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兒童成語故事

字號:

成語是漢語中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它短小精悍,意味深長,是文化和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您準備了一系列短篇兒童成語故事,這些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讓孩子們輕松理解和記憶成語,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精彩的成語故事,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1.短篇兒童成語故事 篇一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生活在一口廢棄的淺井里,它對東海來的一只鱉夸耀說:“我真的很快樂!想外出的時候,一下子就能跳到井欄上;累了就回到井里,在殘破的井壁邊休息。我跳進井水中,水剛剛沒過我的胳肢窩,托著我的下巴,我蹦啊跳啊,爛泥也只沒過我的腳丫。看看周圍那些蝦蟹啊蝌蚪啊什么的,沒有誰能比我快樂。而且這是我的地盤,我跳跳停停,逍遙自在。你到了這里,怎么不進來看看呢?”
    鱉的左腳還沒有踏進淺井,右膝已經(jīng)被卡住了。于是,它慢慢地退了回去,告訴青蛙關于海的事情:“即使用千里來計算,也說不出它的廣闊;即使用千丈來測量,也算不出它的深度。大禹治水的時候,十年九澇,海水也沒看出增多;商湯的時代,八年中倒有七年是干旱的,海水也沒見減少。大海啊,時間長短對它的容量沒有什么影響,旱澇也不能使海水漲落,這是我居住在東海里的快樂!”
    青蛙聽得驚呆了,覺得若有所失。
    2.短篇兒童成語故事 篇二
    鶴立雞群
    晉朝皇室有個侍衛(wèi)官中嵇紹,一次他跟著皇帝出去打仗,結果被敵人包圍,其他人都只顧自己逃命只有嵇紹,保護皇帝勇敢地殺出了重圍。大家都覺得他是個英雄。嵇紹的身材高大,一次,他上朝時,有人稱贊他:“他是那么高大神奇,就像一只鶴站在一大群雞中間!
    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tài)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皇族爭權奪利?;ハ喙ⅲ贩Q為“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有一次都城發(fā)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wèi)宮門的侍衛(wèi)張弓搭箭,準備射他。
    侍衛(wèi)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儀青,連忙阻止侍衛(wèi),并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不久京城又發(fā)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zhàn)于湯陽,不幸戰(zhàn)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shù)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敵方的飛箭,象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shù)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事后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 憋B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
    后來就用“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行很突出。
    3.短篇兒童成語故事 篇三
    如魚得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訪隱居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面。
    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志。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東聯(lián)孫權,北伐曹操的戰(zhàn)略方針。劉備聽后大喜,于是拜孔明為軍師。
    孔明竭力地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面前,表現(xiàn)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反復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yè)之重要。他說:“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币院?,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東聯(lián)北伐,占荊州,取益州,軍事上節(jié)節(jié)勝利,勢力不斷擴大,最終與魏、吳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故事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成語“如魚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qū)ψ约汉芎线m的環(huán)境。
    4.短篇兒童成語故事 篇四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釋讀】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5.短篇兒童成語故事 篇五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qū)В那膯査哼@附近可有水源?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說新語》。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