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成語故事閱讀五篇

字號:

成語在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傳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重要而又極富特色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分享的少兒成語故事閱讀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少兒成語故事閱讀 篇一
    溫故知新
    昭公19年,孔子拜師襄子為師,請教有關(guān)彈琴的學(xué)問。師襄子先彈奏了一曲,帶他彈完便將孔子引入后軒中,讓孔子習(xí)琴??鬃右贿B三日練習(xí)師襄子所教的曲子,沒有再學(xué)習(xí)新的內(nèi)容,師襄子聽孔子曲調(diào)已經(jīng)彈熟便說,詞曲你已彈熟可以學(xué)新曲了。孔子說感謝夫子教誨,但技巧我還不純熟容我繼續(xù)練習(xí)。
    又是三天過去了,師襄子聽著后軒中孔子的琴聲技巧純熟,音調(diào)和諧,韻味無窮,不斷點頭贊賞,便說:“所有技巧您已經(jīng)掌握了,可以學(xué)習(xí)新的內(nèi)容了?!?BR>    孔子回答:“我的指法技巧雖已練熟,但還沒領(lǐng)會曲子的志趣神韻,更未體察到曲作者的為人,請容我再練三日?!?BR>    孔子習(xí)琴的第十天,師襄子站在一旁聽得如醉如癡,而孔子在彈奏中由于受到樂曲的感染,有時進入深沉的思考,境界有時感到心曠神怡,胸襟開闊。他激動地說:“我彈著彈著就體察到作曲者的為人了,那個人膚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 瞻遠矚,性情溫柔敦厚,好像有著統(tǒng)治天下的帝王氣魄,除了文王誰還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樂曲呢!”
    師襄子聞言連忙從坐席上站起來,向孔子施禮道,“此曲正是文王所作,名《文王操》,仲尼你真是聰明過人,一下子便悟到了周樂之精義?!?BR>    孔子說:“全仰仗夫子教導(dǎo)?!?BR>    溫故知新,意思是溫習(xí)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
    2.少兒成語故事閱讀 篇二
    分道揚鑣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元齊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河間公。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為洛陽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將都城由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按照當時的封建禮節(jié),官職低的元志應(yīng)該給官職高的李彪讓路,但元志生性倔強,不肯避讓。他們兩人爭執(zhí)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宮去請孝文帝裁決。李彪說:“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為官職比我低的洛陽令,元志不應(yīng)該搶道?!痹菊f:“我是洛陽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凡是住在洛陽的人,不管是誰,統(tǒng)統(tǒng)編在我的戶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圍之內(nèi),我為什么要給李彪讓路呢?”
    孝文帝見自己手下的兩個大臣發(fā)生爭執(zhí),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說:“洛陽,我之豐沛,自應(yīng)分道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币馑际钦f,洛陽是我國的都城,你們雙方各有職責(zé),那么就把路分開作為兩部分,你們各自驅(qū)車在一邊走。從今以后,誰也不要搶占誰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從皇宮出來以后,馬上用標尺量路畫線,每人各走半邊,也就相安無事了。
    后來,人們用“分道揚鑣”作為成語,比喻志趣、目標各不相同,所以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鑣,口;揚鑣,舉鞭驅(qū)馬前進的意思。
    3.少兒成語故事閱讀 篇三
    懸壺濟世
    相傳,漢代有個叫費長房的人,他發(fā)現(xiàn)自己家樓下新開了一個小藥店,主人是一位老者,門前掛了一個藥葫蘆。凡是有人來求醫(yī),老人就從葫蘆里摸出藥丸,讓患者服用。吃了他的藥,病情都好轉(zhuǎn)了。
    每天看完病后,等到巷子里沒人的時候,這位老者就悄悄跳進葫蘆里,不見了。這一切被費長房看在眼里,心想這位老者肯定是位神仙。第二天,費長房就拿著好吃的去拜見他。
    當天晚上,老者帶著費長房一起進了葫蘆,里面別有洞天。老者坦言,自己的確是神仙,因為犯了錯誤,被罰下人間,通過治病救人積攢功德。費長房拜他為師,學(xué)得醫(yī)術(shù),也成了一名醫(yī)生。
    在古代,“葫蘆”又叫作“壺”,行醫(yī)的人常把葫蘆掛起來當作招牌,所以就有了“懸壺濟世”這個說法。
    有句俗語叫“不知道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意思是弄不清別人真正的意圖。葫蘆的密封性好,潮氣不容易進入,能保持藥物的干燥,所以古人把藥放在葫蘆里,“藥葫蘆”的說法就是這么來的。
    費長房遇到神仙的故事只是個傳說,想成為一名好醫(yī)生可沒那么簡單,既要有醫(yī)術(shù),還要有醫(yī)德。在抗擊新冠疫情時,奮斗在一線的醫(yī)療工作者們就是在懸壺濟世,令人敬佩。
    4.少兒成語故事閱讀 篇四
    黔驢技窮
    過去貴州(黔)這個地方?jīng)]有驢。有個多事的人運來了一頭驢,運來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驢放到山腳下。
    一只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厲害,就躲在樹林里偷偷觀察著,后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驢叫的聲音很特別,很恐怖。大虎大吃一驚,遠遠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謶?。然而,老虎反復(fù)觀察以后,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殊本領(lǐng),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
    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后,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盤算著:“你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老虎騰撲過去,大吼一聲,咬斷了驢的脖子,把驢給吃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驢子看上去軀體高大,好像很厲害;聲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驢子的本領(lǐng)不過如此。不值得畏懼。
    5.少兒成語故事閱讀 篇五
    愚公移山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里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jié)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后,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dǎo),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么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