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級化學知識點必修二

字號:

在平日的學習中,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三年級化學知識點必修二》,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三年級化學知識點必修二 篇一
    有機物的溶解性
    (1)難溶于水的有:各類烴、鹵代烴、硝基化合物、酯、絕大多數(shù)高聚物、高級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數(shù)目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級的[一般指N(C)≤4]醇、(醚)、醛、(_)、羧酸及鹽、氨基酸及鹽、單糖、二糖。(它們都能與水形成氫鍵)。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種很好的溶劑,既能溶解許多無機物,又能溶解許多有機物,所以常用乙醇來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藥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為反應的溶劑,使參加反應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應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讓它們在均相(同一溶劑的溶液)中充分接觸,加快反應速率,提高反應限度。
    ②苯酚:室溫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屬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當溫度高于65℃時,能與水混溶,冷卻后分層,上層為苯酚的水溶液,下層為水的苯酚溶液,振蕩后形成乳濁液。苯酚易溶于堿溶液和純堿溶液,這是因為生成了易溶性的鈉鹽。
    2.高三年級化學知識點必修二 篇二
    離子反應
    (1)、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酸、堿、鹽都是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非電解質。
    注意:
    ①電解質、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不同之處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狀態(tài)下能否導電。
    ②電解質的導電是有條件的:電解質必須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才能導電。
    ③能導電的物質并不全部是電解質:如銅、鋁、石墨等。
    ④非金屬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機物為非電解質。
    (2)、離子方程式: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反應的式子。它不僅表示一個具體的化學反應,而且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復分解反應這類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是:生成沉淀、氣體或水。書寫方法:
    寫: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電離的物質拆寫成離子形式
    刪:將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從方程式兩端刪去
    查:查方程式兩端原子個數(shù)和電荷數(shù)是否相等
    3.高三年級化學知識點必修二 篇三
    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
    ①按照原子序數(shù)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shù)相同的元素排成一個橫行——周期;
    ③把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shù)遞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成縱行——族
    2、如何精確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數(shù)=電子層數(shù);主族序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
    口訣:三短三長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記:三個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號和名稱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判斷依據(jù):
    ①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
    單質跟水或酸起反應置換出氫的難易;
    元素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氫氧化物的堿性強弱;置換反應。
    ②元素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
    單質與氫氣生成氣態(tài)氫化物的難易及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
    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置換反應。
    4、核素:具有一定數(shù)目的質子和一定數(shù)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①質量數(shù)==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A==Z+N
    ②同位素:質子數(shù)相同而中子數(shù)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相同)
    4.高三年級化學知識點必修二 篇四
    元素周期律
    1、影響原子半徑大小的因素:
    ①電子層數(shù):電子層數(shù)越多,原子半徑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電荷數(shù):核電荷數(shù)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徑有減小的趨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電子數(shù):電子數(shù)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徑有增大的傾向
    2、元素的化合價與最外層電子數(shù)的關系:正價等于最外層電子數(shù)(氟氧元素無正價)
    負化合價數(shù)=8—最外層電子數(shù)(金屬元素無負化合價)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結構、性質遞變規(guī)律:
    同主族:從上到下,隨電子層數(shù)的遞增,原子半徑增大,核對外層電子吸引能力減弱,失電子能力增強,還原性(金屬性)逐漸增強,其離子的氧化性減弱。
    同周期:左→右,核電荷數(shù)——→逐漸增多,最外層電子數(shù)——→逐漸增多
    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
    氧化性——→逐漸增強,還原性——→逐漸減弱,氣態(tài)氫化物穩(wěn)定性——→逐漸增強
    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酸性——→逐漸增強,堿性——→逐漸減弱
    5.高三年級化學知識點必修二 篇五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①原子組成:
    原子核中子原子不帶電: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
    原子組成質子質子數(shù)==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核外電子相對原子質量==質量數(shù)
    ②原子表示方法:
    A:質量數(shù)
    Z:質子數(shù)
    N:中子數(shù)
    A=Z+N
    決定元素種類的因素是質子數(shù)多少,確定了質子數(shù)就可以確定它是什么元素
    ③同位素:質子數(shù)相同而中子數(shù)不同的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35Cl和37Cl
    ④電子數(shù)和質子數(shù)關系:不帶電微粒:電子數(shù)==質子數(shù)
    帶正電微粒:電子數(shù)==質子數(shù)—電荷數(shù)
    帶負電微粒:電子數(shù)==質子數(shù)+電荷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