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5篇

字號: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國講學六年之久,英國的霧氣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去了西南地區(qū),因此來到被譽為“泉城”的山東省會濟南后,感受非常強烈。標題“濟南的冬天”,簡潔闡明了地點、節(jié)令。老舍緊緊抓住濟南冬天“響晴”這一特點,描述出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動人的冬景。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5篇,歡迎大家閱讀。
    1.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一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fā)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fā)現并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
    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過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1、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蔼殞W抓特點”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跡”、“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題設計簡單,學生通過預習之后,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2、因材施教,分層設題。在“對學品美句”環(huán)節(jié)中,我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學生在表達的時候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練。同時因為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于有幾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3、難點突破,通過小組群學的`方式來達成。通過“群學理方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發(fā)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于前面第二環(huán)節(jié)占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于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fā)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fā)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fā)言的機會。
    2、在課堂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fā)學生的激情。一節(jié)課的成敗在于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于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一節(jié)語文課的成功。
    2.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二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yōu)美。學習這篇的課文,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受文章到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與語言美。
    課堂朗讀分三步走:
    初讀整體感知:通過范讀、齊讀、散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初步了解課文描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再讀深入理解: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因為”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各抒己見,深切的感受作者筆下的濟南冬天之美。
    三讀品味賞析。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味道。值得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悟、理解、體會、學習。
    總結本節(jié)課,我認為,在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平時的課堂教學,也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今后在這方面,我還要多下功夫。
    3.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三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經典美文,教學此文,我既把它作為一堂美句賞析課,又把它作為一堂寫景訓練課。
    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度對學好語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過多地分析、講解,結果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主體參與的程度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于是,我在教學中,根據題的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了獨學、對學和群學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做到既有自主,又有合作探究。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朗讀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可見絕非一般了。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獲,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谶@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來說,學生反復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三、“品”與“寫”結合,既應對了閱讀又培養(yǎng)了寫作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在朗讀中品析文章,同時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范型教學,并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品的結果又是為了寫作,讓學生學會融情寫景的寫作手法。
    當然這次公開課還存在的許多的不足,在教學中,感覺教學容量過大,以致每個環(huán)節(jié)沒能精細化;教學中,自己說得過多,放手學生動得還不夠。希望在以后教學中,能改掉這點毛病,把教學工作搞得更出色。
    4.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四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yōu)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yǎng),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而讀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獲,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在課堂討論中,我還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濟南的總特點是什么?”“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fā)揮。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
    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反思過后,發(fā)現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本課件設計意圖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師的教,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學。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容量,節(jié)約時間,提高教育教學速度,使學生充分利用視覺、聽覺,通過實踐去獲得知識,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多種器官進行學習。達到用時少,效率高的目的。
    5.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五
    《濟南的冬天》是第一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一單元以寫景散文為主。在《春》中已經有了相似的篇章的學習。本文的景物都牢牢扣住“溫晴”兩字,濟南的山山水水無不透露出溫晴的特點,而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又處處有老舍情感的流露,因而我的課就圍繞景的“溫晴”和情的“溫情”來開展。
    對于景物的溫晴特點,我讓學生自己去找,通過學生自己的魔都,圈點勾畫來探索發(fā)現這一特點。并做適當的顛簸,而學生在分析景問晴的過程中世紀上已經體會到作者的喜愛之情,因而下一個教學步驟對于情的分析只是一個總結提煉的過程。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雖然有所關注學生的“學”。但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學還不是一個主導,而且在整個課程中學生的讀也不夠多。語文課應該是充滿了朗朗的讀書聲,可是我的語文課還是沒有這樣的效果,往往是為了讀而讀,讀變得沒有目的性,沒有層次性。這是我需要進步改變的地方。
    而對于景物的溫晴的分析過程中,分析的過于淺層,沒有向更深層次的挖掘。學生已經懂了,上課應該教學生所不懂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跳一下能夠到達的高度。而我現在的高度停留在學生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因而這對我的文本解讀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自己應該不斷地進步才能更好的去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