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六篇

字號: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思考、總結和反思的活動。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優(yōu)點和不足,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六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我”在桃園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減少”是為了“增加”,減去又粗又壯的枝條是為了剩下的枝條能更好的吸收營養(yǎng),更好的生長;也告訴了我們: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這篇課文以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
    后,“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蘊藉,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揭示課題后,就引導學生緊扣課題質疑:王大伯為什么要剪枝?剪枝是為了干什么?剪枝有什么學問?到底要告訴我們一些什么道理?于是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并且提出讀書要求。包括坐姿、包括聲音、包括感情,在讀的過程中,再加以修改,我覺得在課堂中提出這些要求,往往要比單獨的提出這些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通過邊讀邊想,主要讓學生明白:王大伯為什么要剪枝?重點理解王大伯的話,同時還要從王大伯的剪枝動作中體會他確實是種桃能手。這一部分學完之后,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種桃能手王大伯話中所蘊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寫得很美,可以讓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學習第五自然段,可先讓學生通過默讀、朗讀等形式體會桃子豐收的景象。后一句話與王大伯剪枝時說的話遙相呼應,進一步印證了王大伯所說的話有道理。
    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學問可真大呀!在課文教學之后,告訴學生:生產(chǎn)勞動中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各行各業(yè)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能人。我們要隨時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向一切有經(jīng)驗的人學習。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讓孩子體驗了心理變化的過程,怎么樣是滿懷好奇?又怎么樣是一臉疑惑?怎么樣是將信將疑?怎么樣是又驚又喜?孩子們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心理變化的感覺,在課堂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通過你平時的觀察,你還知道了一些什么樣的學問呢?”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更加堅定了: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他們能夠從在生活中發(fā)生的很小的一些事情中得到一些啟示,從而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其實,在教學中,我覺得單純的要引導孩子去留心日常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是很難的,而這樣的現(xiàn)象也方便了我在教學中怎樣引導這種思想這樣一個難題,可以說,不用我去說,孩子們的生活閱歷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他們也在做有心人,留心著生活中的學問。 
    2.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通過本堂《新型玻璃》的教學,使我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學設計上,我有兩點注意事項:
    一、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為。我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需求。因為興趣是兒童認知活動的動力,好的學習是學生對所學有內(nèi)在興趣。教學開始我通過一個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掉足了學生胃口,引起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其次我設計了“我的自述”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完課文后以其中一種玻璃的自述介紹玻璃,更加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后還激發(fā)學生發(fā)揮奇思妙想設計一下未來的玻璃,這使學生更加興趣盎然,學生們都精心準備,全身心地投入,主體性參與極高。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內(nèi)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學。真正體現(xiàn)了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的關鍵所在。課堂上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相互補充的氣氛極濃。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在積極思維中發(fā)展思維,在交流表達中提高表達能力。我的平等參與不僅加大了師生間的親和度,而且對學習重點有效地進行點撥和引導,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
    本課的教學讓我充分意識到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范圍有多大,學習語文的范圍就有多大。不過,有時是有意識的學習,有時是無意識的受到影響,我們語文教師的任務,在于充分利用廣闊的語文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并把語文學習的成果運用于生活實踐,從而溝通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3.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錫林郭勒大草原》
    本課是寫我國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草原的熱愛。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歡騰,同是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如何讓學生也能體會到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呢?我先用動畫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大草原有一種向往。學生有了興趣,課上起來就順了。接著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聽老師范讀課文,自己談體會,讓學生說出了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就著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分段體會本課優(yōu)美的詞句,體會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麗。后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對大草原說些什么?
    整堂課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有體現(xiàn)。學生自讀自悟,介紹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品味其中的重點詞句。孩子們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學生只有感受還不行,還得發(fā)揮學生的想象,我問學生:“欣賞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話要說?”學生積極發(fā)言,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表現(xiàn)了同學們對大草原的熱愛。
    4.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描寫了我國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和草原上歡騰的場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對我國草原的熱愛,同時體會課文從不同方面描寫草原特點的寫作方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教學中,我加入了更多的相關資料充實課文的內(nèi)容,如:課題“錫林郭勒”的意思;內(nèi)蒙古的地圖;草原上各種湖水、野花、動物活動的圖片等,我把這些資料制作成課件,在課上提供給學生,作為他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依據(jù),并在學習野草時復習學習過的古詩《草》,在體會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時介紹蒙古族的民情生活,這些資料的融入極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草原、對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由于有了這些資料的鋪墊,學生在編寫歌詞時變得輕松、自如,不覺得沒話可寫。
    結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聲中結束教學,使學生覺得意猶未盡?!?BR>    5.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愛心項鏈》是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快樂讀書屋的一篇文章。這一單元主要是以“愛心無價”為主題,課文講述了在美國東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遇到困難的推銷員克雷萁斯,在幾近絕望時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并把“我不要求回報,但你要給我一個……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你也盡力去幫助他”一直向下傳承的故事,高度贊揚了既有愛心又有善舉的品質是無私而高尚的。
    在此類文章中“如何做到精略交互?如何起到文本與課外拓展的橋梁作用?如何進行拓展延伸?”一直是我深入思索的問題。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略讀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根據(jù)課題大膽質疑,然后帶著疑問走進課文,給學生自主尋求答案的空間。接著,抓住重點句“我不要求回報,但你要給我一個……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你也盡力去幫助他”這句話讓學生深入讀課文,同時想想克雷斯先后聽到這句話分別是什么感受?并讓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感受然后全班匯報。匯報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真的用心讀課文了,并能結合當時克雷斯的經(jīng)歷談出了他聽后的感受。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我又發(fā)問:克雷斯居然在六年后聽到了這句相同的話,你相信會有這么巧的事嗎?這一問激起了孩子深入的思考,孩子們都說相信,并談了自己的看法,從而明白了,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傳遞愛心,傳遞著這句話,才組成了珍貴的愛心項鏈。在學生深入讀文,充分交流之后,我讓學生再談你認為什么是愛心項鏈?既讓學生深刻地明白了愛心項鏈的真正含義,又不失時機地解決了課前的疑問。然后我讓學生閱讀另一篇愛心故事《一杯牛奶》,學生讀后讓他們談感受,感受到愛心是可以進行傳遞的,就像女孩給了男孩一杯牛奶,成就了一名大名鼎鼎的醫(yī)生,而當女孩面臨極為罕見的疾病時,男孩有把愛心奉獻給女孩而醫(yī)藥費竟是一杯牛奶,這就是愛心傳遞。在課的結尾處,我又給學生講了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故事:黑吉兩省跨省愛心大營救。為了激起學生的閱讀熱望,故事只是開了個頭,究竟又發(fā)生了什么?讓學生回去查找相關資料去閱讀,從而很巧妙進將閱讀由課文引向了課外。
    短短的一節(jié)語文課,讓學生接受了心靈的洗禮,品德的熏陶。但反思自己的教學,本節(jié)課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在學生自由匯報克雷斯先后兩次聽到相同的話時有什么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時,老師有些過于放任自流,沒有做到及時的引導與點撥,尤其在匯報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有什么感受時,學生答不到高度的時候,缺乏教學機智,沒有對這次感受進行深入挖掘,使得這一環(huán)節(jié)草草了事,略顯缺憾。另外,教師缺乏駕馭課堂的能力,評價語言不夠適時、適度,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去摸索。
    6.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小孩與大海》記敘的是孩子們在大海邊的沙灘上戲水、玩耍的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大海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窮樂趣。
    本篇課文在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畫”,讓他們產(chǎn)生真切感,才能使其身臨其境,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所以本課的重點要讓學生抓住四個場面,即“踏浪嬉戲”、“玩沙堆城堡”、“拾貝殼”“看船出海”。讓他們邊讀邊思考,大膽地展開想象,體會孩子們的快樂,激發(fā)學生對大海的熱愛。如:在初讀完課文后,老師要求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一個場面。并說出喜歡的原因。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讀了“堆城堡”的句子后,馬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小伙伴也聽得很認真,還給他提出了建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當老師問他為什么喜歡這一場面時,他立刻說到:“因為在海邊的沙灘上堆城堡一直是我向往的快樂事情?!弊x到這一段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和小伙伴一起在海邊的沙灘上快樂的堆城堡”。多么賦有童心、童趣的語言。從這里使我想到:只要孩子有了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才能通過他的語言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