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是為大家整理的,物理學是研究物質(zhì)運動最一般規(guī)律和物質(zhì)基本結構的學科。要想學好物理,首先就是要掌握它的知識點。
1.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一
彈力
1、彈力
⑴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⑵產(chǎn)生彈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
②兩物體的接觸處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物體之間的正壓力一定垂直于它們的接觸面。繩對物體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時應先確定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簭椓Φ拇笮∨c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彈力:F=Kx(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shù))
4、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的判斷方法:如果物體間存在微小形變,不易覺察,這時可用假設法進行判定。
2.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二
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示質(zhì)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質(zhì)點運動軌跡的長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來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體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線距離。路程是標量,它是質(zhì)點運動軌跡的長度。因此其大小與運動路徑有關。
(3)一般情況下,運動物體的路程與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當質(zhì)點做單一方向的直線運動時,路程與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4)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位移才是能用來描述位置變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來表達物體的確切位置。比如說某人從O點起走了50m路,我們就說不出終了位置在何處。
3.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三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nèi)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理解:
①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zhì).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tài)無關)。
②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③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牛頓第二定律:
內(nèi)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理解:
①瞬時性:力和加速度同時產(chǎn)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體性:合外力、質(zhì)量和加速度是針對同一物體(同一研究對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質(zhì)量和加速度的單位統(tǒng)一用SI制主單位⑤相對性:加速度是相對于慣性參照系的。
3、牛頓第三定律:
(1)內(nèi)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chǎn)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zhì)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zhì)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chǎn)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對于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于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4.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四
運動圖象(只研究直線運動)
1、x—t圖象(即位移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始位置。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靜止,曲線表示物體作變速直線運動。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圖象(速度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速度。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曲線表示物體作變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發(fā)生變化)。
(3)、縱坐標表示速度。縱坐標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縱坐標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積表示位移。橫軸上方的面積表示正位移,橫軸下方的面積表示負位移。
5.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五
探究彈力
1.產(chǎn)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倔強系數(shù)),反映了彈簧發(fā)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并聯(lián):串聯(lián):1/k=1/k1+1/k2并聯(lián):k=k1+k2
6.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六
1、受力分析:
要根據(jù)力的概念,從物體所處的環(huán)境(與多少物體接觸,處于什么場中)和運動狀態(tài)著手,其常規(guī)如下:
(1)確定研究對象,并隔離出來;
(2)先畫重力,然后彈力、摩擦力,再畫電、磁場力;
(3)檢查受力圖,找出所畫力的施力物體,分析結果能否使物體處于題設的運動狀態(tài)(靜止或加速),否則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復列為物體所受的力.
2、整體法和隔離體法
(1)整體法:就是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不考慮整體內(nèi)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2)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系中假想地隔離出來,只分析該物體以外的物體對該物體的作用力,不考慮物體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
(3)方法選擇
所涉及的物理問題是整體與外界作用時,應用整體分析法,可使問題簡單明了,而不必考慮內(nèi)力的作用;當涉及的物理問題是物體間的作用時,要應用隔離分析法,這時原整體中相互作用的內(nèi)力就會變?yōu)楦鱾€獨立物體的外力。
3、注意事項:
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
(1)彈力和摩擦力都是產(chǎn)生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因此要從接觸點處判斷彈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根據(jù)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畫好這兩個力.
(2)畫受力圖時要逐一檢查各個力,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同時應只畫物體的受力,不能把對象對其它物體的施力也畫進去.
7.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七
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8.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八
標量和矢量:
(1)將物理量區(qū)分為矢量和標量體現(xiàn)了用分類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們遵從不同的運算法則:標量用代數(shù)法;矢量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3)同一直線上矢量的合成可轉(zhuǎn)為代數(shù)法,即規(guī)定某一方向為正方向,與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號代人,相反的用負號代人,然后求代數(shù)和,最后結果的正、負體現(xiàn)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雖也有正負之分,運算法則也一樣,但不能認為是矢量,最后結果的正負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勢能、電勢能、電勢等。
共點力
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上,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共點力。
力的合成方法
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平行四邊形定則:
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有向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則。
9.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九
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系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于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例如:第3s末、3s時、第4s初……均為時刻;3s內(nèi)、第3s、第2s至第3s內(nèi)……均為時間間隔。區(qū)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與位移的關系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運動圖像的含義和應用
由于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jīng)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理解圖象的含義:
(1)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
(2)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
2.了解圖象斜率的含義:
(1)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0.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十
動力學(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物體具有慣性,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決定,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F=-F{負號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對方,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區(qū)別,實際應用:反沖運動}
4.共點力的平衡F合=0,推廣{正交分解法、三力匯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條件:適用于解決低速運動問題,適用于宏觀物體,不適用于處理高速問題,不適用于微觀粒子〔見第一冊P67〕
注:平衡狀態(tài)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狀態(tài),或者是勻速轉(zhuǎn)動。
1.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一
彈力
1、彈力
⑴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⑵產(chǎn)生彈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
②兩物體的接觸處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物體之間的正壓力一定垂直于它們的接觸面。繩對物體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時應先確定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簭椓Φ拇笮∨c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彈力:F=Kx(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shù))
4、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的判斷方法:如果物體間存在微小形變,不易覺察,這時可用假設法進行判定。
2.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二
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示質(zhì)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質(zhì)點運動軌跡的長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來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體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線距離。路程是標量,它是質(zhì)點運動軌跡的長度。因此其大小與運動路徑有關。
(3)一般情況下,運動物體的路程與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當質(zhì)點做單一方向的直線運動時,路程與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4)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位移才是能用來描述位置變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來表達物體的確切位置。比如說某人從O點起走了50m路,我們就說不出終了位置在何處。
3.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三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nèi)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理解:
①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zhì).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tài)無關)。
②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③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牛頓第二定律:
內(nèi)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理解:
①瞬時性:力和加速度同時產(chǎn)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體性:合外力、質(zhì)量和加速度是針對同一物體(同一研究對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質(zhì)量和加速度的單位統(tǒng)一用SI制主單位⑤相對性:加速度是相對于慣性參照系的。
3、牛頓第三定律:
(1)內(nèi)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chǎn)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zhì)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zhì)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chǎn)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對于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于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4.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四
運動圖象(只研究直線運動)
1、x—t圖象(即位移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始位置。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靜止,曲線表示物體作變速直線運動。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圖象(速度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速度。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曲線表示物體作變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發(fā)生變化)。
(3)、縱坐標表示速度。縱坐標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縱坐標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積表示位移。橫軸上方的面積表示正位移,橫軸下方的面積表示負位移。
5.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五
探究彈力
1.產(chǎn)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倔強系數(shù)),反映了彈簧發(fā)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并聯(lián):串聯(lián):1/k=1/k1+1/k2并聯(lián):k=k1+k2
6.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六
1、受力分析:
要根據(jù)力的概念,從物體所處的環(huán)境(與多少物體接觸,處于什么場中)和運動狀態(tài)著手,其常規(guī)如下:
(1)確定研究對象,并隔離出來;
(2)先畫重力,然后彈力、摩擦力,再畫電、磁場力;
(3)檢查受力圖,找出所畫力的施力物體,分析結果能否使物體處于題設的運動狀態(tài)(靜止或加速),否則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復列為物體所受的力.
2、整體法和隔離體法
(1)整體法:就是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不考慮整體內(nèi)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2)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系中假想地隔離出來,只分析該物體以外的物體對該物體的作用力,不考慮物體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
(3)方法選擇
所涉及的物理問題是整體與外界作用時,應用整體分析法,可使問題簡單明了,而不必考慮內(nèi)力的作用;當涉及的物理問題是物體間的作用時,要應用隔離分析法,這時原整體中相互作用的內(nèi)力就會變?yōu)楦鱾€獨立物體的外力。
3、注意事項:
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
(1)彈力和摩擦力都是產(chǎn)生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因此要從接觸點處判斷彈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根據(jù)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畫好這兩個力.
(2)畫受力圖時要逐一檢查各個力,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同時應只畫物體的受力,不能把對象對其它物體的施力也畫進去.
7.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七
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8.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八
標量和矢量:
(1)將物理量區(qū)分為矢量和標量體現(xiàn)了用分類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們遵從不同的運算法則:標量用代數(shù)法;矢量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3)同一直線上矢量的合成可轉(zhuǎn)為代數(shù)法,即規(guī)定某一方向為正方向,與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號代人,相反的用負號代人,然后求代數(shù)和,最后結果的正、負體現(xiàn)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雖也有正負之分,運算法則也一樣,但不能認為是矢量,最后結果的正負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勢能、電勢能、電勢等。
共點力
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上,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共點力。
力的合成方法
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平行四邊形定則:
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有向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則。
9.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九
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系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于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例如:第3s末、3s時、第4s初……均為時刻;3s內(nèi)、第3s、第2s至第3s內(nèi)……均為時間間隔。區(qū)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與位移的關系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運動圖像的含義和應用
由于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jīng)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理解圖象的含義:
(1)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
(2)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
2.了解圖象斜率的含義:
(1)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0.高一物理科目上冊知識點筆記 篇十
動力學(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物體具有慣性,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決定,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F=-F{負號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對方,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區(qū)別,實際應用:反沖運動}
4.共點力的平衡F合=0,推廣{正交分解法、三力匯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條件:適用于解決低速運動問題,適用于宏觀物體,不適用于處理高速問題,不適用于微觀粒子〔見第一冊P67〕
注:平衡狀態(tài)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狀態(tài),或者是勻速轉(zhuǎn)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