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季節(jié)變化的感悟,表達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熱愛。這些古詩不僅具有文學價值,也是小學生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一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聞:聽見。
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里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后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xiāng)?!洞簳浴芳词撬[居鹿門山時所作?!?BR> 2.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二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譯文編輯播報
注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
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
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里指白頭發(fā)。
搔:用手指輕輕地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
不勝:受不住,不能。
簪:一種束發(fā)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fā),成年后束發(fā)于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譯文:
國都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qū)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zhàn)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fā)疏稀插不上簪。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頭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chuàng)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3.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三
夏日山中
懶搖白羽扇,*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注釋:
*袒(tǎn):*,赤身。袒,露臂。
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
脫巾:摘下帽子。
露頂:露出頭頂。
松風:松樹間吹過的涼風。
譯文: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
脫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吹過頭頂。
4.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四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濟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镀阎莞尽酚涊d:“(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BR> 白日依山盡: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
欲:想要。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指眼界寬闊。
更:再。
譯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BR> 5.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五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蓑”,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譯文:
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
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6.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六
秋夕
【作者】杜牧
【朝代】唐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zhì)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天階: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坐看:坐著朝天看。坐:一作“臥”。牽??椗牵簝蓚€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譯文:
在秋夜里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1.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一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聞:聽見。
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里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后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xiāng)?!洞簳浴芳词撬[居鹿門山時所作?!?BR> 2.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二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譯文編輯播報
注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
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
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里指白頭發(fā)。
搔:用手指輕輕地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
不勝:受不住,不能。
簪:一種束發(fā)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fā),成年后束發(fā)于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譯文:
國都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qū)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zhàn)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fā)疏稀插不上簪。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頭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chuàng)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3.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三
夏日山中
懶搖白羽扇,*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注釋:
*袒(tǎn):*,赤身。袒,露臂。
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
脫巾:摘下帽子。
露頂:露出頭頂。
松風:松樹間吹過的涼風。
譯文: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
脫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吹過頭頂。
4.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四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濟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镀阎莞尽酚涊d:“(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BR> 白日依山盡: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
欲:想要。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指眼界寬闊。
更:再。
譯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BR> 5.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五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蓑”,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譯文:
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
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6.小學三年級下冊描寫季節(jié)的古詩 篇六
秋夕
【作者】杜牧
【朝代】唐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zhì)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天階: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坐看:坐著朝天看。坐:一作“臥”。牽??椗牵簝蓚€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譯文:
在秋夜里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