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語成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語言文化之一,而成語的存在為漢語增添了一絲精彩!下面是分享的爸爸講成語故事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一
勤能補拙
唐朝時期,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而蘇州是唐東南地區(qū)的州,地方事務繁雜。
白居易上任后為了處理繁重的郡務,謝絕了所有的宴請,一心處理政務,很快就熟悉當?shù)氐那闆r,整頓吏治。
要知道,白居易在分司東都時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飲酒與音樂,但是在蘇州刺史任上這一切的消遣都讓位于正事了。
因為他認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才能來彌補。
白居易在蘇州任上一年,雖然時間不長,但由于他以民為本,政省刑寬,使得蘇州人民獲得了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實惠,深受州民的愛戴。
所以當他兩袖清風地經(jīng)水路離開蘇州時,勤勞純樸的蘇州人民夾岸相送。呈現(xiàn)出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的依依難舍的盛大感人場面。
勤能補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
2.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二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墒?,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說新語》。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3.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三
程門立雪
北宋學者楊時精通史學,能文善詩,人稱龜山先生。
他年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為了繼續(xù)求學,他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奔赴河南潁昌,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鉆研學問。
當他四十歲時,程顥死去,他又來到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做老師。
有一天,楊時和同學游酢[zuò]一起去拜訪程頤,正好程頤坐在書房閉目打盹。
這個時候天上飄起了雪花,他倆不愿意驚動老師,又不肯放棄求教的機會,于是就站在旁邊等候。
程頤一覺醒來,門外的積雪已經(jīng)有一尺多深,而楊時和游酢仍然是恭恭敬敬的站在那里等候。
程門立雪成語故事引申,程門立雪,是指學生恭敬求救,形容尊師重道的可貴精神。
4.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四
囫圇吞棗
從前,有個人買了一堆水果,有梨兒,也有棗兒,坐在路邊上吃。有個老頭兒看見了,對他說:“小伙子,梨兒可不能多吃呀。它雖然對牙齒有好處,可是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鼻嗄耆司蛦枺骸皸梼撼远嗔四??”老頭兒說:“棗兒對身體是好的,可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了看梨兒,又看了看棗兒,想了一會兒,說:“哈哈,我想出了個好辦法!我吃梨兒就只用牙齒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棗兒,我就把它整個兒吞下去,不用牙齒嚼?!闭f完話,他就拿起一個棗兒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沒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棗兒噎住了。
“囫圇吞棗”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班駠鳌本褪峭暾模麄€兒的意思。有人念書只顧死記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書里所說的內容,可以說他是“囫圇吞棗”。
5.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五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1.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一
勤能補拙
唐朝時期,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而蘇州是唐東南地區(qū)的州,地方事務繁雜。
白居易上任后為了處理繁重的郡務,謝絕了所有的宴請,一心處理政務,很快就熟悉當?shù)氐那闆r,整頓吏治。
要知道,白居易在分司東都時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飲酒與音樂,但是在蘇州刺史任上這一切的消遣都讓位于正事了。
因為他認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才能來彌補。
白居易在蘇州任上一年,雖然時間不長,但由于他以民為本,政省刑寬,使得蘇州人民獲得了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實惠,深受州民的愛戴。
所以當他兩袖清風地經(jīng)水路離開蘇州時,勤勞純樸的蘇州人民夾岸相送。呈現(xiàn)出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的依依難舍的盛大感人場面。
勤能補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
2.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二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墒?,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說新語》。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3.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三
程門立雪
北宋學者楊時精通史學,能文善詩,人稱龜山先生。
他年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為了繼續(xù)求學,他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奔赴河南潁昌,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鉆研學問。
當他四十歲時,程顥死去,他又來到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做老師。
有一天,楊時和同學游酢[zuò]一起去拜訪程頤,正好程頤坐在書房閉目打盹。
這個時候天上飄起了雪花,他倆不愿意驚動老師,又不肯放棄求教的機會,于是就站在旁邊等候。
程頤一覺醒來,門外的積雪已經(jīng)有一尺多深,而楊時和游酢仍然是恭恭敬敬的站在那里等候。
程門立雪成語故事引申,程門立雪,是指學生恭敬求救,形容尊師重道的可貴精神。
4.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四
囫圇吞棗
從前,有個人買了一堆水果,有梨兒,也有棗兒,坐在路邊上吃。有個老頭兒看見了,對他說:“小伙子,梨兒可不能多吃呀。它雖然對牙齒有好處,可是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鼻嗄耆司蛦枺骸皸梼撼远嗔四??”老頭兒說:“棗兒對身體是好的,可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了看梨兒,又看了看棗兒,想了一會兒,說:“哈哈,我想出了個好辦法!我吃梨兒就只用牙齒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棗兒,我就把它整個兒吞下去,不用牙齒嚼?!闭f完話,他就拿起一個棗兒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沒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棗兒噎住了。
“囫圇吞棗”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班駠鳌本褪峭暾模麄€兒的意思。有人念書只顧死記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書里所說的內容,可以說他是“囫圇吞棗”。
5.爸爸講成語故事 篇五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