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物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字號:


    高中階段學習難度、強度、容量加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要逐步培養(yǎng)自己主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的能力,制定學習計劃,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年級物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年級物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篇一
    摩擦力的大?。?BR>    (1)靜摩擦力的大?。?BR>    ①與相對運動趨勢的強弱有關,趨勢越強,靜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過靜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觸面相互擠壓力FN無直接關系。具體大小可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結合動力學規(guī)律求解。
    ②靜摩擦力略大于滑動摩擦力,在中學階段討論問題時,如無特殊說明,可認為它們數(shù)值相等。
    ③效果: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BR>    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動摩擦力大小,F(xiàn)N表示正壓力的大小,μ叫動摩擦因數(shù))。
    說明:
    ①FN表示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于彈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況需結合運動情況與平衡條件加以確定。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情況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2.高一年級物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篇二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形式。
    2.參考系:被假定為不動的物體系。
    對同一物體的運動,若所選的參考系不同,對其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考系研究物體的運動。
    3.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它是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為使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視為質點的依據(jù),如:公轉的地球可視為質點,而比賽中旋轉的乒乓球則不能視為質點。
    物體可視為質點主要是以下三種情形:
    (1)物體平動時;
    (2)物體的位移遠遠大于物體本身的限度時;
    (3)只研究物體的平動,而不考慮其轉動效果時。
    4.時刻和時間
    (1)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是時間軸上的一點,對應于位置、瞬時速度、動量、動能等狀態(tài)量,通常說的“2秒末”,“速度達2m/s時”都是指時刻。
    (2)時間是兩時刻的間隔,是時間軸上的一段。對應位移、路程、沖量、功等過程量.通常說的“幾秒內(nèi)”“第幾秒內(nèi)”均是指時間。
    3.高一年級物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篇三
    1.做功兩要素: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位移
    2.功:功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負功之分,單位為焦耳(J)
    3.物體做正功負功問題(將α理解為F與V所成的角,更為簡單)
    (1)當α=90度時,W=0.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時,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滾動,桌面對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當α
    如人用力推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正功。
    (3)當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時,cosα<0,W<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負功。
    如人用力阻礙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負功。
    一個力對物體做負功,經(jīng)常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取絕對值)。
    例如,豎直向上拋出的球,在向上運動的過程中,重力對球做了-6J的功,可以說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說了“克服”,就不能再說做了負功
    4.動能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表達式
    5.重力勢能是標量,表達式
    (1)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相對于選取的參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計算重力勢能時,應該明確選取零勢面。
    (2)重力勢能可正可負,在零勢面上方重力勢能為正值,在零勢面下方重力勢能為負值。
    6.動能定理:
    W為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m為物體質量,v為末速度,為初速度
    4.高一年級物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篇四
    1、運動的合成:從已知的分運動來求合運動,叫做運動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們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運動合成重點是判斷合運動和分運動,一般地,物體的實際運動就是合運動。
    2、運動的分解:求一個已知運動的分運動,叫運動的分解,解題時應按實際“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運動與分運動的關系:
    ⑴運動的等效性(合運動和分運動是等效替代關系,不能并存);
    ⑵等時性:合運動所需時間和對應的每個分運動時間相等
    ⑶獨立性:一個物體可以同時參與幾個不同的分運動,物體在任何一個方向的運動,都按其本身的規(guī)律進行,不會因為其它方向的運動是否存在而受到影響。
    ⑷運動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運動的性質和軌跡
    ⑴物體運動的性質由加速度決定(加速度為零時物體靜止或做勻速運動;加速度恒定時物體做勻變速運動;加速度變化時物體做變加速運動)。
    ⑵物體運動的軌跡(直線還是曲線)則由物體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關系決定(速度與加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做直線運動;速度和加速度方向成角度時物體做曲線運動)。常見的類型有:
    a=0: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
    a恒定:性質為勻變速運動,分為:
    ①v、a同向,勻加速直線運動;
    ②v、a反向,勻減速直線運動;
    ③v、a成角度,勻變速曲線運動(軌跡在v、a之間,和速度v的方向相切,方向逐漸向a的方向接近,但不可能達到。)
    a變化:性質為變加速運動。如簡諧運動,加速度大小、方向都隨時間變化。具體如:
    ①兩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
    ②一個勻速直線運動和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仍然是勻變速運動,當兩者共線時為勻變速直線運動,不共線時為勻變速曲線運動。
    ③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一定是勻變速運動,若合初速度方向與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則是直線運動,若合初速度方向與合加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則是曲線運動。
    5.高一年級物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篇五
    1.受力分析的依據(jù)
    (1)依據(jù)各種力的產(chǎn)生條件和性質特點,每種力的產(chǎn)生條件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力的產(chǎn)生原因不同,形成不同性質的力,這些力又可歸結為場力和接觸力,接觸力(彈力和摩擦力)的確定是難點,兩物體直接接觸是產(chǎn)生彈力、摩擦力的必要條件,彈力產(chǎn)生原因是物體發(fā)生形變,而摩擦力的產(chǎn)生,除物體間相互擠壓外,還要發(fā)生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2)依據(j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存在,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同時存在。一方面物體所受的每個力都有施力物體和它的反作用力,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和沒有反作用力的力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依據(j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可靈活變換研究對象,由作用力判斷出反作用力。
    (3)依據(jù)物體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有些力存在與否或者力的方向較難確定,要根據(jù)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利用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判斷。
    2.受力分析的程序
    (1)根據(jù)題意選取研究的對象.選取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或物體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由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
    (2)把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物體中隔離出來,為防止漏掉某個力,要養(yǎng)成按一般步驟分析的好習慣.一般應先分析重力;然后環(huán)繞物體一周,找出跟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并逐個分析這些物體對研究對象的彈力和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其他場力(電場力、磁場力)等.
    (3)每分析一個力,都要想一想它的施力物體是誰,這樣可以避免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如豎直上拋的物體并不受向上的推力,而剎車后靠慣性滑行的汽車也不受向前的“沖力”.
    (4)畫完受力圖后要進行定性檢驗,看一看根據(jù)你畫的受力圖,物體能否處于題目中所給的運動狀態(tài).
    6.高一年級物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篇六
    彈力
    1.彈力
    ⑴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⑵產(chǎn)生彈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
    ②兩物體的接觸處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物體之間的正壓力一定垂直于它們的接觸面。繩對物體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時應先確定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小: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彈簧彈力:F=Kx(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shù))
    4.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的判斷方法:如果物體間存在微小形變,不易覺察,這時可用假設法進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