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十首】

字號:

五言絕句是中國詩歌體裁之一,屬于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小詩,屬于近體詩范疇。下面是分享的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十首】。歡迎閱讀參考!
    1.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獨坐敬亭山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古詩簡介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表面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gòu)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此詩是詩人表現(xiàn)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翻譯/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2.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登鸛雀樓
    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詩簡介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边@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翻譯/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3.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于易水送人
    朝代:唐朝|作者: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古詩簡介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所寫的五言絕句,亦叫《于易水送人一絕》。易水是地名,本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diào)蒼涼。
    翻譯/譯文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fā)沖冠。
    那時的人已經(jīng)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注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nèi),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zhàn)國時燕國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邊。燕丹:指燕太子丹。
    壯士: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冠:帽子。發(fā)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頭發(fā)上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4.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鹿柴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古詩簡介
    《鹿柴》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zhuǎn),引出“人語響”來??展葌饕?,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fā)人幽暗的感覺。
    翻譯/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5.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竹里館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古詩簡介
    《竹里館》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此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閑情偶寄,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xiàn)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全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實有虛,對立統(tǒng)一,相映成趣,是詩人生活態(tài)度以及作品特點的表述。
    翻譯/譯文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琴一邊對天唱歌。
    深林中沒有人與我作伴,
    只有天上的明月來相照。
    6.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送崔九
    朝代:唐朝|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古詩簡介
    《送崔九》即《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是唐代詩人裴迪的作品。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全詩用語淺淡,近乎口語,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勸,或反諷,喻之以理,曉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蘊涵著濃郁的朋友情誼,含意頗為深遠。
    翻譯/譯文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處淺處都要去看看;要盡情地賞玩山巒溝壑的清凈秀美。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暫時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注釋
    ⑴崔九:即崔興宗,嘗與王維、裴迪同居輞川。南山:即輞川南邊的終南山,故詩中說他“歸山”。馬上口號:在馬背上順口吟成詩句?!度圃姟反嗽婎}下 注:一作“留別王維”。
    ⑵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妒勒f新語·品藻》載:“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BR>    ⑶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
    7.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終南望余雪
    朝代:唐朝|作者: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古詩簡介
    《終南望余雪》是唐代詩人祖詠創(chuàng)作的詠雪詩。此詩主要描寫終南山的余雪,通過山峰與陽光的向背表現(xiàn)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lián)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后,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景色雖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凍。全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練含蓄,樸實俏麗,意境清幽,給人以清新之美。
    翻譯/譯文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
    山上的積雪好像與天上的白云相連;
    雨雪后初晴的陽光照耀著樹林表面;
    城中也增加了一絲寒意。
    注釋
    ①終南望余雪:《全唐詩》此詩題下有小字注:“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苯K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南面六十里處。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③林表:林外,林梢。表,外表。
    ④霽色:雨雪后的陽光。霽,指雨雪后初晴。
    8.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樂游原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古詩簡介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歌《樂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稑酚卧肥亲髡哔澝傈S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達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借此抒發(fā)一下內(nèi)心的無奈感受。
    翻譯/譯文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游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9.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聽箏
    朝代:唐朝|作者: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古詩簡介
    李端的《聽箏》是一首五言絕句。全詩描寫了一位女子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可愛形象躍然紙上。
    翻譯/譯文
    金粟軸的古箏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注釋
    ⑴金粟柱:古也稱桂為金粟,這里當是指弦軸之細而精美。
    ⑵玉房:彈箏女子的住處。
    10.五言絕句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尋隱者不遇
    朝代:唐朝|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古詩簡介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翻譯/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他說師傅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⑶言:回答,說。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霧。處:行蹤,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