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歌鑒賞簡單十首,是一篇介紹古詩歌的文章,通過對古詩歌的解讀和分析,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學藝術(shù)。為您精心準備了古詩歌鑒賞簡單十首的相關(guān)知識,讓您更好地領(lǐng)略古代文學的魅力。
1.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一
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賞析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萌發(fā)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gòu)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fā)。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huán)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
末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jīng)大大消減了?!安础弊?,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quán)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quán),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nèi)在情感使其內(nèi)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nèi)心復雜的情緒,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xiàn)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zhuǎn)換,江船的出現(xiàn),便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情。表面上表現(xiàn)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nèi),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2.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二
雪梅
盧鉞〔宋代〕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并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毖⒚范汲闪藞蟠旱氖拐?、冬去春來的象征。
首句采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都認為自己是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xiàn)出來了。次句寫詩人在兩者之間難以評判高下。詩人原以為一揮而就,由于難于評判,只好停下筆來思索?!霸u章”即評價。
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叭帧毙稳莶畹牟欢啵耙欢巍睂⑾銡馕镔|(zhì)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前人已經(jīng)注意到梅與雪的這些特點,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蓖醢彩摹睹坊ā吩姡骸皦菙?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钡谴嗽妼⒚放c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了出來,寫得妙趣橫生,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3.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三
竹石
朝代:清朝|作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賞析/鑒賞
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于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巖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
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币А笔且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xiàn)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gòu)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在這首詩里,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云掃霧真吾事,豈屑區(qū)區(qū)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jīng)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么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tài),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lián)系,嫉惡如仇、不畏權(quán)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并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巖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nèi)在的神韻。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xiàn)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zhí)著的品質(zhì),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zhí)著有力。
4.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四
夏日絕句
李清照〔宋代〕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賞析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fā)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quán)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爱斪鳌敝耙酁椤保粋€女子??!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huán)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xiàn)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迸娙俗匪寄莻€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權(quán)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5.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五
夜雨寄北
李商隱〔唐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xiàn)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zhì)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shù)特色。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jié)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6.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六
送別
王之渙〔唐代〕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東風一作:東門)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賞析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睂懢?,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皷|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jié)?!皸盍笔撬蛣e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xiàn),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边@兩句是抒情,通過側(cè)面描寫出送別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v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7.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七
墨梅
王冕〔元代〕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個個)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好顏色一作:顏色好)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跋闯幊亍?,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jié)。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nèi)在氣質(zhì);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fā)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jīng)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jié)權(quán)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安灰丝漕伾茫涣羟鍤鉂M乾坤”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仿佛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jié),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為,該題畫詩,點出創(chuàng)作意圖,強調(diào)操守志趣,在藝術(shù)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8.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八
小兒垂釣
朝代:唐朝|作者: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賞析/鑒賞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洌馊ぐ蝗?。其藝術(shù)成就絲毫不亞于杜牧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芭铑^”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熬]”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fā)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皩W”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cè)坐”姿態(tài),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皞?cè)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cè)坐,而非穩(wěn)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拜Α?,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安萦成怼?,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jié)構(gòu)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guān)系──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guān)心。小兒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募炎鳌?BR> 9.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九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賞析/鑒賞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diào),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景迷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xiàn)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昂汀弊窒碌霉挘憩F(xiàn)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jié)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扮R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shù)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shù)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xiàn)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tài),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10.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十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唐代〕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賞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采納,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是一聲人生短暫的感喟。詩人縱觀古往今來,放眼于歷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轉(zhuǎn)瞬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感嘆既可以引出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也可以引發(fā)加倍努力奮斗的志氣。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暫而消沉頹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無限的意義。正因為陳子昂抱著這種積極態(tài)度,所以他才“愴然涕下”。也正因為在悲愴的深層,蘊蓄著一股積極奮發(fā)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所以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jié),更增添了藝術(shù)感染力。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qū)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shù)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shù)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jié)構(gòu)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哆h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贝嗽娬Z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fā)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范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xiàn)在這首詩里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yè)和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中產(chǎn)生的喟嘆。
1.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一
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賞析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萌發(fā)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gòu)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fā)。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huán)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
末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jīng)大大消減了?!安础弊?,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quán)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quán),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nèi)在情感使其內(nèi)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nèi)心復雜的情緒,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xiàn)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zhuǎn)換,江船的出現(xiàn),便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情。表面上表現(xiàn)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nèi),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2.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二
雪梅
盧鉞〔宋代〕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并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毖⒚范汲闪藞蟠旱氖拐?、冬去春來的象征。
首句采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都認為自己是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xiàn)出來了。次句寫詩人在兩者之間難以評判高下。詩人原以為一揮而就,由于難于評判,只好停下筆來思索?!霸u章”即評價。
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叭帧毙稳莶畹牟欢啵耙欢巍睂⑾銡馕镔|(zhì)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前人已經(jīng)注意到梅與雪的這些特點,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蓖醢彩摹睹坊ā吩姡骸皦菙?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钡谴嗽妼⒚放c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了出來,寫得妙趣橫生,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3.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三
竹石
朝代:清朝|作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賞析/鑒賞
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于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巖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
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币А笔且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xiàn)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gòu)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在這首詩里,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云掃霧真吾事,豈屑區(qū)區(qū)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jīng)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么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tài),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lián)系,嫉惡如仇、不畏權(quán)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并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巖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nèi)在的神韻。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xiàn)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zhí)著的品質(zhì),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zhí)著有力。
4.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四
夏日絕句
李清照〔宋代〕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賞析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fā)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quán)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爱斪鳌敝耙酁椤保粋€女子??!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huán)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xiàn)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迸娙俗匪寄莻€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權(quán)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5.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五
夜雨寄北
李商隱〔唐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xiàn)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zhì)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shù)特色。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jié)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6.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六
送別
王之渙〔唐代〕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東風一作:東門)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賞析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睂懢?,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皷|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jié)?!皸盍笔撬蛣e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xiàn),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边@兩句是抒情,通過側(cè)面描寫出送別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v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7.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七
墨梅
王冕〔元代〕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個個)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好顏色一作:顏色好)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跋闯幊亍?,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jié)。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nèi)在氣質(zhì);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fā)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jīng)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jié)權(quán)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安灰丝漕伾茫涣羟鍤鉂M乾坤”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仿佛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jié),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為,該題畫詩,點出創(chuàng)作意圖,強調(diào)操守志趣,在藝術(shù)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8.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八
小兒垂釣
朝代:唐朝|作者: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賞析/鑒賞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洌馊ぐ蝗?。其藝術(shù)成就絲毫不亞于杜牧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芭铑^”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熬]”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fā)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皩W”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cè)坐”姿態(tài),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皞?cè)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cè)坐,而非穩(wěn)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拜Α?,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安萦成怼?,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jié)構(gòu)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guān)系──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guān)心。小兒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募炎鳌?BR> 9.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九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賞析/鑒賞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diào),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景迷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xiàn)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昂汀弊窒碌霉挘憩F(xiàn)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jié)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扮R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shù)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shù)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xiàn)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tài),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10.古詩歌鑒賞簡單 篇十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唐代〕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賞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采納,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是一聲人生短暫的感喟。詩人縱觀古往今來,放眼于歷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轉(zhuǎn)瞬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感嘆既可以引出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也可以引發(fā)加倍努力奮斗的志氣。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暫而消沉頹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無限的意義。正因為陳子昂抱著這種積極態(tài)度,所以他才“愴然涕下”。也正因為在悲愴的深層,蘊蓄著一股積極奮發(fā)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所以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jié),更增添了藝術(shù)感染力。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qū)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shù)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shù)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jié)構(gòu)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哆h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贝嗽娬Z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fā)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范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xiàn)在這首詩里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yè)和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中產(chǎn)生的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