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早教的簡單古詩

字號:

古詩是漢語言文化的精華,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十分強,教孩子學(xué)習(xí)古詩詞不僅可以加強他們的文化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氣韻,腹有詩書氣自華。下面是分享的適合早教的簡單古詩。歡迎閱讀參考!
    1.適合早教的簡單古詩 篇一
    山村詠懷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譯文
    不知不覺一走就離家二三里遠(yuǎn)了,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路邊亭臺樓閣有六七座,還有八 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注釋
    去:指距離。
    煙村:被煙霧籠罩的村莊。
    亭臺:泛指供人們游賞、休息的建筑物。
    簡析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xiàn)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田園風(fēng)光圖,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dá)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shù)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tài),“亭臺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shù)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 九十”又回歸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數(shù)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shù)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gòu)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fēng)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2.適合早教的簡單古詩 篇二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古詩簡介
    詩人是在描寫梅花,贊美梅花可貴的品性,而實則在字里行間滲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人是在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像詩人自己一樣處于艱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那些人,為國家強盛不畏排擠和打擊的那些人。
    翻譯/譯文
    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yán)寒獨自盛開。為什么遠(yuǎn)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注釋
    1.凌寒:冒著嚴(yán)寒。
    2.遙:遠(yuǎn)遠(yuǎn)地。
    3.知:知道
    4.為:因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3.適合早教的簡單古詩 篇三
    憫農(nóng)二首·其一
    李紳〔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nóng)夫餓死。
    注釋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fēng)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4.適合早教的簡單古詩 篇四
    春曉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古詩簡介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lián)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fā)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zhuǎn)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翻譯/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里風(fēng)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釋
    ⑴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5.適合早教的簡單古詩 篇五
    尋隱者不遇
    賈島〔唐代〕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xué)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jīng)去山中采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注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xué)生。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處:行蹤,所在。
    6.適合早教的簡單古詩 篇六
    畫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遠(yuǎn)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翻譯/譯文
    遠(yuǎn)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注釋
    ⑴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⑵驚:吃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