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3~6歲幼兒古詩(20首)

字號: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孩子從小學(xué)習(xí)古詩,不僅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dá)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大家整理了適合3~6歲幼兒古詩(20首),這些古詩內(nèi)容簡短,朗朗上口。讓我們一起來品味這些古詩的韻味吧!
    1.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一
    畫雞
    唐寅〔明代〕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譯文
    它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來。
    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輕易鳴叫,但是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
    注釋
    裁:裁剪,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將:助詞,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bǔ)語之間。
    平生:平素,平常。
    輕:隨便,輕易。
    言語:這里指啼鳴,喻指說話,發(fā)表意見。
    一:一旦。
    千門萬戶:指眾多的人家。
    2.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二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譯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邊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注釋
    宿:住,過夜。
    危樓:高樓,這里指山頂?shù)乃聫R。危:高。百尺:虛指,不是實(shí)數(shù),這里形容樓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統(tǒng)稱。
    語:說話。
    恐:唯恐,害怕。驚:驚動。
    3.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三
    贈汪倫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遠(yuǎn)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注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yuǎn)行”。
    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jié)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兑唤y(tǒng)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yùn)用了夸張的手法。
    不及:不如。
    4.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四
    江上漁者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fēng)波里。
    古詩簡介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翻譯/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fēng)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注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③愛:喜歡
    ④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xì)、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xiàn)。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fēng)波:波浪。
    5.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五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dú)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dú)自在他鄉(xiāng)作客,每逢節(jié)日加倍思念遠(yuǎn)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yuǎn)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古以九為陽數(shù),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jì)市),在函谷關(guān)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xiāng):他鄉(xiāng)、外鄉(xiāng)。
    為異客:作他鄉(xiāng)的客人。
    佳節(jié):美好的節(jié)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fēng)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rèn)為重陽節(jié)插戴茱萸可以避災(zāi)克邪。
    6.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六
    涼州詞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夜光杯之中,正要暢飲時,馬上琵琶也聲聲響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臥在沙場上,也請你不要笑話,古來外出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xiāng)?
    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當(dāng)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會閃閃發(fā)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將要。
    琵琶:這里指作戰(zhàn)時用來發(fā)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zhàn)場。
    君:你。
    征戰(zhàn):打仗。
    7.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七
    小池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xì)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古詩簡介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里的著 名詩篇。此詩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感情。
    翻譯/譯文
    小泉無聲像珍惜泉水淌著細(xì)流,
    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里柔和的風(fēng)光。
    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經(jīng)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注釋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愛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fēng)光。
    ④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
    ⑤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尖端。
    ⑥頭:上方
    8.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八
    登鸛雀樓
    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詩簡介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rèn)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边@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yáng)中華。
    《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yuǎn),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yáng)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dá)積極探索和無限進(jìn)取的人生態(tài)度。
    翻譯/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fēng)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①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jì)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BR>    ②白日:太陽。
    ③依:依傍。
    ④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dá)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窮:盡,使達(dá)到極點(diǎn)。
    ⑦千里目:眼界寬闊。
    ⑧更:再。
    9.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九
    夏日絕句
    李清照〔宋代〕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xiàng)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活著就要當(dāng)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xiàn)在還思念項(xiàng)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注釋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xiàng)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zhàn)中,兵敗自盡。
    江東:項(xiàng)羽當(dāng)初隨叔父項(xiàng)梁起兵的地方。
    10.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
    舟夜書所見
    朝代:清朝|作者: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diǎn)螢。
    微微風(fēng)簇浪,散作滿河星。
    古詩簡介
    《舟夜書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細(xì)致的觀察,運(yùn)用動靜結(jié)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河上夜景,抒發(fā)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興奮之情。
    翻譯/譯文
    漆黑之夜不見月亮,只見那漁船上的燈光,孤獨(dú)的燈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螢火蟲一樣發(fā)出一點(diǎn)微亮。
    微風(fēng)陣陣,河水泛起層層波浪,漁燈微光在水面上散開,河面好象撤落無數(shù)的星星。
    注釋
    ①孤光:孤零零的燈光。
    ②簇:擁起。
    11.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一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xì)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dāng)?shù)刂撕翁庂I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dāng)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dāng)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2.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二
    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lán)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yuǎn)行而來的船只。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lǐng)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yuǎn)萬里開來的船只。
    13.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三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rèn)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后發(fā)現(xiàn)這是當(dāng)年赤壁之戰(zhàn)的遺留之物。
    倘若不是東風(fēng)給周瑜以方便,結(jié)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guān)進(jìn)銅雀臺了。
    注釋
    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取。
    磨洗:磨光洗凈。
    認(rèn)前朝:認(rèn)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fēng):指三國時期的一個戰(zhàn)役──火燒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吳軍大都督,曾參與赤壁之戰(zhàn)并為此戰(zhàn)役中的主要人物。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里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女,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quán)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tǒng)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14.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四
    江南
    漢樂府〔兩漢〕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及注釋一
    譯文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jié)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fēng)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注釋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dāng)時已設(shè)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guī)模擴(kuò)大,成為一個專設(shè)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tǒng)治者觀風(fēng)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jīng)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里有“適宜”、“正好”的意思。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蓮,蓮葉層層疊疊繁茂蔥翠,魚兒在蓮葉間嬉戲。
    魚一會在蓮葉的東邊嬉戲,一會在蓮葉的西邊嬉戲,一會在蓮葉的的南邊嬉戲,一會又在蓮葉的北邊嬉戲。
    注釋
    何:多么。
    田田:蓮葉長得茂盛相連的樣子。
    15.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五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宋代〕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恕?BR>    注釋
    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洞航砭啊肥腔莩缢鳟嬅矁煞?,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鐘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shù)挠籽浚墒秤谩?BR>    河豚:魚的一種,學(xué)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chǎn)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nèi)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上:指逆江而上。
    16.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六
    于易水送人
    朝代:唐朝|作者: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古詩簡介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所寫的五言絕句,亦叫《于易水送人一絕》。易水是地名,本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yuǎn),筆調(diào)蒼涼。
    翻譯/譯文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fā)沖冠。
    那時的人已經(jīng)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注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nèi),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zhàn)國時燕國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邊。燕丹:指燕太子丹。
    壯士: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冠:帽子。發(fā)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頭發(fā)上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dāng)時在場的人。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17.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七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宋代〕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hù)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茅舍庭院由于經(jīng)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木規(guī)整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自栽種的。
    庭院外一條小河環(huán)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兩座山峰仿佛要推開門,給主人送上滿山的青翠。
    注釋
    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蘇南京)紫金山時的鄰居。
    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凈:一說“靜”。
    無苔:沒有青苔。
    成畦(qí):成壟成行。
    畦:經(jīng)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護(hù)田:這里指護(hù)衛(wèi)環(huán)繞著園田。
    排闥(tà):推開門。
    闥:小門。
    送青來:送來綠色。
    18.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八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一
    清晨告別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dá)。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回蕩,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譯文二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yuǎn)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注釋
    發(fā):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筑。初,公孫述至魚復(fù),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yùn),故稱白帝,改魚復(fù)為白帝城?!蓖蹒ⅲ骸鞍椎鄢牵谫缰莘罟?jié)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BR>    朝:早晨。辭:告別。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云間。
    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边€:歸;返回。
    猿:猿猴。啼:鳴、叫。?。和O?。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19.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十九
    烏衣巷
    劉禹錫〔唐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野草開出了花,烏衣巷口斷壁殘?jiān)窍﹃栃睊臁?BR>    當(dāng)年王導(dǎo)、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jìn)尋常百姓家中。
    注釋
    朱雀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于當(dāng)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dǎo)、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后,烏衣巷淪為廢墟?,F(xiàn)為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地。
    烏衣燕子,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橫跨秦淮河。
    尋常:平常。
    王謝:王導(dǎo)、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舊時:晉代。
    20.適合3~6歲幼兒古詩 篇二十
    敕勒歌
    樂府詩集〔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一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lán)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fēng)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xiàn)。
    譯文二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籠罩著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蒼蔚藍(lán)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風(fēng)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于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注釋
    《敕勒歌》:敕勒(chì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nèi)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
    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籠蓋四野(yě,舊讀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蒼蒼:青色。蒼,青。
    天蒼蒼:天藍(lán)藍(lán)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xiàn)”,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