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古詩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一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用竹篾編成。
獨:獨自。
譯文: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BR> 2.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二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前人注謂又稱薊丘、燕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前:過去。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
后:未來。
來者:指后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古時指眼淚。
譯文: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后望不見當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凄涼獨自落淚。
3.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三
早梅
(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春雪未銷。
注釋:
寒梅:梅花。因其凌寒開放,故稱。宋柳永《瑞鷓鴣》詞:“天將奇艷與寒梅。乍驚繁杏臘前開?!?BR> 迥(jiǒng):遠。村路:鄉(xiāng)間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詩:“野水晴山雪后時,獨行村路更相思。”傍:靠近。
不知:一作“應緣”。應緣,猶言大概是。發(fā)(fā):開放。
經(jīng)冬:經(jīng)過冬天。一作“經(jīng)春”。銷:通“消”,融化。這里指冰雪融化。
譯文: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條。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人們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開放,以為那是經(jīng)過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4.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四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街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注釋:
陂(bēi):水岸。
銜:口里含著。此指落日西沉,半掛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沒。寒漪:帶有涼意的水紋。漪(yī),水波。
橫牛背:橫坐在牛背上。
腔:曲調(diào)。信口:隨口。
譯文:
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往家里走去;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BR> 5.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五
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注釋:
易水:河流名,也稱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nèi),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zhàn)國時燕國的南界。此地曾是荊軻刺秦時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處?!稇?zhàn)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BR> 此地:這里指易水岸邊。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這里指荊軻。發(fā)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發(fā)直立,把帽子都沖起來了。冠,帽子。
昔時:往日,從前。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沒(mò):即“歿”,死。
水:指易水之水。猶:仍然。
譯文:
在此地離別了燕太子丹,壯士荊軻憤怒頭發(fā)沖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jīng)長逝,今天這易水還那樣凄寒。
6.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六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流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注釋:
柴侍御:作者友人,生平不詳。侍御,官名,侍御史的省稱。唐時與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同為御史臺成員。
沅水:在湖南西部,源出貴州都勻云霧山,流經(jīng)湖南黔陽、沅陵、常德等地,至漢壽注入洞庭湖。武岡:今屬湖南,與當時作者所在的龍標(今湖南黔陽)相距約一百多里地。
離傷:離別的傷感。
兩鄉(xiāng):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1.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一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用竹篾編成。
獨:獨自。
譯文: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BR> 2.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二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前人注謂又稱薊丘、燕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前:過去。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
后:未來。
來者:指后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古時指眼淚。
譯文: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后望不見當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凄涼獨自落淚。
3.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三
早梅
(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春雪未銷。
注釋:
寒梅:梅花。因其凌寒開放,故稱。宋柳永《瑞鷓鴣》詞:“天將奇艷與寒梅。乍驚繁杏臘前開?!?BR> 迥(jiǒng):遠。村路:鄉(xiāng)間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詩:“野水晴山雪后時,獨行村路更相思。”傍:靠近。
不知:一作“應緣”。應緣,猶言大概是。發(fā)(fā):開放。
經(jīng)冬:經(jīng)過冬天。一作“經(jīng)春”。銷:通“消”,融化。這里指冰雪融化。
譯文: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條。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人們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開放,以為那是經(jīng)過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4.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四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街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注釋:
陂(bēi):水岸。
銜:口里含著。此指落日西沉,半掛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沒。寒漪:帶有涼意的水紋。漪(yī),水波。
橫牛背:橫坐在牛背上。
腔:曲調(diào)。信口:隨口。
譯文:
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往家里走去;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BR> 5.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五
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注釋:
易水:河流名,也稱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nèi),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zhàn)國時燕國的南界。此地曾是荊軻刺秦時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處?!稇?zhàn)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BR> 此地:這里指易水岸邊。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這里指荊軻。發(fā)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發(fā)直立,把帽子都沖起來了。冠,帽子。
昔時:往日,從前。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沒(mò):即“歿”,死。
水:指易水之水。猶:仍然。
譯文:
在此地離別了燕太子丹,壯士荊軻憤怒頭發(fā)沖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jīng)長逝,今天這易水還那樣凄寒。
6.小學二年級古詩積累 篇六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流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注釋:
柴侍御:作者友人,生平不詳。侍御,官名,侍御史的省稱。唐時與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同為御史臺成員。
沅水:在湖南西部,源出貴州都勻云霧山,流經(jīng)湖南黔陽、沅陵、常德等地,至漢壽注入洞庭湖。武岡:今屬湖南,與當時作者所在的龍標(今湖南黔陽)相距約一百多里地。
離傷:離別的傷感。
兩鄉(xiāng):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