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古文背誦精選6首

字號:

為大家提供兒童古文背誦精選6首,這些古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學習語文的重要內(nèi)容。古文語言優(yōu)美、深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能夠提高兒童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文水平。希望這些兒童古文背誦精選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zhì)和文化修養(yǎng)。
    1.兒童古文背誦精選 篇一
    孟母三遷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彼爝w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衒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彼炀友伞?BR>    譯文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鬧市處,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 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校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
    2.兒童古文背誦精選 篇二
    陳晉之讀書法
    讀書惟在記牢,則日見進益。陳晉之一日只讀一百二十字,后遂無書不讀,所謂日計不足,歲計有余者。今人誰不讀書,日將誦數(shù)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讀旋忘,雖一歲未嘗得百二十字也,況一日乎?予少時實有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虛,方知陳晉之為得法云。
    譯文
    讀書只有牢記,那么每天才能漸漸有所長進。陳晉之一天只讀書一百二十多字,于是沒有什么書不讀了。這就是說一天(讀的書)不多,(但)一年下來就有很多了?,F(xiàn)在誰不讀書,每天將要背誦幾千字,開始很高興,然而讀過之后隨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學不到多少知識,何況一天呢?我年輕時也有貪多的毛病,到了現(xiàn)在每當想起自己腹中詩書不多十分空虛,才知道陳晉之的方法是對的。
    3.兒童古文背誦精選 篇三
    鐵杵成針
    祝穆〔宋代〕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還卒業(yè)。
    譯文
    磨針溪是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yè),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于是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崩畎妆凰木窀袆?,就回去完成學業(yè)。
    注釋
    世傳:世世代代相傳。
    成:完成。
    去:離開。
    逢:碰上。
    媼:婦女的統(tǒng)稱。
    方:正在。
    鐵杵;鐵棍,鐵棒,杵,壓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
    欲:想要。
    感:被......感動。
    還:回去。
    之:代詞,指代老婦人在做的事。
    卒業(yè):完成學業(yè)。
    4.兒童古文背誦精選 篇四
    愚人食鹽
    僧伽斯那〔南北朝〕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飯,嫌棄食物淡而無味。主人聽到之后,于是又在菜里添加了鹽。他吃了后覺得很美味,于是自言自語說:“菜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量多的時候呢?”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鹽。吃過之后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
    5.兒童古文背誦精選 篇五
    炳燭而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睅煏缭唬骸昂尾槐T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向師曠詢問道:“我年紀七十了,想學習,恐怕已經(jīng)晚了。”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習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晉平公說:“說得好??!”
    6.兒童古文背誦精選 篇六
    智子疑鄰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韓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逼溧徣酥敢嘣啤D憾笸銎湄?,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簡介
    智子疑鄰,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它的意思是: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去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彼麄冟従蛹业睦先艘踩绱苏f。這天晚上富人的家里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兒子非常機智,卻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這則故事通常拿來做交淺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訓。故事背景:春秋時代。
    翻譯/譯文
    宋國有個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富人家的墻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备舯诘睦先艘策@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