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冊教案5篇

字號:


    教案的開頭、經過、結尾要層層遞進,扣人心弦,達到立體教學效果。教師的說、談、問、講等課堂語言要字斟句酌,該說的一個字不少說,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能說,要做到恰當的安排。以下是整理的《高一物理上冊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高一物理上冊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
    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并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正確理解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發(fā)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并不擠壓就不會出現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jié)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嚙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tǒng)統(tǒng)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fā)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于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里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fā)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瑒幽Σ亮Φ姆较蚋矬w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号c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系,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墻上且讓物塊沿墻面下滑,物塊與墻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lián)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1。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
    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么區(qū)別?請舉例說明。
    壓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說明。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說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fā)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于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2.高一物理上冊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應用。
    2.會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3.掌握綜合運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重點: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知識在天體運動中的應用
    三、教學難點:天體運動向心力來源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式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天體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對天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學習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有哪些重要應用。
    (二)進行新課
    天體質量的計算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天文學上,天體的質量無法直接測量,能否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前面學過的知識找到計算天體質量的方法呢?
    基本思路:在研究天體的運動問題中,我們近似地把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提供天體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3.高一物理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運用功率的公式P=W/t進行有關計算。
    3.正確理解公式P=FVcosα的意義,知道什么是瞬時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來解釋現象和進行計算。
    二、重點難點
    1.理解功率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重點。
    2.瞬時功率和平均功率計算是本節(jié)的難點。
    3.機車起動問題是本節(jié)課對學生的一個能力培養(yǎng)點。
    三、教學方法講授、討論、練習。
    四、教具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節(jié)課學習了功的概念及其計算。現在我們研究下面兩個問題。
    (1)質量為2kg的物體在4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F1的方向以2m/s的速度勻速前進16m.在此過程中,有幾個力對物體做功,各做功多少?此過程用多長時間?
    (2)質量為2kg的物體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F2=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前進16m。在此過程中,有幾個力對物體做功?各做功多少?此過程用多長時間?(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小結。)
    中拉力做功:W11=F1S=64J;阻力做功:W12=-F1S=-64J;時間:t1=s/V=8s.
    可見,力對物體做功多少,只由F、S及它們間夾角決定,與物體是否還受其它力、物體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無關。再比較一下,F1、F2做功一樣多,但所用時間不同。說明力對物體做功還有一個快慢問題。本節(jié)課學習做功快慢的描述問題。
    4.高一物理上冊教案 篇四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2)、能初步應用楞次定律判定感應電流方向。
    (3)、理解楞次定律與能量守恒定律是相符的。
    (4)、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礙”二字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探索和總結出感應電流方向的一般規(guī)律
    (2)、通過實驗教學,感受楞次定律的實驗推導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總結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學會由個別事物的個性來認識一般事物的共性的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讓學生參與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應用楞次定律(判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學難點】理解楞次定律(“阻礙”的含義)
    【教學方法】實驗法、探究法、討論法、歸納法
    【教具準備】
    靈敏電流計,線圈(外面有明顯的繞線標志),導線若干,條形磁鐵,線圈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要產生感應電流必須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答:穿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就會在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
    2、磁通量的變化包括哪情況?
    答:根據公式Φ=BSsinθ(θ是B與S之間的夾角)可知,磁通量Φ的變化包括B的變化,S的變化,B與S之間的夾角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可以引起感應電流的產生。
    二、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如圖,在磁場中放入一線圈,若磁場B變大或變小,問
    ①有沒有感應電流?(有,因磁通量有變化);
    ②感應電流方向如何?
    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探究感應電流與磁通量的關系。
    5.高一物理上冊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磁現象和磁場是新教材中磁場章節(jié)的第一節(jié)課,從整個章節(jié)的知識安排來看,本節(jié)是此章的知識預備階段,是本章后期學習的基礎,是讓學生建立學習磁知識興趣的第一課,也是讓學生建立電磁相互聯(lián)系這一觀點很重要的一節(jié)課,為以后學習電磁感應等知識提供鋪墊。整節(jié)課主要側重要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磁現象的了解如我國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場和其他天體的磁場(太陽、月亮等),故本節(jié)課首先應通過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與磁有關的現象。電流磁效應現象和磁場對通電導線作用的教育是學生樹立起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lián)系觀點的重要教學點,是學生在以后學習物理、研究物理問題中應有的一種思想和觀點。
    學生分析
    磁場的基本知識在初中學習中已經有所接觸,學生在生活中對磁現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礎。但磁之間的相互作用畢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學生可能知道電與磁的聯(lián)系,但沒有用一種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去看電與磁的關系,也沒有一種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實驗現象和理論的聯(lián)系。學生對磁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是比較感興趣的,故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能了解地磁場、太陽的磁場和自然界的一些現象的聯(lián)系(如黑子、極光等),滿足學生渴望獲取新知識的需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與磁有關的現象,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磁現象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2、通過實驗了解磁與磁、磁與電的相互作用,掌握電流磁效應現象。使學生具有普遍聯(lián)系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3、通過直觀的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熟悉了解地磁場和其他天體的磁場及與之有關的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參與課前的準備工作,收集課外的各種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2、在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本節(jié)課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還原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參與。
    3、學生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比較、歸納,采用老師與學生雙向交流感知現象下的物理規(guī)律的普遍聯(lián)系。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對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要讓學生知道奧斯特的偉大在于揭示電和磁的聯(lián)系,打開了科學中一個黑暗領域的大門。也讓學生懂得看似簡單的物理現象在它發(fā)現的初過程中是如何的艱難。
    2、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精神,樹立起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對磁的應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
    重點難點
    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設計思想
    1、這是磁場章節(jié)的第一節(jié)課,教學過程應重在顯示學生對磁這一知識的了解和對磁知識的生活的體驗。為此,本節(jié)課采用以問題為主線、實驗為基礎的教學策略。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是思維的啟動點和切入口,而實驗是物理研究的理論支持。
    2、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設計中可讓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思想,在這基礎上再提出奧斯特的實驗及其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然后自然得過渡到磁場對電流的作用上來。
    3、在天體磁場的教學中,本設計注意用多媒體手段,將大量的圖片、影象資料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對地磁的應用及其它天體磁場的認識,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