流離,而他卻未曾有悔。如此決絕而深情,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沈復亦是中國歷一個可愛的男子。這兩個可愛的人的美好結合,怪不得連老天也要嫉妒,讓他們后半輩子艱難坎坷,使陳蕓英年早逝。
    今天在各大衛(wèi)視都有相親欄目,那些年輕的女子說著自己的要求,眼底里空洞看不到未來,在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在所有人都感概還能相信愛情嗎的時候,幾百年前的沈復與陳蕓執(zhí)手走過。
    我為沈復與陳蕓相濡以沫的愛情動容,但我更欣賞他們悠然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在我看來,他們有夢想,有別于當代生活的價值觀,熱愛并過著真實悠然的生活,永遠回歸內心的本質,享受并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
    沈復和陳蕓“靜室焚香,閑中雅趣”。陶潛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屈原可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杜甫居住的地方“風含翠筱娟娟凈,雨浥紅蕖細細香”。那時候的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而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且缺乏耐心的時代,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流淌于每個角落,然而卻在社會的匆匆的步伐中逐漸被視而不見。
    不焦慮,不驚慌,不掙扎,不猙獰。浮生若夢,放慢行走的腳步,才能完全體味到生活中的千百種滋味,才能活得詩情畫意平平淡淡,方能趁著歲月靜好安然度世。
    5.《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五
    初一時,沈三白的一篇文言短文《童趣》,便覺其如同一把金鑰匙,給尚在懵懂之中的我打開了一扇文言文的大門,助我踏上了學習文言文之路。當時的我還記住了文章注釋中的一句話——選自《浮生六記》。呵!浮生嗎?李白曾吟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書可真真取了個好名字!可慚愧的是記住這個書名的我直至初中畢業(yè)的這個暑期,才拜讀了這本在文學頗負盛名的傳記,的確感慨頗多……
    通過這本書,我認識了蕓。這個女子,普普通通,平平淡淡,連名字也如其人般簡單——陳蕓,甚至夢想,也如此的淳樸真實——買十畝繞屋菜園,雇仆嫗種植瓜蔬;而后,三白繪畫,她做女紅。布衣暖,飯菜飽,自給自足,終此一生。這夢里,蕓娘她守著煙火與愛人,粗茶淡飯,過著平常日子,卻也有著細水長流的幸福,頗令我等向往。書中關于她的筆墨,字里行間透露著呵護與喜愛,其中令我回味無窮的便是三白與蕓婚后初始的那一段生活了:兩人一起談論古往今來的逸事要聞,一起賞月觀花,聯(lián)詩作對,琴瑟和鳴,好不恩愛!蕓喜愛李白的詩,認為其“冰雪綽約,飄逸有致”。我讀著想:三白是真愛蕓娘,連書名也取自她的愛?。∈|也不時會和夫君開開玩笑,假扮男裝和沈復一起游廟會,可真令我想到便開懷!倆人賞月時刻圖章“愿生生世世為夫婦”。蕓說:“宇宙如此浩瀚,而人間只此一輪明月。不知此時此刻,是否還有人如我倆這般,有此相偎賞月的心情?”我想天下如沈三白這樣的夫君有多少呢?像蕓一樣的女子又有多少呢?如此恩愛的場景真乃舉世無雙??!七夕之夜,蕓娘和沈復同拜織女星,又請人繪月老像,時時焚香只為求月老再賜來世姻緣。這份虔誠是世間唯美的浪漫。在那相守的年華里彼此溫暖。這深情、這美好,天地為證,日月為鑒!
    這一切,像浮生里的一場夢,卻不知夢醒幾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如此恩愛的一對佳人,終究沒有攜手白頭終老。蕓娘臨終之時對沈三白說:“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yōu)游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可這話由蕓臨終說出,不免有幾分悲涼!這一生窮困潦倒的夫妻二人,雖彼此相扶相持,但生活終究將他們推到了萬分尷尬的境地,以致窮死他鄉(xiāng)。
    一切,不過浮生如夢呵!
    張愛玲曾說過,男人一生中會有兩個女人,一個是朵紅玫瑰,一個是朵白玫瑰。紅玫瑰風情萬種,白玫瑰懵懂圣潔。而蕓娘,她有著白玫瑰的忠貞,卻又不少紅玫瑰的風情!
    光陰逝去,不見斯人,只余一本浮生。然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世間浮華遮望眼,卻不如那圣潔的本心來得更真實!
    這個暑期之前,我并不認識蕓,但這個暑期后,蕓走進了我的生活、我的心。這本被稱作“小紅樓夢”的《浮生六記》也成為我鐘愛的一本書。
    呵!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蕓,你永遠活在三白的心中,也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6.《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六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一本書,名為《浮生六記》。只因當時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很感興趣,便買下了這本書。
    這本書是沈復所寫,其實《浮生六記》說是六篇,但如今僅存四卷,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全書寫了作者生活中發(fā)生的點點滴滴。作者和他的妻子陳蕓從童年時的兩小無猜,再到兩人成為夫妻,再到后來,他們漸漸悲歡離合,再到后的過早散場。本是一對恩恩愛愛的夫妻,生活十分的幸福,甜蜜。但因為妻子與父母之間的誤會日漸增多,導致妻子因病逝世。再到之后作者的父親,兒子也相繼去世,作者便開始了他的浪游生活。
    書中我比較喜歡看蕓死后,頭七回魂的片段。在蕓死后,作者感到內疚,是自己虧負了她。到了妻子頭七回魂的日子,作者布置好房間,設上酒菜,也冀望著妻子魂魄歸來,見一見。因自己相信鬼魂,便留在房中。即使中途感到害怕,不適。想叫人來,但并沒有,而是真誠祝禱。作者和妻子到底有多相愛?也可在這片段中知道,作者愿在這一天進屋陪伴妻子;可能因為愛她而相信鬼魂的存在;在蕓魂來時感到不適卻不叫人進來,是因怕別人的陽氣逼走她的陰氣,而選擇真誠祝禱。蕓死后,作者十分自責,以自己為例,奉勸世上夫婦不可彼此仇視,也不可情愛深重,否則可能只會是兩敗俱傷啊。
    書中我喜歡作者的妻子蕓。在作者心中她具有男子的襟懷、才學與見識。也在我心中她是一個聰明、有趣的才女,也是一個愿意為他人著想,不愿辜負別人的好妻子。在書中她敢于女扮男裝去看廟會;能夠雇了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賞花會溫酒;還主動為丈夫謀妾室……多讀幾遍書,你會感到作者的妻子耐人尋味。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可見作者的生活對他來說若像夢一般,歡樂又有多少?夫妻之間恩恩愛愛固然是好事,但因作者沒有能力守候這段愛情,使生活釀成悲劇,成為他后的情癡罷了。
    7.《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七
    初見這本書時,它被放在書店的書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潔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書封面上那幾個淡淡的文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讓我有想要閱讀它的沖動。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于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筑。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里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復,而是他的妻子陳蕓。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中可愛的女人?!?,蕓娘的可愛之處在于,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穎慧,幼時“即能成誦”《琵琶行》,還自己學會吟詩作對,對于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還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種食盒,形如梅花,內置中五六只瓷碟,裝上飯菜,如裝于花瓣中。蕓娘還曾女扮男裝,同沈復一起參加廟會。因那時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蕓娘還真心真意的幫沈復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韻味才行,后遇到憨園,蕓娘很喜歡憨園,但因種種原因,沈復未能娶到憨園,這也讓后來蕓娘的病情更嚴重。
    《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是它的獨特之處。正如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于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tǒng)之詞,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會寫閨事,夫婦生活,而沈復以直率平實的語言敘述閨中樂事,寫出了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后來,沈復仕途坎坷,蕓娘病重,家中貧窮,生活艱難,蕓娘仍為沈復想辦法賺錢,去討一份工作。這夫婦之間的真情令人感動,不幸的是蕓娘紅顏薄命,沈復漂泊各地。
    “浮生”應就是指沈復浮蕩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與蕓娘在一起的時光雖短暫,但很歡樂,美好,但相比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歷,那些歡樂的時光便如夢境一樣虛幻飄渺,曇花一現(xiàn)。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8.《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八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兩百年前的初,因“天之厚我可謂至矣,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便有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記》。那蘇州城的萬家燈火里,有一盞是屬于沈復和陳云的。
    沈三白的生活不乏人生百味。他道:“天地厚我可謂至矣”,而陳云,是此生蒼天對他大的恩賜。
    從兒時的“淑姐”,到相濡以沫的“蕓娘”,是一段羨煞旁人的錦繡時光。陳蕓是個可愛的女子。她曾著男裝與沈復觀神誕花照,游于廟中。他們一路走過,穿過熙攘的人潮與盛世的煙火,把清貧單調的日子過得舒雅溫暖。這半生,如此美麗。我愛蕓娘說的一段話,讓人瞬間就溫柔了起來——他年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群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就是這樣一個溫柔入骨的蕓娘,讓沈復深愛不棄。只不過,這相聚相愛,竟在“蕓竟以之死”中收束了。嘉慶八年三月,陳蕓舊疾復發(fā),藥石無力,殞在了料峭的春寒里。從此,三百只身天涯,風霜滿肩。
    該是如何的情深伉儷,才教蒼天嫉妒至此,狠將風月親手折煞,鋪以滿面風霜。
    沈復的年少歲月,也是讓人羨煞的。與摯友高歌縱酒,游歷山水,雖“惜乎輪蹄征逐,處處隨人,山水怡情,云煙過眼,不道領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尋幽”,但也將川河盡入胸懷,酣暢淋漓。
    乘物以游心,悠然于世間。
    沈復此生見過美景無數(shù),琉球獨得一記。他用簡言簡語,就展露了琉球風采,似海風拂面,大魚覆舟。“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濤聲聽煮茶”,沈三白心滿意足。
    沈復還記道自己愛插花盆栽,積興成癖,心得諸多?!包c綴花石,亭臺樓閣,則要小景入畫,大景入神,虛實相合”。三白的孩提時代,與花蟲為伴,天真爛漫。大隱隱于市,他是“大隱”,在一方庭院中不理塵囂,清風朗月,此心與天地同。
    讀遍此書,繞過幾圈,還是舍不下陳蕓的部分。蕓娘一死,沈復形容枯槁;接著父親撒手人寰,又再是兒子逢森離世。“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來時風月多,去時霜滿面。沈復一生瀟灑坦直,后卻落得孑然一身。
    他與所愛之人的朝朝暮暮,傾注了世間極致的悱惻與纏綿。只怕日夜耳鬢廝磨,還嘆春宵苦短。
    讀過《浮生六記》,像是走過了沈復的一生,坎坷與情意,快活與傷離。沈復的一字一句,一墨一味,沉淀出百年醇質,輕輕地溫柔了文字與光陰。
    “覓得浮生半日閑,一醉如夢又百年”。在下一世的綿長歲月里,沈復定會為了見到陳蕓,為了他們所向往的清風朗月,流浪千萬里,不問歸期。
    9.《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九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后,不覺中發(fā)現(xiàn),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xiàn)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wěn)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xiàn)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蕓嫁于沈復實在是凄涼。到頭來,蕓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10.《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 篇十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書封面的這幾個字加上它素雅的的氣質讓我有閱讀它的興趣。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書中他寫出一種對園林的親切之感,那種感覺我不曾體會但卻想去了解。他本身頗有清代文人的特色,卻對花鳥風景山水詩詞常有研究。本書中,溫文爾雅的敘述了他與妻子陳蕓與朋友與父母與所遇之人的點點滴滴,平淡中飽藏溫馨與心酸。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作者沈復,而是他的妻子陳蕓,她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中可愛的女人?!彼目蓯壑?,不在于現(xiàn)代世俗的乖巧聽話,而是在于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動時張口便誦《琵琶行,自己學詩作對,即使對于難解讀、令人慎言的詩歌,也有著自己-套獨特的見解。然而不止如此,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山水。她還大膽的女扮男裝,與沈復一起參加屆會,那時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蕓娘還真心實意的幫助沈復尋覓妻室,這樣一個人物令我們對這本書更加喜愛。這本書記錄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案∩本腿缱髡吒∑家粯语h蕩的——生,散發(fā)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當時的社會,體現(xiàn)著世間百態(tài)?!陡∩洝窇撌强鞓贰⑿腋?、積極的,但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記愁,讓人更加心動。有一句說的好,快樂總是千篇一律,唯有傷感,是令人牽起心中苦澀而變得有一無二。沈復初是小康生活但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但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與妻子雖在饑寒下生活卻志趣相投,但后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道:“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耳”。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被現(xiàn)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到頭來,蕓的一-生終究只化作一句“夫妻思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而已,那些歡樂的時光如夢境一樣虛幻縹緲,曇花一現(xiàn)?!案∩魤?,為歡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