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字號:

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是為大家整理的,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1.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一
    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huán)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guī)r,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2)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huán)。需注意巖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
    2.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二
    蛋白質的性質:
    ①蛋白質的膠體性質:
    ②_:因為有-NH2和-COOH
    ③水解:在酸、堿或酶作用下天然蛋白質水解產物為多種α-氨基酸。
    ④鹽析:少量的某些鹽能促進蛋白質溶解,大量的濃鹽溶液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在溶液中使之凝聚而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叫鹽析。
    ⑤變性:在加熱、紫外線、X射線、強酸、強堿、重金屬鹽以及一些有機物如甲醛、酒精、苯甲酸等作用下,均能使蛋白質變性。變性屬化學過程,不可逆。蛋白質變性后不僅喪失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時也失去了生理活性。利用變性可進行消毒,但也能引起中毒。
    ⑥顏色反應:具有苯環(huán)的蛋白質遇濃HNO3變性,產生黃色不溶物。蛋白質的顏色反應是檢驗蛋白質的方法之一,反應的實質就是_作用于含有苯環(huán)的蛋白質使它變成黃色的硝基化合物。
    ⑦灼燒氣味:產生燒焦羽毛氣味,常用此性質鑒別絲、毛織物等。
    3.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三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體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并且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fā)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
    4.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四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發(fā)生了滲透作用,該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
    2、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紅細胞為例:紅細胞膜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①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
    ②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
    ③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平衡。
    3、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間的細胞質)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的條件是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的條件是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5.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五
    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guī)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xiàn)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6.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六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fā)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后,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fā)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fā)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jié),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xù)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qū)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yōu)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谔?,由于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7.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七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8.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八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huán)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huán)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9.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九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具體的某種氣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審題時要注意判斷主導因素是什么。
    (1)太陽輻射:
    ①使得不同緯度地區(qū)獲得的熱量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溫度帶,如熱帶、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極地);
    ②是同緯度地區(qū)的季節(jié)差異,加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
    (2)下墊面:
    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質的局部差異,其實質是熱量和水分的差異,因為下墊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
    (3)大氣環(huán)流:
    ①本身的低壓帶、高壓帶可以作為一種天氣系統(tǒng),長期影響一個地區(qū)的氣候,如赤道低壓帶終年高溫多雨;
    ②通過盛行風帶、季風環(huán)流影響水汽輸送,進而影響氣候,如季風環(huán)流下,冬季氣流由陸到海,降水少,夏季氣流由海到陸,降水充沛;
    ③通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影響一些地區(qū)的氣候,如地中海氣候。
    (4)人類活動:
    通過生產活動及改變下墊面的物理、生物學特性,改變大氣中水汽、CO2的含量,影響氣候。如工業(yè)生產導致CO2增多、增加森林覆蓋率或修建水庫,改變局部氣候。
    10.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知識點筆記 篇十
    1、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2、根據等壓線決定風向的步驟
    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
    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大氣環(huán)流的好處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構成的重要因素。
    6、天體系統(tǒng)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tǒng)。
    7、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千米;
    8、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9、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fā)展變化。
    11、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12、已知經度求時區(qū)數經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5、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17、晝夜長短的決定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18、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19、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20、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