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兩歲寶寶讀的古詩

字號: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兩歲孩子來說,適合的古詩應(yīng)該具有簡單易懂、語言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qiáng)的特點(diǎn),能夠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想象力。為您推薦適合兩歲寶寶讀的古詩,這些古詩不僅內(nèi)容生動有趣,而且語言簡單易懂,適合寶寶們在家或幼兒園中學(xué)習(xí)和背誦。希望這些古詩能夠幫助寶寶們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增強(qiáng)他們的文化自信心。
    1.適合兩歲寶寶讀的古詩 篇一
    尋隱者不遇
    賈島〔唐代〕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xué)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jīng)去山中采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注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xué)生。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處:行蹤,所在。
    2.適合兩歲寶寶讀的古詩 篇二
    所見
    袁枚〔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鳴叫的蟬,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聲歌唱了。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蔭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3.適合兩歲寶寶讀的古詩 篇三
    古朗月行(節(jié)選)
    李白〔唐代〕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譯文
    小時候不認(rèn)識月亮,把它稱為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云之上。
    注釋
    呼作:稱為。
    白玉盤:指晶瑩剔透的白盤子。
    疑:懷疑。
    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處:《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于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yuǎn),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熳哟鹬唬骸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fù)而野?!薄段涞蹆?nèi)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4.適合兩歲寶寶讀的古詩 篇四
    江上漁者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fēng)波里。
    古詩簡介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翻譯/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fēng)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注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③愛:喜歡
    ④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xì)、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xiàn)。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fēng)波:波浪。
    5.適合兩歲寶寶讀的古詩 篇五
    靜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yuǎn)方的家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chǎn)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jīng)有學(xué)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程實(shí)將考證結(jié)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chuàng)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jié)構(gòu)水井。古代井欄有數(shù)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nèi),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guān)系,其關(guān)系的發(fā)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墩f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diǎn)。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nèi),在室內(nèi)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shí)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敝f,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rèn)為,床應(yīng)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xiàn)代人常為古代文獻(xiàn)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