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知識點需要復習的復習比較的多,學生需要總結復習,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一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
(2)被動句
連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4)介詞結構后置句
①果地震隴西(果然在隴西發(fā)生地震)
②諷議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對政事提出意見)
(5)省略句
①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省略主語“張衡”)
②諷議左右(省略介詞“于”)
③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省略主語“張衡”)
(6)狀語后置
①游于三輔(于三輔游)
②諷議左右((于)左右諷議)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
2.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二
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斷句
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后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三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與”,給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質”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雙手托著。)
5、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國君聽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查、察看。)
7、設九賓禮于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8、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9、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10、為一擊缶。(“缶”通“缻”,盛酒漿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為唱歌時的節(jié)拍。)
4.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四
1、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詞作動詞,用刀殺)
3、乃使從者衣褐(衣:名詞作動詞,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6、完璧歸趙(完:使動用法,使……完整)
6、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動用法,使……破碎)
7、寧許以負秦曲(負:使動用法,使……承擔)
8、畢禮而歸之(歸:使動用法,使……回去)
9、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動用法,以……為羞恥)
10、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動用法,以……為先;后:以……為后)
11、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嚴:形容詞作動詞,尊重)
12、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形容詞作動詞,寬待)
13、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認為……壯。)
14、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弩:名詞作狀語,用弩弓)
15、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16、欲因此時降武(降:使……投降)
17、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膏:使動用法,使……滋潤肥美)
18、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相斗)
18、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0、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詞作動詞,折磨)
5.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五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衿”通“襟”,衣襟?!皼Q”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6.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六
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5.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6.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8.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9.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3.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4.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5.臥起操持。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16.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假:古義:臨時充任今義:虛假
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禍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后一年。
1.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一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
(2)被動句
連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4)介詞結構后置句
①果地震隴西(果然在隴西發(fā)生地震)
②諷議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對政事提出意見)
(5)省略句
①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省略主語“張衡”)
②諷議左右(省略介詞“于”)
③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省略主語“張衡”)
(6)狀語后置
①游于三輔(于三輔游)
②諷議左右((于)左右諷議)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
2.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二
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斷句
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后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三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與”,給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質”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雙手托著。)
5、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國君聽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查、察看。)
7、設九賓禮于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8、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9、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10、為一擊缶。(“缶”通“缻”,盛酒漿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為唱歌時的節(jié)拍。)
4.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四
1、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詞作動詞,用刀殺)
3、乃使從者衣褐(衣:名詞作動詞,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6、完璧歸趙(完:使動用法,使……完整)
6、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動用法,使……破碎)
7、寧許以負秦曲(負:使動用法,使……承擔)
8、畢禮而歸之(歸:使動用法,使……回去)
9、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動用法,以……為羞恥)
10、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動用法,以……為先;后:以……為后)
11、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嚴:形容詞作動詞,尊重)
12、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形容詞作動詞,寬待)
13、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認為……壯。)
14、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弩:名詞作狀語,用弩弓)
15、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16、欲因此時降武(降:使……投降)
17、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膏:使動用法,使……滋潤肥美)
18、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相斗)
18、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0、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詞作動詞,折磨)
5.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五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衿”通“襟”,衣襟?!皼Q”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6.高三必修四語文知識點總結 篇六
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5.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6.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8.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9.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3.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4.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5.臥起操持。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16.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假:古義:臨時充任今義:虛假
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禍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