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學(xué)期語文復(fù)習(xí)知識點(diǎn)

字號:

語文學(xué)是偏重從文獻(xiàn)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xué)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xué)、訓(xùn)詁學(xué)、音韻學(xué)、校勘學(xué)等。為各位同學(xué)整理了《高一下學(xué)期語文復(fù)習(xí)知識點(diǎn)》,希望對你的學(xué)習(xí)有所幫助!
    1.高一下學(xué)期語文復(fù)習(xí)知識點(diǎn) 篇一
    變式句
    所謂變式句,是比照現(xiàn)代漢語說的。文言中句子的語序多有變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賓語前置。賓語前置相當(dāng)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jiān),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操何)(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為學(xué)》)
    微斯人,吾誰與歸?(與誰)(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3.定語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于中心詞之后。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4.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里,介詞結(jié)構(gòu)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后作補(bǔ)語。例如: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勸學(xué)》)
    得雙石于潭上。(蘇軾《石鐘山記》)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xué)》)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2.高一下學(xué)期語文復(fù)習(xí)知識點(diǎn) 篇二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shí),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shí)易乎?(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高一下學(xué)期語文復(fù)習(xí)知識點(diǎn) 篇三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xiàng)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jiān)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4.高一下學(xué)期語文復(fù)習(xí)知識點(diǎn) 篇四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有泉側(cè)出。側(cè):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2.名詞作動詞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③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作名詞
    ①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②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dá)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動詞作名詞,心得,收獲。
    ④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②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xiǎn)遠(yuǎn)。險(xiǎn)遠(yuǎn):險(xiǎn)遠(yuǎn)的地方。
    2.形容詞作動詞
    ①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3.形容詞的使動
    ①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弄錯(cuò),使……錯(cuò)。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知?;璋担菏箘?,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詞作動詞
    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副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5.高一下學(xué)期語文復(fù)習(xí)知識點(diǎn) 篇五
    古今異義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今義:數(shù)詞。
    2.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xué)的人,指讀書人。今義:特指有專門學(xué)問的人。
    4.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jié)合,相當(dāng)于“……的原因”。
    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5.于是余又嘆焉。
    古義:“于”,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gè)連詞。
    6.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古義:周圍;今義:左和右兩方面、支配、表示概數(shù)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古義:到達(dá),達(dá)到,動詞;今義:表示另提一事或達(dá)到某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