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下冊生物說課稿

字號: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整理的《高一年級下冊生物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高一年級下冊生物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為后續(xù)學習光合、呼吸作用作鋪墊,具有承前繼后之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并說出其結構特點;
    ②、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③、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④、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并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fā)生的ATP-ADP循環(huán)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難點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對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的理解。
    二、說學法
    因為本節(jié)知識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于這一節(jié)知識的介紹,所以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閱讀、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以及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學習本課時的內容。
    三、說教法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為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盡量聯(lián)系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展開教學。并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關鍵的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
    2.高一年級下冊生物說課稿 篇二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jié)內容。本節(jié)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XX,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后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學好這一課,有利于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后續(xù)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jié)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干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jié)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干知識,是生物高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lián)系,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XX,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jié)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搜集造血干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fā)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3.高一年級下冊生物說課稿 篇三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jié),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jié)內容,第一節(jié)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于是進入第二節(jié)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jié)內容又是第三節(jié)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在第四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jié)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tǒng)”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fā)現的一般規(guī)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fā)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fā)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4.高一年級下冊生物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jié)內容?!都毎械脑睾突衔铩愤@一節(jié),首先在節(jié)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于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么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tǒng)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jié)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于本節(jié)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huán)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么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這些生物從環(huán)境中獲取物質,那么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lián)、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5.高一年級下冊生物說課稿 篇五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生物圈到細胞》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屬于初步了解細胞結構和功能基礎的范圍。由于本節(jié)內容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的學習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學好本節(jié)內容將為高中生物學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jié)內容中包含的一些生命系統(tǒng)的知識是以后生物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重要考點。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的授課對象是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初中生物學的內容,這為過渡到高中的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部分內容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利于我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且此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探究細胞的奧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獲取信息的能力,對我而言,對學生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但在理解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這部分知識,學生可能會比較困難,我可以用比較形象的直觀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給他們詳解各個層次的概念內容,讓學生更能準確的理解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一新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舉例說明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3)舉例說明生命系統(tǒng)的生命層次;
    2、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生物學知識素材;
    (2)嘗試將所獲得的文字、圖表信息表達出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2)加強師生交流,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四)說教材的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今年來的考試大綱,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為了使本節(jié)內容的重、難點更加突出,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jié)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眾所周知,生物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燃”,還要學生“知其所以燃”。因此,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學會動腦獨立思考,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此種教學方法主要培養(yǎng)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fā)生在身邊的現象,發(fā)展思辨能力以及如何合作學習。
    三、說學法
    為了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總結反思法,希望在我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有目的、有選擇的閱讀,通過課堂小組的積極討論,通過對有關素材的觀察,對比,歸納,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