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通過反思教學能使教師不斷成長,成為出色的專家型、學者型教師。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使他們盡快投入新課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必須把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以下是整理的《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在后鼻韻母的教學,關鍵在于“ng”的發(fā)音,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ng”,教師說清楚發(fā)音的方法,然后通過范讀,指名讀,開雙軌火車讀。利用小班特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發(fā)音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ang、eng、ing、ong、ying”的發(fā)音,以點帶面,面向全體。同時,讓學生根據(jù)前鼻韻母的發(fā)音方法嘗試自己讀出后鼻音,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教師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漢語拼音,無疑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結(jié)束時,我通過摘桃子游戲引導學生說說在書本中,在生活中尋找后鼻音的音節(jié),如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家具、電器、同學的姓名動植物名稱等都藏有后鼻音。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與理解,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使用,用它來識字,用它來學習普通話。
2.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非常適宜孩子朗讀。我想起了試講時的那節(jié)課:教學前我做了大量準備,搜集資料、整理素材、寫教案等等,抱著很高的期望上課時卻發(fā)現(xiàn)很多環(huán)節(jié)沒有想象的那樣好,甚至在讓學生表演課文時出現(xiàn)很混亂的局面。究竟什么原因呢?課后,我拿出教案反復的思考。我發(fā)現(xiàn)我的教案設計很全面,我關注了課文的每個細節(jié),可是我卻沒有關注學生,也就是說我沒有把教案與學生結(jié)合,很多環(huán)節(jié)并沒有考慮班內(nèi)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很多環(huán)節(jié)不盡人意。于是,我重新調(diào)整了思路,把備學生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入。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安排上,考慮到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不夠的特點,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靜有動。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雖然在發(fā)展,但無意注意仍然占優(yōu)勢。他們注意不穩(wěn)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受興趣和情緒所支配。因此,在識字學習時我根據(jù)以上特點,將生字的鞏固和要認的偏旁寓于游戲之中,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生字。而在課文朗讀上我以激趣為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情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呈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調(diào)動了學習積極性。班內(nèi)的鄧川江同學比較靦腆,回答問題很膽小,很多次他想要舉手卻又不敢舉,我覺察到后,適時地讓他起來大膽朗讀。當他讀完后我又對她進行了表揚,他坐下后我發(fā)現(xiàn)了她眼中充滿了陽光,這節(jié)課他的表現(xiàn)很積極。就這樣我認真傾聽學生的每發(fā)言,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舉,明辨教學互動中出現(xiàn)的“風雨”和“陽光”,加以引導和鼓勵,收獲了許多真誠地感動。
低年級的養(yǎng)成教育非常重要,需要老師各方面都要“細”。因此我在一些細小處適時抓住孩子心里加以鼓勵,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說:“動手動腦的孩子會更聰明!”以此鼓勵孩子拿起筆邊讀邊畫出生字加強記憶。只有教師事無巨細,處處為人師表,才能培養(yǎng)出事無巨細的接班人。
通過這節(jié)課,我真正了解到了學生才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多看、多思、多總結(jié),讓自己課堂更加愉快。
3.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樹和喜鵲》
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jīng)歷。告訴孩子們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談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jīng)]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會孤獨。理解“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的生活才會很快樂。
4.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看菊花》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園看菊花的情景,贊美了菊花不畏嚴寒,競相開放的高潔品質(zhì)。課文以“看菊花”為題,告訴我們“菊花”是主要描寫對象,開頭先交代看菊花的時間、地點、人物,接著寫菊花盛開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議論,后點明“我看菊花的感受”。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會寫8個生字,認會9個字,理解生詞。讀好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嚴寒的品質(zhì)是本課的難點。
《看菊花》這一課,第二、三自然段是重點段。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展示菊花顏色美的畫面,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開的公園里,營造較為真實的氛圍,把孩子的心靈帶到絢麗而繽紛無限的公園里,然后通過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的菊花的顏色,來加深學生對菊花顏色美的體驗,然后讓學生在讀中表達對各色菊花的喜愛。
第二段中的的第一句,具體寫菊花的不同顏色以及公園里菊花的數(shù)量多,學生在讀“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時,注意不頓讀“的”,而要讀輕聲。讀“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時,要注意“一”的變調(diào)。這句話描寫了菊花開放的數(shù)量由少到多,范圍有小到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的范讀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聽老師的范讀,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nèi)容。另外,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指出了別人的缺點,還看到了別人的長處,相互學習,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然,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
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利用插圖來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從菊花的顏色、形態(tài)、長勢來說一說“菊花好看嗎?”學生只會從菊花的顏色上說,至于說到菊花的形態(tài)、長勢,學生的語言就顯得很貧乏了,只會說“菊花很多”、“菊花全開了”,這可能與我事先考慮不全,沒有提供句式有關,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多積累。
在講菊花不怕冷這個問題時,我本來想通過寒風的聲音讓學生感受到冷,從而體會菊花不怕冷的特點,但是孩子體會的并不好,朗讀時也沒有把那種不畏嚴寒的感覺讀出來。課后,我想:如果通過其它花與菊花進行比較,來感受菊花不怕冷,也許效果會好一點兒?!?BR> 5.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心里的世界》
這篇課文為一首詩歌,篇幅短小,內(nèi)容淺顯,意境悠遠。
孩子在前一天的家庭作業(yè)已經(jīng)對課文進行了預習,所以,我把第一課時的重點放在了內(nèi)容理解和朗讀的指導上。在朗讀中,引導孩子注意語句的停頓,讀出草原的廣闊、果園的陶醉、大海的壯美、陽光的溫暖,雖然孩子們把握的不準,但聽出了他們的用心。
在讀后一段“我要去擁抱草原、大海、果園、還有那明朗的藍天”時,我問:“知道什么是擁抱嗎?”孩子們回答:“大人喜歡孩子就去抱抱她!”“我在電視里看到外國兩個大人見面時會擁抱!”“好朋友見面了也會擁抱!”我再問:“那你們知道擁抱是什么樣子的呢?”孩子大聲喊:“知道!”邊說邊做著張開雙臂的姿勢。又問:“溫暖的陽光,整潔的校園,明亮的教室,充滿笑聲的我們,多美好的生活啊,你們想擁抱它們嗎?”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想!”我說:“那伸開你們的雙臂,閉上雙眼,聞一聞太陽的香氣,擁抱一下美好的生活吧!”孩子站起來,把雙臂張開,使勁兒的伸著,笑著·····我再次問:“你為什么要擁抱它們呀?”孩子說:“因為愛他們,喜歡他們!”“那你能不能把這種愛讀出來呢?”孩子們用高亢熱烈的聲調(diào)讀著,雖然還不夠激昂、飽滿,但在他們的朗讀里我聽到了熱情。
經(jīng)過這大半學期的學習,孩子們知道了一些朗讀的要求,知道了語調(diào)要有緩有急抑揚頓挫,但我也發(fā)現(xiàn),他們的朗讀習慣還要加強培養(yǎng),通常上課的時候會跟著老師有感情的朗讀,等到自己讀的時候就會恢復那種千篇一個節(jié)奏的語調(diào)了,可能他們還不習慣吧,這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更是今后努力的一個目標。
6.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山青青》這首兒歌很美,山青,水青,樹青,草青,苗青,田青,鳥兒鳴叫,花兒歡笑,這一切都沐浴在春風春雨里。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些又讓他們難以感知和消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導入階段,我用能夠活躍學生思維的話題引入新課:大家喜歡春天嗎?那么今天老師就帶你們?nèi)ジ惺艽禾斓拿利惏桑‰S著畫面的切換和輕音樂的響起,不由的把孩子帶入了課文情境,隨即,孩子們帶著對春天的向往和熱愛進入課文,聽老師范讀,然后自由讀,在讀的過程中,把不認識的生字用鉛筆畫出來,
其次,是在生字教學上,學習生字課本來就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認識的時候,我采用自由識記生字的辦法,運用學過的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編兒歌等方式識記,學生興趣較濃,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男女生比賽、開火車,摘水果等多種形式加強記憶。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掃除了生字的障礙,為我順利進行下一個目標打下了基礎。
后就是在朗讀上下功夫,當學生在對于課文讀熟的情況下,接著就是理解和感悟。由于在課前,我先找了幾幅春天的美景圖片,讓學生充分體會春天景色的美麗,在此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緊接著,我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一句,升華他們的感情,讓他們自己說一說讀了這篇美課文后對春景的熱愛之情。在讀的過程中,我善于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以多種形式激發(fā)他們朗讀的熱情,比如說:“聽到你的讀聲,我感覺到山更青了,水更青了”等等,
在課文擴展方面,等同學們體會到了詩歌的美之后,由于他們還不能準確完整的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心中的春天,用肢體語言也可以,用歌聲來贊美春天也可以,孩子們各抒己見,充分調(diào)動了孩子們學習興趣,大限度的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教無定法,設計規(guī)設計,思路規(guī)思路,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于生字的講解,特別是二類生字的指導不夠到位,沒有顧及到后進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的書寫以及朗讀不夠準確,比如,前后鼻音的區(qū)分,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
其次是學生的朗讀不夠,我叫讀的大都是平常朗讀的比較好的,對于接受能力慢一點的,感悟差一點的,沒有具體落實,有蜻蜓點水之意。
1.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在后鼻韻母的教學,關鍵在于“ng”的發(fā)音,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ng”,教師說清楚發(fā)音的方法,然后通過范讀,指名讀,開雙軌火車讀。利用小班特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發(fā)音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ang、eng、ing、ong、ying”的發(fā)音,以點帶面,面向全體。同時,讓學生根據(jù)前鼻韻母的發(fā)音方法嘗試自己讀出后鼻音,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教師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漢語拼音,無疑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結(jié)束時,我通過摘桃子游戲引導學生說說在書本中,在生活中尋找后鼻音的音節(jié),如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家具、電器、同學的姓名動植物名稱等都藏有后鼻音。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與理解,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使用,用它來識字,用它來學習普通話。
2.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非常適宜孩子朗讀。我想起了試講時的那節(jié)課:教學前我做了大量準備,搜集資料、整理素材、寫教案等等,抱著很高的期望上課時卻發(fā)現(xiàn)很多環(huán)節(jié)沒有想象的那樣好,甚至在讓學生表演課文時出現(xiàn)很混亂的局面。究竟什么原因呢?課后,我拿出教案反復的思考。我發(fā)現(xiàn)我的教案設計很全面,我關注了課文的每個細節(jié),可是我卻沒有關注學生,也就是說我沒有把教案與學生結(jié)合,很多環(huán)節(jié)并沒有考慮班內(nèi)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很多環(huán)節(jié)不盡人意。于是,我重新調(diào)整了思路,把備學生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入。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安排上,考慮到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不夠的特點,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靜有動。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雖然在發(fā)展,但無意注意仍然占優(yōu)勢。他們注意不穩(wěn)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受興趣和情緒所支配。因此,在識字學習時我根據(jù)以上特點,將生字的鞏固和要認的偏旁寓于游戲之中,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生字。而在課文朗讀上我以激趣為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情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呈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調(diào)動了學習積極性。班內(nèi)的鄧川江同學比較靦腆,回答問題很膽小,很多次他想要舉手卻又不敢舉,我覺察到后,適時地讓他起來大膽朗讀。當他讀完后我又對她進行了表揚,他坐下后我發(fā)現(xiàn)了她眼中充滿了陽光,這節(jié)課他的表現(xiàn)很積極。就這樣我認真傾聽學生的每發(fā)言,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舉,明辨教學互動中出現(xiàn)的“風雨”和“陽光”,加以引導和鼓勵,收獲了許多真誠地感動。
低年級的養(yǎng)成教育非常重要,需要老師各方面都要“細”。因此我在一些細小處適時抓住孩子心里加以鼓勵,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說:“動手動腦的孩子會更聰明!”以此鼓勵孩子拿起筆邊讀邊畫出生字加強記憶。只有教師事無巨細,處處為人師表,才能培養(yǎng)出事無巨細的接班人。
通過這節(jié)課,我真正了解到了學生才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多看、多思、多總結(jié),讓自己課堂更加愉快。
3.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樹和喜鵲》
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jīng)歷。告訴孩子們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談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jīng)]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會孤獨。理解“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的生活才會很快樂。
4.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看菊花》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園看菊花的情景,贊美了菊花不畏嚴寒,競相開放的高潔品質(zhì)。課文以“看菊花”為題,告訴我們“菊花”是主要描寫對象,開頭先交代看菊花的時間、地點、人物,接著寫菊花盛開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議論,后點明“我看菊花的感受”。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會寫8個生字,認會9個字,理解生詞。讀好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嚴寒的品質(zhì)是本課的難點。
《看菊花》這一課,第二、三自然段是重點段。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展示菊花顏色美的畫面,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開的公園里,營造較為真實的氛圍,把孩子的心靈帶到絢麗而繽紛無限的公園里,然后通過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的菊花的顏色,來加深學生對菊花顏色美的體驗,然后讓學生在讀中表達對各色菊花的喜愛。
第二段中的的第一句,具體寫菊花的不同顏色以及公園里菊花的數(shù)量多,學生在讀“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時,注意不頓讀“的”,而要讀輕聲。讀“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時,要注意“一”的變調(diào)。這句話描寫了菊花開放的數(shù)量由少到多,范圍有小到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的范讀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聽老師的范讀,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nèi)容。另外,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指出了別人的缺點,還看到了別人的長處,相互學習,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然,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
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利用插圖來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從菊花的顏色、形態(tài)、長勢來說一說“菊花好看嗎?”學生只會從菊花的顏色上說,至于說到菊花的形態(tài)、長勢,學生的語言就顯得很貧乏了,只會說“菊花很多”、“菊花全開了”,這可能與我事先考慮不全,沒有提供句式有關,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多積累。
在講菊花不怕冷這個問題時,我本來想通過寒風的聲音讓學生感受到冷,從而體會菊花不怕冷的特點,但是孩子體會的并不好,朗讀時也沒有把那種不畏嚴寒的感覺讀出來。課后,我想:如果通過其它花與菊花進行比較,來感受菊花不怕冷,也許效果會好一點兒?!?BR> 5.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心里的世界》
這篇課文為一首詩歌,篇幅短小,內(nèi)容淺顯,意境悠遠。
孩子在前一天的家庭作業(yè)已經(jīng)對課文進行了預習,所以,我把第一課時的重點放在了內(nèi)容理解和朗讀的指導上。在朗讀中,引導孩子注意語句的停頓,讀出草原的廣闊、果園的陶醉、大海的壯美、陽光的溫暖,雖然孩子們把握的不準,但聽出了他們的用心。
在讀后一段“我要去擁抱草原、大海、果園、還有那明朗的藍天”時,我問:“知道什么是擁抱嗎?”孩子們回答:“大人喜歡孩子就去抱抱她!”“我在電視里看到外國兩個大人見面時會擁抱!”“好朋友見面了也會擁抱!”我再問:“那你們知道擁抱是什么樣子的呢?”孩子大聲喊:“知道!”邊說邊做著張開雙臂的姿勢。又問:“溫暖的陽光,整潔的校園,明亮的教室,充滿笑聲的我們,多美好的生活啊,你們想擁抱它們嗎?”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想!”我說:“那伸開你們的雙臂,閉上雙眼,聞一聞太陽的香氣,擁抱一下美好的生活吧!”孩子站起來,把雙臂張開,使勁兒的伸著,笑著·····我再次問:“你為什么要擁抱它們呀?”孩子說:“因為愛他們,喜歡他們!”“那你能不能把這種愛讀出來呢?”孩子們用高亢熱烈的聲調(diào)讀著,雖然還不夠激昂、飽滿,但在他們的朗讀里我聽到了熱情。
經(jīng)過這大半學期的學習,孩子們知道了一些朗讀的要求,知道了語調(diào)要有緩有急抑揚頓挫,但我也發(fā)現(xiàn),他們的朗讀習慣還要加強培養(yǎng),通常上課的時候會跟著老師有感情的朗讀,等到自己讀的時候就會恢復那種千篇一個節(jié)奏的語調(diào)了,可能他們還不習慣吧,這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更是今后努力的一個目標。
6.一年級小學生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山青青》這首兒歌很美,山青,水青,樹青,草青,苗青,田青,鳥兒鳴叫,花兒歡笑,這一切都沐浴在春風春雨里。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些又讓他們難以感知和消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導入階段,我用能夠活躍學生思維的話題引入新課:大家喜歡春天嗎?那么今天老師就帶你們?nèi)ジ惺艽禾斓拿利惏桑‰S著畫面的切換和輕音樂的響起,不由的把孩子帶入了課文情境,隨即,孩子們帶著對春天的向往和熱愛進入課文,聽老師范讀,然后自由讀,在讀的過程中,把不認識的生字用鉛筆畫出來,
其次,是在生字教學上,學習生字課本來就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認識的時候,我采用自由識記生字的辦法,運用學過的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編兒歌等方式識記,學生興趣較濃,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男女生比賽、開火車,摘水果等多種形式加強記憶。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掃除了生字的障礙,為我順利進行下一個目標打下了基礎。
后就是在朗讀上下功夫,當學生在對于課文讀熟的情況下,接著就是理解和感悟。由于在課前,我先找了幾幅春天的美景圖片,讓學生充分體會春天景色的美麗,在此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緊接著,我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一句,升華他們的感情,讓他們自己說一說讀了這篇美課文后對春景的熱愛之情。在讀的過程中,我善于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以多種形式激發(fā)他們朗讀的熱情,比如說:“聽到你的讀聲,我感覺到山更青了,水更青了”等等,
在課文擴展方面,等同學們體會到了詩歌的美之后,由于他們還不能準確完整的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心中的春天,用肢體語言也可以,用歌聲來贊美春天也可以,孩子們各抒己見,充分調(diào)動了孩子們學習興趣,大限度的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教無定法,設計規(guī)設計,思路規(guī)思路,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于生字的講解,特別是二類生字的指導不夠到位,沒有顧及到后進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的書寫以及朗讀不夠準確,比如,前后鼻音的區(qū)分,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
其次是學生的朗讀不夠,我叫讀的大都是平常朗讀的比較好的,對于接受能力慢一點的,感悟差一點的,沒有具體落實,有蜻蜓點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