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習俗作文5篇

字號:

清明節(jié)有掃墓、踏青、吃青團等習俗,人們也會在清明節(jié)這天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樂趣。以下是整理的清明節(jié)習俗作文,歡迎閱讀!
    1.清明節(jié)習俗作文 篇一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清明節(jié)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jié)前后流傳著很多傳統(tǒng)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游、放風箏、蕩秋千、斗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并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jié)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jié)氣。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jié)”、“禁煙節(jié)”。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于人們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jié)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shù)是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所以說,無論家里多窮,清明節(jié)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jié)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jié)時將印有蝎子圖案的紙貼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2.清明節(jié)習俗作文 篇二
    一提到清明節(jié),大家的心一定都很沉重,因為它是一個紀念逝去親人的節(jié)日。在我市,清明節(jié)最流行的節(jié)俗就是插柳條、掃墓。
    在清明節(jié)這天,大家都要起個早,趁著太陽還沒“起床”時,跑到河邊去摘一些新鮮,鮮嫩,帶有泥土清香的柳條回來,插在門的兩邊。有些小孩子還把柳條編成花環(huán)的形狀,把它戴在頭上,或許能交上好運吧。
    掃墓也是清明節(jié)的一個習俗。在清明節(jié)這天,人們會買一些黃色的紙。帶到親人的墳墓上去燒,同時,還會準備一些祭品,擺在親人的墳墓旁邊,嘴里默默念叨著什么,像是在祝福親人在那邊一切都好。
    在拜祭親人那天,人們還要把一些紙用石頭壓在墳墓的最頂端,向人們示意這些親人還有自己的后代。否則,那些那些在莊稼地里的墳墓會被種莊稼的農民鏟成平地。
    還有一些不能回去祭祀的人,他們就會在十字路口燒紙錢,因為十字路口通向四面八方,去世的親人或許會到這里來取錢吧!
    清明節(jié)的習俗,會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一直傳到永遠。
    3.清明節(jié)習俗作文 篇三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按照舊的節(jié)日習俗,清明節(jié)要掃墓來表達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掃墓俗稱上墳,是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除了掃墓,清明節(jié)還有許多豐富有趣的習俗。由于清明節(jié)正值初春。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時節(jié),大家經常踏青、游玩。放風箏也是大家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里也放。有的人把風箏放上天后,剪短牽繩,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去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正是播種的好時節(jié),我國民間經常在這一天植樹。同時,清明節(jié)還有插柳的風俗。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是不是很有趣呀!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讓我們走進清明,共同體驗它豐富多彩的風俗吧!
    4.清明節(jié)習俗作文 篇四
    每年的清明節(jié)前那幾天,我們這里一直保留著蒸艾餃的習俗。因為清明節(jié)前一天是我們這里的寒食節(jié),在這一天我們不能生火做熱氣騰騰的食物,而只能吃事先做好的艾餃。想到那剛出爐的綠色艾餃,我頓時有了一種垂涎三尺之感。
    還沒有到清明節(jié)然而我對那艾餃卻已經有了很深的期待。前兩天我見到了一個同學的奶奶給她送來了艾餃,我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我一回到家就和媽媽說了這個事。疼我的媽媽立刻動起身來,準備特意為我提前做頓艾餃盛宴。
    艾是多年生草本,可供藥用,有殺蟲和防止植物病害的功效。小小的一只艾餃需準備的材料還挺多的,首先,取洗凈的艾葉稍煮一下,撈出煮熟的艾葉放入清水中冷卻幾分鐘,再用刀我愛夜切成碎末,加入糯米粉,和成一團。
    以豬油、白糖、芝麻、松仁、核桃肉、百果為餡。準備好了材料,媽媽就開始做艾餃了,只見媽媽先把艾糕做成僧帽狀,然后,把艾餃餡放入里面,再在邊緣用棉簽涂抹一圈水,然后在邊緣用手捏一圈像裙蕾一樣的花邊,一只艾餃就做好了,看著這只艾餃,我垂涎欲滴,口水不停地往喉嚨里咽,肚子里的饞蟲已經在打轉了,我迫不及待的把艾餃放進了蒸爐,幾分鐘后,艾餃熟了,那黑芝麻的香味彌漫了整個房子,我吃了一口,滿口留香。
    雖然還沒到清明,但是我已經知道了怎么樣包艾餃,知道了為什么清明節(jié)要吃艾餃。這一周因為有了艾餃而讓我覺得圓滿。
    5.清明節(jié)習俗作文 篇五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節(jié),爸爸媽媽帶我回老家去掃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陽光燦爛,高速公路兩旁,有嫩綠的麥田、臘黃的菜花、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節(jié)可隆重了,我們家的祖墳分布在風景秀麗的清源上,清明時節(jié)滿山遍野都是上山掃墓的人,山上一片熱鬧。大人們準備了許多糕餅點心、水果飲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擔挑著,小孩們有的拿鋤頭、有的拿鏟子隨后跟著,一家人一起上山掃墓。掃墓活動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處祖墳,我們就分頭忙開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會兒就把雜草叢生的墳頭整理得干凈了許多,接著還要把五顏六色的墓錢插在墳頭的新土中,并用毛筆蘸上紅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這一來,日久未修的祖墳頓時面目一新了。
    掃完了墓,我們都累壞了,下山的腳步一瘸一瘸的,但這一天過得真有意義,清明節(jié)讓我對我們的祖先增添了幾分敬意,也密切了我和表哥、表姐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