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一
讀完毛澤東的《矛盾論》,很有回到高中時期整天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感覺,熟悉的理論,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觀點。但或許是在大學中浸淫了2年,對社會,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猛然覺得那些關于矛盾的理論,能夠很自然的解釋一些問題,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關于矛盾,《矛盾論》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換言之,沒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發(fā)展了,那么這個世界也將不存在。因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當一個物體停止運動和發(fā)展了,那么它也就沒有絕對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時候經常會看到,我們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沒做好,甚至都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于是我們在網絡上、在現實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與罪惡。這可以看成是政府與人民群眾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站在了互相對立的面上,雖然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情況的。但換個角度想,只有通過這樣的矛盾,政府才會將執(zhí)政于民的理念貫徹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眾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政治素質,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矛盾論》中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即使本來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兩方,其實也是存在矛盾的,因為他們都在發(fā)展,而有發(fā)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動。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論的精髓所在,即便你總想找個例子出來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終還是會無功而返。而這件事本身何嘗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終想找,卻始終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這就好比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發(fā)展情況都不一樣,這才構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膚、千姿百態(tài)的大世界。如果這個世界被一個國家統(tǒng)一了,那么結果會怎么樣?整個人類也許就喪失了競爭意識,整個社會也許就會停滯不前。講述這個例子,其實可以更好的理解為,矛盾的特殊性與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這一點毛澤東在文章中沒有細說,但我在這里指出來,是覺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對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證明,也是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至此,關于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它們的關系便陳述完了,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和理論,縮在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著實也難講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著特殊性,我們解決問題的依據也要從這個理論中引申出來,這便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在文章中說“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或許很多人根本沒有學過矛盾論,也不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的理論,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鑰匙只能配一把鎖。這說明在人大腦的深處,對于矛盾問題的解決是有一個天生的潛意識的,那就是所有問題都要經過分析,只有正確的鎖才能打開正確的鑰匙。然而在歷史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論》的創(chuàng)作者毛澤東本人,也犯下過很大的錯誤,比如“”便是典型的不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釀成悲劇的例子。這里再插一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其實也是矛盾的,拿毛澤東來說,他很好的詮釋了矛盾論,很好的詮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而自己卻也因為沒有按照理論去做而犯下過錯誤,所以矛盾真的是無處不在。
話題在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來,我們在現實中能夠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語,如“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這個道理。法院判決每一個案子,都要根據案情的不同來定罪。比如同樣是殺人,最近最熱的兩名殺人犯——藥家鑫與夏俊峰,一個是撞傷人之后拿刀繼續(xù)捅死傷者的學生,一個是因為城管執(zhí)法暴力,為了維持生計而被逼殺人的小攤販。在網絡上,我們看到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的。對于藥家鑫,人民群眾發(fā)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殺人償命”、“十惡不赦”的聲音,而對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則是同情這樣一個小販子,同時還怒斥城管暴力執(zhí)法是罪有應得。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同樣的殺人犯,他們有不同對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決結果卻是一樣的——死刑。這其中首先牽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殺了人;再之后,人民群眾與法院都對具體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群眾對于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對于這樣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別采取了慎密的調查與仔細的取證;最后,我們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們的二審終審判決都是死刑,因為他們的行為無論出自何種原因,都觸犯到了人類道德的底線,他們奪走了別人的生命。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講道: “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BR> 我們在之前講述的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對矛盾的存在——殺人犯與被害者間的矛盾、人民群眾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法院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被害者家屬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當然,我們說殺人犯與被害者之間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為這對矛盾直接導致了案情的發(fā)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tǒng)籌兼顧。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法院在判決的時候,是以基本事實為準繩、以主要矛盾為重點來進行的,在兩人殺人的既定事實成立的基礎上,做出了死刑的判決。但同時我們也相信,法院的判決絕對不僅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人民群眾對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聯(lián)系都是法院在判決時候所要考慮在內的因素,這也就是對待次要矛盾時的一種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
拿我自己來講,在整個大學四年里,會有一個終極的目標,而我這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就會為這個目標而奮斗,那么這個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個主要矛盾并最終達到目的。當然,在整個大學四年中,你不會只為了那一個目標而做事,期間我們會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來講便是像參加廣告比賽、參加實習這樣的機會。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與終極目標無關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去衡量這件事對完成終極目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如果參加一個比賽會耗費我很多精力與時間,那么在計算這件事的性價比的時候,我會考慮放棄它并繼續(xù)走回正常的軌道。這便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關系,只有牢牢抓住重點,才能完成預期的目標。
《矛盾論》中的理論是具有極強現實指導意義的。正如毛澤東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業(yè)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驗主義的錯誤?!?BR> 其實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還提到了很多其他關于矛盾方面的理論,但我認為已經將自己深有感悟或者體會的幾點陳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2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二
我們在中學的政治書里面,就以往與矛盾的觀點有所接觸,膚淺地學習了一下馬克思主義矛盾哲學的基本觀點。如今又看到了毛澤東同志所寫的《矛盾論》,實在讓我受益匪淺。哲學世界里的矛盾是一種辯證的思想體現,它能夠有效地克制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
哲學中講到的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叫矛盾。換句話說,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其中,“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敖y(tǒng)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矛盾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即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當堅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矛盾的觀點能夠更好分析我們自身的優(yōu)缺點,促進我們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最早出于偉大的希臘先哲赫拉克利特,他繼承和深入發(fā)展了米利都學派的樸素唯物論,并在《論自然》中提出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世界為斗爭所支配。赫拉克利特說,“戰(zhàn)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如果沒有斗爭和對立,世界就會消亡——停滯或者毀滅。對立和矛盾統(tǒng)一齊來才能產生和諧?!吧c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后者變化,就成為前者,前者便回來,則稱為后者。”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必須應對的現實問題,對矛盾的觀點的理解,更有利于我們去解決這些繁瑣的生活問題。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一樣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fā)現事物運動發(fā)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qū)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語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特點。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基本準則,才能夠避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本本主義,照搬照抄等唯心主義的哲學觀。我們國家此刻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許多的發(fā)展問題。國家在許多發(fā)展的計劃中出現急于求成的傾向,以及為更好處理社會各階層中的矛盾,這時就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清事物發(fā)展的主流和支流,正確引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祖國經濟健康地發(fā)展,讓祖國更加的強大。
我們祖國的偉大先秦哲學家老子,在矛盾這一觀點上就做出了見解。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及“曲則全,枉則直,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倍俭w現了對立面互相轉化的規(guī)律。這些都說明我們掌握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的重要性。偉大的先哲們已經對這個已經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就應當好好理解。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實際就是進一步對華夏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的再一次深入理解,我們應當更好地繼承這種優(yōu)秀的思想意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供給更科學的理論思想。
矛盾分為主次方面。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應對當今的國際形勢的發(fā)展,我們國家的相關的政策也隨之變化,可是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分清國際的主流發(fā)展方向。比如此刻多國要求人民幣升值,我們應當分清那里面的主流和支流,而不是盲目做出確定。我們國家此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就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運用矛盾的基本觀點,能夠更好看清我們當前的社會基本矛盾,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去一一解決這些社會矛盾,而不是“一刀切”的草率工作做法,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在國家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各個地區(qū)的實際情景不一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更好發(fā)展農村的經濟,才能明白農村群眾的實際需要,也能避免資源的浪費。
我作為一個立刻就要進入大學三年級的大學生,畢業(yè)離我越來越近。應對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很多人和我一樣,一臉的茫然不明白何去何從。在讀到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時,讓我茅塞頓開,收獲頗豐。應對種.種不利于我的現實,我不應當表現得不知所措,而應當是具體分析自我的優(yōu)劣條件,發(fā)揮我的長處,盡量彌補自我的短處,而不是自我抱怨?!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在應對困難的時候不應當慌忙緊張,而應當表現鎮(zhèn)定自若,用理性的思維去審視,矛盾也是能夠被解決的。斯賓諾莎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顯然說明我們掌握矛盾觀點看問題的重要性。
祖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發(fā)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許多方面的發(fā)展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這就顯得矛盾觀點的重要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為它供給理論依據,理論與實際結合更有利于我們社會現代化的建設,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三
參加了工作之后便很少有時間讀書了,對于毛澤東同志的著作更是除了高中和大學的一些零散記憶外再無其他。借由此次參加培訓的機會讓我有時間也更有一顆安靜的心仔細研讀一下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
在以前還是學生時代的時候,政治課上矛盾論必須是老師必講的題目,那時候沒有實踐經驗進行佐證,因此對于老師講的矛盾論只是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覺得好像合理但是又好像不大對,總之是有很多個疑問在腦海里,但是也沒敢向老師進行答疑釋問。透過這幾天的研讀,我猶如醍醐灌頂般,對于毛澤東同志的深邃思想、遠見卓識佩服得五體投地。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進行結合的產物,是經過中國幾十年的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理,是中國人民務必堅持的正確思想。
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主要論述了關于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幾個方面的資料。
毛澤東同志的宇宙觀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認為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我的運動,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的運動相互聯(lián)系著,任何事物都處于不斷的運動當中,世界上不存在永遠靜止的事物,靜止時相對的,運動時絕對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要求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要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去看待,并且不要只依靠于外因的作用,而要靠內因推動事物的變化發(fā)展。
毛澤東同志認為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資料: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物質運動形式中存在著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系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蘊含著事物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矛盾的事物,因此在處理事情個性是復雜事情的時候要注重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既要看到事情的一般性又要看到沒一件事情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總是存在著很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該主要矛盾對事物起著領導性、決定性作用。同時在事物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種矛盾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又決定著主要矛盾的性質,所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務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抓準矛盾的性質,對癥下藥,徹底地解決問題。
矛盾的同一性指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矛盾著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指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在學習和認識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之后,我們就應將其理論成果運用到自身的實踐當中去,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具體將矛盾法則運用到我們審判實務工作當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用矛盾的觀點看待案件中的事實
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地矛盾運動當中,并且與周圍的事物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著。在審判工作中,一個案件從發(fā)生到解決的過程,也是一個矛盾發(fā)展的過程。在審判實務中,我們要牢記矛盾的觀點,不要認為案結事了了,案件的矛盾就被解決了不存在了。我們需要做到以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全面思考到與案件有關的各方因素,做到不遺漏就應思考的任何因素,做到對各方當事人權益的充分保障,切實解決好糾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二、要用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理論指導個案審判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來源于特殊性。在審判工作中,首先務必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利用法律原則、法律法規(guī)、辦案經驗以及審判慣例明白案件審判。其次要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任何案件都有與其他案件不一樣的特殊方面,要思考到個案的特殊性,運用不一樣的審判方式進行解決,不能依樣畫葫蘆。最后還要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關聯(lián),在審理個案的過程中要注意總結經驗,歸納適用于一切案件的普遍規(guī)律,一指導下一次的審判工作。
三、抓住案件的關鍵問題
一個案件從發(fā)生到解決,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要善于抓住不一樣審判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解決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事情才能迎刃而解。一個案件,不論是調解或是判決還是執(zhí)行,如何妥善解決各方的矛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善于去尋找這些問題的關鍵,平衡各種利益間得沖突,獲得最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方案,到達糾紛解決利益化,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促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綜上所述,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先進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更是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理論。在我們司法審判工作中充分運用矛盾論,能夠使我們的審判工作更為科學合理,也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矛盾論讀書心得范文5
最近拜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不禁為其的深刻論述所折服。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超多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并且在許多方面發(fā)揮發(fā)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復雜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tǒng)一體。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于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必須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狀況,并適用之,開辟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表此刻: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貫穿于對立統(tǒng)一的全部資料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必須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tǒng)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著的事物和矛盾著的概念,都是因必須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lián)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靠。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fā)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斗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一切階段,貫穿于整個過程的始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必須的條件為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必須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著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qū)別。對抗性的矛盾發(fā)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沖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過調整內部關系,建立和諧與統(tǒng)一,使矛盾得到解決。正確分析和決定矛盾的具體性質對于指導革命實踐至為重要。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而且也是認識的規(guī)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fā)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個性是對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好處。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沖突,構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沖突,構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存在于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系中,無不存在著矛盾沖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應對的矛盾更是復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務必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個性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務必植根于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chuàng)造自我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謀求前進,于矛盾中謀求發(fā)展。但愿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應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2021矛盾論讀書心得范文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四
從生活中的“矛盾”轉向哲學上的“矛盾”應該是一個質的轉變,而在這種轉變當中,我有幸拜讀了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毛澤東的《矛盾論》。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著作。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抗戰(zhàn)開始的特殊歷史時期的偉大著作,仔細品讀這部著作,蕩氣回腸,它依舊能夠使我們這一代已經和革命階段有段歷史感的青年人深切感知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在當時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嚴峻形勢下一步一步走向勝利,我想著作對現在和平建設時期各項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這部著作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特別是列寧的辯證法思想,并結合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吸收了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合理成分,對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
毛澤東的《矛盾論》主要探求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他在文中指出: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種是最主要的矛盾,它對事物起主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矛盾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當然著重地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過程階段的推移,主要矛盾可能降為次要的,次要矛盾也可能上升為主要的。而在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里,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主要方面起著主導作用。這兩方面的地位也不是固定的,在矛盾斗爭中因力量的增減可能會互相轉化。對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說明在領導革命時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在毛澤東看來,無論什么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有時候似乎勢均力敵,然而這只是暫時的或相對的情形,基本的形態(tài)則是不平衡的。
當我把整個文章讀下來的時候,感覺毛澤東同志用豐富的例證在無聲中向我們說明了他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導師和先行者的著作閱讀廣泛、理解深刻,所以可以熟練地援引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同時,作者的國學根基也非常深厚,對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來.因為這種扎實的功底,他能夠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像我們闡述關于矛盾的哲學原理。而這種心中的敬仰和自己現實中哲學的修養(yǎng)何嘗不是一種矛盾呢,但同時自己也懂得了要用矛盾的觀點去看待問題,所以,懂得去用實踐和行動讓矛盾能夠轉化。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五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____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于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__。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矛盾著的事物依必須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____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____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____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____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qū)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____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一樣的____形式的區(qū)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______列寧____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____事業(yè)的那些教條____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我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驗____的錯誤。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則的一些簡單的結論?!?BR> 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這篇論文告訴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如何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在發(fā)展事態(tài)下如何持續(xù)清醒的認識,這篇論文無論是昨日還是這天,都可作為我們處理事物的方向坐標。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六
20世紀80年代,上述矛盾都實際存在著,但考慮到中國周邊的國家在中國進行大躍進到“”期間進行了快速的經濟發(fā)展,中國在原有的生產力下面臨著難以滿足溫飽問題的局面,以及國際大環(huán)境美蘇冷戰(zhàn)仍然處于主導地位,中國實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實行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使中國在1990年至2010年實現了經濟騰飛,由原來的貧窮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成為一個可以在世界經濟中分得一杯羹的世界強國。
三十年過去了,我們實現了全面的小康生活,緩解了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另外兩個方面的矛盾由之前的沒有蹤跡轉化到了目前的比較重要的地步,但還沒有進入對抗的階段。我們現在對這兩個方面的矛盾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以期對中國的現狀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
首先是中國現在的國際形勢不如20世紀80年代。在越南戰(zhàn)爭結束之后,美蘇爭霸以及之后美國維持霸權主義的戰(zhàn)場分別集中在中東和東歐兩個部分,世界上發(fā)生了幾場局部的社會動蕩,其中包括阿富汗戰(zhàn)爭、兩伊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等多場戰(zhàn)爭和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這樣兩件重大政變,美國的精力一直集中在中東和東歐,無暇顧及遠東,這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三十年發(fā)展機遇。而在華約解體,北約東擴逐漸成為事實之后,中國成為了美國維持超級大國的最大潛在對手,因此美國提出了重返亞洲戰(zhàn)略,期望限制中國的發(fā)展,因此這個矛盾相比三十年前要重要很多。
其次是中國快速發(fā)展導致國內出現的一些問題,大致分為財富分配不均、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匱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礙社會的發(fā)展、三農問題這樣五個方面。財富分配不均主要體現在地域上的東部富裕、西部貧窮和城市富裕、農村貧窮,個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兩個問題上;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主要體現在整個中國霧霾現象嚴重,一些地方領導為追求經濟發(fā)展指標破壞當地環(huán)境、大量消耗當地資源這樣兩個問題上;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匱乏是自三十年前就有的矛盾,經過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現在已經得到了部分緩解,現有的問題主要在于科技水平與經濟規(guī)模不相適應;制度和法律的問題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中國經歷了長期的人治社會,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并沒有接受法治,例如部分地方一把手領導存在“山大王”思想,農民工討薪采用暴力手段等等,以及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尚無一個完善的應對機制,通常在問題出現之后進行亡羊補牢,例如2003年的“非典”應對和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農問題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中國在從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向現代化國家的發(fā)展進程中,會有一個農業(yè)人口不斷向城市遷徙的過程,城市的高速發(fā)展與農村的傳統(tǒng)小農經濟構成了矛盾,怎樣保證占中國多數的農業(yè)人口不成為發(fā)展的阻力,還要保證農業(yè)人口在逐漸轉變?yōu)楣と说倪^程中同樣分得改革開放的紅利,是作為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必須考慮的問題。
近些年來,中央高層對以上兩個矛盾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對于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引起的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和限制,鄧小平提出了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方針,在之前的幾十年中,這樣的外交政策為中國贏得了較為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美國著眼于中東的石油,放松了對遠東的政治經濟控制,然而隨著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期望通過韜光養(yǎng)晦繼續(xù)維持阻力很小的高速發(fā)展已經沒有了可能性,因此,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了中國在一些外交問題上做出了一些強硬表態(tài),東海航空識別區(qū)的劃定就是一個例證。
至于中國在發(fā)展中遇到的這些問題,黨中央也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個稅起征點、施行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開展“863計劃”、修訂《物權法》等多項法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近十年來,尤以“三農問題”的處理為關注的焦點。黨中央分別提出實行了免除農業(yè)稅、國家投資為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新農合公費醫(yī)療、完善農民工討薪機制等若干政策,較好地解決了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遇到的三農問題,為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打好了基礎,同時也部分緩解了財富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其他的四個方面矛盾目前都有不少令群眾不甚滿意的地方,不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中國的崛起就無從談起。
從現在的一些輿論導向和一些社會現狀來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依然是中國的主要矛盾,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可動搖的,但與此同時,第二個矛盾和第三個矛盾與三十年前相比正在逐漸成為制約中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把三十年前鄧小平提出的理論作為現今的指導思想而不做修正是不符合唯物辨證法的。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同志首先肯定了主要矛盾并未改變,然后對國內的若干個影響重大的問題提出了改革措施,并予以施行,這是建立在對國內自基層至國務院的現狀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的,是針對國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fā)展。
理論只是幾張寫滿了字的紙,只有我們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發(fā)展理論,它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矛盾論》只是毛澤東思想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毛澤東思想仍然煥發(fā)著蓬勃的生機。我們應不斷發(fā)展前人留下的理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七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有幸學習了毛澤東同志所作的《矛盾論》,讀完之后我深刻理解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為了克服黨內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所花費的巨大精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終使全黨的思想高度統(tǒng)一,并且使黨形成了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并且發(fā)揚光大。
1937年8月,毛主席寫這篇文章借以說明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危害性,并以此來統(tǒng)一全黨的思想。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發(fā)展,都存在著矛盾,可以說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中也是如此。
在我們黨剛剛成立的時候,那些布爾什維克們,不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一味聽命于共產國際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某些“經驗”,甚至聘用由共產國際派來的洋顧問李德來指揮紅軍打仗,結果致使中央蘇區(qū)的第四、五兩次反“圍剿”的失敗,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這充分說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搞形而上學那一套,因為它是不切合實際的唯心主義的理論。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tài)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的永遠不變的?!睆拿珴蓶|同志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看什么事物,我們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唯物辨證地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堅持原則的條件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觀。
任何事物都有著它一定的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問題就存在于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就決矛盾,不管是自然界還是社會的變化,都是如此。因此我們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是要從內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在舊中國,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此時,誕生了代表全中國全體受剝削、受壓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它的誕生,給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國共產黨也沒有辜負人民的希望,帶領全體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zhàn),終于打倒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世界上無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產生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斷,為我們解決不同性質的矛盾指明了方向,這大千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所產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質各不相同,所以,解決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來解決!比如說這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就要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來解決······另外,這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矛盾,每當歷史向前邁進了一步,舊的矛盾解決了,而新的矛盾又產生了,所以我們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過的,而解決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通過學習《矛盾論》這篇文章,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矛盾論》這篇文章,是我黨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反對教條主義的一重大理論成果,它不僅在過去,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同樣有著它極其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八
讀完毛澤東的《矛盾論》,很有回到高中時期整天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感覺,熟悉的理論,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觀點。但或許是在大學中浸淫了2年,對社會,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猛然覺得那些關于矛盾的理論,能夠很自然的解釋一些問題,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關于矛盾,《矛盾論》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換言之,沒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發(fā)展了,那么這個世界也將不存在。因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當一個物體停止運動和發(fā)展了,那么它也就沒有絕對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時候經常會看到,我們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沒做好,甚至都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于是我們在網絡上、在現實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與罪惡。這可以看成是政府與人民群眾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站在了互相對立的面上,雖然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情況的。但換個角度想,只有通過這樣的矛盾,政府才會將執(zhí)政于民的理念貫徹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眾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政治素質,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矛盾論》中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即使本來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兩方,其實也是存在矛盾的,因為他們都在發(fā)展,而有發(fā)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動。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論的精髓所在,即便你總想找個例子出來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終還是會無功而返。而這件事本身何嘗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終想找,卻始終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這就好比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發(fā)展情況都不一樣,這才構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膚、千姿百態(tài)的大世界。如果這個世界被一個國家統(tǒng)一了,那么結果會怎么樣?整個人類也許就喪失了競爭意識,整個社會也許就會停滯不前。講述這個例子,其實可以更好的理解為,矛盾的特殊性與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這一點毛澤東在文章中沒有細說,但我在這里指出來,是覺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對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證明,也是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至此,關于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它們的關系便陳述完了,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和理論,縮在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著實也難講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著特殊性,我們解決問題的依據也要從這個理論中引申出來,這便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在文章中說“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或許很多人根本沒有學過矛盾論,也不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的理論,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鑰匙只能配一把鎖。這說明在人大腦的深處,對于矛盾問題的解決是有一個天生的潛意識的,那就是所有問題都要經過分析,只有正確的鎖才能打開正確的鑰匙。然而在歷史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論》的創(chuàng)作者毛澤東本人,也犯下過很大的錯誤,比如“”便是典型的不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釀成悲劇的例子。這里再插一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其實也是矛盾的,拿毛澤東來說,他很好的詮釋了矛盾論,很好的詮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而自己卻也因為沒有按照理論去做而犯下過錯誤,所以矛盾真的是無處不在。
話題在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來,我們在現實中能夠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語,如“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這個道理。法院判決每一個案子,都要根據案情的不同來定罪。比如同樣是殺人,最近最熱的兩名殺人犯——藥家鑫與夏俊峰,一個是撞傷人之后拿刀繼續(xù)捅死傷者的學生,一個是因為城管執(zhí)法暴力,為了維持生計而被逼殺人的小攤販。在網絡上,我們看到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的。對于藥家鑫,人民群眾發(fā)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殺人償命”、“十惡不赦”的聲音,而對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則是同情這樣一個小販子,同時還怒斥城管暴力執(zhí)法是罪有應得。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同樣的殺人犯,他們有不同對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決結果卻是一樣的——死刑。這其中首先牽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殺了人;再之后,人民群眾與法院都對具體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群眾對于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對于這樣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別采取了慎密的調查與仔細的取證;最后,我們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們的二審終審判決都是死刑,因為他們的行為無論出自何種原因,都觸犯到了人類道德的底線,他們奪走了別人的生命。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講道:“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BR> 我們在之前講述的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對矛盾的存在——殺人犯與被害者間的矛盾、人民群眾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法院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被害者家屬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當然,我們說殺人犯與被害者之間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為這對矛盾直接導致了案情的發(fā)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tǒng)籌兼顧。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法院在判決的時候,是以基本事實為準繩、以主要矛盾為重點來進行的,在兩人殺人的既定事實成立的基礎上,做出了死刑的判決。但同時我們也相信,法院的判決絕對不僅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人民群眾對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聯(lián)系都是法院在判決時候所要考慮在內的因素,這也就是對待次要矛盾時的一種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
拿我自己來講,在整個大學四年里,會有一個終極的目標,而我這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就會為這個目標而奮斗,那么這個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個主要矛盾并最終達到目的。當然,在整個大學四年中,你不會只為了那一個目標而做事,期間我們會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來講便是像參加廣告比賽、參加實習這樣的機會。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與終極目標無關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去衡量這件事對完成終極目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如果參加一個比賽會耗費我很多精力與時間,那么在計算這件事的性價比的時候,我會考慮放棄它并繼續(xù)走回正常的軌道。這便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關系,只有牢牢抓住重點,才能完成預期的目標。
《矛盾論》中的理論是具有極強現實指導意義的。正如毛澤東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業(yè)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驗主義的錯誤?!?BR> 其實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還提到了很多其他關于矛盾方面的理論,但我認為已經將自己深有感悟或者體會的幾點陳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一
讀完毛澤東的《矛盾論》,很有回到高中時期整天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感覺,熟悉的理論,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觀點。但或許是在大學中浸淫了2年,對社會,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猛然覺得那些關于矛盾的理論,能夠很自然的解釋一些問題,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關于矛盾,《矛盾論》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換言之,沒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發(fā)展了,那么這個世界也將不存在。因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當一個物體停止運動和發(fā)展了,那么它也就沒有絕對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時候經常會看到,我們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沒做好,甚至都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于是我們在網絡上、在現實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與罪惡。這可以看成是政府與人民群眾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站在了互相對立的面上,雖然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情況的。但換個角度想,只有通過這樣的矛盾,政府才會將執(zhí)政于民的理念貫徹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眾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政治素質,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矛盾論》中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即使本來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兩方,其實也是存在矛盾的,因為他們都在發(fā)展,而有發(fā)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動。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論的精髓所在,即便你總想找個例子出來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終還是會無功而返。而這件事本身何嘗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終想找,卻始終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這就好比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發(fā)展情況都不一樣,這才構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膚、千姿百態(tài)的大世界。如果這個世界被一個國家統(tǒng)一了,那么結果會怎么樣?整個人類也許就喪失了競爭意識,整個社會也許就會停滯不前。講述這個例子,其實可以更好的理解為,矛盾的特殊性與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這一點毛澤東在文章中沒有細說,但我在這里指出來,是覺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對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證明,也是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至此,關于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它們的關系便陳述完了,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和理論,縮在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著實也難講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著特殊性,我們解決問題的依據也要從這個理論中引申出來,這便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在文章中說“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或許很多人根本沒有學過矛盾論,也不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的理論,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鑰匙只能配一把鎖。這說明在人大腦的深處,對于矛盾問題的解決是有一個天生的潛意識的,那就是所有問題都要經過分析,只有正確的鎖才能打開正確的鑰匙。然而在歷史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論》的創(chuàng)作者毛澤東本人,也犯下過很大的錯誤,比如“”便是典型的不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釀成悲劇的例子。這里再插一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其實也是矛盾的,拿毛澤東來說,他很好的詮釋了矛盾論,很好的詮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而自己卻也因為沒有按照理論去做而犯下過錯誤,所以矛盾真的是無處不在。
話題在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來,我們在現實中能夠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語,如“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這個道理。法院判決每一個案子,都要根據案情的不同來定罪。比如同樣是殺人,最近最熱的兩名殺人犯——藥家鑫與夏俊峰,一個是撞傷人之后拿刀繼續(xù)捅死傷者的學生,一個是因為城管執(zhí)法暴力,為了維持生計而被逼殺人的小攤販。在網絡上,我們看到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的。對于藥家鑫,人民群眾發(fā)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殺人償命”、“十惡不赦”的聲音,而對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則是同情這樣一個小販子,同時還怒斥城管暴力執(zhí)法是罪有應得。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同樣的殺人犯,他們有不同對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決結果卻是一樣的——死刑。這其中首先牽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殺了人;再之后,人民群眾與法院都對具體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群眾對于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對于這樣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別采取了慎密的調查與仔細的取證;最后,我們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們的二審終審判決都是死刑,因為他們的行為無論出自何種原因,都觸犯到了人類道德的底線,他們奪走了別人的生命。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講道: “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BR> 我們在之前講述的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對矛盾的存在——殺人犯與被害者間的矛盾、人民群眾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法院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被害者家屬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當然,我們說殺人犯與被害者之間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為這對矛盾直接導致了案情的發(fā)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tǒng)籌兼顧。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法院在判決的時候,是以基本事實為準繩、以主要矛盾為重點來進行的,在兩人殺人的既定事實成立的基礎上,做出了死刑的判決。但同時我們也相信,法院的判決絕對不僅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人民群眾對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聯(lián)系都是法院在判決時候所要考慮在內的因素,這也就是對待次要矛盾時的一種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
拿我自己來講,在整個大學四年里,會有一個終極的目標,而我這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就會為這個目標而奮斗,那么這個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個主要矛盾并最終達到目的。當然,在整個大學四年中,你不會只為了那一個目標而做事,期間我們會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來講便是像參加廣告比賽、參加實習這樣的機會。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與終極目標無關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去衡量這件事對完成終極目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如果參加一個比賽會耗費我很多精力與時間,那么在計算這件事的性價比的時候,我會考慮放棄它并繼續(xù)走回正常的軌道。這便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關系,只有牢牢抓住重點,才能完成預期的目標。
《矛盾論》中的理論是具有極強現實指導意義的。正如毛澤東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業(yè)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驗主義的錯誤?!?BR> 其實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還提到了很多其他關于矛盾方面的理論,但我認為已經將自己深有感悟或者體會的幾點陳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2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二
我們在中學的政治書里面,就以往與矛盾的觀點有所接觸,膚淺地學習了一下馬克思主義矛盾哲學的基本觀點。如今又看到了毛澤東同志所寫的《矛盾論》,實在讓我受益匪淺。哲學世界里的矛盾是一種辯證的思想體現,它能夠有效地克制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
哲學中講到的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叫矛盾。換句話說,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其中,“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敖y(tǒng)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矛盾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即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當堅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矛盾的觀點能夠更好分析我們自身的優(yōu)缺點,促進我們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最早出于偉大的希臘先哲赫拉克利特,他繼承和深入發(fā)展了米利都學派的樸素唯物論,并在《論自然》中提出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世界為斗爭所支配。赫拉克利特說,“戰(zhàn)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如果沒有斗爭和對立,世界就會消亡——停滯或者毀滅。對立和矛盾統(tǒng)一齊來才能產生和諧?!吧c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后者變化,就成為前者,前者便回來,則稱為后者。”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必須應對的現實問題,對矛盾的觀點的理解,更有利于我們去解決這些繁瑣的生活問題。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一樣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fā)現事物運動發(fā)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qū)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語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特點。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基本準則,才能夠避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本本主義,照搬照抄等唯心主義的哲學觀。我們國家此刻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許多的發(fā)展問題。國家在許多發(fā)展的計劃中出現急于求成的傾向,以及為更好處理社會各階層中的矛盾,這時就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清事物發(fā)展的主流和支流,正確引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祖國經濟健康地發(fā)展,讓祖國更加的強大。
我們祖國的偉大先秦哲學家老子,在矛盾這一觀點上就做出了見解。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及“曲則全,枉則直,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倍俭w現了對立面互相轉化的規(guī)律。這些都說明我們掌握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的重要性。偉大的先哲們已經對這個已經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就應當好好理解。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實際就是進一步對華夏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的再一次深入理解,我們應當更好地繼承這種優(yōu)秀的思想意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供給更科學的理論思想。
矛盾分為主次方面。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應對當今的國際形勢的發(fā)展,我們國家的相關的政策也隨之變化,可是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分清國際的主流發(fā)展方向。比如此刻多國要求人民幣升值,我們應當分清那里面的主流和支流,而不是盲目做出確定。我們國家此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就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運用矛盾的基本觀點,能夠更好看清我們當前的社會基本矛盾,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去一一解決這些社會矛盾,而不是“一刀切”的草率工作做法,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在國家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各個地區(qū)的實際情景不一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更好發(fā)展農村的經濟,才能明白農村群眾的實際需要,也能避免資源的浪費。
我作為一個立刻就要進入大學三年級的大學生,畢業(yè)離我越來越近。應對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很多人和我一樣,一臉的茫然不明白何去何從。在讀到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時,讓我茅塞頓開,收獲頗豐。應對種.種不利于我的現實,我不應當表現得不知所措,而應當是具體分析自我的優(yōu)劣條件,發(fā)揮我的長處,盡量彌補自我的短處,而不是自我抱怨?!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在應對困難的時候不應當慌忙緊張,而應當表現鎮(zhèn)定自若,用理性的思維去審視,矛盾也是能夠被解決的。斯賓諾莎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顯然說明我們掌握矛盾觀點看問題的重要性。
祖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發(fā)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許多方面的發(fā)展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這就顯得矛盾觀點的重要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為它供給理論依據,理論與實際結合更有利于我們社會現代化的建設,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三
參加了工作之后便很少有時間讀書了,對于毛澤東同志的著作更是除了高中和大學的一些零散記憶外再無其他。借由此次參加培訓的機會讓我有時間也更有一顆安靜的心仔細研讀一下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
在以前還是學生時代的時候,政治課上矛盾論必須是老師必講的題目,那時候沒有實踐經驗進行佐證,因此對于老師講的矛盾論只是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覺得好像合理但是又好像不大對,總之是有很多個疑問在腦海里,但是也沒敢向老師進行答疑釋問。透過這幾天的研讀,我猶如醍醐灌頂般,對于毛澤東同志的深邃思想、遠見卓識佩服得五體投地。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進行結合的產物,是經過中國幾十年的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理,是中國人民務必堅持的正確思想。
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主要論述了關于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幾個方面的資料。
毛澤東同志的宇宙觀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認為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我的運動,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的運動相互聯(lián)系著,任何事物都處于不斷的運動當中,世界上不存在永遠靜止的事物,靜止時相對的,運動時絕對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要求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要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去看待,并且不要只依靠于外因的作用,而要靠內因推動事物的變化發(fā)展。
毛澤東同志認為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資料: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物質運動形式中存在著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系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蘊含著事物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矛盾的事物,因此在處理事情個性是復雜事情的時候要注重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既要看到事情的一般性又要看到沒一件事情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總是存在著很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該主要矛盾對事物起著領導性、決定性作用。同時在事物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種矛盾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又決定著主要矛盾的性質,所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務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抓準矛盾的性質,對癥下藥,徹底地解決問題。
矛盾的同一性指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矛盾著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指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在學習和認識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之后,我們就應將其理論成果運用到自身的實踐當中去,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具體將矛盾法則運用到我們審判實務工作當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用矛盾的觀點看待案件中的事實
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地矛盾運動當中,并且與周圍的事物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著。在審判工作中,一個案件從發(fā)生到解決的過程,也是一個矛盾發(fā)展的過程。在審判實務中,我們要牢記矛盾的觀點,不要認為案結事了了,案件的矛盾就被解決了不存在了。我們需要做到以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全面思考到與案件有關的各方因素,做到不遺漏就應思考的任何因素,做到對各方當事人權益的充分保障,切實解決好糾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二、要用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理論指導個案審判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來源于特殊性。在審判工作中,首先務必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利用法律原則、法律法規(guī)、辦案經驗以及審判慣例明白案件審判。其次要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任何案件都有與其他案件不一樣的特殊方面,要思考到個案的特殊性,運用不一樣的審判方式進行解決,不能依樣畫葫蘆。最后還要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關聯(lián),在審理個案的過程中要注意總結經驗,歸納適用于一切案件的普遍規(guī)律,一指導下一次的審判工作。
三、抓住案件的關鍵問題
一個案件從發(fā)生到解決,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要善于抓住不一樣審判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解決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事情才能迎刃而解。一個案件,不論是調解或是判決還是執(zhí)行,如何妥善解決各方的矛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善于去尋找這些問題的關鍵,平衡各種利益間得沖突,獲得最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方案,到達糾紛解決利益化,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促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綜上所述,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先進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更是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理論。在我們司法審判工作中充分運用矛盾論,能夠使我們的審判工作更為科學合理,也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矛盾論讀書心得范文5
最近拜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不禁為其的深刻論述所折服。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超多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并且在許多方面發(fā)揮發(fā)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復雜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tǒng)一體。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于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必須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狀況,并適用之,開辟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表此刻: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貫穿于對立統(tǒng)一的全部資料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必須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tǒng)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著的事物和矛盾著的概念,都是因必須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lián)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靠。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fā)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斗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一切階段,貫穿于整個過程的始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必須的條件為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必須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著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qū)別。對抗性的矛盾發(fā)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沖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過調整內部關系,建立和諧與統(tǒng)一,使矛盾得到解決。正確分析和決定矛盾的具體性質對于指導革命實踐至為重要。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而且也是認識的規(guī)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fā)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個性是對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好處。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沖突,構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沖突,構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存在于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系中,無不存在著矛盾沖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應對的矛盾更是復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務必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個性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務必植根于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chuàng)造自我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謀求前進,于矛盾中謀求發(fā)展。但愿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應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2021矛盾論讀書心得范文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四
從生活中的“矛盾”轉向哲學上的“矛盾”應該是一個質的轉變,而在這種轉變當中,我有幸拜讀了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毛澤東的《矛盾論》。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著作。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抗戰(zhàn)開始的特殊歷史時期的偉大著作,仔細品讀這部著作,蕩氣回腸,它依舊能夠使我們這一代已經和革命階段有段歷史感的青年人深切感知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在當時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嚴峻形勢下一步一步走向勝利,我想著作對現在和平建設時期各項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這部著作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特別是列寧的辯證法思想,并結合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吸收了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合理成分,對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
毛澤東的《矛盾論》主要探求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他在文中指出: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種是最主要的矛盾,它對事物起主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矛盾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當然著重地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過程階段的推移,主要矛盾可能降為次要的,次要矛盾也可能上升為主要的。而在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里,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主要方面起著主導作用。這兩方面的地位也不是固定的,在矛盾斗爭中因力量的增減可能會互相轉化。對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說明在領導革命時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在毛澤東看來,無論什么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有時候似乎勢均力敵,然而這只是暫時的或相對的情形,基本的形態(tài)則是不平衡的。
當我把整個文章讀下來的時候,感覺毛澤東同志用豐富的例證在無聲中向我們說明了他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導師和先行者的著作閱讀廣泛、理解深刻,所以可以熟練地援引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同時,作者的國學根基也非常深厚,對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來.因為這種扎實的功底,他能夠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像我們闡述關于矛盾的哲學原理。而這種心中的敬仰和自己現實中哲學的修養(yǎng)何嘗不是一種矛盾呢,但同時自己也懂得了要用矛盾的觀點去看待問題,所以,懂得去用實踐和行動讓矛盾能夠轉化。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五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____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于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__。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矛盾著的事物依必須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____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____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____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____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qū)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____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一樣的____形式的區(qū)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______列寧____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____事業(yè)的那些教條____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我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驗____的錯誤。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則的一些簡單的結論?!?BR> 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這篇論文告訴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如何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在發(fā)展事態(tài)下如何持續(xù)清醒的認識,這篇論文無論是昨日還是這天,都可作為我們處理事物的方向坐標。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六
20世紀80年代,上述矛盾都實際存在著,但考慮到中國周邊的國家在中國進行大躍進到“”期間進行了快速的經濟發(fā)展,中國在原有的生產力下面臨著難以滿足溫飽問題的局面,以及國際大環(huán)境美蘇冷戰(zhàn)仍然處于主導地位,中國實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實行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使中國在1990年至2010年實現了經濟騰飛,由原來的貧窮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成為一個可以在世界經濟中分得一杯羹的世界強國。
三十年過去了,我們實現了全面的小康生活,緩解了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另外兩個方面的矛盾由之前的沒有蹤跡轉化到了目前的比較重要的地步,但還沒有進入對抗的階段。我們現在對這兩個方面的矛盾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以期對中國的現狀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
首先是中國現在的國際形勢不如20世紀80年代。在越南戰(zhàn)爭結束之后,美蘇爭霸以及之后美國維持霸權主義的戰(zhàn)場分別集中在中東和東歐兩個部分,世界上發(fā)生了幾場局部的社會動蕩,其中包括阿富汗戰(zhàn)爭、兩伊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等多場戰(zhàn)爭和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這樣兩件重大政變,美國的精力一直集中在中東和東歐,無暇顧及遠東,這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三十年發(fā)展機遇。而在華約解體,北約東擴逐漸成為事實之后,中國成為了美國維持超級大國的最大潛在對手,因此美國提出了重返亞洲戰(zhàn)略,期望限制中國的發(fā)展,因此這個矛盾相比三十年前要重要很多。
其次是中國快速發(fā)展導致國內出現的一些問題,大致分為財富分配不均、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匱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礙社會的發(fā)展、三農問題這樣五個方面。財富分配不均主要體現在地域上的東部富裕、西部貧窮和城市富裕、農村貧窮,個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兩個問題上;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主要體現在整個中國霧霾現象嚴重,一些地方領導為追求經濟發(fā)展指標破壞當地環(huán)境、大量消耗當地資源這樣兩個問題上;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匱乏是自三十年前就有的矛盾,經過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現在已經得到了部分緩解,現有的問題主要在于科技水平與經濟規(guī)模不相適應;制度和法律的問題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中國經歷了長期的人治社會,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并沒有接受法治,例如部分地方一把手領導存在“山大王”思想,農民工討薪采用暴力手段等等,以及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尚無一個完善的應對機制,通常在問題出現之后進行亡羊補牢,例如2003年的“非典”應對和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農問題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中國在從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向現代化國家的發(fā)展進程中,會有一個農業(yè)人口不斷向城市遷徙的過程,城市的高速發(fā)展與農村的傳統(tǒng)小農經濟構成了矛盾,怎樣保證占中國多數的農業(yè)人口不成為發(fā)展的阻力,還要保證農業(yè)人口在逐漸轉變?yōu)楣と说倪^程中同樣分得改革開放的紅利,是作為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必須考慮的問題。
近些年來,中央高層對以上兩個矛盾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對于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引起的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和限制,鄧小平提出了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方針,在之前的幾十年中,這樣的外交政策為中國贏得了較為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美國著眼于中東的石油,放松了對遠東的政治經濟控制,然而隨著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期望通過韜光養(yǎng)晦繼續(xù)維持阻力很小的高速發(fā)展已經沒有了可能性,因此,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了中國在一些外交問題上做出了一些強硬表態(tài),東海航空識別區(qū)的劃定就是一個例證。
至于中國在發(fā)展中遇到的這些問題,黨中央也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個稅起征點、施行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開展“863計劃”、修訂《物權法》等多項法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近十年來,尤以“三農問題”的處理為關注的焦點。黨中央分別提出實行了免除農業(yè)稅、國家投資為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新農合公費醫(yī)療、完善農民工討薪機制等若干政策,較好地解決了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遇到的三農問題,為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打好了基礎,同時也部分緩解了財富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其他的四個方面矛盾目前都有不少令群眾不甚滿意的地方,不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中國的崛起就無從談起。
從現在的一些輿論導向和一些社會現狀來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依然是中國的主要矛盾,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可動搖的,但與此同時,第二個矛盾和第三個矛盾與三十年前相比正在逐漸成為制約中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把三十年前鄧小平提出的理論作為現今的指導思想而不做修正是不符合唯物辨證法的。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同志首先肯定了主要矛盾并未改變,然后對國內的若干個影響重大的問題提出了改革措施,并予以施行,這是建立在對國內自基層至國務院的現狀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的,是針對國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fā)展。
理論只是幾張寫滿了字的紙,只有我們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發(fā)展理論,它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矛盾論》只是毛澤東思想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毛澤東思想仍然煥發(fā)著蓬勃的生機。我們應不斷發(fā)展前人留下的理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七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有幸學習了毛澤東同志所作的《矛盾論》,讀完之后我深刻理解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為了克服黨內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所花費的巨大精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終使全黨的思想高度統(tǒng)一,并且使黨形成了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并且發(fā)揚光大。
1937年8月,毛主席寫這篇文章借以說明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危害性,并以此來統(tǒng)一全黨的思想。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發(fā)展,都存在著矛盾,可以說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中也是如此。
在我們黨剛剛成立的時候,那些布爾什維克們,不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一味聽命于共產國際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某些“經驗”,甚至聘用由共產國際派來的洋顧問李德來指揮紅軍打仗,結果致使中央蘇區(qū)的第四、五兩次反“圍剿”的失敗,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這充分說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搞形而上學那一套,因為它是不切合實際的唯心主義的理論。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tài)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的永遠不變的?!睆拿珴蓶|同志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看什么事物,我們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唯物辨證地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堅持原則的條件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觀。
任何事物都有著它一定的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問題就存在于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就決矛盾,不管是自然界還是社會的變化,都是如此。因此我們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是要從內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在舊中國,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此時,誕生了代表全中國全體受剝削、受壓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它的誕生,給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國共產黨也沒有辜負人民的希望,帶領全體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zhàn),終于打倒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世界上無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產生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斷,為我們解決不同性質的矛盾指明了方向,這大千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所產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質各不相同,所以,解決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來解決!比如說這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就要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來解決······另外,這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矛盾,每當歷史向前邁進了一步,舊的矛盾解決了,而新的矛盾又產生了,所以我們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過的,而解決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通過學習《矛盾論》這篇文章,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矛盾論》這篇文章,是我黨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反對教條主義的一重大理論成果,它不僅在過去,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同樣有著它極其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八
讀完毛澤東的《矛盾論》,很有回到高中時期整天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感覺,熟悉的理論,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觀點。但或許是在大學中浸淫了2年,對社會,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猛然覺得那些關于矛盾的理論,能夠很自然的解釋一些問題,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關于矛盾,《矛盾論》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換言之,沒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發(fā)展了,那么這個世界也將不存在。因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當一個物體停止運動和發(fā)展了,那么它也就沒有絕對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時候經常會看到,我們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沒做好,甚至都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于是我們在網絡上、在現實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與罪惡。這可以看成是政府與人民群眾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站在了互相對立的面上,雖然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情況的。但換個角度想,只有通過這樣的矛盾,政府才會將執(zhí)政于民的理念貫徹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眾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政治素質,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矛盾論》中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即使本來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兩方,其實也是存在矛盾的,因為他們都在發(fā)展,而有發(fā)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動。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論的精髓所在,即便你總想找個例子出來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終還是會無功而返。而這件事本身何嘗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終想找,卻始終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這就好比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發(fā)展情況都不一樣,這才構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膚、千姿百態(tài)的大世界。如果這個世界被一個國家統(tǒng)一了,那么結果會怎么樣?整個人類也許就喪失了競爭意識,整個社會也許就會停滯不前。講述這個例子,其實可以更好的理解為,矛盾的特殊性與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這一點毛澤東在文章中沒有細說,但我在這里指出來,是覺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對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證明,也是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至此,關于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它們的關系便陳述完了,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和理論,縮在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著實也難講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著特殊性,我們解決問題的依據也要從這個理論中引申出來,這便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在文章中說“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或許很多人根本沒有學過矛盾論,也不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的理論,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鑰匙只能配一把鎖。這說明在人大腦的深處,對于矛盾問題的解決是有一個天生的潛意識的,那就是所有問題都要經過分析,只有正確的鎖才能打開正確的鑰匙。然而在歷史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論》的創(chuàng)作者毛澤東本人,也犯下過很大的錯誤,比如“”便是典型的不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釀成悲劇的例子。這里再插一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其實也是矛盾的,拿毛澤東來說,他很好的詮釋了矛盾論,很好的詮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而自己卻也因為沒有按照理論去做而犯下過錯誤,所以矛盾真的是無處不在。
話題在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來,我們在現實中能夠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語,如“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這個道理。法院判決每一個案子,都要根據案情的不同來定罪。比如同樣是殺人,最近最熱的兩名殺人犯——藥家鑫與夏俊峰,一個是撞傷人之后拿刀繼續(xù)捅死傷者的學生,一個是因為城管執(zhí)法暴力,為了維持生計而被逼殺人的小攤販。在網絡上,我們看到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的。對于藥家鑫,人民群眾發(fā)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殺人償命”、“十惡不赦”的聲音,而對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則是同情這樣一個小販子,同時還怒斥城管暴力執(zhí)法是罪有應得。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同樣的殺人犯,他們有不同對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決結果卻是一樣的——死刑。這其中首先牽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殺了人;再之后,人民群眾與法院都對具體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群眾對于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對于這樣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別采取了慎密的調查與仔細的取證;最后,我們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們的二審終審判決都是死刑,因為他們的行為無論出自何種原因,都觸犯到了人類道德的底線,他們奪走了別人的生命。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講道:“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BR> 我們在之前講述的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對矛盾的存在——殺人犯與被害者間的矛盾、人民群眾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法院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被害者家屬與殺人犯之間的矛盾……當然,我們說殺人犯與被害者之間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為這對矛盾直接導致了案情的發(fā)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tǒng)籌兼顧。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法院在判決的時候,是以基本事實為準繩、以主要矛盾為重點來進行的,在兩人殺人的既定事實成立的基礎上,做出了死刑的判決。但同時我們也相信,法院的判決絕對不僅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人民群眾對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聯(lián)系都是法院在判決時候所要考慮在內的因素,這也就是對待次要矛盾時的一種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
拿我自己來講,在整個大學四年里,會有一個終極的目標,而我這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就會為這個目標而奮斗,那么這個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個主要矛盾并最終達到目的。當然,在整個大學四年中,你不會只為了那一個目標而做事,期間我們會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來講便是像參加廣告比賽、參加實習這樣的機會。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與終極目標無關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去衡量這件事對完成終極目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如果參加一個比賽會耗費我很多精力與時間,那么在計算這件事的性價比的時候,我會考慮放棄它并繼續(xù)走回正常的軌道。這便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關系,只有牢牢抓住重點,才能完成預期的目標。
《矛盾論》中的理論是具有極強現實指導意義的。正如毛澤東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業(yè)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驗主義的錯誤?!?BR> 其實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還提到了很多其他關于矛盾方面的理論,但我認為已經將自己深有感悟或者體會的幾點陳述在了上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