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賞析(精選10篇)

字號:

《千家詩》是我國古代為兒童啟蒙教育而編的一部詩集,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千家詩賞析(精選10篇),歡迎大家閱讀。
    1.千家詩賞析 篇一
    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靶腥恕?,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盎辍辈皇恰叭昶咂恰钡撵`魂。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皵嗷辍?,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xiàn)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jié)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jié)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jié)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太沒來由了。
    再回到“紛紛”二字上來。本來,佳節(jié)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fā)生了。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說出是向誰問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是否答話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比如《小放?!愤@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讀者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fā)生藝術聯(lián)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都t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缎》排!防锏哪镣舱f,“我這里,用手兒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里脫化出來的?!靶踊ù濉辈灰欢ㄊ钦娲迕膊灰欢粗妇萍摇_@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問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詩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并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開展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jié)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后人學習繼承的地方。
    2.千家詩賞析 篇二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墻逃走,到事后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有開始、發(fā)展、高點、結局,情節(jié)完整,并頗為。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著的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敘述、老婦的說白,處處呼應,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次十分清楚。
    詩人虛實交映,藏問于答,不寫差吏的追問,而只寫老婦的哭訴,從哭訴中寫出潛臺詞、畫外音,將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婦的前致詞中,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寫老婦的哭訴,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婦的口吻,且隨著內容的多次轉韻,形成憂憤深廣、波瀾老成,一唱三嘆,高低抑揚的韻致,使沉郁頓挫達到極致。
    全詩述情陳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這里,詩人通過新穎而巧妙的藝術構思,將豐富的內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體的形象里,澆注于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讓故事本身去顯露詩人的愛憎。這種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的藝術手法,使全詩顯得簡潔洗練,而又蘊涵豐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zhèn)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傊攘任遄?,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huán)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jié),都從這里生發(fā)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發(fā)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xiàn)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xiàn)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fā)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xù)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梢韵胍?,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傊?,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fā)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蓱z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3.千家詩賞析 篇三
    《潼關》
    清代·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賞析
    此詩打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明;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原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詩的打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xiàn)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原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tài),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原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原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tài)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xiàn)出新奇的姿態(tài):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明求沖破約分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tài),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分”“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fā)昂揚的心態(tài)的外化。
    詩人在這打詩中所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tài)。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tài)。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4.千家詩賞析 篇四
    《黃鶴樓聞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賞析: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fā)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耙粸檫w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么遙遠,多么隔膜?。⊥灰?,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苯俏逶?,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lián)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lián)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xiāng)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保ā短圃妱e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并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后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后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5.千家詩賞析 篇五
    春夜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賞析
    王安石這首小詩,在他的集子里,本名《夜直》,也就是說在翰林學士院中值夜班時所寫。《千家詩》后面第80首《直玉堂作》(洪咨夔)和第83首《直中書省》(白居易)都是寫這種情景。此處,選詩者為了切合集中按四時編排的特色,將題目改成了《春夜》。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采納。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xiàn)。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首句“金爐香燼漏聲殘”詩人因國事而一夜未眠,對時間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爐里的“燼”又聽漏聲之殘。次句“翦翦輕風陣陣寒”此句寫詩人由室內來到戶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說明了詩人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惱人”更是把作者亢奮不已的心情表現(xiàn)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欄桿”,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語結情語”,將作者的愉悅的心境表現(xiàn)的含蓄而又興味長。
    “春色惱人眠不得”寫作者在戶外面對美好的'春色,激動不已。這里“春色”既是實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歷難得的君臣際遇,確實是難得的“春色”;這里的“惱人”是撩人,由于時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圖的機會。故無數(shù)往事、感慨事、緊要事涌上心頭,所以才會興奮的“眠不得”。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chuàng)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于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余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動筆的。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6.千家詩賞析 篇六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陳子昂
    忽聞天上將,
    關塞重橫行。
    始返樓蘭國,
    還向朔方城。
    黃金裝戰(zhàn)馬,
    白羽集神兵。
    星月開天陣,
    山川列地營。
    晚風吹畫角,
    春色耀飛旌。
    寧知班定遠,
    猶是一書生。
    賞析
    由詩題可知,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將軍再度出塞,姓陸的縣令寫詩贈別,詩人遵循該詩原韻,運用描寫、想象、夸張等多種藝術手段,熱烈頌揚了將軍的愛國精神。全詩洋溢著慷慨豪邁、昂揚向上的樂觀情調,體現(xiàn)了初盛唐之交知識分子的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
    詩人一落筆就以“忽聞”兩字表達了意想不到的驚嘆,同時,又用“天上將”盛贊了將軍的神武智勇。為下文寫他再次馳騁疆場的壯舉作了鋪墊。三、四句,緊承第二句,以“始返”與“還向”相呼應,簡潔流暢地表現(xiàn)了將軍的西征北戰(zhàn),奔馳不息。他剛從遙遠的“樓蘭國”(古代西域諸國之一,在今新疆若羌縣一帶)返回,現(xiàn)在又要奔赴數(shù)千里之外的“朔方城”(故址在今內蒙杭錦旗西北)。但是為了安邦御敵,這個以赫赫戰(zhàn)功贏得天將之稱的將軍急國家之所急,不貪圖安逸享樂,品德多么高尚!
    “黃金裝戰(zhàn)馬”以下六句,是設想將軍再度出塞后的戰(zhàn)斗生活,詩中沒有表現(xiàn)軍旅的艱辛,也沒有渲染戰(zhàn)斗的激烈悲壯,而是突出表現(xiàn)了將軍的指揮才能,刻劃了一個威儀堂堂、諳熟六韜,足智多謀、善于用兵的統(tǒng)帥形象。他騎著黃金裝飾的戰(zhàn)馬,揮動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調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象星空一樣壯觀神秘的軍陣,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營寨。接著,詩人又以“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暗示征戰(zhàn)的`必勝。嘹亮的號角聲和軍旗上閃耀的春色透露,全軍士氣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將軍的神武,也借這兩句氛圍描寫得到了渲染烘托。在這六句中,詩人分別使用了“裝”、“集”、“開”、“列”、“吹”、“耀”六個動詞,把戰(zhàn)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畫角、軍旗、晚風、春色交織在一起,生動地再現(xiàn)了英勇雄壯、聲勢震天的軍陣場景,大大增強了全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
    末二句:“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借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寇立功,封定遠侯的事例,肯定書生出身的將軍定會建立名垂青史的功業(yè)。詩人先用反詰詞“寧知”領起,于后又以“猶是釋疑”,避免了平鋪直敘,表達了對將軍的殷切期望。
    7.千家詩賞析 篇七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
    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漢將功。
    陳子昂詩鑒賞
    這是一首贈別詩,出征者是陳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此詩不落一般送別詩纏綿于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激勵出征者立功沙場,并抒發(fā)了詩人的慷慨壯志。
    首二句“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首句暗用漢代威鎮(zhèn)敵膽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抒發(fā)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此處“匈奴”借漢時的匈奴指當時進犯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詩人又把春秋時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晉國邊患的魏絳比作魏大,變“和戎”為“從戎”,典故活用,既表明了詩人對這次戰(zhàn)爭的看法,同時也暗示魏大從戎,是御邊保國的正義之舉。
    三四兩句中,“三河道”點出送別的地點。古稱河東、河內、河南為三河,大致指黃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區(qū)?!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處代指在都城長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傲ば邸?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這里指西漢時在邊地立過功的.趙充國。兩句的大意是:與友人分別于繁華都城,彼此心里不免有些悵惘;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兩人執(zhí)手相約:要象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杰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
    此二句雖有惆悵之感,而氣概卻是十分雄壯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边@兩句是寫魏大從軍所赴之地。一個“橫”字,表明雁門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橫亙在代州北面;一個“接”字,既逼真地勾勒出飛狐塞的險峻,又點明飛狐塞遙接云中郡,連成一片的。它們組成了中原地區(qū)(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處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實寫,也可以是虛寫。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險峻,暗示魏大此行任務艱巨。這就為結句作了鋪墊。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二句作結,如瓜熟蒂落,極其自然。此處運用的典故,是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他曾經以卓越的戰(zhàn)功,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刻石紀功而返。詩人又一次激勵友人希望他揚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漢將功績,也要有我大唐將士的赫赫戰(zhàn)功。這在語意上,又和開頭二句遙相呼應。
    全詩一氣呵成,充滿了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有氣壯山河之勢。
    8.千家詩賞析 篇八
    江南
    漢樂府〔兩漢〕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賞析
    這首民歌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它的妙處主要在于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把男女之間調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構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后四句進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xiàn)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9.千家詩賞析 篇九
    酬劉柴桑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養(yǎng)南疇。
    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
    賞析:
    此詩與《和劉柴?!吩姰斪饔谕荒?,即義熙十年(414),陶淵明五十歲。從詩意來看,《和劉柴?!纷饔诙褐?,而此詩作于秋天。
    詩中以隱居躬耕的自然樂趣和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道理來酬答劉柴桑,盡管其中帶有消極的思想,但在樸素純和之中,卻洋溢著田園生活的樂趣。
    10.千家詩賞析 篇十
    清平樂·春晚
    ——宋代·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
    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賞析
    此詞上片以倒裝句式描繪暮春蕭條的景色,抒寫的花的春的宵意,表達了作者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惆悵宵懷;下片抒寫暮春傷逝念遠的幽怨,以暮春紛飛的楊花不肯飛入權貴人家的人堂朱戶,表達了作者不親權貴的品就。全詞宵景交融,清新婉麗,曲折多致,筆法精妙,堪稱傷春詞中的佳作。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shù)。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來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來。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傲舸翰蛔。M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弊髡咭黄鸸P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來。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來覺到多宵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fā)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傲舸翰蛔。M盡鶯兒語”,好像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來,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guī)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來宵,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來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人。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后,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的此時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jié)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污損,詞人痛的之宵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弦聲聲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宵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游子。這里,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來,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人堂朱戶。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傷春、的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宵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來慨。全詞融宵于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宵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