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八年級上冊期中考點

字號:


    學習是把知識、能力、思維方法等轉化為你的私有產權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轉私”的重要途徑。你的一生,無法離開學習,學習是你最忠實的朋友,它會聽你的召喚,它會幫助你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以下是為您整理的《歷史八年級上冊期中考點》,供大家查閱。
    1.歷史八年級上冊期中考點
    戊戌變法時間:1898年6月-9月
    (時代背景:中日甲午戰(zhàn)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
    1、代表人物: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或資產階級改良派)
    2、揭開序幕: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發(fā)起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3、運動的發(fā)展:①嚴復翻譯《天演論》,宣傳“物競天擇”的觀點,把西方進化論學說介紹到中國,是中國西學之第一人,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②影響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
    4、運動的高 潮: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①變法開始的標志: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
    ②內容:經濟:發(fā)展農工商業(yè)。軍事:訓練新式陸海軍。政治:開放言論,取消多余的衙門和廢除無用的官職。文化教育:創(chuàng)辦報刊,興辦新式學堂培養(yǎng)人才,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④失?。捍褥蟮劝l(fā)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殺害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就義前,留下一首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敗原因:①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力量強大;③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力量過于單薄,脫離人民群眾。
    6、性質:戊戌變法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2.歷史八年級上冊期中考點
    易錯易混:
    1.北洋政府對內鎮(zhèn) 壓革 命,實行專 制獨 裁,對外依附帝國主義,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政府,而不是資產階級革 命政府。
    2.改組國民黨的是宋教仁而不是孫中山。
    3.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開始于洋務運動,因為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4.張謇創(chuàng)辦的民族企業(yè)不止大生紗廠,還有很多。張謇提出“實業(yè)救國”的口號,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不是在洋務運動時期。
    5.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特點是輕重工業(yè)發(fā)展不平衡,以輕工業(yè)為主,并不是一個重工業(yè)企業(yè)都沒有;大部分民族工業(yè)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帶,也不代表內地沒有近代民族工業(yè)。
    6.1862年、地主階級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京師同文館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學堂;資產階級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學府。
    7.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是《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辦,不是(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
    8.在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 命”口號的提出者是陳獨秀;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適;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是魯迅。
    9.新文化運動不是新民主主義革 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 命的開端。
    10.新文化運動屬于舊民主主義革 命,是先進知識分子發(fā)起的,而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
    11.新民主主義革 命與舊民主主義革 命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領導階級不同,舊民主主義革 命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 命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
    3.歷史八年級上冊期中考點
    易考點:
    一、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
    1.歷程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初步發(fā)展: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3)進一步發(fā)展:辛亥革 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fā)展實業(yè)的法令,各種實業(yè)團體紛紛涌現(xiàn),人們競相投資設廠,海外華僑也歸國創(chuàng)業(yè),掀起了發(fā)展實業(yè)的熱潮。
    (4)“短暫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zhàn)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fā)展最快的是紡織業(yè)和面粉業(yè)。
    (5)曲折發(fā)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再度受挫;隨著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民族工業(yè)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頑強地掙扎著。
    2.特征:發(fā)展道路艱難曲折;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發(fā)展水平整體落后;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差,主要集中在輕工業(yè)部門,重工業(yè)基礎極為薄弱;地區(qū)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辛亥革 命后社會習俗的變化
    1.表現(xiàn)
    ①剪發(fā)辮:強令男子剪掉辮子。
    ②易服飾:旗袍、中山裝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受人青睞。
    ③變禮節(jié):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
    ④改稱呼: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
    ⑤廢纏足:勸禁女子纏足。
    2.特征:新舊并呈、多元發(fā)展。
    三、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1.歷程
    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先后興辦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
    ②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chuàng)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chuàng)辦南洋公學。
    ③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
    ④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tǒng)一全國學制。
    2.影響:中國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fā)展起來。
    3.新聞出版業(yè)的發(fā)展
    (1)1872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2)1897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也是規(guī)模的文化出版機構。
    四、新文化運動
    1.背景
    (1)政治:中華民國陷人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
    (2)經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
    (3)思想: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啟發(fā)國民新的倫 理道德意識,培養(yǎng)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
    2.興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并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3.重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
    4.口號: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口號。
    5.代表
    (1)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發(fā)表《敬告青年》;發(fā)表《文學革 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
    (2)魯迅:發(fā)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民起來*“黑漆漆的”吃人社會。
    (3)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強調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 吟”。
    6.內容: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7.評價
    (1)積極性: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fā)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2)局限性: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五、五四愛國運動
    1.直接原因(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時間、地點:1919年5月4日,北京。
    3.口號及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 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賣 國 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4.經過
    5.結果:直接目標得到實現(xiàn),迫使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6.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7.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展現(xiàn)了偉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 命的開端。
    8.五四精神:愛國主義、民主和科學,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追求真理,振興中華,反帝反封建(核心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
    9.“外爭主權,內除國 賊”體現(xiàn)了五四運動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性質?!皬氐住笔侵阜吹鄯捶饨ǘ窢幍膱詻Q性,而不是指徹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4.歷史八年級上冊期中考點
    1.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道光帝
    (1)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
    (2)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禁煙原因:鴉片走私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歷史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3)英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1840.6-1842.8,虎門戰(zhàn)役關天培殉國,吳淞戰(zhàn)役陳化成犧牲。
    (4)《南京條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內容: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協(xié)商關稅]
    ※內容: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②割讓香港島給英國。③賠款2100萬銀元。④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xié)議(協(xié)議關稅,為了傾銷商品)。
    ★哪一條最能反映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目的(打開中國的市場)?
    (5)附件:中英《虎門條約》:英國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6)美國、法國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
    (7)影響:鴉片戰(zhàn)爭使開始從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8)鴉片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所以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年):——咸豐帝
    (1)英、法發(fā)動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英、法發(fā)動戰(zhàn)爭借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
    (3)1858年:《天津條約》規(guī)定: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自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4)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發(fā)生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是對人類文明的踐踏摧殘。
    (5)1860年《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等。
    (6)沙俄侵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是近代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董a琿條約》是一次性割占領土最多的條約。
    (7)影響: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1895年):——光緒帝
    (1)爆發(fā):1894年,豐島海戰(zhàn),日本挑起戰(zhàn)爭。這一年是農歷甲午年,史稱“甲午中日戰(zhàn)爭”。
    (2)平壤戰(zhàn)役: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
    (3)黃海海戰(zhàn):1894.9.17,鄧世昌率致遠艦官兵,撞向日艦“吉野”號,不幸壯烈犧牲。(光緒皇帝悼念鄧世昌對聯(lián):“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4)旅順大 屠 殺:旅順守將徐邦道孤軍奮戰(zhàn)。日軍在旅順進行了大 屠 殺。
    (5)威海衛(wèi)戰(zhàn)役: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xx殉國,北洋艦隊在威海衛(wèi)全軍覆沒。
    ★北洋艦隊在威海衛(wèi)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失敗。
    (6)中日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的條約。
    《馬關條約》內容:[割三島、賠兩億、增開四口、開設工廠]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7)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人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帝國主義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變?yōu)橘Y本輸出。這一條款的簽訂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8)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①瓜分狂潮:在俄、法、德的脅迫下,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但勒 索中國3000萬兩“贖遼費”。隨后,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門戶開放”:1899年,美國向英、俄等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伴T戶開放”政策的實施,形成了列強共同瓜分中國的局面。
    (9)甲午中日戰(zhàn)爭促進了中國人的覺醒:①孫中山成立興中會,揭開了資產階級革 命的序幕。②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③狀元實業(yè)家張謇等走上“實業(yè)救國”的道路。
    4.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1900年)——光緒帝
    (1)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目的:①直接目的:鎮(zhèn) 壓義和團運動。②主要目的:保護和擴大在華利益。
    (2)過程:①1900年,西摩爾率領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lián)軍發(fā)動侵略。②義和團在廊坊阻擊敵人。③清軍將領聶士成壯烈殉國。④中外聯(lián)合勢力絞殺義和團。⑤八國聯(lián)軍占領北京后燒殺搶掠。
    (3)結果:中國戰(zhàn)敗,簽訂《辛丑條約》。
    ※內容:[賠款最多,禁止反帝,拆毀炮臺、駐兵要地,劃使館界、設外務部]
    ①[經濟]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②[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危害的一款)③[軍事]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 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列六部之前。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5.歷史八年級上冊期中考點
    1.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光緒帝
    (1)目的: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的反動統(tǒng)治(根本目的)。
    (2)洋務派:奕?(中央),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方)等。
    (3)口號:前期(19世紀60年代)“自強”、后期“求富”。
    (4)主要內容:
    ①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fā)展近代軍事工業(yè),先后創(chuàng)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
    ②興辦新式學校;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③后期,洋務派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近代民用企業(yè),比如輪船招商局(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等。
    ④籌建新式海軍:南洋、北洋和福建(北洋水師規(guī)模)。后,成立海軍衙門,統(tǒng)一指揮。
    ⑤加強塞防: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
    (5)評價:①地位(影響):洋務運動是中國歷第一次近代化運動。②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影響),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③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失敗原因】①根本原因:沒有變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務派內部的腐 敗,③外國勢力的擠壓。
    【啟示】洋務運動失敗充分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只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而不改變政治制度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2.戊戌變法:(1895—1898年)——光緒帝
    (1)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的“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2)宣傳:第一個維新派政治團體:強學會。刊物:上?!稌r務報》;天津《國聞報》。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1898年,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變法開始。變法歷時103天,又被稱為“百日維新”。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史稱“戊戌變法”。
    (4)內容:有政治、經濟、教育、軍事四個方面內容。
    ①觸及頑固派利益:裁撤冗官冗員;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廢除八股;裁減綠營。②反映知識分子參政愿望:允許官民上書言事。③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發(fā)展農、工、商業(yè)。④有利于西學的傳播:開辦新式學堂⑤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國防力量:訓練新式軍隊。
    (5)影響: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6)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失敗說明了什么?
    ①失敗原因:維新派自身軟弱、妥協(xié),又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陀^原因:頑固勢力握有實權。
    ②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3.辛亥革 命(1894—1912年):
    【孫中山早年的革 命活動】
    (1)興中會的成立:興中會是第一個資產階級革 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
    (2)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準備發(fā)動廣州起義,失敗。陸?zhàn)〇|,為共和革 命而犧牲第一人。
    【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1)革 命思想的傳播: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 命書》鄒容的《革 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
    (2)中國同盟會:①成立:為了集中革 命力量,孫中山聯(lián)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 命團體,于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決定創(chuàng)辦機關報《民報》。②影響: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 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使革 命派有了統(tǒng)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推動了全國革 命運動的發(fā)展。
    (3)三民主義:①內容:孫中山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述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②意義: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 命的指導思想。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創(chuàng)立民國”即“民權主義”,意為: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