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學期知識點總結筆記

字號:


    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或知識的學習要點。掌握知識點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學習。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地理上學期知識點總結筆記》,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地理上學期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一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jù)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2.高一地理上學期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二
    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xiàn)極晝(或南極圈出現(xiàn)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xiàn)極夜(或南極圈出現(xiàn)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jù)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3.高一地理上學期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三
    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
    2、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3、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4、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鋒面系統(tǒng)(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
    4.高一地理上學期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四
    1.四季劃分依據(jù)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變化。
    2.劃分的方法有三種:
    (1)物候四季: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2)傳統(tǒng)四季:以“四立”為起始點。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為起始點。
    3.五帶的劃分依據(jù)是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界限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4.黃赤交角與回歸線、極圈之間的關系
    ⑴黃赤交角的度數(shù)等于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shù),與極圈的緯度數(shù)互余。
    ⑵如果黃赤交角變小,南北回歸線度數(shù)變小,極圈度數(shù)增大,從而使熱帶和寒帶的范圍縮小,溫帶范圍擴大。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南北回歸線緯度變大,極圈緯度減小,熱帶和寒帶的范圍擴大,溫帶范圍縮小。
    5.高一地理上學期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五
    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guī)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qū)(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到內陸出現(xiàn):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qū),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shù)乃疅釥顩r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