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學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這可謂是學生們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風險未知的主動選擇。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助你金榜題名!
1.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動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同時受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但神經調節(jié)仍處于主導地位。
2.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防衛(wèi)、監(jiān)控和清除。
4.向光性實驗發(fā)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少,生長的慢,背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多,生長的快。
5.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6.極性運輸:生長素只能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
7.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fā)芽,也能抑制發(fā)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8.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9.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涂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
2.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種群的數量變化有哪些?
包括增長、波動、穩(wěn)定、下降。
2、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環(huán)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間、氣候、敵害等。
⑵、內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遷入率、遷出率。
3、種群增長曲線:
⑴、“J”型增長曲線:
①、條件:食物、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②、若種群初始數量為:N0,年增長率為λ,則t年之后種群數量為:Nt=N0λt
⑵、“S”型增長曲線:
①、“S”型曲線: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后,數量趨于穩(wěn)定的增長曲線。
②、K值:為滿載量。即在環(huán)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數量。
3.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
1.內環(huán)境:由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
2.高等的多細胞動物,它們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huán)境,才能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3.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是: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4.穩(wěn)態(tài):正常機體通過調節(jié)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tǒng)協(xié)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5.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網絡是機體維持穩(wěn)態(tài)主要調節(jié)機制。
4.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只發(fā)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2)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于向光一側(生長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溫特,瓊脂實驗):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細胞XX素,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fā)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分布: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莖
6、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fā)芽也能抑制發(fā)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況下: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7、生長素的應用:
無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涂抹柱頭。
頂端優(yōu)勢:頂端產生的生長素大量運輸給側芽抑制側芽的生長。去除頂端優(yōu)勢就是去除頂芽。
用低濃度生長素浸泡扦插的枝條下部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麥田除草是高濃度抑制雜草生長。
5.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能夠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2、亞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細胞內各種微細結構。
3、原核細胞:細胞較小,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核區(qū),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無核膜、無核仁;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4、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變形蟲、草里履蟲、瘧原蟲等。
7、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過,而其它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質、核酸、蔗糖)則不能通過。
8、膜蛋白:指細胞內各種膜結構中蛋白質成分。
9、載體蛋白:膜結構中與物質運輸有關的一種跨膜蛋白質,細胞膜中的載體蛋白在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中都有特異性。
10、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11、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tài)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主要場所。
12、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13、細胞壁:植物細胞的外面有細胞壁,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其作用是支持和保護。其性質是全透的。
6.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種群數量的變化
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Nt=N0λt
(1)條件:在食物(養(yǎng)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相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xù)增長;
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條件:有限的環(huán)境中,種群密度上升,種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huán)境條件所答應的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種群增長率變化,K/2時增速最快,K時為0
(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減少和活動范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改善棲息環(huán)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
3、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挽救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
4、[實驗: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
計劃的制定和實驗方法:培養(yǎng)一個酵母菌種群→通過顯微鏡觀察,用“血球計數板”計數7天內10ml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的數量→計算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
結果分析:空間、食物等環(huán)境條件不能無限滿意,酵母菌種群數量呈現“S”型曲線增長
1.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動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同時受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但神經調節(jié)仍處于主導地位。
2.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防衛(wèi)、監(jiān)控和清除。
4.向光性實驗發(fā)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少,生長的慢,背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多,生長的快。
5.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6.極性運輸:生長素只能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
7.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fā)芽,也能抑制發(fā)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8.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9.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涂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
2.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種群的數量變化有哪些?
包括增長、波動、穩(wěn)定、下降。
2、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環(huán)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間、氣候、敵害等。
⑵、內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遷入率、遷出率。
3、種群增長曲線:
⑴、“J”型增長曲線:
①、條件:食物、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②、若種群初始數量為:N0,年增長率為λ,則t年之后種群數量為:Nt=N0λt
⑵、“S”型增長曲線:
①、“S”型曲線: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后,數量趨于穩(wěn)定的增長曲線。
②、K值:為滿載量。即在環(huán)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數量。
3.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
1.內環(huán)境:由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
2.高等的多細胞動物,它們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huán)境,才能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3.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是: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4.穩(wěn)態(tài):正常機體通過調節(jié)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tǒng)協(xié)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5.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網絡是機體維持穩(wěn)態(tài)主要調節(jié)機制。
4.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只發(fā)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2)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于向光一側(生長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溫特,瓊脂實驗):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細胞XX素,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fā)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分布: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莖
6、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fā)芽也能抑制發(fā)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況下: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7、生長素的應用:
無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涂抹柱頭。
頂端優(yōu)勢:頂端產生的生長素大量運輸給側芽抑制側芽的生長。去除頂端優(yōu)勢就是去除頂芽。
用低濃度生長素浸泡扦插的枝條下部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麥田除草是高濃度抑制雜草生長。
5.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能夠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2、亞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細胞內各種微細結構。
3、原核細胞:細胞較小,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核區(qū),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無核膜、無核仁;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4、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變形蟲、草里履蟲、瘧原蟲等。
7、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過,而其它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質、核酸、蔗糖)則不能通過。
8、膜蛋白:指細胞內各種膜結構中蛋白質成分。
9、載體蛋白:膜結構中與物質運輸有關的一種跨膜蛋白質,細胞膜中的載體蛋白在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中都有特異性。
10、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11、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tài)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主要場所。
12、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13、細胞壁:植物細胞的外面有細胞壁,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其作用是支持和保護。其性質是全透的。
6.高二生物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種群數量的變化
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Nt=N0λt
(1)條件:在食物(養(yǎng)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相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xù)增長;
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條件:有限的環(huán)境中,種群密度上升,種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huán)境條件所答應的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種群增長率變化,K/2時增速最快,K時為0
(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減少和活動范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改善棲息環(huán)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
3、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挽救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
4、[實驗: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
計劃的制定和實驗方法:培養(yǎng)一個酵母菌種群→通過顯微鏡觀察,用“血球計數板”計數7天內10ml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的數量→計算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
結果分析:空間、食物等環(huán)境條件不能無限滿意,酵母菌種群數量呈現“S”型曲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