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通過描寫邊疆的一所小學,反映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1.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一
《大青樹下的小學》通過描寫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民族”這個概念在學生的頭腦里比較淡?。好褡宀煌?,穿戴不同,語言不同,民族風情不同。因此,在教學本文這前,我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圖片等。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課后資料袋中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并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于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幸虧我班有一位京族的小朋友陸仁濤。為激發(fā)學生對少數民族的興趣,我讓陸仁濤簡介了有關京族的風俗習慣。
學習課文的過程,我讓學生思考這所民族小學與我們小學的有哪些不同。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小學,來說說我們自己的學校。經過小組討論后,同學描繪了自己所在的小學,而且講的十分生動有趣。有的同學講到:我們的學校多美啊!紅旗高高迎風飄揚,特別引人注目。色彩艷麗的塑膠操場,是我們玩游戲的樂園。青青的草坪可以讓我們當床一樣睡覺。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你聽!教室里傳來了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大家學得多起勁?。 v完后,我讓學生課外把自己的學校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這樣主動、自主的學習,給了孩子們一片開放的園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自己喜歡的,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表達能力,使讀寫結合得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
2.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二
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時,我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受,充分來喚起學生的想象,以激發(fā)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以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對于大青樹下小學的學生上課的情況,課文中并沒有寫具體,只寫了他們動聽的讀書聲,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點,讓學生來說說大青樹下的小學的同學們上課讀書時的情景。有的說:“他們讀得很流利。”有的說:“他們讀得津津有味?!庇械恼f:“他們讀的繪聲繪色?!?BR> 又如在學習窗外十分安靜一句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鳥、樹枝,我們會怎樣想呢?”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今天學生理解到位,朗讀到位。
開學第一課,難免會有遺憾,自我感覺在課堂上的語言還是顯得不夠精煉,問題不夠明確。今后要細心斟酌、精心設計教案。這樣,才能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快樂地學習!今天有部分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發(fā)言不夠積極,我相信學生也會慢慢進入狀態(tài)的!
3.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三
本課教材的變化:
其一、課題有了變化,由原來的民族小學改為“大青樹下的小學”,是教材編寫中國家意識的體現。因為,這所學校,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學校,不是哪個民族獨立的學校。大青樹,就是這所學校的地域特點——邊疆特色。
其二、文中的個別句子有所刪減調整,更加符合新教材的團結。如課文第一段中“大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一句刪去了“語言不同”,成為“大家穿戴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小小一個細節(jié)的變化,是大方向指引的結果,正如我們的孩子們說的:“他們都在學校上學,肯定都說普通話,怎能語言不同呢?如果各自說自己的語言,怎么交流呢?”這不就是民族團結一心的象征嗎?
其三、課后題目,更加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
1.朗讀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
2.模仿說話:你的學校是什么樣的?選擇一個場景說說。
課文內容基本沒有大的改變。在試教的過程中,通過課文內容的細節(jié)變化和課后習題的變化,重點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變化的意圖,理解總結表達方法,學習運用。因為有了具體的方法指引,學生在模仿例文介紹自己的學校時,有話可說,語言也生動有趣多了。選擇的場景也很廣:教室里、操場上、花壇邊、教學樓前……
教材存在的幾個問題:
1.課后資料袋中,阿昌族和所示圖片不符。圖片是納西族,不是阿昌族。
2.德昂族和圖片相符度存疑,不明確。
4.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四
《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一、善于發(fā)現,激發(fā)興趣
學生在家里呆了兩個月,生活隨意,注意力不集中,為了吸引學生,上課伊始,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談發(fā)現。學生都非常感興趣,一個接著一個的談著自己的發(fā)現,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學習興趣有了,為隨后開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鋪墊了基礎。
二、自主識字,指導寫字
識字和寫字在中年級仍然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要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本課的生字較多,涉及的新詞語也比較多。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認記。比如,要求會寫的生字中有3個是形聲字,“蝴、蝶、銅”,就可根據形聲字的特點識記這些字的字音、字形。“傣”讀di,不要讀成ti;“昌”是翹舌音,不要讀成cang;有些字的筆畫較多,比如,“戴、舞”,要引導學生注意筆畫、筆順,避免寫錯。在指導書寫方面,除了指導難寫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讓學生在課后去掌握。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余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yè)交上來時,我發(fā)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而且書寫特別認真,只是個別孩子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該追求的,應當是每節(jié)課都必須要的。
三、以想促悟,悟中朗讀
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受,充分來喚起學生的想象,以激發(fā)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以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對于邊疆的民族小學學生上課的情況,課文中并沒有寫具體,只寫了他們動聽的讀書聲,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點,讓學生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讀書時的情景。有的說:“他們讀得很流利?!庇械恼f:“他們讀得津津有味?!庇械恼f:“他們讀的繪聲繪色?!薄?BR> 又如在學習窗外十分安靜一句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鳥、樹枝,我們會怎樣想呢”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今天學生理解到位,朗讀到位。
5.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五
《大青樹下的小學》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課文層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學校的情景;再寫上課時和下課后的情景,后以自豪贊美的文字點題。
一、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歌曲導入,激發(fā)興趣。播放音樂《愛我中華》片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品味詞語,加深理解。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品味“安靜”“熱鬧”這兩個詞,并注意教學方法的變化。組織學生從“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這些句子中體會當時的安靜;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校園里為什么這么安靜”,從而懂得這些表現安靜的句子的含義。
3、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情感。教學快要結束時,我大膽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鳥、一朵花,我們會怎樣想呢?”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充分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fā)了興趣,保持了學生注意力,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二、成功之處
轉換角色,入情入境。
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時,我提問:“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只小鳥、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么認真,課文朗讀得這么動聽,你會怎么做?”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戴上頭飾,轉換角色,入境體悟窗外的安靜,體會是周圍的花草鳥蟲猴子都被教室里優(yōu)美的讀書聲吸引,靜靜地欣賞,不忍打攪。反復朗讀這幾句話。
三、不足之處
1、拓展閱讀《走月亮》《愛我中華》《山溝里的孩子》。我選擇講解《走月亮》和《山溝里的孩子》,讓學生圈畫自己覺得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生對于《走月亮》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畫語句時出現了一些困難?!渡綔侠锏暮⒆印愤@篇文章相對容易理解,我讓學生自讀《山溝里的孩子》,讀懂山溝里的孩子學習生活的特別之處,學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個別字音需要重點指導如“傣族”中“傣”應讀“dǎi”。同時對于“坪壩”的意思需要用圖片直觀顯示。
四、改進措施
回顧本課教學,需要進行一些改進。
1、教學中對于年級教學特點不夠熟悉,導致備課時設計的個別問題過深,需要多多研讀課文,加強集體備課。
2.學生分角色表演時對于猴子、小鳥等角色的特點定位不準確,語言上沒有個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讓學生先熟悉猴子的機靈、花兒慢慢綻放、山貍的膽小等動物特點,然后再進行表演。
1.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一
《大青樹下的小學》通過描寫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民族”這個概念在學生的頭腦里比較淡?。好褡宀煌?,穿戴不同,語言不同,民族風情不同。因此,在教學本文這前,我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圖片等。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課后資料袋中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并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于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幸虧我班有一位京族的小朋友陸仁濤。為激發(fā)學生對少數民族的興趣,我讓陸仁濤簡介了有關京族的風俗習慣。
學習課文的過程,我讓學生思考這所民族小學與我們小學的有哪些不同。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小學,來說說我們自己的學校。經過小組討論后,同學描繪了自己所在的小學,而且講的十分生動有趣。有的同學講到:我們的學校多美啊!紅旗高高迎風飄揚,特別引人注目。色彩艷麗的塑膠操場,是我們玩游戲的樂園。青青的草坪可以讓我們當床一樣睡覺。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你聽!教室里傳來了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大家學得多起勁?。 v完后,我讓學生課外把自己的學校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這樣主動、自主的學習,給了孩子們一片開放的園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自己喜歡的,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表達能力,使讀寫結合得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
2.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二
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時,我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受,充分來喚起學生的想象,以激發(fā)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以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對于大青樹下小學的學生上課的情況,課文中并沒有寫具體,只寫了他們動聽的讀書聲,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點,讓學生來說說大青樹下的小學的同學們上課讀書時的情景。有的說:“他們讀得很流利。”有的說:“他們讀得津津有味?!庇械恼f:“他們讀的繪聲繪色?!?BR> 又如在學習窗外十分安靜一句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鳥、樹枝,我們會怎樣想呢?”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今天學生理解到位,朗讀到位。
開學第一課,難免會有遺憾,自我感覺在課堂上的語言還是顯得不夠精煉,問題不夠明確。今后要細心斟酌、精心設計教案。這樣,才能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快樂地學習!今天有部分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發(fā)言不夠積極,我相信學生也會慢慢進入狀態(tài)的!
3.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三
本課教材的變化:
其一、課題有了變化,由原來的民族小學改為“大青樹下的小學”,是教材編寫中國家意識的體現。因為,這所學校,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學校,不是哪個民族獨立的學校。大青樹,就是這所學校的地域特點——邊疆特色。
其二、文中的個別句子有所刪減調整,更加符合新教材的團結。如課文第一段中“大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一句刪去了“語言不同”,成為“大家穿戴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小小一個細節(jié)的變化,是大方向指引的結果,正如我們的孩子們說的:“他們都在學校上學,肯定都說普通話,怎能語言不同呢?如果各自說自己的語言,怎么交流呢?”這不就是民族團結一心的象征嗎?
其三、課后題目,更加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
1.朗讀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
2.模仿說話:你的學校是什么樣的?選擇一個場景說說。
課文內容基本沒有大的改變。在試教的過程中,通過課文內容的細節(jié)變化和課后習題的變化,重點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變化的意圖,理解總結表達方法,學習運用。因為有了具體的方法指引,學生在模仿例文介紹自己的學校時,有話可說,語言也生動有趣多了。選擇的場景也很廣:教室里、操場上、花壇邊、教學樓前……
教材存在的幾個問題:
1.課后資料袋中,阿昌族和所示圖片不符。圖片是納西族,不是阿昌族。
2.德昂族和圖片相符度存疑,不明確。
4.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四
《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一、善于發(fā)現,激發(fā)興趣
學生在家里呆了兩個月,生活隨意,注意力不集中,為了吸引學生,上課伊始,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談發(fā)現。學生都非常感興趣,一個接著一個的談著自己的發(fā)現,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學習興趣有了,為隨后開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鋪墊了基礎。
二、自主識字,指導寫字
識字和寫字在中年級仍然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要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本課的生字較多,涉及的新詞語也比較多。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認記。比如,要求會寫的生字中有3個是形聲字,“蝴、蝶、銅”,就可根據形聲字的特點識記這些字的字音、字形。“傣”讀di,不要讀成ti;“昌”是翹舌音,不要讀成cang;有些字的筆畫較多,比如,“戴、舞”,要引導學生注意筆畫、筆順,避免寫錯。在指導書寫方面,除了指導難寫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讓學生在課后去掌握。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余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yè)交上來時,我發(fā)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而且書寫特別認真,只是個別孩子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該追求的,應當是每節(jié)課都必須要的。
三、以想促悟,悟中朗讀
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受,充分來喚起學生的想象,以激發(fā)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以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對于邊疆的民族小學學生上課的情況,課文中并沒有寫具體,只寫了他們動聽的讀書聲,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點,讓學生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讀書時的情景。有的說:“他們讀得很流利?!庇械恼f:“他們讀得津津有味?!庇械恼f:“他們讀的繪聲繪色?!薄?BR> 又如在學習窗外十分安靜一句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鳥、樹枝,我們會怎樣想呢”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今天學生理解到位,朗讀到位。
5.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反思 篇五
《大青樹下的小學》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課文層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學校的情景;再寫上課時和下課后的情景,后以自豪贊美的文字點題。
一、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歌曲導入,激發(fā)興趣。播放音樂《愛我中華》片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品味詞語,加深理解。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品味“安靜”“熱鬧”這兩個詞,并注意教學方法的變化。組織學生從“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這些句子中體會當時的安靜;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校園里為什么這么安靜”,從而懂得這些表現安靜的句子的含義。
3、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情感。教學快要結束時,我大膽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鳥、一朵花,我們會怎樣想呢?”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充分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fā)了興趣,保持了學生注意力,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二、成功之處
轉換角色,入情入境。
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時,我提問:“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只小鳥、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么認真,課文朗讀得這么動聽,你會怎么做?”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戴上頭飾,轉換角色,入境體悟窗外的安靜,體會是周圍的花草鳥蟲猴子都被教室里優(yōu)美的讀書聲吸引,靜靜地欣賞,不忍打攪。反復朗讀這幾句話。
三、不足之處
1、拓展閱讀《走月亮》《愛我中華》《山溝里的孩子》。我選擇講解《走月亮》和《山溝里的孩子》,讓學生圈畫自己覺得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生對于《走月亮》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畫語句時出現了一些困難?!渡綔侠锏暮⒆印愤@篇文章相對容易理解,我讓學生自讀《山溝里的孩子》,讀懂山溝里的孩子學習生活的特別之處,學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個別字音需要重點指導如“傣族”中“傣”應讀“dǎi”。同時對于“坪壩”的意思需要用圖片直觀顯示。
四、改進措施
回顧本課教學,需要進行一些改進。
1、教學中對于年級教學特點不夠熟悉,導致備課時設計的個別問題過深,需要多多研讀課文,加強集體備課。
2.學生分角色表演時對于猴子、小鳥等角色的特點定位不準確,語言上沒有個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讓學生先熟悉猴子的機靈、花兒慢慢綻放、山貍的膽小等動物特點,然后再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