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上冊教案5篇

字號:

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以下是整理的《高二語文上冊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篇一
    一、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
    2.了解背景
    3.了解題旨
    三、誦讀課文
    1.讀準字音(投影儀顯現(xiàn)文中的生字詞和部分多音字,指導學生在正確發(fā)音的基礎上初讀課文)
    傳道(chuán)句讀(dòu)針砭(biān)阿諛(yǘ)
    郯子(tán)萇弘(cháng)師襄(xiāng)老聃(dān)
    李蟠(pán)經(jīng)傳(zhuàn)巫(wū)醫(yī)
    2.讀懂文句(檢查學生對課文中重要字詞和文句的預習情況,指導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1)檢查文中的重要字詞和句式(投影儀顯現(xiàn))
    (2)檢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譯(投影儀顯現(xiàn))
    3.讀準句讀(引導學生討論第一段文句的句讀停頓,指導學生讀出課文的輕重緩急)
    第一段中部分文句誦讀的停頓示例:
    ①惑/而不從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⑤吾從/而師之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2、掌握虛實結合寫作方法
    3、體味傷古懷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與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體味豪放派與婉約派不同風格
    【教學重、難點】
    抓詞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點,體味《黍離之悲》感情
    【教學設想】努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對《揚州慢》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中國有一個城市被稱為“中國的月亮城”,因為這里的月亮多情,這里的月光溫柔,這里的月色蒙朧,這個城市叫“揚州”。正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僅21歲的詞人經(jīng)過揚州時卻有著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滋味,這位詞人叫姜夔,之后寫下一首詞叫《揚州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別是一番滋味的詞。
    二、解題及背景介紹
    三、整體感知
    1、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詞作。
    2、師范讀
    3、指導學生誦讀(字音、節(jié)奏、情感)。
    3.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回顧所學科普說明文的特點,了解這篇科普說明文的文體特色。
    2、過程與方法:在了解并概括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理清課文層次結構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理解、篩選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掘文章的人文內(nèi)涵,珍愛動物。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掌握這篇科普說明文總——分——總的形式特點。
    三、教學難點
    體會這篇科普文中蘊含的豐富的內(nèi)涵。
    四、教學方法
    探討交流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4.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不珍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xiàn)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XX》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xiàn)“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jù)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BR>    5.高二語文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了解“斑紋”的內(nèi)在含義,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詩意的語言,賞讀多種寫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領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學重點:
    深刻理解“斑紋”的內(nèi)在含義,了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各種“斑紋”,揣摩本文詩意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語言。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采采蠅是非洲一種傳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蟲,經(jīng)常叮咬馬、羚羊和其他草原動物。奇怪的是,它們對斑馬卻很少騷擾。這是什么原因呢?斑馬的斑紋能幫助它抵御采采蠅的叮咬。
    2、斑馬的條紋是一種“護身符”。因為黑白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線各不相同,這樣可以使斑馬的身體輪廓變得模糊起來,遠遠望去,很難將它同周圍環(huán)境分辨開來,也就不容易被猛獸發(fā)現(xiàn)了。通常,獅子是在黃昏或黎明時狩獵的。一旦它發(fā)現(xiàn)了斑馬,對方黑白分明的條紋,也往往使獅子難以判斷自己與獵物之間的距離。如果對方是一匹正在運動的斑馬,那么準確估計它的實際位置和運動速度,就更加困難了。
    二、整體感知
    1、速讀全文,畫出有“斑紋”一詞的語句。
    2、思考:結合語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確:整篇文章應該是按照由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展開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紋到抽象的斑紋、由斑紋到生物習性到對生命本質(zhì)的思考、由生命現(xiàn)象到對神秘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