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字號:

在同學們學習語文時,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現(xiàn)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一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為見女”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2.高一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二
    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⑥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⑦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⑨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3.高一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三
    古今異義
    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里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
    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用心
    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qū)δ呈驴蟿幽X筋。
    4.高一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四
    虛詞
    ⑴之
    縱一葦之所如(助詞,取獨)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茍非吾之所有(助詞,取獨)
    ⑵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托遺響于悲風(介詞,給)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連詞,表轉(zhuǎn)折)侶魚蝦而友糜鹿(連詞,表并列)
    耳得之而為聲(連詞,表順承)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
    5.高一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五
    一詞多義
    1.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然
    ①至于_,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馬,仗舟楫(動詞,舍棄)
    ③舍相如廣成傳舍(動詞,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詞,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詞,在、從)
    ②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連詞,表并列,并且)
    ③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連詞,表順承,就,便,或不譯)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與“故”組成固定結(jié)構,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與“所”組成固定結(jié)構,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時間)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代慧空禪院)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代華山洞)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