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字號:

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分享的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歡迎閱讀參考!
    1.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陋室銘
    劉禹錫〔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譯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會有名氣。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會有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臺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到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之人,來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jīng)。沒有弦管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鬃诱f:有什么簡陋的呢?
    2.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智子疑鄰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韓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逼溧徣酥敢嘣?。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簡介
    智子疑鄰,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它的意思是: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去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彼麄冟従蛹业睦先艘踩绱苏f。這天晚上富人的家里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兒子非常機智,卻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這則故事通常拿來做交淺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訓。故事背景:春秋時代。
    翻譯/譯文
    宋國有個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富人家的墻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3.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jīng)脫去衣服上 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jīng)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BR>    4.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逍遙游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作者: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搶榆枋一作:槍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翻譯/譯文
    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
    《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huán)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么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借著風力,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后才開始朝南飛。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干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蟬和小斑鳩這兩只小蟲、鳥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比不上長壽。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
    商湯問棘,談的也是這件事。湯問棘說:“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借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云層,背負青天,然后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里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shù)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里去呢?’”這是大和小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xiāng)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只小鳥一樣。而宋榮子對這種人加以嘲笑。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贊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
    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對于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借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么呢?所以說:修養(yǎng)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yǎng)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于求功,有道德學問的圣人無意于求名。
    5.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洛神賦
    朝代:三國|作者: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huán)轅,經(jīng)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hénggāo),秣(mò)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miǎn)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愿聞之?!?BR>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yào)秋菊,華茂春松。髣髴(fǎngfú)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yáo)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qú)出淥(lù)波。秾(nóng)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zhì)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yè)輔承權(quán),瓌(guī)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ěr)瑤碧之華琚(jū)。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xiāo)之輕裾(jū)。微幽蘭之芳藹(ǎi)兮,步踟(chí)躕(chú)于山隅(yú)。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tuān)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弓偒?dì)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zhí)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sǒng)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遝(tà),命儔(chóu)嘯侶?;驊蚯辶?,或翔神渚?;虿擅髦椋蚴按溆?。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páo)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guī)之猗靡(yīmí)兮,翳(yì)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zhuǎn)眄(miǎn)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ní)踴而夾轂(gǔ),水禽翔而為衛(wèi)。于是越北沚(zhǐ),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沽_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dāng)。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fēi)轡(pèi)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翻譯/譯文
    黃初三年,我來到京都朝覲,歸渡洛水。古人曾說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這篇賦。賦文云:
    我從京都洛陽出發(fā),向東回歸封地鄄城,背著伊闕,越過轘轅,途經(jīng)通谷,登上景山。這時日已西下,車困馬乏。于是就在長滿杜蘅草的岸邊卸了車,在生著芝草的地里喂馬。自己則漫步于陽林,縱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覺精神恍惚,思緒飄散。低頭時還沒有看見什么,一抬頭,卻發(fā)現(xiàn)了異常的景象,只見一個絕妙佳人,立于山巖之旁。我不禁拉著身邊的車夫?qū)λf:“你看見那個人了嗎?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艷麗!”車夫回答說:“臣聽說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現(xiàn)在君王所看見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狀怎樣,臣倒很想聽聽?!?BR>    我告訴他說:“她的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游動的蛟龍。容光煥發(fā)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態(tài)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隱時現(xiàn)像輕云籠月,浮動飄忽似風吹落雪。遠而望之,明潔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視之,鮮麗如綠波間綻開的新荷。她體態(tài)適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細如束,秀美的頸項露出白皙的皮膚。既不施脂,也不敷粉,發(fā)髻高聳如云,長眉彎曲細長,紅唇鮮潤,牙齒潔白,一雙善于顧盼的閃亮的眼睛,兩個面顴下甜甜的酒窩。她姿態(tài)優(yōu)雅嫵媚,舉止溫文嫻靜,情態(tài)柔美和順,語辭得體可人。洛神服飾奇艷絕世,風骨體貌與圖上畫的一樣。她身披明麗的羅衣,帶著精美的佩玉。頭戴金銀翡翠首飾,綴以周身閃亮的明珠。她腳著飾有花紋的遠游鞋,拖著薄霧般的裙裾,隱隱散發(fā)出幽蘭的清香,在山邊徘徊倘佯。忽然又飄然輕舉,且行且戲,左面倚著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蔭,在河灘上伸出素手,采擷水流邊的黑色芝草?!?BR>    我鐘情于她的淑美,不覺心旌搖曳而不安。因為沒有合適的媒人去說情,只能借助微波來傳遞話語。但愿自己真誠的心意能先于別人陳達,我解下玉佩向她發(fā)出邀請??蓢@佳人實在美好,既明禮義又善言辭,她舉著瓊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著深深的水流以為期待。我懷著眷眷之誠,又恐受這位神女的欺騙。因有感于鄭交甫曾遇神女背棄諾言之事,心中不覺惆悵、猶豫和遲疑,于是斂容定神,以禮義自持。
    這時洛神深受感動,低回徘徊,神光時離時合,忽明忽暗。她象鶴立般地聳起輕盈的軀體,如將飛而未翔;又踏著充滿花椒濃香的小道,走過杜蘅草叢而使芳氣流動。忽又悵然長吟以表示深沈的思慕,聲音哀惋而悠長。于是眾神紛至雜沓,呼朋引類,有的戲嬉于清澈的水流,有的飛翔于神異的小渚,有的在采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鳥的羽毛。洛神身旁跟著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漢水之神,為瓠瓜星的無偶而嘆息,為牽牛星的獨處而哀詠。時而揚起隨風飄動的上衣,用長袖蔽光遠眺,久久佇立;時而又身體輕捷如飛鳧,飄忽游移無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羅襪濺起的水沫如同塵埃。她動止沒有規(guī)律,象危急又象安閑;進退難以預知,象離開又象回返。她雙目流轉(zhuǎn)光亮,容顏煥發(fā)澤潤,話未出口,卻已氣香如蘭。她的體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飯不思。
    在這時風神屏翳收斂了晚風,水神川后止息了波濤,馮夷擊響了神鼓,女媧發(fā)出清泠的歌聲。飛騰的文魚警衛(wèi)著洛神的車乘,眾神隨著叮當作響的玉鸞一齊離去。六龍齊頭并進,駕著云車從容前行。鯨鯢騰躍在車駕兩旁,水禽繞翔護衛(wèi)。車乘走過北面的沙洲,越過南面的山岡,洛神轉(zhuǎn)動白潔的脖頸,回過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啟,緩緩地陳訴著往來交接的綱要。只怨恨人神有別,彼此雖然都處在盛年而無法如愿以償。說著不禁舉起羅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淚水漣漣沾濕了衣襟,哀念歡樂的相會就此永絕,如今一別身處兩地,不曾以細微的柔情來表達愛慕之心,只能贈以明珰作為永久的紀念。自己雖然深處太陰,卻時時懷念著君王。洛神說畢忽然不知去處,我為眾靈一時消失隱去光彩而深感惆悵。
    于是我舍低登高,腳步雖移,心神卻仍留在原地。余情綣繾,不時想象著相會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顧盼,更是愁緒縈懷。滿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現(xiàn),就不顧一切地駕著輕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長的洛水以至忘了回歸,思戀之情卻綿綿不斷,越來越強,以至整夜心緒難平無法入睡,身上沾滿了濃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仆夫備馬就車,踏上向東回返的道路,但當手執(zhí)馬韁,舉鞭欲策之時,卻又悵然若失,徘徊依戀,無法離去。
    6.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愛蓮說
    周敦頤〔宋代〕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7.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魏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云澣羧酥畠壓酰裤曈x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nèi)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jīng)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jīng)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边@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8.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自相矛盾
    韓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骸耙宰又葑又?,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庇挚湟约旱拿f:“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庇腥藛査骸叭绻媚拿棠亩?,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jié)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9.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孫權(quán)勸學
    司馬光撰〔宋代〕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quán)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頗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xiàn)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沒有才學的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應當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你知曉事情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jié)為好友后分別了。
    10.經(jīng)典文言文摘抄及翻譯合集
    蘭亭集序
    王羲之〔魏晉〕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趣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將至一作: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里,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我們把水引來作為漂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喝著酒作著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習習,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了。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痹趺茨懿蛔屓吮茨兀?BR>    每當我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嘆的好像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